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风起云流雄心在(历代政客往事)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曹张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魏征直言敢谏,善始善终

在中国历史上,有不少敢于向君主犯颜直谏的忠臣大多仕途坎坷,有时遇到了昏愦残暴的帝王往往连身家性命也要搭上,关逢龙谏桀被杀、比干谏纣被剖心就是著名的例子。当然,这些敢于直谏的臣子们也有遇到了英明之主,比如魏征就遇到了豁达的唐太宗,二人之间进谏与纳谏的故事成了千古流传的美谈。

魏征少时家贫,亲眼目睹了隋炀帝的暴政所导致的社会动荡不安,便投靠来瓦岗军,后来又随同李密的旧部归顺唐朝,成为太子李建成的谋士。魏征屡次为李建成出谋划策,他非常器重魏征。在李氏三兄弟争夺皇位的过程中,魏征竭力帮助李建成固位。

魏征有着敏锐的政治眼光,李渊年迈体衰之时,魏征洞察出秦王李世民的夺嫡之意。作为太子李建成的幕僚,他忧心忡忡。武德五年(622年),魏征向太子李建成献计道:“秦王功被天下,天下归心。殿下只不过以兄长之位深居东宫,并无功劳平定海内。现今,窦建德的旧部刘黑闼反唐,皆是散兵败将,不堪一击,如果太子率大军逼临,不仅能够攻城略地,还可以结交英雄豪杰,使自己的地位得到巩固。”李建成欣然采纳,于是便向李渊请命。李渊命令李建成率兵征东,齐王李元吉率兵相互配合,魏征也在鞍前马后出谋划策。唐军与叛军在昌乐相遇,李建成采纳魏征的妙计将敌军打败,战功告捷。

武德六年(623年),唐朝统一全国之后,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之间又展开了一场争权夺利的争斗。对此,魏征力劝李建成先下手除掉秦王李世民。李建成听取魏征的意见之后,私蓄长林兵2000余人,并在朝廷中不断发展自己的势力,企图向李世民发难。然而,他们的计划最终没有敌得过聪明谨慎的李世民。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先下手策划了玄武门之变,将李建成与李元吉双双诛杀,自此掌握了军政大权。

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发魏征,说他曾经参加过李密和窦建德的起义军,李密和窦建德失败之_后,魏征到了长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做过事,还曾经劝说建成杀害秦王。

秦王听了,立刻派人把魏征找来。

魏征见了秦王,秦王板起脸问他说:“你为什么在我们兄弟间挑拨离间?”

左右的大臣听秦王这样发问,以为是要算魏征的老账,都替魏征捏了一把汗。但是魏征却神态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可惜那时候太子没听我的话。要不然,也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

秦王听了,觉得魏征说话直爽,很有胆识,不但没费隆魏征,反而和颜悦色地说:“这已经是过去的事,就不必再提了。”

魏征看出李世民胸怀宽广豁达,觉得他具有政治家的基本素养,认定李世民是一个贤明之士,从此便下定了辅佐秦王的决心。

唐太宗即位以后,把魏征提拔为谏议大夫(官名),还选用了-一批建成、元吉手下的人做官。原来秦王府的官员都不服气,背后嘀咕说:“我们跟着皇上多少年。现在皇上封官拜爵,反而让东宫、齐王府的人先沾了光,这算什么规矩?”

宰相房玄龄把这番话告诉了唐太宗。唐太宗笑着说:“朝廷设置官员,为的是治理国家,应该选拔贤才,怎么能拿关系来作为选人的标准呢。如果新来的人有才能,老的没有才能,就不能排斥新的,任用老的啊!”

大家听了才无话可说。

唐太宗初年,治国最要紧的事情即是安定人心。当时,河北有不少州县都在叛乱,这些州县都是李建成的余党亲信,他们害怕李世民镇压,于是在惶恐不安中作乱。

唐太宗派魏征前去安抚,魏征建议唐太宗要不计前嫌,这样才能消除他们的戒心,唐太宗欣然同意。魏征到了磁州,遇见了正被押送进京的李元吉的护军李思行和李建成的侍卫李志安,魏征下令将他们释放,并下令将东宫和齐王府的旧属,都一律赦免。这样一来,河北就安定了下来,唐太宗对此十分赞赏。魏征返回长安之后,唐太宗册封他为尚书右丞,成为行政中枢尚书省的佐官。

没过多久,唐太宗便尝到魏征耿直性格的苦头。唐太宗刚刚即位,北方游牧部落的突厥人便向唐境进犯,抵达渭水之北。唐太宗虽然智退敌兵,但是心中仍是愤愤不平。他总想扩大兵源,以示强盛。对此宰相封德彝出面奏道:“凡年满16岁以上而未满18岁的男子当中,体型壮大者均可典为府兵。”这一意见最终得到了唐太宗的采纳,但是敕令下达之后却遭到魏征的极力反对。经过几次反复,唐太宗大动肝火,他责问魏征:“朕下此诏令,是朕亲自得知有人为逃避兵役而将其实际年龄隐瞒,你为何三番五次拦阻于朕?”在盛气凌人的唐太宗面前,魏征并无惧色,从容地说:“古人曾经说过,竭泽而渔,明年就会无鱼可捕,放火烧林猎取野兽,虽然可以大量捕捉,但明年就会无兽可捕。这个道理陛下应该明白。战争逼近,兵不在多,在于御之有道,陛下取其壮健,指挥有术,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将未成年之人拿来凑数呢!”魏征见唐太宗怒色渐消,又进一步劝道:“陛下常说:‘君主以诚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无欺诈,陛下必先取信于民。如今即位时间不久,陛下就已经几次失信于民了。”唐太宗听了魏征的话后大吃一惊,连忙问:“朕哪些地方失信了,请你详细说来。”魏征便一一列举,一番话说得有理有据,说得唐太宗心服口服,从此改变了对魏征的看法。

唐贞观八年(634年),朝臣中进谏的人数日益增多,但有许多人进谏所出的主意很不高明,往往使得太宗龙颜大怒。中丞皇甫德参进谏说,社会上妇女梳高发型,是让“皇宫里的宫女带坏了”。唐太宗听人说宫女的坏话,自然很生气,骂道:“难道让宫人都剃掉头发,你们才会满意吗?”他要以诽谤罪处罚皇甫德参。但魏征坚决反对这样做,他说:“自古劝谏的奏章,往往用词偏激,不然,又怎么引起君主的重视呢?陛下要想明白得失,只能让大家大胆陈说,如果说得对,自然对陛下有益;说得不对,也不会有害。若动不动就治罪,以后谁还敢开口呢?”魏征有理有力的慷慨陈词,使唐太宗打消了处罚皇甫德参的念头。

魏征不仅在国家大事上表现出耿直的一面,而且还敢对与自己没有多少关系的皇室内部事务也提出自己的看法。唐太宗给他最喜欢的女儿长乐公主出嫁的嫁妆远远超过了礼规。魏征于是直言指出:“陛下爱长乐公主,多给嫁妆是可以理解的,但要符合礼规。这件事虽然是小事,但不可因为事小而忽略。”

唐太宗听从了魏征的话,减少了给长乐公主的嫁妆。后来,长孙皇后知道了事情的前后经过,很感叹地对唐太宗说魏征是国家栋梁之材。

以后,魏征提的意见越来越多。他看到太宗有不对的地方就当面力争,有时候,唐太宗听得不是滋味,沉下了脸,魏征还是照样说下去,叫唐太宗下不了台阶。

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长孙皇后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便问:“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

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

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

长孙皇后说:“我听说只有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

这一番话就像一盆清凉的水,把太宗的满腔怒火浇熄了。

由于魏征能够犯颜直谏,即使太宗在大怒之时,他也敢面折廷争,从不退让,所以唐太宗有时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岭山中打猎取乐,行装都已准备停当,但却迟迟未能成行。后来,魏征问及此事,太宗笑着答道:“当初确有这个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进谏,所以很快打消了这个念头。”还有一次太宗得到了一只上好的鹞鹰,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但是怕被魏征知道(又要给他一顿教育)。这天,他正在玩的时候,有人报魏征来了,唐太宗一看不好,鸟没地方放了,就藏在自己怀里。魏征报告事情时,发现唐太宗神色异常,再看旁边放着的笼子(唐太宗怀里的鸟还在动),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但是没有说什么,而是继续向唐太宗报告另一件事,并且从隋朝灭亡开始细说慢讲,直到发现唐太宗怀里的鸟不动了才告退。魏征走后,唐太宗发现鸟憋死了!

贞观六年,群臣都请求太宗去泰山封禅,,借以炫耀功德和国家富强,只有魏征表示反对。唐太宗觉得奇怪,便问魏征:“你不主张进行封禅,是不是认为我的功劳不高、德行不尊、中国未安、四夷末服、年谷未丰、祥瑞末至?”魏征回答说:“陛下虽有以上六德,但自从隋末天下大乱以来,直到现在,户口并未恢复,仓库尚为空虚,而车驾东巡,千骑万乘,耗费巨大,沿途百姓承受不了。况且陛下封禅,必然万国咸集,远夷君长也要扈从。而如今中原一带,人烟稀少,灌木丛生,万国使者和远夷君长看到中国如此虚弱,岂不产生轻视之心?如果赏赐不周,就不会满足这些远人的欲望;免除赋役,也远远不能报偿百姓的破费。如此仅图虚名而受实害的事,陛下为什么要做呢?”不久,正逢中原数州暴发洪水,封禅之事从此停止。

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

魏征说:“多听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他还举了历史上尧、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例子,说:“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那么下情就能上达,他的亲信想要蒙蔽也蒙蔽不了。”

唐太宗连连点头说:“你说得真好啊!”

又有一天,唐太宗读完隋炀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说:“我看隋炀帝这个人,学问渊博,也懂得尧、舜好,桀、纣不好,为什么做出事来这么荒唐?”

魏征接口说:“一个皇帝光靠聪明渊博不行,还应该虚心倾听臣子的意见。隋炀帝自以为才高,骄傲自信,说的是尧舜的话,做的是桀纣的事,到后来糊里糊涂,就自取灭亡了。”唐太宗听了,感触很深,叹口气说:“唉,过去的教训,就是我们的老师啊!”

唐太宗看到他的统治巩固下来,心里高兴。他觉得大臣们劝告他的话很有帮助,就向他们说:“治国好比治病,病虽然好了,还得好好休养,不能放松。现在中原安定,四方归服,自古以来,很少有这样的日子,但是我还得十分谨慎,只怕不能保持长久,所以我要多听听你们的谏言才好。”

魏征说:“陛下能够居安思危,太叫人高兴了。”

太宗曾经夸奖魏征说:“贞观以前,跟随朕平定天下的人中,房玄龄的功劳没人比得上。贞观之后,尽心尽力,为百姓犯颜直谏的臣子,助朕成就今天的功业之人,只有魏征!”可见唐太宗对魏征的评价之高。

魏征的生活极为简朴,虽官至宰相,但居家十分简单。魏征病重的时候,唐太宗就用自己准备造宫殿的材料为他修建房子。魏征临终之前,唐太宗曾亲自到府上看望,他流着泪问魏征有什么嘱咐,魏征说:“妻子儿女都不让我牵挂,唯独担心国家的安危……”这位忠谏宰相至死都在考虑国家利益。

贞观十六年(642年),魏征病逝。唐太宗悲痛万分,亲自登门哭祭,停政五天,并准备用最高规格送葬,让文武百官送出郊外。但魏征的家属不同意,说这不符合魏征生前节俭的品性。最后,太宗只好叫人用牛车载着棺木送到墓地。

太宗登上内苑的西楼,望着出殡的队伍痛哭失声,他对侍臣说:“以铜作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作镜,可以知道国家的兴亡;以人作镜,可以明了自己的得失。朕以前有这三镜,现在魏征去世,三镜已经不全了!”

P192-198

目录

第一章 韬略经国

 姜太公大器晚成,扶周灭商

 不拘小节的春秋第一相管仲

 张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诸葛亮一生,岂止鞠躬尽瘁

 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刘伯温

第二章 励精改革

 商鞅虽死,秦法未败

 改革家范仲淹“划粥为食”

 王安石变法,“但执拗耳”

 帝王之师,救时宰相张居正

 至死保皇的“维新派”康有为

第三章 贪怯误国

 杨国忠逼反安禄山

 桧本高洁秦姓累之——秦桧

 明朝第一贪相严嵩

 两朝肱股洪承畴,无奈终是贰臣

 贪得无厌的“二皇帝”和坤

第四章 为祸官场

 做了宰相的太监赵高

 口蜜腹剑第一人——李林甫

 专为讨好主子而生的宰相蔡京

 朝中无宰相,湖上有平章——贾似道

 大太监刘瑾做了“立皇帝”

第五章 忠胆义肝

 贝加尔湖畔的“牧羊人”苏武

 魏征直言敢谏,善始善终

 寇准一心为国,力主抗辽

 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

 清官海瑞的非幸福生活

第六章 乱世奸雄

 商人政客吕不韦

 董卓祸乱汉室宫廷

 一代枭雄曹操对酒当歌

 其疾如风胡旋舞一安禄山

 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

参考文献

内容推荐

当我们仰望苍茫的夜空,沉浸在对历史的追忆当中,历朝历代的帝王将相、墨客骚人、能臣治吏、枭雄悍将,正如寂寥的星辰渐行渐远,消散在遥远的历史长河。与叙述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众多著作不同,“国史清谈丛书”之《历史往事系列》将中国历史上众多的帝王、文人、政客、将帅们按照人物的性格、行事、经历及后人评价等总结出不同的特点,按照特征归类成篇。帝王的雄才大略、荒淫残暴、昏聩误国,文人的才华横溢、风雅谐趣、嗜酒狂放,政客的勾斗倾轧、深谋远虑、苦心孤诣,将帅的凶横勇猛、胜负成败、旷古武功都成为本系列各册的主题。编著者曹张通过精炼的文字和故事化的叙述从一个又一个新颖的视角展现出不同历史人物群落的本来面貌以及众多不为读者熟悉的鲜活历史断片。喧嚣渐寂,华光不再,身后的历史正如本系列丛书所揭示的主题:

江山万里惟明月,且观风月且听吟,风起云流雄心在,金戈铁马赴红尘。

《风起云流雄心在:历代政客往事》为其中一册。

《风起云流雄心在:历代政客往事》讲述了中国历史上众多的政客故事,将政客的勾斗倾轧、深谋远虑、苦心孤诣表现得淋漓尽致。

编辑推荐

曹张编著的《风起云流雄心在:历代政客往事》是“国史清谈丛书”之《历史往事系列》中的一册。将中国历史上众多的政客按照人物的性格、行事、经历及后人评价等总结出不同的特点,按照特征归类成篇。政客的勾斗倾轧、深谋远虑、苦心孤诣成为本书的主题。通过精炼的文字和故事化的叙述从一个又一个新颖的视角展现出不同历史人物群落的本来面貌以及众多不为读者熟悉的鲜活历史断片。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5: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