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直言敢谏,善始善终
在中国历史上,有不少敢于向君主犯颜直谏的忠臣大多仕途坎坷,有时遇到了昏愦残暴的帝王往往连身家性命也要搭上,关逢龙谏桀被杀、比干谏纣被剖心就是著名的例子。当然,这些敢于直谏的臣子们也有遇到了英明之主,比如魏征就遇到了豁达的唐太宗,二人之间进谏与纳谏的故事成了千古流传的美谈。
魏征少时家贫,亲眼目睹了隋炀帝的暴政所导致的社会动荡不安,便投靠来瓦岗军,后来又随同李密的旧部归顺唐朝,成为太子李建成的谋士。魏征屡次为李建成出谋划策,他非常器重魏征。在李氏三兄弟争夺皇位的过程中,魏征竭力帮助李建成固位。
魏征有着敏锐的政治眼光,李渊年迈体衰之时,魏征洞察出秦王李世民的夺嫡之意。作为太子李建成的幕僚,他忧心忡忡。武德五年(622年),魏征向太子李建成献计道:“秦王功被天下,天下归心。殿下只不过以兄长之位深居东宫,并无功劳平定海内。现今,窦建德的旧部刘黑闼反唐,皆是散兵败将,不堪一击,如果太子率大军逼临,不仅能够攻城略地,还可以结交英雄豪杰,使自己的地位得到巩固。”李建成欣然采纳,于是便向李渊请命。李渊命令李建成率兵征东,齐王李元吉率兵相互配合,魏征也在鞍前马后出谋划策。唐军与叛军在昌乐相遇,李建成采纳魏征的妙计将敌军打败,战功告捷。
武德六年(623年),唐朝统一全国之后,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之间又展开了一场争权夺利的争斗。对此,魏征力劝李建成先下手除掉秦王李世民。李建成听取魏征的意见之后,私蓄长林兵2000余人,并在朝廷中不断发展自己的势力,企图向李世民发难。然而,他们的计划最终没有敌得过聪明谨慎的李世民。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先下手策划了玄武门之变,将李建成与李元吉双双诛杀,自此掌握了军政大权。
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发魏征,说他曾经参加过李密和窦建德的起义军,李密和窦建德失败之_后,魏征到了长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做过事,还曾经劝说建成杀害秦王。
秦王听了,立刻派人把魏征找来。
魏征见了秦王,秦王板起脸问他说:“你为什么在我们兄弟间挑拨离间?”
左右的大臣听秦王这样发问,以为是要算魏征的老账,都替魏征捏了一把汗。但是魏征却神态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可惜那时候太子没听我的话。要不然,也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
秦王听了,觉得魏征说话直爽,很有胆识,不但没费隆魏征,反而和颜悦色地说:“这已经是过去的事,就不必再提了。”
魏征看出李世民胸怀宽广豁达,觉得他具有政治家的基本素养,认定李世民是一个贤明之士,从此便下定了辅佐秦王的决心。
唐太宗即位以后,把魏征提拔为谏议大夫(官名),还选用了-一批建成、元吉手下的人做官。原来秦王府的官员都不服气,背后嘀咕说:“我们跟着皇上多少年。现在皇上封官拜爵,反而让东宫、齐王府的人先沾了光,这算什么规矩?”
宰相房玄龄把这番话告诉了唐太宗。唐太宗笑着说:“朝廷设置官员,为的是治理国家,应该选拔贤才,怎么能拿关系来作为选人的标准呢。如果新来的人有才能,老的没有才能,就不能排斥新的,任用老的啊!”
大家听了才无话可说。
唐太宗初年,治国最要紧的事情即是安定人心。当时,河北有不少州县都在叛乱,这些州县都是李建成的余党亲信,他们害怕李世民镇压,于是在惶恐不安中作乱。
唐太宗派魏征前去安抚,魏征建议唐太宗要不计前嫌,这样才能消除他们的戒心,唐太宗欣然同意。魏征到了磁州,遇见了正被押送进京的李元吉的护军李思行和李建成的侍卫李志安,魏征下令将他们释放,并下令将东宫和齐王府的旧属,都一律赦免。这样一来,河北就安定了下来,唐太宗对此十分赞赏。魏征返回长安之后,唐太宗册封他为尚书右丞,成为行政中枢尚书省的佐官。
没过多久,唐太宗便尝到魏征耿直性格的苦头。唐太宗刚刚即位,北方游牧部落的突厥人便向唐境进犯,抵达渭水之北。唐太宗虽然智退敌兵,但是心中仍是愤愤不平。他总想扩大兵源,以示强盛。对此宰相封德彝出面奏道:“凡年满16岁以上而未满18岁的男子当中,体型壮大者均可典为府兵。”这一意见最终得到了唐太宗的采纳,但是敕令下达之后却遭到魏征的极力反对。经过几次反复,唐太宗大动肝火,他责问魏征:“朕下此诏令,是朕亲自得知有人为逃避兵役而将其实际年龄隐瞒,你为何三番五次拦阻于朕?”在盛气凌人的唐太宗面前,魏征并无惧色,从容地说:“古人曾经说过,竭泽而渔,明年就会无鱼可捕,放火烧林猎取野兽,虽然可以大量捕捉,但明年就会无兽可捕。这个道理陛下应该明白。战争逼近,兵不在多,在于御之有道,陛下取其壮健,指挥有术,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将未成年之人拿来凑数呢!”魏征见唐太宗怒色渐消,又进一步劝道:“陛下常说:‘君主以诚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无欺诈,陛下必先取信于民。如今即位时间不久,陛下就已经几次失信于民了。”唐太宗听了魏征的话后大吃一惊,连忙问:“朕哪些地方失信了,请你详细说来。”魏征便一一列举,一番话说得有理有据,说得唐太宗心服口服,从此改变了对魏征的看法。
唐贞观八年(634年),朝臣中进谏的人数日益增多,但有许多人进谏所出的主意很不高明,往往使得太宗龙颜大怒。中丞皇甫德参进谏说,社会上妇女梳高发型,是让“皇宫里的宫女带坏了”。唐太宗听人说宫女的坏话,自然很生气,骂道:“难道让宫人都剃掉头发,你们才会满意吗?”他要以诽谤罪处罚皇甫德参。但魏征坚决反对这样做,他说:“自古劝谏的奏章,往往用词偏激,不然,又怎么引起君主的重视呢?陛下要想明白得失,只能让大家大胆陈说,如果说得对,自然对陛下有益;说得不对,也不会有害。若动不动就治罪,以后谁还敢开口呢?”魏征有理有力的慷慨陈词,使唐太宗打消了处罚皇甫德参的念头。
魏征不仅在国家大事上表现出耿直的一面,而且还敢对与自己没有多少关系的皇室内部事务也提出自己的看法。唐太宗给他最喜欢的女儿长乐公主出嫁的嫁妆远远超过了礼规。魏征于是直言指出:“陛下爱长乐公主,多给嫁妆是可以理解的,但要符合礼规。这件事虽然是小事,但不可因为事小而忽略。”
唐太宗听从了魏征的话,减少了给长乐公主的嫁妆。后来,长孙皇后知道了事情的前后经过,很感叹地对唐太宗说魏征是国家栋梁之材。
以后,魏征提的意见越来越多。他看到太宗有不对的地方就当面力争,有时候,唐太宗听得不是滋味,沉下了脸,魏征还是照样说下去,叫唐太宗下不了台阶。
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长孙皇后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便问:“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
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
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
长孙皇后说:“我听说只有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
这一番话就像一盆清凉的水,把太宗的满腔怒火浇熄了。
由于魏征能够犯颜直谏,即使太宗在大怒之时,他也敢面折廷争,从不退让,所以唐太宗有时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岭山中打猎取乐,行装都已准备停当,但却迟迟未能成行。后来,魏征问及此事,太宗笑着答道:“当初确有这个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进谏,所以很快打消了这个念头。”还有一次太宗得到了一只上好的鹞鹰,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但是怕被魏征知道(又要给他一顿教育)。这天,他正在玩的时候,有人报魏征来了,唐太宗一看不好,鸟没地方放了,就藏在自己怀里。魏征报告事情时,发现唐太宗神色异常,再看旁边放着的笼子(唐太宗怀里的鸟还在动),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但是没有说什么,而是继续向唐太宗报告另一件事,并且从隋朝灭亡开始细说慢讲,直到发现唐太宗怀里的鸟不动了才告退。魏征走后,唐太宗发现鸟憋死了!
贞观六年,群臣都请求太宗去泰山封禅,,借以炫耀功德和国家富强,只有魏征表示反对。唐太宗觉得奇怪,便问魏征:“你不主张进行封禅,是不是认为我的功劳不高、德行不尊、中国未安、四夷末服、年谷未丰、祥瑞末至?”魏征回答说:“陛下虽有以上六德,但自从隋末天下大乱以来,直到现在,户口并未恢复,仓库尚为空虚,而车驾东巡,千骑万乘,耗费巨大,沿途百姓承受不了。况且陛下封禅,必然万国咸集,远夷君长也要扈从。而如今中原一带,人烟稀少,灌木丛生,万国使者和远夷君长看到中国如此虚弱,岂不产生轻视之心?如果赏赐不周,就不会满足这些远人的欲望;免除赋役,也远远不能报偿百姓的破费。如此仅图虚名而受实害的事,陛下为什么要做呢?”不久,正逢中原数州暴发洪水,封禅之事从此停止。
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
魏征说:“多听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他还举了历史上尧、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例子,说:“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那么下情就能上达,他的亲信想要蒙蔽也蒙蔽不了。”
唐太宗连连点头说:“你说得真好啊!”
又有一天,唐太宗读完隋炀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说:“我看隋炀帝这个人,学问渊博,也懂得尧、舜好,桀、纣不好,为什么做出事来这么荒唐?”
魏征接口说:“一个皇帝光靠聪明渊博不行,还应该虚心倾听臣子的意见。隋炀帝自以为才高,骄傲自信,说的是尧舜的话,做的是桀纣的事,到后来糊里糊涂,就自取灭亡了。”唐太宗听了,感触很深,叹口气说:“唉,过去的教训,就是我们的老师啊!”
唐太宗看到他的统治巩固下来,心里高兴。他觉得大臣们劝告他的话很有帮助,就向他们说:“治国好比治病,病虽然好了,还得好好休养,不能放松。现在中原安定,四方归服,自古以来,很少有这样的日子,但是我还得十分谨慎,只怕不能保持长久,所以我要多听听你们的谏言才好。”
魏征说:“陛下能够居安思危,太叫人高兴了。”
太宗曾经夸奖魏征说:“贞观以前,跟随朕平定天下的人中,房玄龄的功劳没人比得上。贞观之后,尽心尽力,为百姓犯颜直谏的臣子,助朕成就今天的功业之人,只有魏征!”可见唐太宗对魏征的评价之高。
魏征的生活极为简朴,虽官至宰相,但居家十分简单。魏征病重的时候,唐太宗就用自己准备造宫殿的材料为他修建房子。魏征临终之前,唐太宗曾亲自到府上看望,他流着泪问魏征有什么嘱咐,魏征说:“妻子儿女都不让我牵挂,唯独担心国家的安危……”这位忠谏宰相至死都在考虑国家利益。
贞观十六年(642年),魏征病逝。唐太宗悲痛万分,亲自登门哭祭,停政五天,并准备用最高规格送葬,让文武百官送出郊外。但魏征的家属不同意,说这不符合魏征生前节俭的品性。最后,太宗只好叫人用牛车载着棺木送到墓地。
太宗登上内苑的西楼,望着出殡的队伍痛哭失声,他对侍臣说:“以铜作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作镜,可以知道国家的兴亡;以人作镜,可以明了自己的得失。朕以前有这三镜,现在魏征去世,三镜已经不全了!”
P192-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