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小小的家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日)中岛京子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小小的家》是日本通俗畅销文学大奖直木奖获奖作品,著名翻译家、村上春树作品中文专属译者林少华教授力荐之并亲自作序;日本亚马逊网站读者也给《小小的家》以五星好评。

小说以战前中产家庭的生活为背景,用现代的视角完全再现了昭和时代初期东京市民的生活。评论界将《小小的家》称为“由爱、死和艺术交织而成的感动大作”,可以从家庭、恋爱甚至推理等各种角度来品味这部作品。

内容推荐

《小小的家》由日本作家中岛京子所著。

《小小的家》以一个纯真少女的视角,写了一个家庭在战乱年代里的变迁。想着“帮佣就是作为出嫁前的新娘进修”,少女多喜好奇又兴奋地来到了东京。在东京郊外的一座红色屋顶的小楼里,多喜与持重的平井老爷、美丽的夫人,以及可爱乖巧的恭一小少爷,和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小小的家中岁月静好,多喜的心头总是萦绕着一份安宁与温柔,她甚至不想嫁人,不愿意回故乡,而将这小小的红顶房子当成了要一辈子留下的家。然而,和乐美满的生活却因一个年轻人的到来,渐渐起了惆怅和纷扰。

在有着红色屋顶的小小的家之外,是风云动荡的社会与时代:申奥、兵变、战争、征召令、空袭……在日后无数的跌宕和苦辛里,那个留下了自己青春印记的小小的家总是让多喜魂牵梦绕,惦念一生。

目录

序:小小的家,小小的秘密

第一章 红色三角屋顶的洋房

第二章 东京时尚

第三章 马口铁玩具

第四章 庆典序曲

第五章 开战

第六章 无秘策

第七章 故乡的日子

最末章 小小的家

译后记:乱世之中的日常图景

试读章节

1

开篇交代一句,本书不是“家务读本”。

关于家务经,我不想再絮叨,这点还望大家谅解。

好在离开渡边家之后,我也就告老还乡,来到茨城乡下,凑合着一个人打发日子。外甥一家就近住着,时不时可以聚上一次,晚年生活或许还算幸福。毕竟辛劳多年,多少有点儿积蓄,我思忖等身体不能动了,就用这个钱进福利院。我还从其中拿出一部分钱来买了股票,让外甥替我打理着,我自己则节俭度日。养老金虽说只有稀松一点儿,由于我惯于精打细算,跟别人比不敢说,至少比世上的年轻人过得要滋润得多。

因此,这也不是为了钱。

两年前,经在出版社工作的渡边家的女儿热情介绍,我推出了一本书,书名是《多喜婆婆的超级家务心得》,这件事堪称我人生的一个转机。据说时下的年轻人,连怎么择菜、切菜,怎么扫除一概不知。说是没人指点,竟然登门向我这样的人求教,看来时代可真是大变样啦。

说实话,那会儿我才知道,现如今,本人不亲自写也能出书,这让我很感惊诧。如今什么都是粗制滥造,真是没办法。不过话又说回来,若非如此,我的书也无缘面世。

说起来,那倒是本蛮不错的书。卖出去不少。要知道,用那笔收入,我又得以加买了少量股票呢。

可是,我所掌握的家务秘诀全都在那本书里了,故而不想再讲这事儿了。任凭什么东西,有一个足矣,同样的东西无须多弄。这也是节俭持家的秘诀。

2

今天,一位自称出版社编辑的女士来到我家,说是要和我敲定下一本书的内容。

因为我早就说过要写下一本书。“当然,关于家务的技巧,不打算再讲了。”

她哦了一声。

“不如就讲一讲多喜阿婆您个人记忆中那些难忘的东京往事,比如您的四季感受啦,美味的家常菜啦,交往之道什么的就好。”

也是。那倒也未尝不可。我明白她的意思。可是这和我想要留在世上的东西,内容上总觉得不吻合。

人们大概以为,像我这样的人,除了讲一讲如何去除洗碗池上的白色水垢,便没有什么好讲的了。我本人就曾有过这种想法。

但如今我已过了米寿,一想到死期将至,便萌生了一个念头,想写下点更为重要的东西。

说起来,已经没有人了解我做女佣的那个时代了。

至于“女佣”一词是什么时候从日本彻底销声匿迹的,想必是个重大问题,会有专人学习研究。在我的记忆当中,昭和四十年代那会儿,好像还残留着。那会儿读高中的外甥,正在读一本不知是叫《红头巾》呀,还是《黑头巾》的流行小说,他告诉我说,那里边就有一个女佣阿善,逢人便拍着胸脯说,我不是保姆,叫我女佣!记得他还说过那人跟我有点儿像,大概那会儿就是尾声了吧。

据外甥讲,说是如今“女佣”已经被什么“家务代理服务”取代了。无聊透顶!

我刚去东京做女佣那会儿是昭和初期,由于正赶上女佣奇缺,在东京高级住宅区的工薪家庭,对女佣直呼其名的事儿根本没有,肯定要加敬称,以示器重。在东京那些有涵养的家庭,大致都是那样。我开始上门做佣工那会儿,哪家的夫人都知道“没有个好女佣就没有好家庭”这句话。

我是碰巧终生未嫁,本来,做女佣是出嫁前的新娘进修来着。既然是为了成为一个好新娘而做佣工,虽说不比今天的女子大学,倒也不是受人鄙夷的职业,何至于如今被看做奴隶—般了呢?真让人想不通。

就拿我来说,虽说也不是没受过委屈吧,但还是很有尊严的。再说了,工作这东西,哪有没有一点辛酸,全是开心的呢!

话虽如此,不过“女佣”这一行,倒确实难免遇到某种嘲弄的目光。

就说我吧,就被第一家的老爷拿眼神挑逗过。

只是,那人是个颇有名气的小说家,此事不便张扬。

因此,这事儿我打算就让它烂在肚子里,带进坟墓算了。

比如说,他有时会趁我用抹布擦地板时,摸我的腿和屁股;瞒着夫人偷偷给我零花钱;偶尔也会别有用心地叫我给他按摩。不过怎么说呢,分寸上还是能够把握的。P2-5

序言

小说中有一种小说,宛如年代颇为久远的民窑青瓷罐,虽然造型普通,出身寻常,但看得久了,便在不知不觉之中为其温润的外壁所吸引,进而感受和倾听外壁下面火与土曾经的剧烈冲撞和交融。又如一个容貌平常但举止优雅、内心丰富的知性女子,以一种微不足道的热量融化你原本不以为然的冷漠的心,让你觉得越看越耐看,越看越好看。而中岛京子荣获第一百四十三届直木奖的《小小的家》便是这样一部小说。

小小的房子,小小的家。一家三口。漂亮的少妇,能干的丈夫,聪明的孩子,加一位忠实勤快的女佣。四个人都爱这小小的红顶房子,爱这小小的家。情节波澜不惊,人物波澜不惊,语调波澜不惊。小小的家堪称幸福美满。很快,小小的家有了小小的秘密:少妇有了外遇。而外遇秘密是由少妇的和服腰带泄露的。女佣发现女主人回来时的腰带图案的折叠位置与早上出门时正相反——腰带被人动过、解开过!于是波澜不惊之中陡然有了暗流,有了高潮,有了紧张感和压迫感。

细读之下,不难发现几乎所有情节都是围绕小小的家的这个小小的秘密展开的,或是伏线,或是推力,或是背景。例如,年轻的女佣从男主人看自己时那丝毫没有异样的眼神中读出了他对异性天生的冷淡,为女主人的“红杏出墙”打了埋伏;女佣原来的主人为她讲的一个外国女佣为主人“而将朋友的原稿投进火炉”的故事促成了她后来的决定,决定为了守护这个小小的家而把女主人托她交给情人的信私自扣下。而战争显然是激化这个小小的秘密的背景原因——一九四三年秋天女主人的情人应征入伍,女主人情绪一落千丈。总之,所有的水流都涌向小小的秘密这个旋涡,不动声色,而暗起波澜,引入入胜。由此可见小说构思的精巧,此其一。

其二,作者设计一条平行线推出外部视角,即通过女佣外甥之子这一当代人的眼光来审视和校正历史语境下的战争观。家虽小,秘密虽小,其背景却不小。换言之,看似风平浪静的家和作为男女私情的秘密是在波涛汹涌的历史狂潮中展开的——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太平洋战争和日本战败投降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次第发生。在军国主义教育的作用下,包括“小小的家,父子在内的绝大多数日本人都无条件支持战争,表现出狂热的爱国主义情绪。由于有另一条平行线的出现,这部文学作品的历史观才进入当代视野,从而得以保持大体为中国人所理解的历史认识。应该说,这是作者的又一匠心独运之处。

其三,即第三个精巧构思,作为尾声,“小小的家”再次出现。“小小的家”或小小的红顶房子毁于美军空袭,男女主人公同时丧生。但故事的流程并未就此终止。战后一名职业漫画家创作了一部名叫《小小的家》的连环画。而且,在漫画家死后按其遗嘱建造的纪念馆同《小小的家》中的红顶房子几乎一模一样。这一点引起了女佣年轻的外甥孙的注意。追索当中,得知那位漫画家就是“小小的家”的女主人当年的情人。此人战后退伍返乡,终生未娶。于是小小的房子成了一段纯粹恋情的见证,小小的秘密在三种形式的小小的家中延续下来并且化为永恒的回顾与情思。

读罢掩卷,感慨欷放之余,不能不为作者中岛京子的巧妙构思、高超的叙事技巧所折服。其笔调也见特色,不事张扬,娓娓道来,平实舒缓,而自有感人的力量和情愫蕴含其中,的确堪称杰作。当然,译文也相当到位,流畅自然,而又细腻工致,较好地再现了原作的风格和情致。因此,我愿意写下这篇小小的序,将《小小的家》推荐给中文读者,但愿阅读给你带来小小的愉悦、小小的感动和小小的沉思。

二〇一一年六月十六日于窥海斋

时青岛蔷薇初谢,榴火正红

后记

蒙林少华教授推荐,博集天卷信任,使我有幸邂逅了这本《小小的家》,并有机会将其介绍给不懂或者不很懂日语的朋友们。

《小小的家》主文本以一位年近九旬的老女佣为讲述者,她娓娓道来,讲述了60多年前在东京做女佣那段难忘岁月里的难忘记忆,并不时抚今追昔,感慨时代的变迁。听她讲述(以读其手记的形式)的,是老女佣外甥的次子——大学生健史。倾听的过程中小辈人不时发出质疑,怀疑老姨婆年老忘事,随意编造。质疑与解疑中,故事的讲述不断推进,现代人印象中模糊的历史认识不断被修正,历史真实不断被还原。

当时正值日本军国主义盛行,九·一八事变、二·二六兵变、七·七事变、珍珠港偷袭这一系列改变历史的大事件接踵而至,被卷入时代旋涡之中的人们,又是以怎样的姿态面对这一切的呢?随着老保姆的讲述,一幅动荡时代背景下芸芸众生的生活画卷徐徐展开。一连串的历史风云给刚刚在关东大地震的废墟上实现复兴的宁静祥和的东京生活罩上了浓重的暗色,而住在红顶洋房里的平井一家发生的点滴无疑是这一时代百姓生活的缩影。

透过平井一家日常生活图景的变迁,以及与平井家各位家庭成员有关联的各个人物的活动及命运,我们可看到战争期间寻常市井中人的生活实态。一心扑在事业上的平井先生及其上司——玩具公司的社长;天生丽质,热衷于穿着打扮的时子夫人及其昔日同窗密友——紧跟形势的激进的《主妇之华》杂志记者睦子;不问政治、笃爱艺术的板仓正治;蒙冤入狱的恭一少爷儿时伙伴阿清的父亲……穿插其中的是时子夫人与板仓正治之间深沉却又不露声色的婚外恋情。当然,还有板仓正治对于这段恋情的回顾,以及对战争,对“乱世”与“家”的关系的反思。这些人生轨迹或者人生故事无不在战争这一外力强制下被扭转了方向。甚至连恭一和阿达这对原本要好的伙伴,也因战争这一时代背景而被生生拆散了。

战争免不了两败俱伤,加害者最后沦为了受害者。日本发动了那一场不义之战,一切的恶果都只能说是咎由自取。只是,看到和平的图景被战争的狂飙击得粉碎,不管是南京大屠杀,还是东京大轰炸,都无疑会让人感到痛心。而日本民众的随波逐流、推波助澜、助纣为虐,也许不乏最后一章中平井恭一所说的违心的成分,但它让我们认识到了日本平民对于那场不义之战的不断升级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当读到庆祝南京大屠杀时日本民众所营造出来的那种狂欢般的气氛,我们的心会有一种被撕裂般的痛。这是一种为人性与良知的泯灭所激起的痛楚。好在老女佣的外甥孙大学生健史对此表示了愤怒,多少能够平复我们内心激愤的情感。

小小的家,宁静的日子,隐隐的恋情,难言的愁绪。战争摧毁了一切,也给了难缠的恋情一个了结。让一家三口及女佣感到自豪的温馨而舒适的小小的家,让板仓正治为之深深吸引的小巧入画的红顶洋房,也终究没能幸免于难,在美军的大空袭中灰飞烟灭,只剩下一段残缺的门廊,透射着曾经的荣光。

战争结束了,老女佣心中那小小的家,连同主人夫妇一道永远地消失了,成了战争的殉葬品。睦子还活着,但她终因没能痛改前非,在战后的民主主义风潮中,,成了时代的弃儿;板仓还活着,但亲历了战场的腥风血雨的他,似乎再也找不回当年那清纯的童心;平井恭一也还活着,带着战争留给他的心灵的残缺。当然这些信息,已经不是老女佣的讲述了,而是在老女佣去世后,以剧中剧的形式,由老女佣的外甥孙健史传递给我们的,连同让老女佣抱恨至死的一个秘密。

最后还是言归正传,说说翻译吧,这才是译者的分内之事。本书是我独立完成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考验是不消说的。首先,如何靠近原作的语言风格,对我来说就是一个挑战。虽然在当今这个个性张扬的时代,译者作为一个主体,似乎不必再做原作者的附庸或者替身,可以堂而皇之地与作者平起平坐,分庭抗礼,可以名正言顺地赋予作品自己的理解,以自己的风格表现原作的风格。但作为译者,我主观上还是甘愿在这个过程尽量隐身,如果可能,情愿做透明的空气。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我努力透过一个个词语和语法形式所传递的信息,去体会原作的思想感情和表达风格,并尽最大努力加以传递。年近九旬的老女佣,记忆力减退,很多细节已经记不太清楚,当然也不乏文化水平的制约。比如对外国人、外国城市,乃至外国作品的名字,她会把它们与自己所熟知的领域,如某种料理的名字扯上联系。像这样的表达翻译成汉语,句子显得很长,也稍嫌哕唆,但为了再现原作的风格,表现老女佣絮絮叨叨的讲述方式,处理上大多保留了原句的结构。对于原作语言的处理,我个人以为应该加以甄别,区分对待。对于属于日汉语之间因思维习惯而导致的差异,可以按照汉语的表达习惯进行汉化处理,而对于作者与其他日本作家之间的文体差异,则应视之为作者的个性或者匠心之笔予以再现,总之要区别对待为好。其次,作品中到处可见“帝都”“圣战”“皇军”之类的字样,为了再现当年一般民众的狂热情绪,维持原作思想内容上的统一,翻译时没有做任何处理。并不代表译者立场。

最后交代一句,原书作者中岛京子女士通篇审阅了译稿,并提出若干技术性的处理和改进意见,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误译的产生,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曹亚辉

2011年6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4: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