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方拾遗--一位基层中医师的临床经验》笔者田丰辉集10余年的读书、跟师、临床实践于一体,将自己在临床工作中的经验与教训用笔记的形式编写出来,有部分文章曾发表于《上海中医药报》《华夏中医论坛》《爱爱医》杂志。这里有成功案例,有对中医典籍的粗略认识,有在临床工作中的经验总结,也有在临床上的失败案例,以此著成了此书。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医方拾遗--一位基层中医师的临床经验/华夏中医论坛丛书 |
分类 |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
作者 | 田丰辉 |
出版社 | 人民军医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医方拾遗--一位基层中医师的临床经验》笔者田丰辉集10余年的读书、跟师、临床实践于一体,将自己在临床工作中的经验与教训用笔记的形式编写出来,有部分文章曾发表于《上海中医药报》《华夏中医论坛》《爱爱医》杂志。这里有成功案例,有对中医典籍的粗略认识,有在临床工作中的经验总结,也有在临床上的失败案例,以此著成了此书。 内容推荐 《医方拾遗--一位基层中医师的临床经验》(笔者田丰辉)阐述了笔者数十年行医之心法,并配有大量医案以验证其医学心法与临证思路。内容主要包括理法、方药运用、中医药在病房的运用、副论4篇。详细介绍了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对方药的使用方法及疗效观察的用法心得,提供了50个处方的用药经验及用药思路、12种慢性病的中药治疗及笔者经多年临床实践总结出的取材方便、价廉的经验方。《医方拾遗--一位基层中医师的临床经验》介绍了学习中医与提高医术的方法,本书内容丰富、语言通俗、理法方药兼备。适合广大中医临床工作名及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 目录 第1讲 理法方药篇 一、话说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二、中医基本特点,辨证论治 三、《伤寒论》千古名方,说柴胡剂量 四、读《伤寒论》有感,写医方拾遗 五、读《金匮要略》,感妇科疾病 六、读《医学心悟》,悟医方拾遗 七、读《伤寒论》脏结证,看现代疾病 八、读《伤寒论》蓄水证,看少尿之症 九、读书破万卷,论气虚感冒 第2讲 方药运用篇 一、柴胡桂枝汤,感冒之良方 二、自拟三合汤,外感发热方 三、吴氏银翘散,辛凉平剂方 四、浅谈咳嗽病,选方应辨证 五、从辨证论治,再谈咳嗽方 六、银黄桔梗汤,干咳是妙方 七、心悸临床多,辨证要准确 八、中风偏瘫方,临床多一汤 九、半夏泻心汤,胃癌思考多 十、半夏泻心汤,临床运用广 十一、胃痛临床多,辨证起沉疴 十二、失眠疾病多,辨证选方药 十三、汗证不易治,临证易失手 十四、疏肝理脾汤,脂肪肝良方 十五、中西不偏废,慢性乙肝治 十六、消化不良方,小儿最易尝 十七、痹证活络酒,临证是良方 十八、腰痛多常见,虫类效非凡 十九、满脸青春痘,中西有良方 二十、急性荨麻疹,中西取效真 二十一、带状疱疹方,中西法更良 二十二、消风散药方,风疹湿疹康 二十三、栀子柏皮汤,经方之秘方 二十四、升麻葛根汤,临床新用多 二十五、跌仆损伤方,血府逐瘀汤 二十六、芍药甘草汤,腿抽筋专方 二十七、当归四逆汤,痛经效更良 二十八、宫外孕一例,中西治疗良 二十九、马钱子之用,炮制有良法 三十、桑树全身宝,赛过花木草 三十一、宁治十男子,莫治一妇人 三十二、颠倒木金散,胸胁疼痛方 三十三、消风导赤汤,婴儿湿疹方 三十四、驱风散热饮,天行赤眼方 三十五、西医糖尿病,中医消渴方 三十六、《局方》八正散,亦治肾积水 三十七、《红楼梦》贾瑞死,遗精病证治 三十八、现代富贵病,中医有见解 三十九、湿证论治篇,《温病条辨》多见识 四十、便秘有良方,麦冬麻仁汤 四十一、肩痹中医治,桂枝加葛根 四十二、通气防风汤,肩背疼痛方 四十三、口疮反复作,加味导赤散 四十四、中医论脱发,治疗何其多 四十五、流行腮腺炎,柴胡葛根汤 四十六、疏肺散斑汤,黄褐斑良方 四十七、过敏性紫癜,中医有良方 四十八、漫话田三七,疗疾多多 四十九、独圣山楂方,消食活血良 五十、《伤寒论》桂枝汤,治病第一方 五十一、医案常熟读,临证思路多 第3讲 中医药在病房的运用篇 一、中医药在病房的应用——写下去的理由 二、中医药在病房的运用1——痹证治验 三、中医药在病房的运用2——泄泻治验 四、中医药在病房的运用3——不寐治验 五、中医药在病房的运用4——眩晕治验 六、中医药在病房的运用5——寒冷性荨麻疹治验 七、中医药在病房的运用6——胁痛治验 八、中医药在病房的运用7——胆胀治验 九、中医药在病房的运用8——耳鸣治验 十、中医药在病房的运用9——一种别样的汗证治疗 十一、中医药在病房的运用10——腹痛治验 十二、中医药在病房的运用11——胸痛治验 十三、中医药在病房的运用12——喘证治验 第4讲 副论篇 一、简、便、廉验方 二、跟师学习时经验方 三、医学随笔 四、医案、医话话鼻渊 五、用朴素的中医学理论治疗单纯疱疹 六、小儿夜哭 七、我的中医历程 八、臌胀失治录 九、四诊心法要诀 试读章节 《史甜一扁鹊仓公列传》云:“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勤求”,必须要读书,要多读书。一个临床医师,毕生的精力除在病人身上外,还应以读书来丰富自己的业余时间。晚清重臣曾国藩说道:“千古之圣贤豪杰,即奸雄有立于世者,不外一‘勤’字。”曾国藩曾列出修身功课,其写日记、读史,即可知其勤的功夫。 古人云:外感遵仲景,内伤宗东垣。这话不假,为我们勤求“古训”指出一条明路。仲景年代之前的“古训”有《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而对于我们今天的中医学子来说,古人的东西都可继承、学习。医学书籍之多,不可能每本书都读,应该有选择性地读。其实,学校的教材很好,都是经全国名老中医所汇编的书籍,是大家一致认可的,有条有理,易学易懂。这些基础课有《中医基础理论》《内经讲义》《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中药学》,临床科有《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这些书必须读,要读到滚瓜烂熟的地步,做到烂熟于心、提笔就来,为进入临床实践奠定扎实的基础,这也是当今考试制度规定所必须要考的内容。而我辈之“古训”应该遵从《伤寒论》《金匮要略》,方书不但是中医辨证论治之祖,也是由古至今诸方剂中之经典,故后人称之为经方。其方不但是治疗外感疾病的方,也是治疗诸多杂病的有效方剂。《脾胃论》《兰室秘藏》是李东垣的书,这些书必须读,后世医家对内伤疾病多宗于此。外感病之《温病条辨》一书亦很好,应该好好地学习。《医宗金鉴》《医学心悟》,这些书可为我们勤求古训找到更好的落脚点。更有清代之叶天士的医案,是很好的临床经验记录,临床医师必须读。 当然,拜师访友也是“勤求”的一个好方法。古云:“独学无师友,孤陋而寡闻”。曾国藩曾说:“拜师访友益于治学”。多拜师,多交友,集思广益,互相促进,终有所成。叶天士一生拜师17人,后成为温病学派之大师。 读书必有方法。曾国藩说:“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道出了读书必须讲究方法。在中医学界里,会读书者,可能要属清代的吴鞠通了,他将仲景、叶氏读得很懂很透,并发挥得淋漓尽致。一本《温病条辨》就是最好的明证,为后世所敬仰。岳美中前辈曾说:“读书宁涩勿滑,临证宁拙勿巧”,更说明了读书应扎扎实实、逐字逐句地读下去,不要走马观花、浮光掠影。 “博采众方”。近代医家的书很多,如《蒲辅周医案》《蒲辅周医疗经验》《岳美中医案集》《岳美中论医集》《医宗金鉴》《医学心悟》,高德的《伤寒论方医案选编》,以及近贤刘渡舟的书、马有度的书,陈瑞春的书、焦树德的书、熊继柏的书,这些书都很好,可资借鉴学习。还有相关的杂志,更能反映当前最新的医疗现状和方法,有助于自己在医学的道路上成长。书读得多了,其理自明,“博采众方”也不是难事,临床治疗疾病也能胸有成竹,得心应手,正如清代刘仕廉在《医学集成》中说:“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约。” 总之,取他人之精华,去其糟粕,择善而从,变他人之经验为自己临床常用之法,但也绝不能去研究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应实事求是,做一名名符其实的好中医师。 《中医基础理论》说:辨证论治,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再以此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P2-3 序言 《伤寒杂病论》的序言中说:“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结合自己临床工作的经验和体会,深知医理之奥,病种之繁,常让临床医师不知该怎么应对和处理,特别是年轻的中医医师。所以,临床医师必须有广博的医学基础知识,方不致捉襟见肘。若要做到处理疾病时胸有成竹,就要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而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就需要多读书、多笔记、多跟师、多临床。笔者集10余年的读书、跟师、临床实践于一体,将自己在临床工作中的经验与教训用笔记的形式编写出来,有部分文章曾发表于《上海中医药报》《华夏中医论坛》《爱爱医》杂志。这里有成功案例,有对中医典籍的粗略认识,有在临床工作中的经验总结,也有在临床上的失败案例,以此著成了此书。医学书籍毕竟是治病救人的方书,至关重要,笔者一直不敢将其面世,后在同仁好友的鼓励、支持下,经多次修改、审定,命名为《医方拾遗》。若能给同仁诸君在中医的继承、发扬和临床工作中带来一点启迪与帮助,善莫大焉! 田丰辉 癸巳年盛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