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从模仿到创造科学无捷径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总论
作者 (日)酒井邦嘉
出版社 海洋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另外,就像在开头介绍爱因斯坦的话那样,一个人是否确信自己“理解”这个世界,会很大程度上左右这个人对待学问的心态。所以说在学生阶段要尽可能多地去“理解”各种事物,这种经验知识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当你对一个问题恍然大悟的时候,就会有一种快感和欣慰,就像解开数学或物理难题那样,当你理解的时候就会有绝对的把握确信自己是真的明白了,也就是那种“拨云见日,百分之百弄明白”的感觉。

所以说,重要的不是已经知道的内容和知识,而是这种深刻“理解”的不断累积,这才是将来科学研究的血和肉。“与知识相比,理解更重要”,即“与知道相比,明白更重要”便是科学研究的哲理。

对许多人来说,爱因斯坦以下的话语(1936年对学生说的话)或许会另他们感到非常意外吧。科学研究都是基于假设来进行的,这个假设就是,世间万物包括人类的行动都是依据自然法则决定的。

也就是说,像人类的行动这种看似有自由意识、偶然发生的行为,其实也是在自然法则的支配下必然会发生的,爱因斯坦认为科学就是以这种假定为前提的。因此,基于这种理论,以这种假定为前提的心理学可以被称之为科学,而不以这种假定为前提的心理学就不能称之为科学了。现代心理学有这种两面性,是因为包括人类行为在内的心理活动尚未完全被科学所解明。

分子生物学家贾克·莫诺(J.Monod)的著作《偶然和必然》中有以下的内容:

科学方法的基础,在于“自然乃客观存在”这一原则之中。也就是说,有一种观点认为,各种现象都应该从“目的因”(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之一),也就是“(造物者的)计划”去解释,才能完成对“真实”的认知,对于这种观点,是要彻头彻尾地否定的。  根据这样的观点,“为了吃到高处的叶子这一目的长颈鹿的脖子才长得那么长”,或者“为了社会交流这一目的才产生了人类的语言”这类关于进化的说法,要生搬硬套地从目的来解释客观现象,显然是不科学的。如何将人类的行为和主观的内心活动用科学的力量“客观地”进行明确的解释,才是真正的科学性难题。

或许会有很多人认为科学完全是正确的事实堆积起来的,其实不然。建造“科学”这座建筑物的时候,在事实证据不足的地方,是用“科学假设”来进行填补支撑的。由于科学还不够成熟,所以会使必要的“钢结构”可能有欠缺。由新发现所带来的革命性冲击,也随时有可能让这座建筑物轰然倒塌。

所以,要想弄清楚“科学是什么”,也很重要的一环是要反其道而行之,去理解“什么不是科学”。由于科学是准确合理的,所以不符合道理的迷信就不是科学。这样的话,关于占卜和灵异现象又该如何解释呢。

并不是因为占卜有时候不准确才称其为非科学。天气预报虽然不能每次都准确预测,但它是以科学的方法为基础的。另外,鬼怪、飞碟等的存在虽然不能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证明,但反过来也很难证明鬼怪不存在。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们无法去寻找不知道会在何时何地出现的鬼怪。即使我们去找了,结果没找到,也不能因此而得出“鬼怪不存在”的结论。因为没准下一秒钟鬼怪就会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也说不定呢。

为了区分科学和非科学,哲学家卡尔·雷蒙德.波普尔(Sir Karl Raimund Popper)提出了以下方法。他指出,能够进行反证(证明这个理论是错误的)的理论是科学性的,不能进行反证的学说是非科学性的,无关乎能否正面验证。

即使可以验证某个理论的事实存在,但这个事实或许只是偶然性的巧合事例而已,所以不能说这个事例就“证明”了这个理论的科学性。即使我们去调查收集某项法则成立的条件,我们也很难验证这些条件的正误。还不如随着科学的进步去不断改正错误。这种做法或许更加“科学的”。

另一方面,非科学的学说既不能进行正面验证也不能进行反证,所以如果非要去接受这样的学说,就只有无条件地去相信了。区分科学和非科学的标准被称为“反证可能性”。能否进行反证成为判断是否科学的依据,这种看起来貌似有点不靠谱的说法,但仔细推敲却又正确,真是相当有趣。P18-21

目录

第1章 科学研究的哲学——理解比知道更重要1

第2章 从模仿到创造——科学无捷径35

第3章 研究人员的哲学——如何磨砺“个性”65

第4章 研究的感性——挑战不可思议107

第5章 发表的常识——传达力149

第6章 研究的伦理——所谓公平竞争175

第7章 研究与教育“难两全”——研究者的培养205

第8章 科学家的社会贡献——推动进步的人们227

引用原文248

序言

在学问所涉及的各个领域,博士学位都被称为Ph.D(DoctorofPhilosophy的缩写)。这里的philosophy(哲学)一词,在希腊语中原本是“热爱知识”的意思。也就是说“热爱知识”是通用于所有学问的“哲学(观点、思考问题的方式及世界观)”。科学家这一职业原本就是创造性极强的职业,所以一说到“科学家的哲学”,大家(尤其是科学家自己)会认为这肯定是因人而异、各有不同的。但是有两点不能否认,那就是很多科学家都有着共通的思考方式,并且对真理都抱有独特的执著。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对科研人员哲学的探究,即是对“人类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吧。

将人文·社科领域计算在内的话,日本的科研人员超过了70万人。从科研人员的数量来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每年2%~4%的幅度增加,但从2000年开始呈停滞不前趋势。近年来,学生不愿去挑战新的、困难的事物,这种现象也屡次为人所诟病。加之少子化问题不断深化,今后肩负着未来使命的年轻科研人员将会不断减少。日本

若要以“科技立国”为目标的话,当务之急是培养科研人才。

撰写本书是因为我想把在东京大学教养学部授课时提到的一些内容为中心汇集而成。回首学生时代,仍让我记忆犹新的便是在课堂上听到的,关于科学家们的奇闻轶事了。正是在这些前辈们的趣闻之中,蕴藏着科学家们的独创性(originality)奇特的魅力和欢乐。我感受到的科研中的这些苦与乐,成为了我丰盛的精神食粮。本书是我在做独立行政法人科学技术振兴机构的科研项目之余,对科学家这一职业进行思考后总结出的成果。

各章的开头,都是以一位科学家的人物介绍或历史背景为中心,对作为本章主题的这位科学家的名言进行介绍,进而导入正文。前辈们一语道破真理的名言中,凝结了此人的科研哲学,从中可以窥探到前辈们敏锐的洞察力。引用的这些名言,都尽量通过直译的方式叙述,使其以更加原汁原味的面貌与大家相见。因为大家都有体会,比如当我们读到从德文译成英文的东西时,有时候就会觉得两者的细微之处还是有差异的。引用原文为外文时,会在卷末(1)-(54)指明其出处。另外,引用原文为日语时,并没有把原文改成日语常用汉字和现代日语假名,也没有进行假名注音。第7章的西班牙语部分由宫崎和夫先生(筑波大学·西班牙史)翻译,第1章和第8章的法语部分由中公新书编辑部的郡司典夫先生翻译。从本书构想之初开始,前后两年时间里,郡司先生对本书倾注了大量心血,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科学本是人类创造的,但是与其业绩相比,科学家本身却很少受到关注。在课堂上我曾给大学一、二年级的数百名学生看过达尔文晚年的照片,但能认出是达尔文的却只有几个人,这令我非常吃惊。我认为,“开拓了科学领域的研究者们是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科学知识的一部分。毫无疑问,如果科研人员没有出色的人格魅力,科学的进步必定会推迟数十年。科学家的独创性,正是科学进步所必需的推动力量。

最后,借此机会向黑田太昌老师和广井祯老师表示深深的谢意,黑田太昌老师的教导让我对科学萌发了好奇心,而广井祯老师则在我高中时为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另外,也衷心感谢对本书给予了宝贵意见的鹿儿岛诚一先生(东京大学·物理学)、石浦章一先生(东京大学·生物学)、石川昂先生(原中公新书编辑部)、福井章人先生(中央公论新社校阅部)以及须田宽人先生。希望本书能够成为大家对科学进行思考的契机。

二○○七年一月于东京驹场

内容推荐

《从模仿到创造科学无捷径》以作者酒井邦嘉在东京大学的授课内容为中心汇集而成,是作者对科学家这一职业进行深刻思考后总结得出的成果。爱因斯坦、牛顿、达尔文、乔姆斯基、朝永振一郎、居里夫人、寺田寅彦、卡哈尔……这些人有着共通的思考方式,并且对真理抱有独特的执着。本书将带领读者与他们留给我们的真理进行一次碰撞,通过了解科学家这一职业来触及科学研究的本质,也将加深对“人类的真知”更深层次的理解吧。作者以优美的文笔引领读者思考“独创性是如何产生的”。希望《从模仿到创造科学无捷径》能带您走入科学的世界。

编辑推荐

理工科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的必读之书。

它是来自科学现场的邀请函,从事创造性工作的必读之书。

《从模仿到创造科学无捷径》日文版部分内容入选2011年7月日本语能力测试N1试题。

《从模仿到创造科学无捷径》以作者酒井邦嘉在东京大学的授课内容为中心汇集而成,是作者对科学家这一职业进行深刻思考后总结得出的成果。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17:2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