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宁主编的《心理素质》追求的是“真”“善”“美”三原则。什么是“真”呢?就是本书的内容科学,不落俗套,与时俱进,体现新时代气息,指导意义突出。比如,书中内容有青少年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有对如何获得健康心理知识的介绍,亦涉及了现代社会普遍关注的环保、网络、犯罪等热点问题。什么是“善”呢?就是丛书在向青少年朋友们传递知识和方法的同时,还站在科学的思想高度,为他们指明人生方向、生命的价值所在,点亮他们的理想,并激励他们不断地奋斗进取。当读完本丛书时,广大青少年必然有知识上的收获、身心上的收获,使个人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更有信心,对父母、他人更有爱心。这何尝不是“美”呢?
商宁主编的《心理素质》详细地介绍了青少年应对充满挑战的21世纪需要具备的素质,以及青少年自我培养素质的技巧。资料翔实,文笔流畅,趣味性、可读性强,以新颖独特的版式设计,给读者创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的阅读体验。
《心理素质》是“青少年综合素质提高技巧丛书”系列丛书之一。
一、什么是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人们常常提到的一个概念。广大青少年,特别是学生,在学习、考试时也总是听到老师强调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那么,什么是心理素质呢?
心理素质是一个人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包括心理品质、心理能力、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状况及心因性行为等五方面的内容。
1.心理品质
所谓心理品质,是指人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包括个人对自己、他人、集体和社会的态度。例如,对自己的态度,是自信还是自卑,是自爱还是自弃,是进取还是退缩;对他人,是大度宽容还是斤斤计较,是温和恭顺还是粗暴无礼,是性格合群还是性格孤僻;对工作和学习,是兴趣深厚还是讨厌,是勤奋还是懒惰,是细心认真还是马虎大意,是负责还是塞责,是踏实还是轻浮等;在情绪方面,是乐观还是悲观,是开朗还是抑郁,是稳定还是易波动;在意志方面,是自觉还是冲动,是自制还是放纵,是勇敢还是怯懦,是果断还是寡断,是镇定还是惊慌,是坚强还是脆弱。当然,心理品质还体现在对集体和社会的态度上,是热爱社会还是厌恶社会,是关心集体还是对集体冷漠,等等。
心理品质是体现一个人的个性最核心的部分,不同的心理品质对自身及社会的价值上存在质的差别,有好坏之分,有优劣之别,反映着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例如,一个性情暴躁的人在一定条件下会产生过激行为,从而违反道德规范;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在自身与他人发生利益冲突时,往往表现出自私的一面来,乃至做出损人利己的事情来;一个心胸狭隘的人总是目光短浅,难以形成崇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反之,一个人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如热爱他人,关心他人,就更易接受科学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的教育,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需要指出的是,心理品质的形成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不断积淀的结果,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2.心理能力
什么是心理能力呢?它主要是指一个人在认知和心理适应方面表现出来的能力。认知方面的能力,指的是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注意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心理适应能力所指的范围很广,包括许多方面,如自我意识能力,对自我的认知、评价等;在与他人相处时,表现出来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协调能力等;在社会生活中,所体现出来的社会知觉能力、价值判断能力、竞争及协作能力等;为适应生活与环境,所需的自理能力、应变能力、决策能力、承受挫折能力、情绪调适能力、行为自控能力等。这些心理能力的形成是受多方面影响的。
3.心理动力
心理动力,是指由一个人的需要、兴趣、动机以及理想、信仰、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个性心理倾向所产生的驱动力。心理动力有大有小,在它的驱使下,一个人产生的行为也有好有坏。可以这样说,心理动力的大小对人的各方面发展起着加速或减缓作用。
对于一个人来说,心理动力对其性格塑造、心理能力的训练、心理健康状况影响重大,是其性格优化、能力强化、行为良化的内在力量源泉。
心理动力处于人的整体素质的核心地位,是其他素质发展的基础。当然,其他素质的发展也会反作用于心理动力,让它产生变化。
4.心理健康
对于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不管如何理解,心理健康的最起码要求就是看个体是否存在情绪、认知、性格缺陷等方面的心理障碍,有没有心理疾病。性格健全,具备必要的心理能力,行为适应良好,等等,这些是心理健康的条件,也是心理健康水平高的标志。
心理健康是人的整体健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健康的心理因素往往是身体产生疾病的诱因。因此,心理健康是人的整体健康水平提高的基础。
5.心因性行为
所谓心因性行为,是指在个体的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下,所引发的直接行为表现。心因性行为是一个人心理素质高低、心理健康与否的外在体现。如果心理素质良好,心理健康,那么一个人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积极的、健康的,被动服从的行为就会减少。一些人批评他人时,常说对方心理不成熟,就是通过他的外在行为而指的,他的行为与年龄及特有角色不相符合。
心理素质和以之为基础的其他素质一起,共同制约着人的行为表现,决定着其社会适应状态。
总之,心理素质的这五个方面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是紧密联系、互为基础和互为条件的。每一方面的健康发展,即可促进其他方面向着良性发展,使人的心理素质进入良性循环轨道;反之,就会对其他方面产生不利影响,互相制约,从而使人的心理素质陷入恶性循环。P1-4
21世纪,是竞争的世纪,国家与国家之间在竞争,人与人之间在竞争,广大青少年自然也被纳于竞争的社会大潮中。青少年在学习中,要面对同学的竞争;在各种比赛时,要面对对手的竞争;在未来步入社会时,要面临来自社会的竞争。强者生存的道理谁都懂,青少年如何在各种竞争中立于不败,保持优势,不断地健康成长呢?没有捷径,只能是努力地学习知识、社会经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锻炼综合技能,做到“打铁自身硬”。
我们时刻关注着青少年的成长!从培养和提升青少年的综合素质能力出发,我们编写了《青少年综合素质提高技巧丛书》。丛书共分十册,包括《世界观素质》《人生观素质》《审美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成功素质》《形象素质》《理想素质》《社会素质》等。
策划这套丛书,追求的是“真”“善”“美”三原则。什么是“真”呢?就是丛书的内容科学,不落俗套,与时俱进,体现新时代气息,指导意义突出。比如,书中内容有青少年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有对如何获得健康心理知识的介绍,亦涉及了现代社会普遍关注的环保、网络、犯罪等热点问题。什么是“善”呢?就是丛书在向青少年朋友们传递知识和方法的同时,还站在科学的思想高度,为他们指明人生方向、生命的价值所在,点亮他们的理想,并激励他们不断地奋斗进取。当读完本丛书时,广大青少年必然有知识上的收获、身心上的收获,使个人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更有信心,对父母、他人更有爱心。这何尝不是“美”呢?
广大青少年读书都有个习惯,都不太爱读理论性强的书,这样的书读起来往往让人昏昏欲睡。针对这种实际情况,我们在编写这套素质丛书时,在理论知识部分不时地穿插一些名人事例、寓言故事等,以此来调节阅读“情绪”,做到把理论知识通俗化、大众化和趣味化,让青少年喜欢读、爱读,成为课外学习读物的有益补充。
社会在发展进步,生活日新月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个中国人的奋斗目标。亦是当今每名青少年的责任所在。所以,青少年朋友们应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提高自己的素质!
编者
2012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