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李编著的《科学教育背后的性别政治》选题新颖,方法多样而精当,语言生动、准确、朴实、辩证,极富吸引力,而且震撼心灵。尤其值得强调的有二:一是作者沉下心来花“笨工夫”,精心选取研究对象,使得明清痴男才女、国外诺奖得主、中国苦学女生,这些看似远离万里相差数个时代的风流人物“齐聚一堂”,为同一个主题服务;二是作者经过严密的科学论证,创造性地提出了自己的核心观点,那就是:造成女性在科学教育以及整个科学界的弱势处境的根本性力量,并非先天性生理或智力因素,而是由才女文化、精英话语、制度安排、智力迷思以及资本等性别政治建构而成的。
周小李编著的《科学教育背后的性别政治》一书研究的是科学教育“性别沟壑(gender gap)”的社会性根源。认为在导致科学教育性别沟壑的诸多社会性因素中,科学教育背后的权力机制产生着强有力的作用;在科学教育的背后,存在着具有规训、塑造、排斥、分类等作用的权力机制,正是这样的权力机制导致了科学教育性别不平等。本书以“性别政治(gender politics)”这一概念指称这一权力机制。基于对科学教育史的性别视角勘察与反思,同时基于对科学女性受教育历程的回溯及其内心声音的倾听,本书将科学教育背后的性别政治归结为五种范型,此即“才女文化”、“精英话语”、“制度安排”、“智力迷思”及“资本”。
科学教育背后的性别政治至今依旧限定、制约和导引着科学教育。《科学教育背后的性别政治》基于对中小学学生及其家长和对大学女生的访谈,揭示了今日女生科学学习的危机阶段,进一步论证了科学教育背后的性别政治与科学教育领域女性弱势之间的内在关联。本书指出,数学焦虑、物理恐惧、逃离理科、在科学管道中半途而废等女生科学学习危机之所以存在,其根源并非女性先天的禀赋、能力或品质,而是性别政治操纵下的家庭和学校教育,以及教育和社会领域的文化与制度。
前言
绪论 科学教育中的“性沟”
一、科学教育中“性沟”的存在
二、科学教育中“性沟”之研究的必要
三、相关研究检视
四、研究的问题与视角
五、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才女文化
一、祖父:王贞仪的科学启蒙老师
二、才女文化让贞仪的科学教育成为可能
三、令贞仪孤独与踯躅的“才”
四、付梓以及删、焚、隐:贞仪对自我的认可与怀疑
五、与王贞仪比较,徐光启何其幸!
第二章 精英话语
一、精英对“才女”的批判
二、聒噪中的主旋律:女子究竟应学什么、为何而学
三、教育、医护:以母职及其社会化为目的的科学教育
第三章 制度安排
一、男性优先
二、性别化对待
三、重理轻文
第四章 智力迷思
一、大脑存在性别差异?
二、只有抽象思维(男性思维)适合科学学习?
三、母性非智性?
第五章 资本
一、国家或地区
二、种族
三、家庭
四、大学
五、导师
六、科学共同体
第六章 今日女生科学学习危机:王思齐们的故事
一、第一次危机:小学四至六年级(11岁左右)——数学焦虑的开始
二、第二次危机:初中二年级(14岁左右)——物理恐惧
三、第三次危机:高中二年级(16岁左右)——逃离理科
四、第四次危机:大学四年级(22岁左右)——半途而废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