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困死局外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谢丁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谢丁编写的《困死局外》的第一部分是几篇人物特写。从作家何伟到戏剧导演林兆华、喜剧演员陈佩斯,他们及其作品都在尝试深入探讨这个社会。时评人冉云飞,他在成都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改变中国。还有已快被人遗忘的冤案受害者佘祥林。第二部分收录了作者过去5年的一些长篇报道。大多是关于普通人的故事。甘肃农村试图用考试改变命运的学生,重庆三峡移民的回迁之路,浙江乡村的猎人生活,陕北一个高中毕业班的不同人生,以及北京一个中产阶级社区的故事。他们才是这个时代的记录者。

内容推荐

《困死局外》这本书收录了作者谢丁过去五年来的一些长文。它们大多着眼于一些不那么引人注意的人物和故事,属于经常被人忽略的现实,也是这个时代的边角料。

《困死局外》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发行。

目录

第一辑

 一个美国作家在中国

 局外人

 严肃男人

 我们去哪里谈论国家大事?

第二辑

 回迁三峡

 陕北的新人生

 绝望的山

 田丰和传习馆

 走出大山的人

第三辑

 林兆华:我渴望自由

 过士行:我们都是饥饿的人

 孟京辉:我要诗意的介入社会

 赵有亮:持灯者

第四辑

 一堂法学课

 雷雨过后

 三里屯

 古怪的孩子

第五辑

 野猪之患

 请不要阻碍我成功

 等待,或者等待

试读章节

何伟大概不会想到,他在涪陵住过的那套小公寓,如今快要成为一个景点。自他第一次从美国来到长江边的这个小城后,已经过去十五年,公寓的住户换了又换。但每当夏天来临,去往三峡的旅游轮船途径涪陵的码头时,总有几个好奇心旺盛的外国游客,会专门跑到涪陵师范学院。他们在绿树丛阴的校园里遛达,试图体会何伟曾经在书中描写过的样子。他们也许会记得何伟写过的那栋教师宿舍楼,破旧的混凝土墙面,颜色灰暗。何伟的公寓就在顶层。

在记述两年涪陵经历的《江城》一书中,何伟写道,从他六楼公寓的阳台望出去,是水流湍急而澄净的乌江,以及涪陵这座小城——竖立在河对面山坡上乱糟糟的一堆低矮结实的水泥建筑物。他的视野和听觉从不受阻挡。每天早上,他听到大楼后方的那只公鸡开始啼叫,晨钟在六点响遍校园,学生们昏昏沉沉跑过小路,然后是体操广播声,食堂的早餐声,第一堂早课的铃声。

2001年在美国出版的《江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像写日记一样,何伟优雅、缓慢地叙述他在涪陵的见闻。半个世纪以来,从来没有美国人在涪陵居住过。何伟和另一个美国人,作为美国和平工作团的志愿者,在1996年前往涪陵师范学院当老师。在美国,那些读过《江城》的人,对涪陵这座小城都心向往之。南卡罗莱纳州的查尔斯顿大学将这本书作为了解中国文化的唯一指定书目。他们甚至邀请了涪陵师范学院的一个英语老师李雪顺,前往美国做一次关于涪陵的演讲。他后来对我说,《江城》在那所学校受到狂热的欢迎。

在何伟的笔下,李雪顺被描述成一个刚刚得到权位的焦躁不安的年轻人。那年他27岁,是学校临时安排负责接待何伟的外事人员。他在书里出现的场景并不多。但在他得到一本何伟从美国邮寄过来的英文版《江城》后,他带领一帮人偷偷翻译成中文,并在校园里秘密流传。多年来,他一直和何伟保持着联系,但却从未告诉过他这件事。直到今年春天,何伟再次重返涪陵,他才提到此事。但他告诉我,那本书在流传中神秘消失了。

那是一个寒冷的下午,我们一起行走在校园里。在很大程度上,这所学校已经不是何伟当初描绘的那个样子。他们拆掉了许多老建筑,新建了办公大楼。为了应付扩招带来的将近两万名学生(十五年来,这个数字翻了十倍),他们在市郊又新建了一个庞大的校区。李雪顺个子矮小,擅于言谈,他似乎很高兴为我介绍何伟在这里经历的一切。

事实上,作为一个“何伟之旅”的导游,他已经非常熟练。《江城》出版后,一个美国教授自愿到这里当了半年的老师,一个澳大利亚学生指名要到这里留学。慕名前来的外国人将近100个,他们大多都是通过学校或以国际志愿者的名义申请,而这还不包括旅行社组织的观光团。

当我们路过一幢漂亮的土黄色古旧小楼时,他说:“何伟前几天也专门来看了这栋楼,说拆掉了可惜。”路过操场时,他指着那个网球场说:“何伟刚到涪陵时,校方也打算专门为他们建一个网球场。但直到他们走了之后,才修建起来。”在文科教学楼的走廊上,他指着山下乌江边的一片空地,修建三峡大坝水位上涨导致那里的建筑已被拆迁,“那曾经是何伟吃面条的小饭馆所在地”。还有校门口的小广场,“何伟曾经描述过在那里进行的长征活动纪念仪式”。“这里是何伟的办公室”。“那里是何伟曾经上课的教室”。最后,当我们来到一个阳台,他指着对面一扇绿色木框的窗户说,那就是何伟住过的公寓。

那个外表破旧的顶层两居室,位置的确很好,从宽敞的阳台可以直接望向江水,泡桐和香樟树的枝叶弥漫在四周。这里刚飘过一场小雨,空气中好像猛然多了一丝怀旧的气氛。然后我们陷入沉默,仿佛各自欣赏了一会儿。“可惜了。”他突然说,“要是何伟这个房间一直留着不动就好了。但后来还有很多和平工作团的志愿者住进去。”  “什么?”在听了一下午何伟的故事之后,这大概是最让我吃惊的一句话。

“他离开的时候,如果我们把他用过的东西保存下来,原样留在那里,就好了。”

“你想把这里变成‘何伟故居’?”

“没想到他以后会成为一个作家。”他兴奋地说,“而且还这么有名。”

P3-6

书评(媒体评论)

我喜欢读谢丁写的这些中国乡野小人物的真实故事。他的笔调是清淡的,描述的场景与故事却常令人感到沉重。选材与笔法可能受了像何伟这样的美国记者的影响,但谢丁的心情却是纯粹中国式的。这是一组优秀的作品。我期待更多的中国记者加入这样的写作行列。

——查建英

尽管中国的新闻界已经谈论了好几年的非虚构写作,但在阅读到谢丁之前,我几乎从未看到一位记者,能把令人精疲力竭的采访与从容的叙事这样恰当的结合,而在这整个过程中,作者从未丢失他浓郁却节制的个人情绪。

——许知远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3 15:3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