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部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中国水利文学艺术协会编写的《水之颂——全国水利系统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征文获奖作品选》是一部行走于中国大地上的水利工作者们共同谱写的热爱之歌。水利人把蓝天当做房顶,把大地当作画板,用热血、汗水和泪水书写对祖国山河的大爱之情,书写着对江河湖海的似水柔情,书写着献身事业渴望弄潮的满腔豪情,这些来自基层的文字,用时尚的说话是“草根”写作,真实、底层、自然、朴素,它不仅反映了水利系统职工的文化素质,也纪录了水利系统当下的职工精神状态和生活状态,具有文化史料的价值。
水利部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中国水利文学艺术协会编写的《水之颂——全国水利系统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征文获奖作品选》是一部让读者看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的希望之歌。《水之颂——全国水利系统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征文获奖作品选》中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是生态治理的源头,水利更是可持续发展的国民经济的血脉!从《七月,苏州河的歌》我们看到环境的变化与科学治水的前景。从《为治准,插上梦想翅麟我们重温了淮河治理的梦想与希望。从《水韵神州》我们读到了水利的辉煌成果,也读到了水利人的雄心抱负。从《中国血脉 江河抒怀》我们读到:“点点滴滴,浩浩荡荡/都是对中国的情/都是对华夏的爱!”读着这些来自水利系统基层职工的诗文作品,我对中国水利事业充满了信心,因为在他们的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是他们充满希望的心声。
在我的梦里,有一条河;在我的心中,有一条江……
她从远古走向未来。始发广西,流经三湘,在烟波浩渺的洞庭湖稍作停留,复又追随长江波涛,注入旭日东升的海洋。
她像一条彩色的玉带,绕过了干山万壑;又如一位辛劳的慈母,泛起满脸欣慰的笑容。
有多少个清晨,我伫立在湘江岸边,看江水送来的点点征帆;有多少个黄昏,我迈步河堤之上,听江风传来的阵阵涛声;有多少个岁月,我牵挂她的冬流夏浪,春洪秋波。 那一河奔腾不息的江水啊,勾起我多少的激情和遐想! 我爱湘江,因为她不是一条平凡的江,而是一条史诗的河。她辉映过上下五千年多少伟人的身影,见证过多少英雄的业绩,回荡过多少诗人的吟唱!
登临送目,似乎片片青山都隐藏着一个故事;侧耳聆听,仿佛朵朵浪花都吟诵着一行诗句。“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似乎舜帝向我们走来,娥、英二妃紧随其后,斑斑点点的湘竹,留下了她们亘古的泪痕。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正是这张憔悴的面孑L、枯槁的身影,给楚国大地留下了千古遗恨。江上飘流着一叶孤舟,有一位老人迎着萧瑟的秋风立在船头,口中念念有词:“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记载了诗圣杜甫晚年的绝唱。顺江而下,正是范文正公笔下的岳阳楼,面对一湖碧波,抒发千古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此等仁人之心,足令百代仰慕! “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看一代宗师朱熹、张拭联翩而来,端坐在岳麓书院侃侃而谈,座前学子恭敬如仪。“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那位慷慨悲歌视死如归的热血志士,正是首倡变法、不惜将身以殉的湖南巡抚公子谭嗣同。“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不就是立志扭转乾坤创建新中国的青年毛泽东吗?
我爱湘江,因为她不是一条寻常的江,而是一条上善的水。她源远流长,广纳厚载。出广西而贯湖南,纵横850余公里;携五水而带三江,流域面积150万公顷。一江碧水似练,两岸奇峰如簇;七十二峰层峦叠嶂,三十六盘逶迤铺张。春夏江水咆哮,犹如万马干军,雷鸣轰响;秋冬碧波清流,恰似长琴短笛,浅吟低唱;待到春晓,满山杜鹃开遍,照映江水。沿途民风纯朴,人杰地灵,享有“无湘不成军”和“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美誉;两岸物产丰饶,历称“鱼米之乡”,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称道。既下洞庭,秋水如烟,令诗仙李白流连忘返:“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向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只在湖中小憩的湘江,激扬着湘人“目标未竞,奋斗不息”的魂魄,既而下长江而奔东海,完成了一次伟大的生命轮回。
我爱湘江,因为她不是一条普通的江,而是一条三湘大地的母亲河。她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三湘儿女健壮的体魄。她水系发达,支流众多,仅在湖南省境内的大小河港就拥有上千条,恰似一尊千手观音,福佑着流域内3000万人口的平安。既有舟行之宜,又有灌排之便,更为沿途的近40座城市居民解决了饮水之难。而今,衡阳、株洲两座航电枢纽已经建成,江上大坝屹立,坝前水深波平,干吨级货船已航行无阻。真所谓“浩浩一江水,发电又载舟;临江建泵站,旱涝两无忧。”流域内渠道纵横,水库星列,春蓄秋放,调节有序。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日臻于完美的境界。
面对湘江,抚今思昔,不由得浮想联翩。曾几何时,由于人们的爱河意识淡薄,行为不拘,加之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以至于母亲河常常是“水落石现”,濒于断流;而或浊流滚滚,侵城掠稼;又或污流不断,不堪入口。严峻的水环境,不仅给水利人带来了挑战,而且给全社会敲响了警钟。乐不忘忧,安必思危。母亲河用她甘美的乳汁哺育了我们,我们应该像孝顺的儿女一样善待母亲。要科学举措“蓄水”、“保水”、“净水”之行动,还山河以原貌,化浊流为碧波,永葆她青春常在。
然生命如河。少年意气,酷似河之上游。声似雷霆,形如风暴,不免泥沙俱下,混沌不分。及到中游,坡度趋缓,水量渐丰,流态平稳而从容,泥沙沉淀,涛声消减,既不失奔腾之势,又不带浮躁之气,无疑是人生最壮美的一段。中游以下,百川汇集,千流聚合,壮阔伟观,雍容博大,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吟诵的正是这种境界。
人生如河,发韧于小溪,归集于大海。一路上栉风沐雨,虽百折千回而不止于奔腾;沿途中不舍涓滴,虚怀若谷而汇集巨流。任人汲取,甘心奉献;托物载舟,宅心仁厚。以江河为鉴,人的胸怀会如河谷一样豁达,人的志向会如江河一样远大,人的精神会如波涛一样向前!
白云冉冉,湘水悠悠。流不尽的是岁月的寄语,抒不完的是心中的豪情。遍数祖国万千江河,除了长江黄河之外,很难找到一条江水,能像湘江一样有如此深厚的文化沉淀,有如此丰蕴的人文宝典,有如此悠长的山水画廊。“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前辈们开天辟地,筚路蓝缕,把美好的河山交给我们;历代诗人们俯仰吟叹,为一湾江水注入浓郁的诗情画意。华夏精魂生生不息,湖湘文化薪火相传。生逢盛世华庭的主人们,应是幸甚至极,更觉责任无穷。P3-5
大地力纸江河抒怀
由水利部精神文明办公室与中国水利文学艺术协会联合举办的全国水利系统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征文活动得到了广大水利工作者的热情响应,其中的优秀获奖作品编选成这部《水之颂》,这是献给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一份厚礼,也是中国水文化建设的重要成果,更让我感到振奋的是,这部作品展现了中国水利工作者优秀的文学素养和高洁的精神品格。
《水之颂》是一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水利事业的颂歌。 “世间万物,大能为天下利器之首者,唯水而已……建国伊始,百废待兴,重整旧山河,建设新家园,改革开放,成果辉煌,完善治水方略,筑牢安全屏障……古往今来,水事悠悠。西水东归,乃顺自然法则;南水北调,成就世纪梦想。鉴古而知今,继往而开来。” (引自《水之礼赞》)是啊,改天换地,沧海桑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向富强的历史,在水利事业上最能体现,同时水利事业的巨大成果,也实实在在地改变了山河面貌,改善了人民的生存条件、生产水平和生活环境。可以这样说,广大水利工作者用他们对事业的一片赤诚和无私奉献,让人们切切实实体会到共产党与人民“鱼水”不可分的亲密联系。特别让我感动的是,在这些作品中,许多散文和诗篇都表现了水利工作者那种高度的事业心,表现了水利战线强大的凝聚力,使这个伟大事业的每个成员内心都充满了责任感和归属感。郑旭惠的散文《我与父亲的水利情》,在精短的篇幅中写出了一个普遍水利人真实形象:“在父亲眼里,他的工程就如他的子女。他长年累月不离工地……听母亲讲,劳惠渠建成的那年,我的大哥出生了,父亲得了这个喜讯,就给他取名劳惠。在父亲的心里,最美好的事情莫过于水利。”真实而朴素的述叙让一个热爱水利事业的父亲站在每一个读者面前!
《水之颂》是一部行走于中国大地上的水利工作者们共同谱写的热爱之歌。水利人把蓝天当做房顶,把大地当作画板,用热血、汗水和泪水书写对祖国山河的大爱之情,书写着对江河湖海的似水柔情,书写着献身事业渴望弄潮的满腔豪情:“人生如河,发韧于小溪,归集于大海。一路上栉风沐雨,虽千折百回而不止于奔腾;沿途不舍涓滴,虚怀若谷而汇集巨流。任人汲取,甘心奉献;托物载舟,宅心仁厚。以江河为鉴,人的胸怀会如河谷一样豁达,人的志向会如江河一样远大,人的精神会如波涛一样向前。” (引自《湘水悠悠》)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天天和江河相处的人们,也有江河的激情和志趣。在《春回都江堰》我们从诗行中读到“把清秀还给山水/把翠绿还给大地”的深沉呼喊。在《那一片绿》中我们读到小流域工程后面:“兴国山歌的那一片绿啊/绿得艰辛/绿得透亮/绿得郁郁葱葱/充满生机。”
《水之颂》是一部让读者看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的希望之歌。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是生态治理的源头,水利更是可持续发展的国民经济的血脉!从《七月,苏州河的歌》我们看到环境的变化与科学治水的前景。从《为治准,插上梦想翅麟我们重温了淮河治理的梦想与希望。从《水韵神州》我们读到了水利的辉煌成果,也读到了水利人的雄心抱负。从《中国血脉 江河抒怀》我们读到:“点点滴滴,浩浩荡荡/都是对中国的情/都是对华夏的爱!”读着这些来自水利系统基层职工的诗文作品,我对中国水利事业充满了信心,因为在他们的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是他们充满希望的心声。
这是一本值得认真阅读的好书, 《水之颂》的出版,是全系统征文活动的成果。我们看到的只是整个水利系统职工所写的部分作品,这些来自基层的文字,用时尚的说话是“草根”写作,真实、底层、自然、朴素,它不仅反映了水利系统职工的文化素质,也纪录了水利系统当下的职工精神状态和生活状态,具有文化史料的价值。文化建设已经成了各行业都重视的事情,建图书馆,修体育场,是硬件建设,搞各种演出丰富职工生活也十分重要,然而最重要的文化建设,是人的文化水平的提高,是人的素质的提高。因此,有更多的职工热爱读书,有更多的基层职工拿起笔写诗著文,这是打基础的建设,是关于心灵的重大工程。
让我感到欣喜的是,这部书的作者,有的是工程师,有的是基层职工,特别是获奖的作品,已有相当的水平,不仅文字流畅,生动刻画人物,清晰表现事件,而且还从这些诗歌与散文中感受到他们对社会、对历史以及对自然和水利工程等宽广的知识积累。因此,我对中国的水利事业充满信心,对中国水利系统广大职工充满了敬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水利部精神文明办公室和水利文艺协会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业,希望“中国水文化建设”不仅在系统中坚持做下去,而且成为全民的文化活动.越做越精彩!
叶延滨
2011年8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