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亚是个非常美丽富饶的国家。她有一万多个岛屿,一百多个民族。她历史悠久,海域辽阔,岛屿分散,各地的自然条件也不尽相同。这些使印度尼西亚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很不平衡。正是这些千差万别的自然和社会环境造就了印度尼西亚绚丽多彩、姿态万千的民族文化,而娓娓动听、数量惊人的民间故事则是印度尼西亚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根据题材内容和流传情况,《印度尼西亚民间故事》大致分为神话、传说、生活故事、寓言、童话和笑话等几类。本书由季羡林主编。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印度尼西亚民间故事/东方民间故事精品评注丛书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
作者 | 张玉安 |
出版社 | 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印度尼西亚是个非常美丽富饶的国家。她有一万多个岛屿,一百多个民族。她历史悠久,海域辽阔,岛屿分散,各地的自然条件也不尽相同。这些使印度尼西亚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很不平衡。正是这些千差万别的自然和社会环境造就了印度尼西亚绚丽多彩、姿态万千的民族文化,而娓娓动听、数量惊人的民间故事则是印度尼西亚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根据题材内容和流传情况,《印度尼西亚民间故事》大致分为神话、传说、生活故事、寓言、童话和笑话等几类。本书由季羡林主编。 内容推荐 印度尼西亚是个非常美丽富饶的国家。千差万别的自然和社会环境造就了印度尼西亚绚丽多彩、姿态万千的民族文化,而娓娓动听、数量惊人的民间故事则是印度尼西亚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民间故事是人民口头创作的叙事散文作品,根据题材内容和流传情况,《印度尼西亚民间故事》大致分为神话、传说、生活故事、寓言、童话和笑话等几类。 《印度尼西亚民间故事》还选入两篇“蛇郎故事”《蛇王子和三公主》、《本苏和蟒蛇》。还选收了12篇童话故事,其中多数是动物故事。本书由季羡林主编。 目录 序 前言 湖上公主 鼠母人子 犬变入 神鸟送稻种 猎人和两粒稻种 杜米冷 巧偷稻种 稻谷女神卢英 鲁东·卡沙隆 圣洁的榕树 香水河 多巴湖的传说 南海娘娘 “千岛”的由来 哭泣的石头 米南加保地名的由来 瓦佐与新岗王朝的来历 米南加保匕首 昙花 龙的传说 亲王石路 五彩湖 巨人科保·伊沃 邦沙扎拉 达玛尔乌兰 八哥猴 穷人传 巴赫达雅尔传 班基传 门丁拉亚·库苏玛 钝伯 莫赛嫂 曼周拉王子和柏素公主 比梭马林的故事 青鸠和纳劳 天鹅仙女 鲸鱼和海豚的故事 本苏与蟒蛇 蛇王子和三公主 巴路易的故事 班基·格拉拉斯 “长犄角”的故事 不公正的朋友 鳄鱼和猴子 蚂蚁和蚱蜢 金鸟阿甘 水獭和螃蟹 鼷鹿和鳄鱼 鼷鹿和猴子 狗和猫结怨的由来 乌拉吉 红葱和白葱 孤儿安鱼筌 劳崽和乌鱼的故事 茉莉和统统加 暹罗猫 白芭丝的故事 试读章节 在中加里曼丹的唐卡亨村,有一位叫巴卡拉的族长,他在村里有很高的威信,受到人们的爱戴。巴卡拉养一只机敏高大的猎犬。这只猎犬无须主人带领,便可单独出猎。村民们经常得到它捕获的各种猎物,因此都很宠爱它。猎犬还具有超凡的力量,当它对空狂吠时,经过这里的飞鸟就会立即掉下来。 巴卡拉对猎犬精心喂养,就连喂食用的盘子也是名贵的中国瓷器。每当喂食时,巴卡拉便用木棍敲击盘边,猎犬则闻声而至,香甜地吃起来。 一日,猎犬单独外出狩猎,遇到一头其大无比的单蹄野猪。见到猎犬,野猪扭头便朝着太阳升起的方向逃窜,猎犬在后紧追不舍。不知跑了多久,也不知翻过了几座山,涉过了几条河。当跑到萨姆布鲁湖畔时,野猪被迫停了下来,它无法游过宽阔的湖面。见猎犬越追越近,野猪不知如何是好。野猪站立的地方恰好是“布杠帕亥万”圣地,那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任何生灵站到上面都会产生无穷的力量。所以一会儿工夫,野猪便发起疯来,不顾一切地跃人湖中,朝对岸游去。 猎犬追到湖边,见湖面宽阔,不敢贸然下水。它见野猪越游越远,便狂吠不止。神奇的猎犬站在那块神奇的土地上,它的吠声产生了神奇的力量。霎时间,黑云遮日,天昏地暗,狂风大作,雷雨交加,震耳欲聋的响雷大有劈裂地球之势。野猪随之变成一块巨石,停立在湖中央,而猎犬则变成了人。更奇怪的是,“布杠帕亥万”圣地突然出现了一座村庄,人称朗康村。 自从爱犬离去后,巴卡拉茶饭不思,坐卧不安,每日都到村头张望,企盼心爱的猎犬早日归来。几十天过去了,仍不见猎犬的踪影,巴卡拉决定外出寻找。他整装完毕,便朝猎犬跑走的方向追寻。他跋山涉水,穿越森林,到处打听猎犬的下落,但毫无结果。 一天,巴卡拉来到杜黑安·卡伊特村。他从村长处得知,萨姆布鲁湖畔不久前突然出现了一座来历不明的村庄和许多村民。村长建议他到那儿找找,也许会打听到猎犬的下落。巴卡拉二话没说,立即划着小船前往朗康村。在那儿,他仍然一无所获。 朗康村的村长名叫任丹·丁昂,他美丽的妻子叫比娜。他们有两个孩子,一男一女,一家人生活得很美满。 这一天,任丹·丁昂在房上修盖屋顶,巴卡拉的小船恰好停泊在离任丹·丁昂家不远的岸边。巴卡拉深深地陷入对猎犬的思念之中,不知不觉地拿起平时喂猎犬用的盘子,机械地用木棍敲打起来。这时怪事发生了:任丹·丁昂听到敲盘声,立即从房顶滚落到地上。只见他的屁股突然长出尾巴,身上开始长毛,转眼就变成一只猎犬,奔向他的主人。巴卡拉惊喜万分,赶忙喂它食物。猎犬像往常一样,香甜地吃起来。 在场的村民不相信眼前发生的一切,比娜更不知如何是好,只是呆呆地望着转瞬间变成猎犬的夫君。巴卡拉十分同情比娜,更加怜惜两个孩子。他尽力宽慰她,并当众表示两个孩子由他抚养。 不久,巴卡拉娶比娜为妻。一年后,比娜又生下一男孩,一家五口生活得很好。 日月如梭,转眼几年过去了。巴卡拉思乡心切,决定带全家返回家乡。决心一下,他便伐树造船,着手准备。几十天后,他造了一条大船,再做一根桅杆就可使用了。他选中一棵大椰树,当他加工椰树时,怪事又发生了。每当他用锤子敲击凿子时,猎犬便嚎叫起来。他停住手,猎犬随之安静下来。反复几次后,巴卡拉的火气不打一处来。他忍不住挥动着锤子追打起猎犬来。不料,他手中的锤子鬼使神差般地击中猎犬头部,猎犬当即倒毙在地。巴卡拉捶胸顿足,懊悔不已。过了一会儿,他强忍悲痛,查看起猎犬的尸体。他在猎犬的脑部发现了七颗玉米粒大小的钻石。他又拾起扔在地上的锤子,发现锤头镶嵌着一颗鸟蛋大小的钻石。他突然醒悟过来,当锤子敲击凿子时,猎犬脑中的钻石便会引起共振。因此,猎犬不可自制地嚎叫起来。 巴卡拉怀着悲痛的心情为猎犬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把猎犬的骨灰放人一个精致的木匣内,供奉在湖畔的一个立柱上。 巴卡拉把七颗钻石交由比娜留存,让妻子和三个孩子留在朗康村陪伴猎犬的亡灵,而他自己只身返回家乡。 猎犬的骨灰匣很神奇,每当鬼魂经过,骨灰匣内便发出犬吠声。海鬼达鲁巴万闻声大怒,他拔掉存放骨灰匣的立柱,把它插在野猪石旁,然后把骨灰匣抛入湖中。 至今,萨姆布鲁湖畔的居民到了中年,仍会长出两指长的尾骨。妇女的肚子上还有两排黑点,好似母犬的乳头。据传他们都是猎犬的后代,从未离开过家乡。 【评注】 这是加里曼丹流传的一个神话传说,听起来很神奇。其实这是个图腾崇拜故事。人类的祖先最初还不能把人和动物分开,就把所熟悉的动物当成亲属,后来把动物当成祖先神灵来崇拜。因此渐渐流传下来许多动物生人、动物变人的离奇故事。图腾崇拜在印度尼西亚群岛十分普遍,其中最多的是对狗的崇拜。狗是人类最早最亲密的伙伴,所以世界上许多民族,包括中国的一些民族都有关于狗的图腾神话。一般来说图腾神话同时又是族源神话,许多民族至今还相信他们的祖先是动物。他们不但可以讲出一个个动听的神话故事,而且对他们的动物祖先还怀有崇敬之情呢。 本书中《鼠母人子》也属图腾神话。P7-10 序言 印度尼西亚是个非常美丽富饶的国家。她有一万多个岛屿,一百多个民族。她历史悠久,海域辽阔,岛屿分散,各地的自然条件也不尽相同。这些使印度尼西亚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很不平衡。例如,公元前后有些地区已经进入奴隶制社会,而在加里曼丹和伊里安查亚至今仍有尚处于原始社会阶段的氏族和部落。正是这些千差万别的自然和社会环境造就了印度尼西亚绚丽多彩、姿态万千的民族文化,而娓娓动听、数量惊人的民间故事则是印度尼西亚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民间故事是人民口头创作的叙事散文作品,根据题材内容和流传情况,大致可分为神话、传说、生活故事、寓言、童话和笑话等几类。 神话是解释远古时期发生的具有起源性质的故事,可大致分成宇宙起源神话、人类起源神话和文化起源神话。本书选入的几篇神话多是人类起源神话和文化起源神话。其中人类起源神话主要是解释民族起源的,又称族源神话。族源神话是原始初民对自身来源的一种解释。《犬变人》、《鼠母人子》等都是动物型的族源神话。这类神话一般都与图腾崇拜有关。“图腾”是外来语翻译,是“亲属”、“亲族”的意思。在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初期,先民们还不能把自己同动物区分开来,误以为与自己氏族相关的某些动物是自己的亲族和始祖。后来逐渐把它们神化,便形成对某一种或几种动物的崇拜。图腾崇拜在古代印度尼西亚群岛十分普遍,所崇拜的对象涉及狗、虎、熊、牛、马、鼠、鸡等多种动物。但流传最多最广的还属狗祖神话,这大概与狗在原始狩猎时期就已成为人类的朋友不无关系。图腾崇拜对印度尼西亚现代人的生活和心理依然有一定的影响。如《犬变人》说,加里曼丹中部萨姆布鲁湖畔的居民至今还认为他们是猎犬的后代。据说,他们到了中年还会生尾骨,女人腹部还有两排黑迹,很像母狗的奶头。《鼠母人子》的故事说,苏门答腊岛上的巴塔克人相信,他们是人和老鼠结合所生的后代。相传,巴塔克人如果见到田里的死鼠,就要带上祭品,到鼠后的圣墓去凭吊一番。 印度尼西亚的文化起源神话以动物和谷物起源神话为最多。动物起源神话往往与人类起源神话、谷物起源神话相糅杂。印度尼西亚的谷物起源神话数量多,类型较齐全,也很有特色。本书共收入七篇谷物起源神话。其中《巧偷稻种》、《杜米冷》属于“英雄盗来型”谷物起源神话,其核心内容是,某位勇敢的文化英雄冒险从天上偷走稻种,然后播撒人间。专家考证,这类神话一般流行在稻作型农耕文化区,即该区的先民可能是稻作文化的创造者。《稻谷女神卢英》属于“死体化生型”谷物起源神话,其母题是,天神死后从其尸体上长出白薯等几种谷物。从理论上说,这类神话一般多流行在根栽型农耕文化区,而印度尼西亚的实际情况却有所不同,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神鸟送稻种》是“穗落型”谷物起源神话,讲述鸟儿充当天神的使者,把天上的谷种衔到人间。实际上,鸟儿确实能给人们带来种子,还能除草啄虫,所以就成了许多民族先民的崇拜物,并作为农业文化中某种神秘力量的象征。 传说是历史性较强的故事,它同神话的主要区别之一就是,它的主人公是人而不是神,因而也更有人间性和社会性。传说可分为历史人物传说、历史事件传说、风物传说和风俗传说等几种。 印度尼西亚曾长期以印度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为范本改编和创作文学作品,直到13世纪后才摆脱传统的模式,创作出一些为人民喜闻乐见的传说故事,例如爪哇的《班基传》、《达玛尔乌兰》、《八哥猴》、《穷人传》和《巴赫迪雅尔传》等。其中,《班基传》(也称《班基故事》)是印度尼西亚古典文学中最有名的历史人物传说,约产生在麻喏巴歇王朝后期。故事描写东爪哇两个王国的王子和公主之间富有戏剧性的爱情故事,表现了善与恶的斗争,歌颂了忠贞不渝的爱情。班基故事不仅在印度尼西亚妇孺皆知,而且在泰国、缅甸、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也广为流传,成为东南亚古典文学中一部著名的文学作品。 除了历史人物传说,印度尼西亚的风物、风俗传说也极为丰富。善良而多情的印度尼西亚人民善于根据一条河、一个湖、一个岛、一座山,甚至一个山洞、一块石头的特点,编织出许许多多情趣盎然、美丽动听的传说故事,借以表现他们的精神和文化。《多巴湖的传说》、《香水河》、《桑古里昂的故事》(又称《覆舟山的传说》)和《南海娘娘》是印度尼西亚有名的四大风物传说。它们分别是苏门答腊岛北部的多巴湖、东爪哇的香水河、西爪哇的覆舟山和印度洋(当地人称“南海”)等几个风景名胜地区所发生的浪漫神奇的故事。此外,本书还收集了《五彩湖》、《米南加保匕首》、《米南加保地名的由来》等有趣的地方风物、风俗传说。 印度尼西亚还广为流传一类“诅咒逆子”型的风物传说。主要情节是:母子俩相依为命,生活贫困艰难。一个偶然的机会儿子成了富翁,便抛弃孤苦伶仃的老娘,不肯相认。母亲一怒之下,请求真主惩罚自己的不孝之子,结果儿子变成了石头和猴子(《“千岛”的由来》)等。这类故事在爪哇、苏门答腊和加里曼丹等地都有流传,而且常与当地的名胜古迹相联系。也就是说,这类故事既是历史人物传说,也是地方风物传说。在传说中,人物和地方、风物产生某种固定的联系,这对强化人物的性格和特点和提高地方、风物的名声及价值具有双向的积极艺术效果。 印度尼西亚的传说往往带有明显的思想道德倾向和鲜明的感情色彩,许多传说描写嫉妒、贪婪和猜疑在亲人、同行之间所造成的尖锐)中突和严重后果,告诫人们要与人为善,要宽容和忍让。 传统的生活故事主要以日常生活为题材,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主角,不一定与历史事实有联系,其人物和时间均不确定。印度尼西亚的生活故事也有很多类型,本书所选的“羽衣型”故事《青鸠与纳劳》、《鲸鱼和海豚》与中国的牛郎织女故事很相近。其主要情节是,仙女来到人间,因羽衣(或仙衣)被男主人公拿走,被迫与男主人公结为夫妻,婚后男人违约,仙人愤离人间,返回天上。印度尼西亚这类故事很多,传布甚广,故事结尾多是男主人公不畏艰险,携子追到天上与妻子团圆。有的故事还以孩子长大后重返人间劳动为结局。故事中的男主人公多为劳动者,而且多数是农夫和猎人,情节都与劳动生活密切相关,表达了劳动人民对幸福美满婚姻的向往和赞颂。 本书还选入两篇“蛇郎故事”《蛇王子和三公主》、《本苏和蟒蛇》。“蛇郎故事”就是女人嫁蛇的故事。这种故事看起来荒诞无稽,实际上是人类先民社会生活和文化心理的反映,它来源于原始氏族社会的动物图腾崇拜和生殖崇拜。“蛇郎故事”传本很多,有不同的情节,其中《蛇王子和三主公》最有名,流传最广。其核心内容是,小妹遵父母之命或图报蛇恩而嫁蛇,婚后生活幸福美满,两位姐姐心怀嫉妒,欲加害小妹或抢夺小妹之爱,结果遭到报应。 本书还收入几篇以“聪明人”为主人公的生活故事,这些聪明人可具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为了自卫而以巧妙的手段战胜对方的聪明人,如巴路易(《巴路易的故事》)、莫赛嫂(《莫赛嫂》)和钝伯的妻子(《钝伯》);另一类是损人利己、不讲道德的聪明人,如《公正的朋友》里的城里人和《茉莉和统统加》中的统统加等。 《班基·格拉拉斯》和《“长犄角”的故事》谴责了丈夫抛妻弃子和父母丢弃亲生骨肉的不道德行为。此外,从一个侧面生动地描述了印度尼西亚普遍流行的斗鸡风俗。 本书还选收了12篇童话故事,其中多数是动物故事。印度尼西亚的动物故事中最有名的是鼷鹿故事。鼷鹿是印度尼西亚人民心中最聪明、最可爱的小动物,它代表弱小正义的一方。面对老虎、鳄鱼等强大凶猛的敌人,它总是从容不迫,镇定自若;在危机关头,它总能急中生智,转危为安。它善良公正,见义勇为,对同伴充满了友爱和同情。本书所选的动物故事都有拟人的特点,通过动物反映人类的社会矛盾,并带有一定的寓言性。其中有的颂扬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精神(《蚂蚁和蚱蜢》、《孤儿安鱼筌》),有的告诫孩子们要牢记父母的教导(《金乌阿甘》),有的则告诉我们对任何一件事情都不能草率片面地下结论(《狗和猫结怨的由来》)。 《乌拉吉》、《红葱和白葱》两个童话都属于魔法故事,每个故事中都有一件宝贝,而且宝贝在关键的时刻起决定性作用。魔鞋使聪明善良的乌拉吉不但逃出了魔掌,而且成为驸马,继承了王位。勤劳善良的白葱姑娘得到布托奶奶给的魔袋,转眼间就变成了富人。这类故事教育人们要靠劳动、行善和不懈的努力才能得到宝贝,实现幸福。而不劳而获的懒人、坏人会受到应得的惩罚。 参加本卷编译的有:许友年、梁敏和许罗莎、张雪飞、黄跃民、罗杰、王虹、黄兆旦、张玉安等。 张玉安 2000年5月于北大燕园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