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致加西亚的信(英文原版新译本)
分类 教育考试-外语学习-英语
作者 (美)哈伯德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本关于忠诚、敬业、勤奋的管理书!

公务员、干部、企事业员工的励志书!

阿尔伯特·哈伯德的《致加西亚的信》所推崇的关于敬业、忠诚、勤奋的思想观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书中告诉人们,一个人真正所需要的,不只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也不只是聆听他人的种种指导,而是需要一种敬业精神,对上级的托付,立即采取行动。全心全意去完成任务——就像把信送给加西亚一样。

内容推荐

阿尔伯特·哈伯德的《致加西亚的信(英文原版新译本)》讲述了一个“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传奇故事,这位名叫罗文的英雄接到麦金莱总统的任务——给加西亚将军送一封决定战争命运的信,他没有任何推诿,而是以其绝对的忠诚、责任感和创造奇迹的主动性完成了这件“不可能的任务”。他的事迹100多年来在全世界广为流传,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人以主动性完成任务。

《致加西亚的信(英文原版新译本)》无数的公司、机关、单位都曾人手一册,以期塑造自己团队的灵魂。

目录

致加西亚的信

我是怎样把信送给加西亚的

做一个像罗文那样的人

它说出了惊人的真相

人物简介

哈伯德的商业信条:我相信

哈伯德的人生秘诀:主动

哈伯德的工作秘诀:乐趣

麦金莱总统对罗文的嘉奖

林肯总统的不满意

读者异议:你误读了什么

《致加西亚的信》英文版原文

试读章节

在所有关于古巴的事情中,有一个人的形象在我脑海里格外鲜明,犹如战神火星最靠近太阳时一样,光芒四射。

美西战争爆发后,美国需要尽快与起义军首领加西亚取得联系。加西亚当时隐藏在古巴绵延起伏的大山里——没有人知道他的确切地点,信件和电报也联系不到他。但美国总统必须确保他能配合行动,而且时间紧迫。

怎么办?

有人对总统说:“如果有人能找到加西亚将军,那么这个人就叫罗文。”

于是他们将罗文找来,交给他一封信——写给加西亚的信。

至于那个名叫罗文的人,拿了信之后,怎样把它封进一个油布袋,怎样把它藏在胸口,怎样乘着一艘敞篷船在四天内到达古巴海岸,且于夜色中消失在丛林里,又怎样在三个星期之内徒步穿越一个敌机四伏的国家,在岛屿的另一端露面,最后将信交到了加西亚手上——这些细节我都无意赘述,我想强调的重点是:

麦金利总统将一封写给加西亚的信交给了罗文,罗文接过后,并没有问:“加西亚在哪里?”

真是千古美谈!

像罗文这样的人,我们应该为他铸一座不朽的铜像,立在每一所大学里。年轻人不只需要课本知识,也不只需要经验指导,他们更需要的是,一种敬业精神,一种能让他们忠于责任、行动果决、心无旁贷的信念支撑:完成任务——“把信送给加西亚”。

加西亚将军已不在人世,但还有其他“加西亚”的存在。

那些正在努力经营企业的人需要诸多帮手,却找不到合适的人。而那些平庸之辈的愚蠢言行,几乎总是让人目瞪口呆。他们做事,要么没有能力,要么三心二意。

懒懒散散、马马虎虎、随随便便以及心不在焉的工作态度,似乎已成惯例,无人能突破。除非威逼利诱地让他们帮忙,或者,请仁慈的上帝创造一个奇迹,派一名天使来相助,否则,这些人什么也做不了。

不信的话,不妨以此来做个试验:

此刻你正坐在办公室里,有6名员工在待命。随意叫来其中一位,吩咐他说:“请你查一查百科全书,帮我做一篇关于柯勒治生平的简短摘要。”

这位员工会平静地说:“好的,先生。”然后就去执行吗?

在你有生之年,他都不会。他会瞪大眼睛看着你,接着就会问下列的一个或数个问题:

他是谁?

哪套百科全书?

百科全书放在哪儿?

我是被雇来做这个的吗?

你不是要强迫我去做吧?

干嘛让查理去做呢?

他去世了没?

急不急?

要不我把百科全书搬来你亲自查一下?

你为什么要查他?

我敢打赌,十之八九,等你回答完他的问题,解释完怎样去查找这些资料,还有为什么你想要的理由之后,这个员工会离开,去要另外一个同事帮他找到这个“加西亚”,然后他会回来告诉你,没有这个人。当然,我也许会赌输,但根据平均概率,我相信自己不会输。  此时,如果你有头脑,就不会费劲地跟你的“助手”解释半天:柯勒治在C索引下,不是在K索引下,你只会亲切地笑着说:“不用了。”然后自己去查。

这种被动无能,这种不识好歹,这种意志涣散,这种消极怠工和不思进取,都是与理想的社会主义走向背道而驰的。如果人们都不能为了自己而积极主动,那么,他们又怎么能为了大众的利益而努力呢?专业对口似乎很必要,而且,担心周末晚上会丢掉饭碗,也会让许多职员坚守岗位。

如果你登广告招一名速记员,来应聘的人当中,90%的人既不会拼也不会写,并且还认为根本没必要会。

这样的人能把信送给加西亚吗?

“看到那个会计了吧。”一家大工厂的工头对我说。

“看到了,他怎么了?”

“哦,他是一个好会计,但如果我派他到城里去办个事,他也许能够完成得不错;但他也可能会在路上的三四个酒馆里都喝上一杯,等到了城里,恐怕早就忘了自己是去干什么的了。”

这种人你能托付他去送一封“致加西亚的信”吗?

近来,我们已经听到不少泛滥的同情声,对那些“血汗劳作备受压榨”以及“无家可归但求雇用”的人深表同情;与此同时,自是对那些有能力的人横加指责。

但是,人们对如下雇主却未置一词:那些想让懒散的员工有所长进的,却直到垂垂老去都在白费力气的雇主;那些只要一转身,帮手就磨磨蹭蹭,一事无成,却一直在尽最大耐心寻觅帮手的雇主。

每家商店和工厂,都会不断地清理、整顿员工。雇主不断送走那些不能给生意带来进一步利益的“帮手”,同时新人上任。无论生意如何景气,这种整顿一直存在。只有当光景艰难、就业萎缩时,这种整顿才更为明显——但是,那些被开除的人,永远都是缺乏能力,没有才干的人,这就是适者生存。在自我利益的激发下,每个雇主都只会留下最优秀的员工——那些能“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

我认识一个能力的确出众的人,他无法自己独立创业,所以,对别人来说,他也毫无价值。现实情况是,他总是偏执地怀疑雇主在压榨他,或正企图压榨他。他既不能发号施令,也不愿听命于人。如果有一封信要让他去送给加西亚,他很可能会回答说:“你自己送去吧。”

就在今晚,这个人还奔走在街头寻找工作,风透过他脱线的外套,呜咽作响。认识他的人都不敢雇佣他,因为他就是一个十足的煽风点火之徒。他不可理喻,唯一能驱使他向前的,就是他脚上穿的9号厚底靴。

当然,我知道,这种心理如此不健全的人,和生理不健全的人一样,都值得同情。但是,我们的怜悯之心,也应该分给那些正在奋力支撑伟大企业的人,为他们落下一滴泪:他们的工作时间不只是上班那几个小时,他们终日竭力而为,为了约束那些懒散粗心、没有自制力而又不知感恩的员工,他们白发顿生。要不是他们支撑着企业,那些人将会饥肠辘辘、没有归宿。

我是不是危言耸听了?也许有点儿。但是,当全世界都倾向于贫民窟时,我希望自己能表达一句对成功者的同情——他们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导引众力合一,才取得了成功。最后却发现,他们成功得一无所有,除了吃穿用度之外,别无所获。

我曾为了糊口而打零工,也曾身为老板雇佣过员工,我知道双方立场都是一言难尽。贫穷意味着落后,意味着灰头土脸,衣衫褴缕——不是什么优点;同时,也并非所有的老板都贪婪、专横,反之就像并非所有的人都善良一样。

我钦佩那些不管老板在不在办公室都努力工作的人,我敬佩那些能够“把信交给加西亚”的人。他们静静地把信拿去,不会提任何白痴问题,更不会不假思索地把信丢进身旁的水沟里,而是一心一意地将信送到。这种人永远不会“下岗”,也永远不必为了加薪而罢工。

文明,就是长期如饥似渴地寻求这种人才的过程。

这种人无论提什么要求都能得到满足,因为他过于稀缺,老板愿意花一切代价把他留下。每个城市、村庄、乡镇,以及每个办公室、商店、工厂,都渴望得到他。全世界都在呼唤他,他被极度需要——

他就是那个能“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P1-7

序言

《致加西亚的信》这篇小文章是在一天晚饭后写成的,只用了一个小时。那天是1899年的2月22日,华盛顿总统的诞辰纪念日,我们正准备出版3月份的《菲士利人》。

写下这篇文章让我心潮澎湃,因为白天过得很烦忧——那时正致力于呼唤那些玩忽职守的市民提高觉悟,告别浑浑噩噩的状态,重新找到活力。

这篇文章的直接灵感来自于一场茶余饭后的小辩论:当时我的儿子伯特认为,罗文是古巴战争中真正的英雄,因为他只身一人把信送给了加西亚。

这让我脑海中灵光一闪:是的,他说得对,真正的英雄就是做了自己该做之事的人——就是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我立马从桌边起身,提笔写下了《致加西亚的信》。几乎未加思索,我就把这篇文章登在了当月的杂志上,没加标题。

结果这一版售空了。不久,请求加印3月份《菲士利人》的订单像雪片般飞来。一打、50份、100份……当美国新闻公司订购1000份时,我问一个助手,究竟是哪篇文章引起了这宇宙不宁般的轰动,他说:“是有关加西亚的那篇。”

第二天,纽约中心铁路局的乔治·丹尼尔竟然也发来了一份电报:“订购10万份以小册子形式印刷的关于罗文的文章,封底印帝国快递广告,船运,请告知价格和时间。”

我给了报价,并且告知他,我们能做完这些小册子的时间是两年——当时我们的印刷设备规模很小,10万册书听起来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结果是我答应了丹尼尔先生,用他自己的设备来重印那篇文章。他以小册子的形式印了数版,共发行了50万册,其中有10—15万册都是由丹尼尔先生自己销售的。除此之外,这篇文章在两百多家杂志和报纸上转载刊登,现在几乎已被译成了全世界所有的文字。

在丹尼尔先生发行《致加西亚的信》期间,俄罗斯铁道大臣西拉克夫亲王正好也在纽约,他是受纽约中心铁路局之邀来访的。在丹尼尔先生的亲自陪同下,他游览了美国。亲王在读到这本小册子之后非常感兴趣,也许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丹尼尔先生的印刷量特别大。当然,也有可能是其他的原因。

不管怎样,亲王回国后,就让人把它翻译成了俄文,并印刷分发给俄罗斯的铁路工人,人手一份。接着,其他国家也开始效仿,册子从俄罗斯流传到德国、法国、西班牙、土耳其、印度和中国。日俄战争期间,每一位上前线的俄罗斯士兵手中都有一本《致加西亚的信》。日本人在俄罗斯战俘的物品里发现了这些小册子,他们断定这肯定是一件好东西。于是,它又被翻译成了日文。在日本天皇的诏令下,日本政府的所有官员、士兵乃至平民,每人一本《致加西亚的信》。

迄今为止,《致加西亚的信》的印数已高达4千万册。可以说,有史以来,尚未有任何作家在有生之年有任何作品达到过这个发行量——这得归功于有幸发生的上述一系列偶然事件。

艾尔波特·哈伯德

1913年12月1日

书评(媒体评论)

那些不需要人监督且具有坚毅和正直的人格的人正是能改变世界的人!

——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

《谁动了我的奶酪》是管理者炒掉员工的最后通牒,《致加西亚的信》则是老板寄予厚望的象征。

——美国著名管理专家威廉·亚德利

这是一本十分有灵感的读物,我把这本书推荐给每个人。

——《华盛顿邮报》书评

一个关于某人独立做某事的奇妙的故事。它被翻译成世界上每一种语言,并且成为了成功的典范。

——《纽约时报》书评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