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公编著的《黄石公语录(素书)》中国谋略第一书,读此书可为帝王者师。不许传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天殃;得人不传,变受天殃。《黄石公语录(素书)》内容融汇儒、道、兵、术、势诸家之精,重德、崇义、讲谋略。书中语言精炼,人性把握精准,处世谋略独到。史传,张良得此书,遂辅佐刘邦,成就霸业。 佐刘邦,成就霸业。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黄石公语录(素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作者 | (西汉)黄石公 |
出版社 | 中国妇女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黄石公编著的《黄石公语录(素书)》中国谋略第一书,读此书可为帝王者师。不许传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天殃;得人不传,变受天殃。《黄石公语录(素书)》内容融汇儒、道、兵、术、势诸家之精,重德、崇义、讲谋略。书中语言精炼,人性把握精准,处世谋略独到。史传,张良得此书,遂辅佐刘邦,成就霸业。 佐刘邦,成就霸业。 内容推荐 西晋时,天下大乱,群雄逐鹿。时有盗墓贼掘西汉留侯张良之墓,在玉枕中发现黄石公著《黄石公语录(素书)》,从此,《黄石公语录(素书)》》流传世间。 《黄石公语录(素书)》仅有六章,一百三十二句,一千三百三十六字。字数虽少,但字字珠玑,语语精华。内容融汇儒、道、兵、术、势诸家之精,重德、崇义、讲谋略。书中语言精炼,人性把握精准,处世谋略独到。史传,张良得此书,遂辅佐刘邦,成就霸业。 目录 编者序 原序 第一辑 原始章 潜居抱道,以涉世立身 苛己修身,做事先做人 以道为本,顺天者昌 安居养性,尽修身齐家之职 海纳百川,常怀恻隐之心 行事果断,处事公正 藏锋敛锐,以礼待人 德才兼修,成绝代之功 审时度势,三分天下了于胸 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时至而行,顺水推舟 其德越高,其行越远 第二辑 正道章 做极品之人,走沧桑正道 宽则得众,惠能使人 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则衰 见微知著、洞烛察微者得人心 寡欲明察者,为人中豪杰 恪尽职守,虽死犹荣 勇于出世,能担当大任 不求闻达于世,但求无愧我心 第三辑 求人之志章 危难存慈航指迷,得志持暮鼓晨钟 绝嗜禁欲,人无欲则刚 反躬自省,则灾祸全无 洁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 识人所恶,避人所讳 勤奋自勉,博学而多才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 简以养廉,可避遭人妒 良禽择木,处世要慎重 忠恕待人,可息怒附众 人尽其用,量才器使 明察秋毫,瘅恶斥谗 深谋远虑,三思而后行 通机达变,直在曲中求 谨言慎行,规避人生是非 坚忍不惰,求得善始善终 第四辑 本德宗道章 以德为权变之本,以道为操控之宗 通谋略,行事滴水不漏 忍一时委屈,成一世功名 乐善好施,保吉乐安详 参透福祸,看淡得失 知足福无尽,多欲苦无边 居安思危,切忌贪鄙苟得 利令智昏,摒弃贪婪之心 水唯善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极天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自私自利,易激天下怒 第五辑 遵义章 通做人之伦理,晓做事之纲常 内明外晦,说话做事七分满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迷途知返,守得云开见月明 出言不逊,则祸之所伏 令行禁止,心无信则事毁弃 喜怒无形,则不怒自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心如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逢庙烧香,见佛磕头 苦口为良药,逆耳见忠言 红颜多祸水,贪恋则无为 知人善任,远离自私自利者 沽名钓誉者,不过是自欺之徒 谦恭处世,宽则得众 切忌以点带面、以偏概全 离心即化整为零,同心即化零为整 兴衰之法,用人之道 轻诺寡信者,必招致怨恨 吃亏越多,得到越多 富贵不忘贫贱,静坐常思己过 前嫌尽弃,心胸广阔好成事 以弱胜强,当决策于仁人 亲近小人,必有危亡之险 须出其不意,勿聚敛伤民 游说者挂相,天下将纷乱 善待直言者昌,记过不忘者亡 施德政为上策,滥施刑罚为下策 当罚却赏,当赏却罚,祸乱必生 赏罚分明,则叛乱不生 人之过:好谀、自夸 第六辑 安礼章 得礼之妙道,顺理方能成章 常释怀,雅量成就未来 积善者福,积恶者祸 勤于律己,防患于未然 得人得天下,失人失天下 安贫乐道,苦尽甘来 求贤养人,当有大家风范 为上者心诚,为下者才能忠诚 自知则自信,自知者明 锋芒毕露,乃做人大忌 慧眼识珠,识人先于用人 自以为是,莽夫所为 善识人用人,是兴衰关键所在 将祸患消弭于无形 有道者吉,吉则百福归 善于务善,即是远虑 同道相助,同声相闻 志同道合,则相辅相成 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 顺势而行,则万事不难 附录一:《素书》原文及注释 附录二:【晋】皇甫谧:高士传·黄石公 附录三:【晋】搜神记·黄石公神祠 附录四:【清】钦定四库全书·素书提要 附录五:黄石公《素书》述要 附录六:汉书·张良传 附录七:《三略》 试读章节 【释评】道、德、仁、义、礼,这五个字在本质上是代表了一个原始本体的范畴外化,任何一个用于治国兴邦的思想体系,无一不将道德作为改造世界的根本。老子说过,由于世风日下,人们离天道应该有的和谐、完美越来越远,人们日渐丧失了淳朴和自然的本质,带上了矫情和虚伪的面具,所以不得不用伦理道德这些东西来教育。然而,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发现伦理道德也不起作用了,所以开始提倡仁爱。在仁爱之心日益淡薄的时候,只能呼吁用正义,等到正义感也丧失殆尽的时候,就只能用法规来约束民众了。 道、德、仁、义、礼,这五个方面是天道因时因势之不同而逐渐改变的结果。所以说,这五个字有的时候是融合在一起,有的时候会在不同的阶段出现。 老百姓大约都不喜欢法制的教化,因为法制缺少人情味。但是,如果道、德、仁、义、礼都改变不了人们,就不得不用法制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要做到道、德、仁、义、礼这几个方面,就必须要苛己修身。 古人有着尊师重道的传统习惯,这就是用礼来修身的一种方式。宋代岳飞的老师周同力气奇大无比,可以拉开重达三百斤的弓箭。岳飞拜师以后,每天跟着老师勤奋学习,老师也将自己的技巧倾囊相授。老师去世以后,每逢初一、十五,岳飞都会到老师的坟前祭拜,痛哭一番,然后再拿起老师留给自己的三百斤重的弓箭,连发三支,表示对老师的思念和崇拜。而这份念念不忘恩师的真情,以后则转化为他精忠报国的忠心。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成长都离不开老师的启蒙和引导。而尊师不但是对老师的感激,也是对知识的一种尊重。俗话说,做人要美,做事要精,立业先立德,做事先做人。一个有道德、懂得礼仪的人,必定可以有一番作为。 东汉时期魏昭也是一个懂得尊师之人。在他年纪很小的时候,遇到了一位名叫郭林宗的先生。郭林宗不但知识渊博,而且非常善于引导学生,让学生通过理解来记住书中的道理。不仅如此,他还经常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引导学生认识人生。魏昭知道自己遇到了一位好老师,他说:“教我只念经书的先生到处都是。但是,像郭先生这样的却不容易找到啊。” 拜郭林宗为老师以后,魏昭就派了家里的奴婢去侍奉老师。因为郭林宗体弱多病,所以需要人侍奉左右。一次,郭林宗因病卧床,他叫来奴婢,说要魏昭亲自煮粥给他吃。但当魏昭将粥端到郭林宗面前时,老先生却说粥煮得不好,必须重新煮。一次、两次、三次,直到第四次,郭林宗才满面笑意地接过了粥碗。他对魏昭说:“以往,我看的都是你的表面,今天我才看到了你的真心。” 郭林宗将毕生所学都传授给了魏昭,而魏昭也终成大器。 尊师重道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态度,同时也体现了人的一种修为。古人尊师,不单单是为了学问,更多的是为了能够建立一种德行。 孔子也说:“不学礼,何以立。”这里孔子所谓“礼”并不单单指礼貌,尊师重道是一种礼貌,端正言行也是一种礼貌。有礼貌,就有德行,但是这礼貌并不是流于表面,而是发自内心,就像魏昭一次一次将粥碗端到老师面前一样。真诚的礼貌可以换来人心,感动人心。 对国家的统治者来说,对人民也一样要有礼。古代的统治者一般都是高高在上,威严不容侵犯。古代多数得道的明君,可以说都是对人民有“礼”的人。这种礼,也并不是单指礼貌,而是包含了德行、仁爱。君主有德、有仁,百姓才能真正地得到教化。君主无德、无仁,百姓会立即失去信仰,没有了制约自己言行的准则。 无论对君主还是平常百姓来说,仁、义、礼、德融为一体,才是做人的最好模式。一个人想要在世界上安身立命,或者最终取得一些成就,这些方面都是非常必要的。无论做什么事情,没有一个人喜欢自己的合作者或是为自己服务的人是没有德行、没有仁义之心的人。况且,无德无义之人,根本不可能有诚信可言,所以也注定不会有成功可言。 苛己修身,这是做人的原则,也是最基本的出发点。无论是做什么事情,都要从做人开始。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这都是一条不灭的真理。 P3-4 序言 《素书》相传是黄石公传于西汉名臣张良的一部传奇著作,又名《钤经》《玉钤经》。作者黄石公为秦汉时代人,是一位精通道家学说的大隐士。除《素书》外,他的另一部著作《三略)),更被奉为中国三大兵书之一。《素书》的体例类似于语录体,流传至今,影响甚广。《宋史·艺文志》载:“宋代有黄石公《素书》一卷,张良所传。” 因为历经年代久远,《素书》有很多的版本。比如明朝窜眇阁刊《先秦诸子合编》本、《汉魏丛书》本、明朝唐琳刊本、《说郛》本、《二十二子》本、《佰名家书》本、明朝王士祺本、明朝溪香馆刻杨慎评本等。 《素书》虽然篇幅不大,但是包含很广。有作者本人的人生观,作者认为道、德、仁、义、礼五位一体,密不可分,“潜居抱道,以待其时”是重要的处世哲学。明确地告诉读此书的人,要想建立绝代之功,先要具备道、德、仁、义、礼五种品格,这样一旦遇到合适的机会,一定可以极人臣之位。 作者还阐明了用人原则,他认为“任材使能,所以济物”、“危莫危于任疑”、“既用不任者疏”、“用人不正者殆,强用人者不畜”等,这些用人之道,都是领导阶级应该掌握的。作者将人才分为俊、豪、杰三类,依据这三个标准来判断人才可不可用。 在个人修养方面,作者说明了自己的见解。比如“博学切问”、“恭俭谦约”、“近恕笃行”、“亲仁友直”、“绝嗜禁欲”、“抑非损恶”、“设变致权”、“安莫安于忍辱”、“吉莫吉于知足”等,不但包含儒家思想,还阐述了道家思想的含义,可谓兼容并蓄。 书中还收录了作者对治国安邦的见解,比如“短莫短于苟得”、“后令缪前者毁”、“足寒伤心,人怨伤国”、“有道则吉,无道则凶。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非其神圣,自然所钟”。这些对于君王治理国家,以及人们参与政治都有一定的启发。 作者还阐述了处世为人的道理,“好众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凶”、“轻上生罪,侮下无亲”、“上无常守,下多疑心”、“近臣不重,远臣轻之”等,对人们处理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以及为人处世方面,给出的见解言辞恳切。 《素书》自传世以来,最早对其进行注解的,是宋人张商英。张商英(1043~1121),字天觉,号无尽居士,蜀州新津(今属四川)人。张注释解精当,历来为后人所重视。至清代,又有王氏对《素书》进行点评,更加深了读者对该书的理解。本书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既保留了张注和王氏笺,又参考了后人所作“释评”,并结合当下人在生活、官场、职场中的实际情况,旁征博引了丰富的历史故事,进行生动的阐释。《素书》可谓包罗万象,时至今日,再读此书,依然有受益匪浅之感。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