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俊豪编著的《移民轨迹和离散论述(新马华人族群的重层脉络)》分别在国家、侨乡、文学三个范畴来建构对华人的认识。书中章节投射到华人的各种脉络,观照面不但广阔,切入点也有所翻新,所作出的论述当能跟现有的其他文献与论著进行对话。该书不仅仅反映了华人移民、其后裔、新移民的变动,而且显示作者对华人研究的积极与努力。
游俊豪编著的《移民轨迹和离散论述(新马华人族群的重层脉络)》围绕着华侨华人的命题召唤了许多悬念,让人思索的是分散各地的华人如何接受新国度而又被这些国家所吸纳,让人好奇的还有他们跟作为移民起点的中国千丝万缕的关系,以及他们的共同经验和记忆如何凝聚为国内与跨国的族群。这些命题的认知和叙事从来就不单面也不单向,因为华侨华人的历史话语与社会语境是通过多重势力在被建构着的。研究若要立体而真实,的确需要多元视角和多种概念的互补。
《移民轨迹和离散论述(新马华人族群的重层脉络)》收录的论文分为国家、侨乡、文学三辑,反映了作者多年进入华侨华人研究的脉络与面向。二战后超过50年的时间里,所在地的国家论述和社会架构深刻地影响着华人的位置与处境。中国历经的变动更为悠长,断断续续地形塑了华人的认知与想象,从家乡到祖籍地的过渡牵涉华人的政治、社会、经济等多重因素。这些国家而家国的转折构成繁复的华人文化,在他们的文学作品里可以找到铭刻。
序
1 导论:进入断续与重层的脉络
辑一:国家
2 家族、种族、国族:马来西亚华人的移民境遇
3 与公民互动:中国新移民在新加坡
4 转动罗盘:陈嘉庚和李光前的华人离散经验
5 向永恒拷问:南洋大学的文化符号
辑二:侨乡
6 故乡、国家、市场:新马和香港番禺会馆的功能演变
7 旧侨乡的转型:离散华人对番禺的影响
8 老侨乡的滞后:离散华人和信宜的联系
辑三:文学
9 马华文学的族群性:研究领域的建构与误区
10 渊源、场域、系统:新华文学史的结构性写作
11 负隅顽抗的公民性:吕育陶诗作的特质和策略
12 主体性的离散化:中国新移民作者在新加坡
13 提炼自沧海的行旅文化:张悦然小说《誓鸟》的文学再现论文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