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象在屋里(萨提亚模式家庭治疗实录)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变态/病态心理学
作者 (美)玛丽亚·葛莫利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2013年,玛莉亚以92岁高龄根据自己完成的真实个案,将自己全部的治疗经验的精华凝结于此书,分享给读者。

《大象在屋里(萨提亚模式家庭治疗实录)》由玛丽亚·葛莫利所著,增爱公益基金会——增爱同路人专项基金对此书的出版提供了资助,并有幸邀请到玛莉亚女士本人来到上海为新书召开发布会,借此机会为大家做一次主题演讲和交流互动。

内容推荐

《大象在屋里(萨提亚模式家庭治疗实录)》由玛丽亚·葛莫利所著,《大象在屋里(萨提亚模式家庭治疗实录)》是一本以萨提亚模式进行家庭心理治疗的实录集。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长期从事家庭心理治疗的研究与实践。本书稿以作者在中国选取的典型家庭治疗案例汇编而成。

目录

导 论

带刀上学的男孩——突破爱与控制的矛盾

一 治疗师说明

二 会谈

三 回馈、提问和教导

四 团体讨论

五 后记

忧郁的呐喊——忧郁症下的家庭难题

一 治疗师说明

二 会谈

三 回馈、提问和教导

四 治疗师的追踪报告

暗中饮泣的男孩——多重系统的合作

一 治疗师说明

二 会谈

三 回馈、提问和教导

“完美”的诱惑——夫妻连结,松绑孩子

一 治疗师说明

二 会谈

三 回馈、提问和教导

舍与不舍——想离家独立做自己的成年儿子

一 冥想与教导

二 会谈

由“心结”至“连结”——四个女人之间的爱与痛(1)

一 治疗师说明

二 会谈

三 小组讨论之呈现

四 答客问

由“心结”至“连结”——四个女人之间的爱与痛(2)

一 玛莉亚的回馈

二 会谈

三 小组讨论之呈现

四 治疗后追踪与补充

“失控”与“温暖”——家庭如战场中的生命能量(1)

一 治疗师说明

二 会谈

三 回馈、提问和教导

“失控”与“温暖”——家庭如战场中的生命能量(2)

一 治疗师说明

二 会谈

三追踪报告

厌食是武器——争取自主的女孩

一 治疗师说明

二 会谈

三 回馈、提问和教导

后 记

试读章节

问题呈现

这位十七岁的男孩充满了愤怒和无奈,很聪明却也非常敏感。

2010年2月,男孩的父母经由网络上的预约电话,与心理咨询机构联系,并预约了心理治疗师。男孩在学校无法好好念书,觉得班主任(一位中年妇女)说话含沙射影,是针对自己而讲。男孩很讨厌老师们看他的眼光,甚至不愿意抬头看那些老师。对教导处主任要他将头发剪成学校规定的发型很反感。男孩与同学的关系也很糟,无法和本地学生成为朋友,几乎快要被退学了。母亲带男孩来见心理辅导老师,但她主动退出,没有留在会谈室里。

男孩说自己读小学时很快乐,那时他有三位好朋友。小学毕业后,其中两位和他进入同一所中学就读,但有一位没有和他们在一起。男孩一直劝那个朋友转学,在朋友家人的努力下终于转成,他们又在一起读书了。但班主任非常看不起这位同学,在大庭广众下批评、指责、体罚他。对于好朋友被当众羞辱、体罚的事,男孩感到很自责。初二时,男孩拿椅子砸老师,从此他就开始经常逃学,到学校屋顶花园晒太阳,不愿讲教室。

2008年,男孩读完初三后来到上海。为了适应这里的学习进度,他被迫降了一级,重读初三。他和奶奶住在租来的公寓里,假日才回家。奶奶特地从老家来照顾他的生活起居,但男孩不喜欢奶奶,觉得奶奶像是母亲的眼线,关于他的事情,奶奶都会向母亲报告。

来上海前,男孩曾在家乡某所大学接受心理学教授的心理治疗,被诊断为“焦虑发作”(anxiety attack)。身为医师的父亲没有让男孩吃药,但开了一些中药给他,因为他的胃常常不舒服。

治疗师和男孩有九次的个人会谈。第一次会谈时,男孩就带来他的问题:“我要怎么做才能在看到那些老师时不那么气愤?才能和其他同学一样安心上课?”

第五次会谈时,男孩坦白地告诉治疗师,他每天都带一把小刀到学校,这把小刀是以前的朋友送给他的。每次看见班主任,他都有股冲动想拿东西砸过去,担心自己有一天真的会这样做。而且他已经观察了校长进办公室的时间、每天到学校的路线。男孩说:“如果我升不上高中二年级,我就要先杀了他们几个,然后再自杀。”治疗师把这件事告知男孩的父亲,但父亲不以为然,说自己也见过那把小刀。男孩不同意告诉母亲这件事,认为母亲会对此事过度反应,要死要活的。

问男孩是否要来见玛莉亚,他说:“如果父母同意,我就同意和玛莉亚谈。”

治疗师的评估和期待

治疗师很讶异,为什么男孩对“老师打学生”的行为有那么大的触动,认为男孩可能把母亲管教自己时的感受投射到老师身上。男孩说,他没有读小学之前的任何记忆。父亲在电话中曾提到,男孩在五岁时被母亲打过,当天晚上还被关在阳台。虽然母亲只有那次打得比较严重,但从此后男孩就非常胆小,变得很乖。从五岁开始,到十三岁读初二,睡觉时一定要跟大人一起,虽然他有自己的房间。初三之后到上海,自己住一间房,不过每当父母来看望他时,他们依然会住同一间房。

在母亲眼中,男孩是个乖孩子,但他却告诉治疗师,初中时常与同学在外面和人打架,也受过伤,父母从来不知道这些事。今年年初在上海,他曾经和一帮人群殴另一班的同学。打架时,不知为什么突然想起他的数学老师,莫名其妙地把被打的同学当成数学老师,一边打他,一边说:“你给我留作业!你再敢给我留作业看看!”

治疗师猜测孩子与母亲之间有纠结的关系:一位是一心想做个好母亲的角色却担心孩子走岔路,一直想掌握孩子所有的事情与未来;而孩子想逃却逃不掉,在理智与情感中挣扎。

治疗师观察到,每当男孩谈到母亲就容易情绪失控,甚至哭得很悲伤。

男孩说,对母亲的“负面情绪”感到很无奈与愤怒,认为自己无法挣脱母亲的软性控制。尤其是在老家读书的那些日子,每天和谁一起玩、和谁做朋友,包括和楼上、楼下的哪个人讲话或打招呼,都受到母亲的严格审查和监管。他讨厌母亲每天站在楼上声嘶力竭地喊自己回家时那种“叫魂”般的喊声。他说,以前在老家,只要母亲坐在沙发上不吭一声、摆着一张死人脸时,他就连大气都不敢出。听到母亲说:“你过来陪我看电视。”他就心惊胆战地乖乖坐在母亲身边,陪她看电视,心里却很害怕,生怕母亲会哭泣或发脾气。男孩说他就怕看到母亲的眼泪,每当会谈时谈到母亲,男孩就愤怒又无助,甚至用拳头捶打自己的大腿或座椅。

治疗师评估,男孩的父母可能关系不和。因为在男孩的印象中,父亲读研究生时,尽管研究生院离家只有三十分钟的车程,却有三年不曾回家,父亲不在时,他就单独和母亲住。但父亲说,当时他是兼职念研究生,每星期都会回家一次。每当父亲回来晚了,母亲就像家里死了人一样,模样很吓人男孩就赶紧躲到房间里。只要听到父母争吵,他就躲在被子里,一边哭一边祈祷,希望他们赶快平息。

P21-23

序言

萨提亚模式家庭治疗的著作,始于维琴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女士于1964年出版的《联合家族治疗》(Conjoint Family Thera—Py)。1983年,萨提亚女士与其学生合著《萨提亚治疗实录》(Satir step by step:a guide to creating change in families),书中第一部分“家庭会谈实录”,是萨提亚女士家庭治疗的逐字稿。萨提亚过世以后,台湾似乎不再有关于萨提亚模式家庭治疗的书籍出版。而玛莉亚这本关于“家庭治疗”的书,对萨提亚模式家庭治疗者而言,可说是承先启后之作。

玛莉亚自四十九岁起开始追随萨提亚女士学习,如今已届94岁高龄,仍以孜孜石乞石乞的精神,在每年春、秋两季,自加拿大远赴亚洲地区教导与带领萨提亚模式工作坊。本书即是她2010年6月在上海、2011年3月在南京,以及2011年11月在上海举办三阶“萨提亚模式家庭治疗”专业训练的成果。

本书的出版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它一开始并不存在“萨提亚模式家庭治疗”专业训练的预期成果。第二阶段的训练即将结束时,为了学习,译者建议誊写玛莉亚工作的逐字稿,供学员互相讨论与学习。没想到此一建议的影响如雪球般愈滚愈大,其中的过程译者并未参与,但是竟从誊写中文逐字稿而演变成一本书的出版。在此,一并谢谢那些家庭同意他们的故事出版,才有这本书之问世。其间的过程相当艰辛:由专人在保密协议条件下誊写这些案例的中英文逐字稿,经玛莉亚的修改、增补、删订后,再翻译为中文。接着又把译稿寄给大陆的治疗师过目、确认、修改或重写。“治疗师的说明”即治疗师介绍案例的部分,有些是重写,而不是现场提案的修改。

本书是玛莉亚在台湾出版的第三本书。前两本书先有英文版,再翻译为中文,本书却只有中文版,直接由英文稿翻译而成。玛莉亚期待台湾繁体、大陆简体版可以同步出版。

本书内容含括八个家庭、十次会谈,并非是以洋洋洒洒、长篇大论的方式来介绍萨提亚模式家庭治疗的教科书,而是呈现玛莉亚现场工作的内涵,看她如何多元运用萨提亚模式为家庭工作。每次会谈,由“治疗师说明”开场,治疗师介绍自己与个案工作的重点;中间是玛莉亚与家庭的会谈;最后则是小组讨论的回馈、提问和玛莉亚的教导。

唯一的例外,是本书中的《舍与不舍——想离家独立做自己的儿子》是首次会谈。换言之,玛莉亚见这个家庭前,并没有治疗师和这个家庭工作过,而是玛莉亚直接和家庭进行首次会谈,所以没有“治疗师说明”这部分。其后,因为时间限制,没有进行小组讨论,所以也没有“回馈、提问和教导”。

本书内容除了呈现现场工作的过程外,玛莉亚为了本书的出版,还新增了一些文稿,除了导论,她增补一段“当我见家庭之前,我的内在发

项目组注:在南京的课前工作会议上,赖杞丰、夏倩等助教们反映,学员希望有一本教材。玛莉亚回应说,如果逐字稿能转录,就可以写出教材来,大家涌跃响应,并于二阶课结束时专门开会分工。自此,开始了中英文逐字稿的同时转录工作,并于三阶逐个征得愿意参加的家庭的同意,其中也有选定的精彩个案家庭因害怕暴露而最终婉拒。

第一本是玛莉亚的自传《爱与自由》;第二本是介绍“家庭重塑”的专业著作《心灵的淬炼》,皆由易之新译,张老师文化出版。生了什么?”这份珍贵资料,放在本书《由“心结”至“连结”——四个女人之间的爱与痛(1)》第四部分“答客问”里。从中可以管窥玛莉亚在工作时的内在历程。

本书之译文在大陆治疗师过目、确认时,为了照顾个案特定需求或其他因素,删除了一些重要、敏感的语句。这些删除,对于要完全看到玛莉亚现场工作的读者而言,虽有遗憾,但也是不得不的妥协。这是对案主需要之尊重,后来我心也从“不得不”转化为“愿意”妥协。

书中有关萨提亚模式专有名词之中译。自1983年萨提亚来台,萨提亚模式就在台湾落地、散播,其间相关书籍不断地被翻译、出版。近十余年来,萨提亚模式也在大陆心理治疗、教育、精神医学等领域大量传播,翻译书籍如雨后春笋般冒出。而专有名词因理解上的差异,出现许多不同的中译词,如congrueiqt被译为一致型、一致、表里一致、一致性等。中文的“一致”,意指“我希求,我和你‘相同”’,而这忽略了“我和你可以是有差异的”。此外,“一致性”除了求“表里一致”外,有时因应不同的情境,可以有“一致性的不一致”。所以在本书里,“congrueDt”均译为“一致性”。

另外,“self—esteem”常被译为自我价值(感)、自尊等。中文的自尊有时会与自尊心相连在一起,但自尊心强的人,其自我价值感有时可能很低,因此本书将“self-esteem”译为“自我价值(感)”。

萨提亚模式某些基本名词如plaeating、blaming、super—reasona—ble、irrelevant,经常被翻译为讨好型、指责型、超理智型、打岔型,因为“型”易有暗指僵化、不变之义,但萨提亚模式相信,“人有改变的可能性”,所以在本书译文里,这些都被翻译为讨好、指责、超理智、打岔。

从传入、散播至今,在前人基础上,后学者对萨提亚模式的理解与时俱增。笔者有感于学习者在学习中有关语汇本身的使用与诠释,对于了解萨提亚模式的意义相当重要,为使文本能适当地被诠释,可以为读者提供学习的服务,译者对于译词有其选择,但非定论,之中尚有讨论、发展的空间。

翻译以信、雅、达为原则,但本书是现场工作之结集,使用的是口语的文字。若要修饰成典雅的文字,则会丧失玛莉亚现场工作的精华。故译文以信为首要原则,再辅以达。

谨慎起见,我希望中文能无误地传递玛莉亚的意思,所以每篇译稿至少都经过沈明莹、杨志贤、郑怡君等人对“英翻中”文义的审阅。他们除了核对“中、英文义”无误外,还会再修稿,尤其沈明莹本人是现场的翻译者,更能掌握文句的前后脉络,经其修订之处,更见文本之流畅、生动。在此,对沈明莹之参与和协助,致上一份我的敬意与谢意,她是我翻译此套书的英语老师。翻译初期,时间较为充裕,译稿经过审阅,再经译者修订后,还会请第三者帮忙润稿,这部分则要谢谢李婉如的耐心修润。

因为翻译过程极为复杂,本书出版实是众志成城,而非译者本人单力可为。过程中有许多英文书信的往来:玛莉亚每修订完一个案例,即邮寄给我翻译,我的英文程度虽然可以英译中,但回信联络时的中译英则无把握,需要沈明莹、李岛凤的帮忙。对于沈明莹之大力鼎助及李岛凤之临危救急,我不胜感激。

案例都是中国家庭,用的是中文,但在英文逐字稿里,玛莉亚见到的是“中翻英”的语汇。我再“英翻中”,如果直接依英文翻译而成,实难以抓到案例使用中文语汇的语感,这样的译文将展现出不中不西的风格。为使译文能流畅、生动,我急需对照中文逐字稿,以了解家庭成员使用的语汇为何。说到这里,我由衷感谢张瑶华,她是我的“救火队”。尤其在翻译后期,时间急迫时,我很感谢她的无私、慷慨,愿意从事这样繁琐的誊写工作,解我燃眉之急。

回首来时路,真觉不可思议。我明了自己个人特质,年少轻狂时的选择是宁可写论文也不要从事翻译,没想到为了萨提亚模式家庭治疗的承先启后,我竟然走过十三个月的翻译生涯,这岂不又印证了萨提亚模式的治疗信念:人有改变的可能性。

这段时日对我来说不只是工作,也是心性的磨练:磨我的不耐烦,要定下心来一字一句地琢磨、翻译;磨合我的焦虑与不安,译程中有太多的变数,太多的不按部就班,太多的介入……我需要接纳那随之而来、不停舞动的焦虑与不安,才能又按下性子慢慢地推敲、翻译,完成任务。

总之,庆幸生命当中有这段与我本性不合的翻译生涯,因为我的抉择,我需要决定、调整、修炼我的心性。一切滋味,尽在不言中,有不耐烦、枯燥、索然无味的日子,但也有专注、会心一笑的时刻、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对生命里冥冥之中的安排,我又再一次臣服。

释见晔

后记

本书能够问世,是许多家庭、治疗师和机构、译者和出版商合作的结果。

和华人家庭相遇,并和他们工作,既是我个人的荣幸,也是我很好的学习经验。华人传统的家庭文化对祖先推崇备至,极度认同,而萨提亚模式的基础正是家庭和原生家庭,我可以感觉到自己和他们的基本哲学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连结。

我能够和书中描述的每一个家庭有共鸣,并且得到他们的信任,深感荣幸。

我向那些和我们分享他们的生命、并同意让他们的故事出现在书中的家庭,献上我的谢意,并将这本书献给他们。我们期盼他们的挣扎和成功能够引起其他家庭的共鸣,为他们带来重要的学习。

维琴尼亚·萨提亚曾经与许多国家和不同文化的家庭工作,她在众多的差异中寻找普遍性。纵使每个家庭系统在实践家庭的独特任务时都有其独特之处,她却看见了相似的基本历程。因为如此,我们每个人都能在人性上与彼此连结。

我感谢带这些家庭来晤谈的治疗师们,他们持续追踪家庭和从不放弃的学习精神。

我要感谢我在中国香港、台湾和大陆地区那群很棒的学生,他们跟着我,在带领、教导小组上,投入了相当多的时间。

我要感谢每一位将DVD译成英文的伙伴,尤其是释见晔,感谢她愿意接下这本书中文版的翻译和定稿工作。谢谢台湾参与这些翻译工作的每一个人。

我也要感谢出版公司和编辑愿意出版这本很特别的书。

沈明莹,谢谢你始终如一的支持、友谊和翻译。你是我不可或缺的工作伙伴。你是我的耳朵、我的口。

最后,我要感谢上海同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上海高校心理咨询协会萨提亚模式研究与发展中心,以及增爱同路人公益专项基金,感谢他们一直以来对这项计划的赞助、筹划和支持。当然,我也要向在幕后推动这些工作坊、进而催生出这本书的每一位赞助者、义工和朋友,献上我由衷的谢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6: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