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讲述了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从3岁到10岁这一时期丧父、母亲改嫁、他跟随外公外婆生活的童年时光,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70、80年代俄国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写出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和对社会及人生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体现出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
苦难和奋斗是很多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主题。高尔基的作品。无疑是这类文学的典型代表。不同的是,高尔基编著的《童年》是一位无产阶级文学导师生活自传的“童年部分”,它是一个已经成为无产阶级斗士的人重新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的结果。当然,很多童话和少年小说都是成年作家写的,但《童年》显然和它们不同,它绝不是一本儿重读物,而是一幅完完全全的小市民生活图画。
高尔基通过这部作品向我们展示了19世纪末俄罗斯底层市民真买的生活及思想:庸俗、自私、无聊、无奈、虔诚、怀疑、亵渎和无尽的苦难,以及这一切灰色当中不时闪烁的爱的火花。这也是作者创作这部作品的第一主题:鞭挞俄国国民的小市民习气。
在幽暗的小屋里,我父亲躺在窗下的地板上,他穿着白衣裳,身子伸得老长老长的;他的光脚板的脚趾头,奇怪地张开着,一双可亲的手安静地放在胸脯上,手指也是弯曲的;他那一对快乐的眼睛紧紧地闭住,像两枚圆圆的黑铜钱;他和善的面孔发黑,难看地龇着牙吓唬我。
母亲跪在那里,上身没穿衣裳,下半身围着红裙子。她用那把我爱拿来锯西瓜皮的小黑梳子,把父亲又长又软的头发从前额梳到后脑勺;母亲老是自言自语,声音粗重而且沙哑,她的灰色眼睛肿得仿佛要融化似的,大滴大滴的泪水直往下滚。
外祖母拉着我的手。她长得圆圆的,头大,眼睛也大,松软的鼻子挺可笑;她穿一身黑衣裳,整个人都是柔软的,好玩极了;她也哭,哭得挺别致,仿佛挺熟练地伴随着母亲哭,浑身发抖,拉着我往父亲身边推;我躲在她背后,死撑着不愿去;我又害怕又觉得怪别扭的。
我从未见过大人哭,也不明白外祖母再三说的话是什么意思:“跟爸爸告别吧,你再也看不见他了,亲爱的孩子,他不到年纪,不到时候就死了……”
我得过一场大病,刚能下地。我病着的时候记得很清楚:父亲高高兴兴地看护我,可是后来,他忽然不见了,却换了一个奇怪的人——外祖母来看护我。
“你从哪儿来的?”我问她。
她回答:“从上边,从尼日尼来的,不是走来的,是坐船来的,在水上不能走,小鬼!”
这真可笑,使人摸不着头脑。在我们家楼上住着几个染了头发的大胡子波斯人,地下室住着一个黄脸的加尔梅克老头子,是贩卖羊皮的;沿着楼梯,可以骑着栏杆溜下去,要是摔倒了,就翻着筋斗往下滚——这我是知道得很清楚的。可我却从没听说过从水上来的人。
“为什么我是小鬼?”我问外祖母。
“因为你多嘴。”她笑着说。
她讲起话来又亲切,又快乐,又流利。从见到她的第一天起,我就和她要好了,现在我希望她快点领我离开这间屋子。P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