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候,南海县县治迁入广州,南海镇改名扶胥镇,成为广州对外贸易的外港,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之一。由于南海神庙是历代帝王祭祀海神的地方,是中外文化交往的要地,更是经济文化发达、防范海夷侵扰的要塞,因此留下了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和多姿多彩的民间故事。《南海神庙民间故事》是在1986-1993年抢救民间文艺三套集成的基础上,经过近几年的挖掘收集整理而成的;是黄埔区第一本专写有关南海神庙传说故事的图书。本书由沈佩、王淑平主编。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南海神庙民间故事/南海神庙历史文化丛书 |
分类 | |
作者 | 本书编委会 |
出版社 | 广州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唐宋时候,南海县县治迁入广州,南海镇改名扶胥镇,成为广州对外贸易的外港,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之一。由于南海神庙是历代帝王祭祀海神的地方,是中外文化交往的要地,更是经济文化发达、防范海夷侵扰的要塞,因此留下了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和多姿多彩的民间故事。《南海神庙民间故事》是在1986-1993年抢救民间文艺三套集成的基础上,经过近几年的挖掘收集整理而成的;是黄埔区第一本专写有关南海神庙传说故事的图书。本书由沈佩、王淑平主编。 内容推荐 南海神庙坐落在广州的东部——如今的黄埔区穗东街庙头社区(庙头旧时叫古兜)。古代南海神庙有码头,古兜刚好在古庙码头的东侧,因此,大家就叫古兜为庙头,久而久之古兜就没人叫了。昔日,庙头地区是南海县的县治所在,称南海镇。当时人口密集,市井繁华,是防止夷人骚乱的军事重地。它位居集商业、人口、军事诸要素于一身的省河之口,因此隋文帝在此立祠以祭海神。 唐宋时候,南海县县治迁入广州,南海镇改名扶胥镇,成为广州对外贸易的外港,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之一。由于南海神庙是历代帝王祭祀海神的地方,是中外文化交往的要地,更是经济文化发达、防范海夷侵扰的要塞,因此留下了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和多姿多彩的民间故事。《南海神庙民间故事》是在1986-1993年抢救民间文艺三套集成的基础上,经过近几年的挖掘收集整理而成的;是黄埔区第一本专写有关南海神庙传说故事的图书。《南海神庙民间故事》的出版将会带给读者对南海神庙丰富的历史文化的遐想。本书由沈佩、王淑平主编。 目录 黄木湾的故事 董昙与龙王神庙 驩兜奉命开百越 望神钉的由来 三棵波罗树和两个波罗神的传说 南海神庙第一联 尉迟岩与龙头石 硬颈三的故事 铁船和铁槽的故事 铜鼓沙的传说 求子碑与求子石 孔戣和广利王庙碑 波罗鸡的传说 波罗粽的故事 白石狮子的故事 暨鱼、麻虾、赑屃和潘美 南海神庙的龙穴 南海神与端州七星岩 洪武碑的故事 万里波澄的故事 南海神庙说观音 关帝庙中关帝的故事 海神显灵之传说 南海神和他的金龟婿 分沙租的故事 苏东坡与浴日亭 南海神及其封号的由来 南海神庙古商港 南海神巧取顺德妹 丝绸之路始发港 孙大总统游波罗庙 莫秀英重修波罗庙 千载悠悠话庙会 屈大均寄情南海神庙 浴日亭上话诗碑 伏波将军与汉铜鼓 儿女不肖父捐田 邬大昕与扶胥古运河 金花娘娘的传说 石人石马和貔貅的故事 铁钟与宝藤的故事 洪圣王请贤建长洲 试读章节 南海神庙种有波罗树,这是人所共知的了,然而有关三棵波罗树和两个波罗神的传说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最为常听的传说是,唐朝时候,各国都想和中国有贸易关系,希望得到中国的丝绸、茶叶和陶瓷,因而都派使臣带着丰厚的礼物到中国朝贡,以得到中国皇帝的隆恩。话说当时南亚的波罗国经济文化也很发达,和唐朝已经有了外贸来往。一次,波罗国派了朝贡使达奚前来中国朝贡。达奚去过唐朝京城后,回程来到南海神庙参观,并把随身带来的两棵波罗树苗种在庙前。从此当地人就称南海神庙为波罗庙。达奚种完波罗树苗,贪恋神庙美景,流连中忘记回船,船开走了都不知道。庙祝就收留了达奚,并让他一起处理庙中事务。后来达奚去世了,庙祝感怀他是中外文化交往的使者,给达奚封了个“达奚司空”官衔;为他塑了像,立于仪门东廊。塑像身穿唐代官服,头戴官帽,左手举于眉间,瞪眼眺望,似在问家乡的船什么时候来接他回去。民间有一说是“番鬼望波罗”,也称他“波罗神”。传说,扶胥港过往的航船被他看到都要沉没。到了清代,康熙皇帝为了航船的安全,于是想打消达奚思乡的念头,让他安心落户中华国土,就在达奚像前十来米外建了一座八角亭(民间叫御碑亭),挡住其视线。达奚终于安顿下来,让香客供奉,海员朝拜。 另一个波罗神的故事发生在南海神庙东边的海光寺。海光寺建于宋代,是广州的佛门圣地之一。传说明代的时候,波罗庙是羊城的一处旅游胜地,每天游客如云,其中来游览、经商的日本人也不少。南海神庙仪门东廊的“番鬼望波罗”对日本人的影响很大。 一次,有位日本孩童也学达奚,在海光寺前面种了两棵波罗树苗。他也酷爱南海神庙和海光寺的美景,种下树苗就到处游玩。同来的人乘船走了,他也不知道。后来他就流落在海光寺,被住持收留。但东洋孩子思念家乡,郁郁而终。住持也为他塑了像,立在大殿一旁。不久,人们发现东洋小孩的塑像前总有一摊水,初时以为是殿瓦漏水,但细心观察后并未发现殿瓦有漏水的裂痕。住持觉得奇怪,游人也觉得奇怪。一天,有位文人到南海神庙游历之后转到海光寺参神,知道东洋小孩塑像总有水一事,就到塑像前细心观察,觉得漏水是不可能的,那是塑像思念家乡回不去的愁泪。文人于是让住持拿来笔墨,在塑像前的墙壁上写了首诗:“日出扶桑是我家,自从流落在中华,鸡呜犬吠皆相似,到处杨梅一样花。”从此东洋小孩不再思念家乡扶桑了,也不再流泪,塑像前的水也没有了。 日军侵华,南海神庙也被日军占领。1941年的一天,突然一辆敞篷吉普车在海光寺前停下,车上跳下了四个日本人,一个是司机,一个是翻译,两个日本文员。他们下车后拿着地图在海光寺四处寻找、查对,最后在海光寺前东边的一棵波罗树前停了下来。经过一番查看,其中一个哈哈大笑,叽里咕噜讲了一大串话。当时庙头村有些村民在场好奇观看。翻译对村民说:“这是位日本人士,他的祖先在海光寺前种过两棵波罗树,现在拿着地图来辨认祖先种的波罗树是否仍在。今天终于找到了,这棵就是,另一棵已经不在了。”日本人对波罗树拍了照就离开了。 海光寺东边的那棵波罗树,一直都正常生长。1958年,庙头村成立了农业合作社,社员在集体施肥工作中,把大量猪屎、牛粪堆在波罗树头周围,肥水不停地往树周围的地下渗透,日子久了,波罗树经受不住过量肥水的浸渍和咸水的侵害,终于枯死了。P12-14 序言 南海神庙坐落在广州的东部——如今的黄埔区穗东街庙头社区(庙头旧时叫古兜)。古代南海神庙有码头,古兜刚好在古庙码头的东侧,因此,大家就叫古兜为庙头,久而久之古兜就没人叫了。昔日,庙头地区是南海县的县治所在,称南海镇。当时人口密集,市井繁华,是防止夷人骚乱的军事重地。它位居集商业、人口、军事诸要素于一身的省河之口,因此隋文帝在此立祠以祭海神。 唐宋时候,南海县县治迁入广州,南海镇改名扶胥镇,成为广州对外贸易的外港,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之一。由于南海神庙是历代帝王祭祀海神的地方,是中外文化交往的要地,更是经济文化发达、防范海夷侵扰的要塞,因此留下了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和多姿多彩的民间故事。本书是在1986-1993年抢救民间文艺三套集成的基础上,经过近几年的挖掘收集整理而成的;是黄埔区第一本专写有关南海神庙传说故事的图书。图书的出版将会带给读者对南海神庙丰富的历史文化的遐想。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