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帆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史(下)》十分注重行文的简洁明快,避免使用较为艰涩和学术化的表达;一些篇章不乏灵动有文采之处,切实增强了可读性。同时,精心选择与教材内容关联密切的各类图片插入书稿相应位置,既对学生理解掌握相关内容有所裨益,又增强了整套教材的书香氛围和艺术气息。在数字化资源的建设中,智能备课系统有意收入了许多逸闻趣事类的拓展资源,而多媒体手段的合理穿插,对课程的趣味性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丁帆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史(下)》分为上下两册,对百年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历史梳理,将民围元年作为中国新文学的起点,体现了新的文学史观和文学史分期理念;将新的文学史理论融入教材编写之中,以历史的、人性的、审美的文化价值立场架构起文学史描述的主线,贯穿起一部发现并体认“人的文学”历史,对文学的经典化品质进行了全面梳理,以求史料详尽、理论扎实、思路明晰地展开中国百年文学的历史版图。
民国文学史、共和国文学史是本书营构百年文学的两大历史要素。民国时段的文学史主要集中在五大板块:“五四”前后(主要是20年代)文学、30年代(主要是“左翼”)文学、国统区文学、延安文学和台湾文学;1949年后六十年共和国文学史则分为两大板块呈现,即1949—1979年的前三十年文学和1980-一2010年的后三十年文学。在各章概述部分介绍文化背景,串联文学史脉络,简洁评述思潮、现象、社团;主干部分则以作家作品评述为主,文字力求清通简明;本书还以汉语文学史的整体观连缀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史,呈现各地域汉语文学发展的影响史;版式设计活泼洒脱,图文并茂,知识点分布清晰,语言表述准确。
《中国新文学史(下)》配套建设了智能备课系统(附教学资源包),免费供选用本教材的教师使用(见书后附表),并配有《中国新文学作品选》(上下册),用于作品精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