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人类学入门(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
分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
作者 (美)约翰·奥莫亨德罗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人类学入门(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由约翰·奥莫亨德罗著,张经纬、任珏、贺敬译,本书打算用生动的形式,让学生掌握人类学研究人类行为和观念的方法,让他们在学完这门课程之后继续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为了能加深印象,本书用询问结构(“11个关键问题”)提出了人类学的方方面面,让学生们有机会在本文化和本书介绍的其他文化群体的生活中不断实践。

内容推荐

欢迎光临人类学!

《人类学入门(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由约翰·奥莫亨德罗著,张经纬、任珏、贺敬译。这本独具特色、富有启发性的人类学导论,遵循以问题为基础的独特指导原则。每章都围绕一个关键问题精心组织,用相关田野故事揭示身处田野的人类学家将会遇到的潜在方法、挑战和后果。透过亲身田野经历,与其才华横溢的个人教学风格,约翰·奥莫亨德罗为我们展现了人类学家所面对的核心概念与问题。

《人类学入门(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适合人类学爱好者阅读。

目录

一个愿望和一个梦想(代译序)

前言

本书的使用人类学的问题

第一章 什么是文化?概念性问题

第二章 如何了解文化?自然性问题

第三章 这种实践或观念的背景是什么?整体性问题

第四章 其他社会也这么做吗?比较性问题

第五章 这些实践与观念在过去是什么样的?时间性问题

第六章 人类生物性、文化与环境是如何互动的?生物一文化性问题

第七章 什么是群体与关系?社会一结构性问题

第八章 这意味着什么?阐释性问题

第九章 我的观点是什么?反身性问题

第十章 我在下判断吗?相对性问题

第十一章 人们怎么说?对话性问题

结语 合而为一

词汇表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文化的定义

文化人类学家询问人们生活的问题来自我们对“文化”的定义。我假设通行的定义是:

文化是一群人通过习得,对所作所为和每件事物的意义共有的

认识。我们把这句话分解开来,逐一分析。

“习得的共有认识”和本能或天生的行为相比,指的是,人们天生罕有,只有通过从小学习说话,学习走路,获得文化而得到的能力。“习得”的意思,打个比方,就好比年轻的纽芬兰人或(一对刚从大陆搬来的小夫妻这类)新近迁居该岛的移民所获的文化,就可能少于那些年长的纽芬兰人和一生都住在这里的人们。纽芬兰人通过社会互动来相互学习。他们相互传授,相互模仿,相互校正,从而共有了一种文化。我们把一个纽芬兰人从婴儿开始不断习得进而获得一种文化的过程,称作濡化。

“习得的共有认识”意为,如果苏珊和我去学习纽芬兰文化,我们将会模仿我们从贝拉、她邻居和许多其他人身上看到的常见的东西。如果贝拉了解或做了一些特殊的事情,那么这就不属于文化。但若她的邻居和亲属也知道并这么做了,那么按照定义来说,这就是文化的一部分。

“习得的共有认识”意为,文化存在于人们的思想当中。我用“认识”一词既包含了知识,比如纽芬兰人有关土地的词汇(“泥巴”、“泥浆”、“沙子”等),也包括了更深层的体验,诸如玩笑与侮辱之间微妙差别的感受。

“一群人习得的共有认识”,强调了“共有”的观念,唯有集体共享,方可谓之文化。群体可能是诸如贝拉的家庭或渔船船员这些分享一些经验、知识、笑话、词汇等很小规模的人群。群体也可能是诸如加拿大人这类囊括了说法语和说因纽特语(“爱斯基摩语”的正式名称)等语言的人群;但所有的加拿大人都因为上了学,参加政治活动,参与同一经济,直对相同的寒带气候,收看相同的电视节目而共有了同样一些东西。

“一群人通过习得,对所作所为的认识”说明,文化指导我们的行为,有时是我们意识到的规则与知识(“车走右,人行左”),有时是你无意识间模仿周遭形成的习惯,比如疑问句末语调为升调。我在纽芬兰的田野助手薇娃从她母亲梅布尔那里学会了缝纫,此外,她还从住在隔壁的斯特拉阿姨和一个住在公路边的年长表亲那里学了点女红。这让薇娃成了一个比她们都厉害的女裁缝,现在她也在缝纫社或私下里教别的妇女。一种行为就此为一个群体所共有。

“一群人通过习得,对所作所为和每件事物的意义共有的认识”意思是,文化不仅指导人们该干什么、怎么干、什么时候干,还预示、解释了其他人要做什么、说什么。比如,我和苏珊很快就发现,在纽芬兰,人们从来不走前门——进入起居室(客厅)的门——除非是骑警或殡葬人员。正确解释就是说,我们发现我们应该从厨房的门进屋。从厨房的门进屋,“意味着”我们是邻居或亲戚,也就是说像家人一样熟悉。从前门进屋“意味着”死亡和麻烦。我们发现这点后,又过了一段时间才明白,不用敲厨房门等女主人同意再进屋。你没有直接推门进屋坐在烤炉边而是先敲了门,“意味着”你是个陌生人(“你不属于这个地方”),就好像是个孤魂野鬼,这也表示可能是个麻烦。圣诞节时,戴着面具的捣蛋者“小丑”,会在人们豪饮之前敲遍房门,吓唬屋里人,嘲讽他们,骚扰他们(图1.2)。

田野工作的第一季结束时,苏珊和我整天在别人家里进进出出,早就熟悉了纽芬兰文化中进家门的正确行为,这样就能以友好熟悉的方式,在不打扰别人的情况下继续谈话、观察。你能想象我们要花多久才能抓住弦外之音、言下之意,比如苏菲阿姨把做好的派拿到圣公会教堂举办的妇女拍卖会上送拍时,她自己是不现身的。苏菲的行为可以解释为,“我要尽我作为社区成员的职责,不愿像有些人那样置之不理,但如果你对社区做的事情并不了解,对一些处事方式感到不安,你最好像我一样对其敬而远之,静观其变!”显然,我们对纽芬兰文化的研究需要一些细致的阐释,才能发现每件事情的意义。

我在前面梳理了一条可操作的文化定义。在将其与相关概念区别开来之前,我要提一下,人类学家既说“文化”也说“一种文化”。前一种场合常用“culture”或其大写“Culture”来指代人类作为社会群体成员所共有的特征。我们说,“文化使人类区别于香蕉、蛞蝓”时,就指的是这种意义。在后一种语境中,“一种文化”指的是某一社会群体所共有的独特认识。我们说“这个社区放弃烧柴改用煤炉后其文化也随之改变”时,用的就是这种意义。而与某个社会群体相关的独特文化,则让我们想到了亚文化群体或族群的概念。渔业文化(=)

贝拉的儿子把一桶香鱼科的小海鱼,倒在一块新种下的土豆田里,贝拉用铲子把小鱼撒到田里。纽芬兰是一个北大西洋的岛屿,加拿大最东面的省份。大多数北方半岛居民都和贝拉一样,可以把祖先追溯到爱尔兰东南部和英格兰西南部。他们的家庭从19世纪开始,就定居在叫做“外港”的沿海小社区中,从事捕鱼和伐木。1911年,地理学家J.D.罗杰斯将整个纽芬兰社会结构称作“渔业”社会,其在很多方面至今亦然,尽管贝拉的儿子现在大部分时间都在伐木、筑路。大溪镇和纽芬兰大部分地区的生活方式仍是“渔业”,这种文化从200年前为满足欧洲和加勒比海市场鳕鱼供应而建立沿海聚落时便已形成,它如今仍在提供新鲜的雪蟹、虾和比目鱼(图1.3)。我是一个旱鸭子,这让我马上就意识到,贝拉和她乡人的措辞、服饰、对天气的细致关注,以及说话的开场白,都让我联想到了一种海上生活。

渔业文化与构成北美大多数文化的农业传统相比,在所有权、风险意识和资源积累方面,有着云泥之别。渔民的信仰和他们对待土地的方式都与农民有所不同。然而,海洋文化不仅是贝拉这样上年纪妇女自豪的资本;学校小孩所学的课程,实地考察,也都延续着这种知识。更重要的是。老师都是生于斯长于斯,浸淫其中,可以以身作则,而不流于教条。贝拉的儿媳就是一位老师。

尽管社区到访者看到的仿佛就是一如博物馆中的旧时生活与言谈,但海洋渔业文化从来都不是静止的。事实上,纽芬兰文化在我立于贝拉的土豆田边数十年来,一直在经历变迁。传统文化与文化变迁是我之后20年里研究的课题,这些内容构成了苏珊与我为学术及大众所写的一本书和许多文章的主题。我们对“渔业”文化的认识,将会经常作为本书中引用的个案。

P26-29

序言

一个愿望和一个梦想

(代译序)

好几年前,在我刚刚开始从事人类学作品翻译工作的时候,曾经有一个小小的愿望:我想以一本导论教材作为我结束翻译经历的标志。因为在我最初迈入人类学知识森林的时候,跨专业的背景让我天然有一种“知不足而后勇”的动力,为了弥补不足,多多涉猎各类导论(概论)教材是我自学时颇下了一番工夫的“捷径”。虽然我们往往因为对诸如经济人类学、医学人类学、历史人类学、发展人类学、考古人类学等某一分支的兴趣,走进了人类学知识的森林,但要在这片林中走得更远,在树影幢幢中,找到那条通向光明、豁达的“林中路”,就需要我们从对一株植物的喜爱,转化为对整片森林的热爱。

而一本出色的导论教材,正是这样一张人类学“知识森林”的GPs地图:让我们知道前人奠基的知识探险之旅已经为我们扫清了哪些障碍,哪里已经开辟为通途,哪些区域尚未探知,前辈们在哪些地方曾经陷入激烈争论(甚至徘徊不进),之后提出了哪些富有启迪的建议,决定向哪些未知的方向尝试探索。一本出色的导论教材能让初学者在最短的时间里(不带偏颇地)建立起对学科的全面认识,当然,如果能相继阅读几本教材会更有收获,因为编写者的不同,使教材本身也各有侧重,回到森林地图的比喻中来,不同版本的地图还能相互矫正误差,修正对现有知识体系的认识。

因此,当我经过十年,渐渐在这片森林中找到自己的路径时,便想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回顾自己在这人类学知识密林中的探索之旅,并将此作为回馈给我所热爱的学科的一件礼物:翻译一本出色的导论教材,为更多后来者打开通往人类学花园的路径。

过去几年中,我翻译过一些已经出版或未能出版的人类学作品,其中就包括恩伯夫妇和彼得·派更合编的导论教材《人类学》(第20版),只是这项工作因某些原因未能完成。不过,幸运的是,2010年末与北大出版社合作的“麦格劳一希尔”系列类学教材翻译项目,最终让我得以实现这个愿望。随着《远逝的天堂》、《改变人类学》两本译著相继面市,这一系列的最后一本《人类学入门: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也终于有机会接受广大读者的检验了。

***

本书作者约翰·奥莫亨德罗教授的简历和主要著作可见封面前勒口作者简介,兹不赘述,但他“从事文化人类学导论课程教学32年”的经历却足以令人欣羡。他在书中便用自己30多年来教授人类学导论课程的点滴心得,向我们传递了对学术、教学的不倦热情。

作者在书中透露,他年轻时曾在台湾和香港求学,而后最初的田野调查又选择了在菲律宾研究当地华人,不知是否长期濡染华人文化的结果,作者采用了一种其他导论教材罕见的写作模式——极似中国明清拟话本小说“入诗、入论、正话、结论、结诗”的结构。借助这种仿佛源自佛经变文故事的写作方式,他将融合个人体验的反身性民族志与教材内容巧妙结合,从故事中不知不觉地引出章节主题,如同拟话本小说,先用一个富有启发性、浓缩了该章主题的小故事,点出主人公将在“正话”部分经历的冒险,并在阅读“正话”的同时,与“入论”中的小故事相互印证,自然地归纳出“结论”所要呈现的具有教育意义的主题。

借助这种独特的章节结构,他将个人体验与导论内容相互融合;配合每章主题,这本人类学教材在一定程度上便成了一部浓缩版的反身民族志,折射出作者30多年黾勉不倦的人类学之旅。而这些源自作者本身的个人体验,也在与读者分享经验的同时,把人类学知识融人读者自身的生命历程——我有没有与外国(其他族群的)同学交往过?我有没有前往异文化旅行、学习交流、生活的经历?我有没有参加过环保募捐?有没有参与过仪式?笃信某些影响运气的观念和行为?或者对某些文化方式产生了不适和排斥?通过这一方式,显然扩宽了导论教材向读者传递知识的途径。

本书的另一大特色同样引人注目,只要浏览一下本书的目录就会明白,本书与以往所有人类学导论教材的结构都有所差别——分类体系的不同——尤其是与他的老师康拉德·科塔克教授编写的众多教材相比。从认知角度而言,分类体系代表对事物的基本认识。让我们再次借助那个森林比喻,以往教材中围绕诸如亲属制度、政治组织、社会结构、生计类型、交换方式等关键概念组织起来的分类体系,好比是给森林中的每棵树木贴上标签、铭牌,让我们知道人类学知识森林的基本组成,但是,即便认识了森林中的全部树木,我们还是可能在林中迷路,无法展开自己的知识探险。

因此,虽然熟读科塔克教授、恩伯夫妇、罗伯特·墨菲教授等前辈学者编写的教材,或是将人类学理论史烂熟于心,我们还是无法将这些课本上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纷繁复杂的人文现象一一对应起来。一言以蔽之,身为人类世界的观察者,尽管都源白启蒙时代的博物学家,但我们不是按图索骥的动物、植物、昆虫、微生物观察者,我们要面对的是一个更加复杂,而且日新月异、不断变迁的研究对象(事实上,其他物种也在经历变化)。所以,一本出色导论教材的目标,也就莫过于本书作者在开篇“授人以渔”中提到的“我坚信,学习文化人类学能让所有学生洞悉、探索我们千差万别的世界”,与其牢记树林中每株植物的名称,不如从更大的生态角度了解林中树木分布的基本规律,“让学生掌握人类学研究人类行为和观念的方法,让他们在学完这门课程之后继续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

本书的基本结构,就反映了作者的这一思路,全书按照人类学家认识文化、理解文化、阐释文化的基本步骤分成11个问题依次排列,逐层递进,将人类学的基本概念嵌人我们认识文化的过程当中,避免了专注独木,忘乎森林的困境。这也是作者所提到的“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的方式。有关这11个问题所分别针对的探索文化过程的基本思路,作者在“本书的使用”中已经介绍得非常清晰,此处无需冗语。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并不因为是一本导论教材,而在内容上因繁就简,恰恰相反,书中充实而富有时代感的材料,让我们能够准确把握当代人类学领域的最新动态。比如,最让我感动的是,本书第九章(反身性问题)“科学的人类学怎么了?”小节中对“科学的人类学”问题作出的回应。自从1980年代所谓“人文学科的表述危机”以来,人类学界内部对本学科“人文”抑或“科学”的学科价值进行了重新考量,在这一“文化传播”事件中,国内学界由于信息匮乏或不够完整,往往知其名而不知其实,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有人甚至以为人类学不再与科学、理性为伍,乃至落入反理性、反启蒙的荒野。作者在本书中坦承:“人类学有时确实不甚科学,或有偷工减料之嫌”,但“一个来自某一文化、受过良好训练的观察者可以不受先天偏见干扰,观察另一个文化”,“科学是我们去除偏见的最好助手”;“而且人类学在以科学方法来研究人类现象,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加以理解、预测,乃至控制方面也颇为成功”。

相似的问题也出现在第九章的“我如何证明自己是对的?”一节中,自从格尔茨提出“文化的阐释”后,我们对文化阐释具体方法的理解,仿佛成了“一千个人眼中的哈姆雷特”。不过本书作者针对国内研究者的困惑指出,“我们不要把有效性理解为‘真实’,而应看成是某种程度的有用性。我对异文化所作的论述,有没有增进我们对他们行为的阐释,或更准确地预测了他们将来的行为?”答案是肯定的。这样一来,“文化的阐释”方法及其意义也就一目了然了。

本书在传授“人类学家思考方式”的同时,也对国内人类学界颇为关注的“家乡民族志”之利弊、“文化相对主义”的不同层次、田野工作的基本伦理、普世价值是否存在、如何在共时社会结构中加入历时性视角等问题给予了真诚、坦率的回应。这些对当下人类学问题的智慧解答,如宝石闪烁,散落林间,把探寻的喜悦留给每位读者。

最后,需要提及本书每章后所附的练习题目,以如此篇幅精心设计的题目也是前辈教材之未见。尽管这些题目多依托美国大学文化背景,但阅读与学习本身也不失为一次徜徉异文化的探索旅行,从中文读者的角度来说,参与习题也是一扇了解美国社会、文化的窗口。而对于使用本书的授课者而言,如何将这些习题转化为适合中国课堂的练习,将同样是一项饶有趣味的跨文化之旅。

***

寥寥数言,不敢絮语,很难说这是迄今最好的人类学教材,但这的确是我读到的最有特色的人类学导论。对于这本出色的教材,任何冗赘的译序都有掠美之嫌。我很荣幸成为本书的译者之一,希望在另两位译者的共同努力下,能将我的最后一本译作,变为完成得最出色的一本。这两位译者分别是:香港中文大学性别研究课程(人类学方向)博士候选人任珏小姐(译有第八章、第九章),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宗教研究系的贺敬先生(译有第二章、第七章),如果没有他们二位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贡献时间、分享智慧,本书或许将失色不少,借用本书作者的话,祝他们在各自的学术事业中“一展所学,独当一面”。

本书中译本的顺利出版,也为这一翻译项目最终画上完满的句号,实现了我当初的愿望。以后我便不再从事翻译工作,但一个结束,意味着另一个开始,之后,我将以新的方式继续参与、推动人类学知识面向公众的普及和介绍。

今日中国正行驶在文化变迁的高速路上,跨国际、跨民族的文化交流正随着全球化而日益频繁,当中国与世界在政治、经济、文化上联系越发紧密时,由于文化差异造成误解的几率也大大增加。与此同时我们发现,最能帮助解决当代中国发展困境的,正是这门并不古老但志向远大的学科。如果能够以宽容的心态,更多理解他人的观念与文化实践,我们自己的生命也将发出更明亮的光彩,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人类学将大有作为。

许多年来,我一直怀有一个梦想,借用一位人类学同行的话说,“‘人类学导论’应该被列入大学的全校必修课里”,让每个年青一代的学子,都有机会学习认识、理解、悦纳异文化的基本方式,发现本文化中富有时代意义的文化内涵,成为本书中提到的“改革者、批评家、科学家、人文主义者和世界主义者”。而将约翰。奥莫亨德罗教授的这本著作以流畅、通达的中文版本与诸位读者分享,或许正是我们为实现这个仍需努力的梦想所作出的点滴而不懈的贡献吧。

张经纬

2013年1月26日

于上海博物馆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一本出色的、内容最有条理的人类学导论教材。书中的练习是该书最大的特色。这些练习深化了教学内容,让同学们学得更为投入。

——Vaughn Bryant,德州农工大学

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就是在便于学生学习、理解人类学方而所作出的积极努力,以及作者在每章开始加入的丰富田野经历。

——Walter Little,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

虽然人类学向来关注的主要都是昨日“纯洁而原始”的社会,但这本书却让我们知道了,如何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当代人类问题。

——Colleen Boyd,波尔州立大学

想要让学生们明白人类学是什么,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让他们看到人类学家在现实生活中的所作所为,就像本书作者在书中所作的那样。

——Stevren L. Gardiner,迈阿密大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23:2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