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上旬,沪深两市19家高速公路上市公司中有13家公布了2011年年报,平均毛利率高达56.08%,最高的重庆路桥毛利率达到91.14%。除了重庆路桥外,皖通高速、龙江交通、东莞控股的毛利率也均在60%以上。
从行业整体来看,高速公路行业的平均毛利率大大超过房地产行业甚至白酒行业。高速公路收费,成为了现代中国的一个利润神话!
根据财汇数据统计,房地产行业2011年平均毛利率为39.38%,上市公司中毛利率超过60%的屈指可数。同时,数据还显示,即使屡刨A股市场神话的贵州茅台,2010年的毛利率也只有90.95%。
而事实上,这些年每当上市公司公布年报业绩之后,高速公路上市公司高得离奇的暴利业绩。均会引来社会舆论猛烈的口诛笔伐。其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高速公路收费包含了太多极具民生痛楚的不公平、不合理。
多位受访者指出,高速公路暴利收费有损社会公平正义,抬高了百姓的生活成本。当前在加快收费公路专项清理的基础上,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制定加强收费公路管理、降低收费标准的措施,从政策设计上破除暴利产生的根源。
“想利用假期自驾车带妻子女儿回老家一趟,但仔细一算,来回交通成本高得吓人。”2002年就从云南到北京打拼的张先生,始终想实现心中的这个梦想,但因为考虑到交通成本的问题,所以一直处于犹豫之中。
“一个单程按.3000公里算,高速费不低于2000元,一个来回就将近5000元。”张先生向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如果加上路上的吃住开销及油费,回家一趟来回交通成本要2万元.接近我一年收入的1/3。”
记者调查发现,有张先生这种感受的人不在少数。一言以蔽之,遍布中国的高速公路收费站,当下已经“卡”到了百姓的民生问题。
公路暴利收费的存在,直接推高了中国流通领域的成本。2010年,中国货物运输总量的75%是由公路承担的,过路过桥费占到了运输成本的20%至30%。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物流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约18%,比发达国家高出一倍。这种过高的物流成本背后,则是不少商品价格的上涨。 “可以说,每一个中国人都在为高昂的高速收费埋单。”汕头大学法学院公共管理系鄢圣华副教授认为,超载也成为这一暴利收费的“儒生物”,因为一辆货车从货源地到目的地需要缴纳高昂的过路费,物流想要赚钱,就得通过超载方式降低成本。
曾有记者随机跟一辆物流大货车(未超载)从成都到北京,结果发现,车主辛辛苦苦跑了37个小时,不仅没有赚钱反而赔了钱。其中过路费占到总成本的将近一半。显然,在高过路费和高油价的逼迫下,超载成了不得已的选择。
毫无疑问,高速公路暴利收费也随之抬高了整个社会生产、生活的成本。而全国多如牛毛的收费站每年收费额究竟有多少呢?
根据交通运输部统计数据,截至2011年11月,全国有收费公路的所有省份均已公布收费公路调查摸底结果。除西藏无收费公路外,其他30个省区市收费公路2010年收费额为2859.46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公路收费已成为一些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比如山西,高速公路收费收入从70亿元、91亿元到’108亿元,已经连续3年超过全省个税收入。
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监察厅副厅长孙继业认为,不少“政府还贷公路”变成“经营性公路”,成为地方政府的“提款机”和“摇钱树”。
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实行“贷款修路,收费还贷”这一模式。由于当时财政吃紧,这种模式曾有效提振了中国物流业乃至整体经济的活力,全社会也从中获得了极大的交通便利。
近年来,中国高速路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十一五”期间,高速公路新增通车里程3 3万公里,根据交通运输部发布的“十二五”规划,高速公路“十二五”期间计划新增通车里程3.4万公里,高速公路网尚需大规模建设。
2012年3月22日,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何建中向媒体透露,还有40%未建成,仍需要10年的高速公路集中建设期。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收费公路有14万公里,其中10万公里在中国。中国高速公路的95%,一级公路的65%都是收费公路。
以北京为例,截至2012年,共有收费公路17条,收费里程816公里。2010年收费60亿元,偿还贷款约21亿元,日均进账1637万元,每公里每年收费732万元。 除西藏无收费公路外,全国究竟有多少条收费公路?令人尴尬的是,这一“基本国情”却缺乏官方数据。2012年9月23日,记者登录交通运输部官方网站发现,在首页非常显眼的“交通概况”处,只能看到2006年年底的数据,而这些概况并没有包括收费公路的情况。P9-11
历史与经验告诉我们:对社会发展未来的预测,基于人们对当前“社会状况”细节的认知与解读之中。李松的《中国社会病》,以一个资深记者深度观察的眼光,对中国社会现状进行了剖析,值得一读。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教授 竹立家
李松的《中国社会病》通过对中国各领域的民生现状进行了大量深度调查和分析,最终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即任何一个政权,都必须服务于百姓的生存与发展,只有这样,才有立身之基。
—中国政法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 杨帆
李松的《中国社会病》选题范围突破了官民对立语境下的传统的“民生”概念,把官员和公务员的身份也认定为“民”,从中可以看到所包含的时代超越,这体现了公民社会“人人平等”的法治精神的追求。
—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全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 胡仙芝
李松的《中国社会病》是奉献给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们的一部人生启示录,也是给那些执迷不悟的人的一部警世录,同时也是我们国家在这个特定的发展阶段的一部现实教科书。
—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 齐善鸿
中国社会确实病了。
从老人倒地不敢扶到亲兄妹为争夺财产反目成仇对簿公堂;从假酒、地沟油、瘦肉精到染色馒头、牛肉膏;从“拼爹”现象到“仇富”、“仇官”心态蔓延;从黑砖窑案、黑煤矿案到福建南平杀童案和北京大兴灭门案……
中国社会不仅病了,而且病得很重。2012年全国“两会”前夕,新华网、人民网等门户网站调查发现,在众多热点中,民众最关注的“五大问题”领域分别是社会道德建设、食品安全监管、缩小贫富差距、房产市场调控和加强反腐倡廉。这些问题映射出中国社会在公正、公平等基本社会伦理原则的失守,以及民众对最基本生存与安全的焦虑,都是关乎民众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
由此,要医治好中国社会病,最急迫的是要解决好民生问题。因为一旦民生出问题,民众就会失去恻隐、廉耻之心,失去对生命、正义、善良、人性的基本敬畏和判断,从而制造出更多的冷漠和人间悲剧。
从历史角度看,“民生”一词,最早出现于《左传?宣公十二年》,即“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民生,即百姓的基本生计。
中国自古以来就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尚书?五子之歌》中所说的,它构成了儒家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而《管子?霸业》指出“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孟子?尽天下》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议论,亦客观反映了古代先贤对民生问题的重视。
然而,在中国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民生问题却很少受到过执政者真正重视。相反,官本位的文化却积淀深厚,民不聊生倒似乎成为一种常态。
20 世纪20年代,孙中山为“民生”注入了更新的内涵,并将之上升至“主义”、国家大政方针以及历史观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他把民生问题不但概括为百姓的衣、食、住、行四要素,而且还对民生问题有这样的经典阐述:“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自此,“民生”一词开始闪烁出人本思想的光辉,蕴涵着厚重的人文关怀和大众情怀。
中国的民生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极大改善,并在改革发展中不断发展,且由单纯的物质生活转向全面化。如今,民生含义非常广泛。从社会发展来看,民生问题已由低到高,呈现出一种递进状态。
首先,民众基本生存层面上的民生问题,具体包括社会救济、最低生活保障状况、基础性的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基础性的公共卫生、基础性的住房保障等。
其次,民众基本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层面上的民生问题,具体包括充分就业、基本的职业培训、消除歧视问题、公平合理的社会流动渠道,以及与之相关的基本权益保护问题(比如劳动权、财产权、社会事务参与权)等。
再次,民众基本生存线以上的社会福利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包括民众能够享受到较高层面的社会福利。比如公立高等院校的学生得到免费教育;住房公积金普及到每一位劳动者;社会成员的权利得到全面保护等。
在中国,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已日益深入人心,而以人为本必须关注民生,只有关注民生才能重视民生,只有重视民生并解决好民生问题,一个政府才能得到民众认可和拥护,才具有其真正的执政合法性。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阐述了一系列关乎国计民生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其中,关于民生问题,占据了大量篇幅,提出了包括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内的一些新的提法和观点,奏响了“民生改善”的时代最强音。
可见,民生问题在当今执政者眼中,已不单纯是经济问题或社会问题,而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因为,民生意味着一切!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凝聚人心。只要民众吃得安全一点,房价下降一点,学费少收一点,民众不再为看病难、看病贵犯愁,“中国梦”也会离现实更近一步。
中国社会各类民生问题虽有一些共同的病因,但也有所差异,把脉中国社会病,还须深入调查分析,找准病根再下药。这部书选编的36篇作品均是我近几年在民生领域所作的深度社会调查成果,大部分是在《瞭望》、《半月谈》、《环球》上发表的作品,而极少数篇目还未曾面世。汇集成册,旨在把各类民生问题集中在一起,为读者提供“把脉”中国社会病之便利。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发表过的作品,选编入书时,基本忠于原文,仅在细节方面进行了适当删除和修改,或补充了一些最新信息。虽然本书的作品并不能代表整个中国社会民生全貌,但作为一名职业记者,我会在未来为此作出不懈努力。这是职责所在,也是良心所系。
此书出版,首先得感谢胡仙芝、齐善鸿两位我敬重的知名学者拨冗作序。其次,感谢我的所有采访对象,是他们为这部书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再次,感谢华夏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感谢大众华文(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李赫先生,他们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同时,感谢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编委会执行主任、执行总编辑胡俊凯先生,感谢新华社福建分社社长汤华先生,感谢北京美兰德信息公司总经理周江先生、副总经理白雪峰先生,以及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副总经理肖明超先生,他们在此书的成稿过程中,给予了我许多支持和鼓励,在此一并致谢。
此书出版,我期待有更多善意的批评和指正。 李松
2013年1月20日于北京
目睹中国之病现象,这是一部不遮家丑、真正关心百姓的书。
没有人民幸福,就没有社会进步。社会不能抛弃人民独自进步,也无法撇下人民实现进步,如果选择“看不见”仇恨的情绪、不公正的现象、边缘群体的艰难存在、人民权益的被践踏,中国之社会病必将越来越深重。
《中国社会病》作者李松用他犀利的笔、忧虑的心、前瞻的思考、独立的“新闻眼”写下他“看见”“窥见”“洞见”的社会之丑、社会之病,供人们深思自省。
《中国社会病》:过去的不能白白过去,死去的不能白白死去,眼前的必须不能苟且,活着的必须不能无视。这不是一本出气书,这是民生现状的写实与追问!
中国人,请放弃以逐利的方式相互侵害!
李松深入调查,条分缕析中国之病现象,不遮家丑、关心百姓。
他用犀利的笔、忧虑的心、前瞻的思考、独立的“新闻眼”写下他“看见”“窥见”“洞见”的社会之丑、社会之病,供人们深思自省。
如果选择“看不见”仇恨的情绪、不公正的现象、边缘群体的艰难存在、人民权益的被践踏,中国之社会病必将越来越深重。
过去的不能白白过去,死去的不能白白死去,眼前的必须不能苟且,活着的必须不能无视。这不是一本出气书,这是民生现状的写实与追问!
《中国社会病》作者李松用他犀利的笔、忧虑的心、前瞻的思考、独立的“新闻眼”写下他“看见”“窥见”“洞见”的社会之丑、社会之病,供人们深思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