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六朝的风物一如六朝的历史,都已成为过眼云烟,随着历史潮水的向前奔涌而一去不返,但那创造了中古文学批评巅蜂时代的文论巨子刘勰及其文论巨典《文心雕龙》却永远定格于文学史的天空中,放射着璀璨的光芒,照亮着中国文学前进的道路!
赵耀锋编著的《文心雕龙研究》以文艺学和文献学打通及以史证诗的研究方法。把文本细读和文献考证法相结合,通过中古史籍中文苑传、文学家传记的相关考证,全面探讨《文心雕龙》文学理论产生的文学背景,分析其文学理论的形成及其诗学意义。
赵耀锋编著的《文心雕龙研究》共分五部分:绪论、作家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小书以文艺学和文献学打通及以史证诗的研究方法,在具体写作中以文献考证和文本细读法相结合,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中古史籍中文苑传、文学家传记的相关考证,在全面探讨《文心雕龙》文学理论产生的文学背景的基础上分析其文学理论的形成及其诗学意义,认为刘勰文学思想是对中古文学理论的系统总结。
绪论部分论述了《文心雕龙》产生的文学、文化背景。该部分着重就佛学对刘勰文学思想的影响进行了钩沉,对佛学对《文心雕龙》理论范畴、全书的体系结构、诗学思维方式诸方面的影响都进行了深入探讨。本章还探讨了《文心雕龙》在中古文论史上的历史地位,认为《文心雕龙》的产生标志着中古文学制度的自觉。
《文心雕龙研究》第一章着重论述了刘勰的文学观及文学研究方法,认为刘勰的文学观体现在其文学史观、宗经文学观、政教文学观、中和文学观、通变文学观、“折衷”文学观等方面,在具体论述的过程中,能够将刘勰的文学思想置于中古文学的大背景之下,从当时文学发展的实际情形出发分析刘勰文学思想产生的根源。本章还探讨了刘勰的文学研究方法,认为《文心雕龙》实际上包含着对政治与文学之关系、文学与学术之关系、中古文学风气、地域文学、家族文学、音乐与文学之关系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在古代文学研究方法上属于“广谱研究”,对今天的古代文学研究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第二章为作家论,主要论述了刘勰对于作家品德修养、心性修养、才学修养方面的理论,认为刘勰在继承前人对于文士修养的要求的基础上,对文士修养从德行、才学、心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刘勰的这些思想对古典文艺心理学、美学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三章为文体论,刘勰受中古时期经书注解及佛典翻译中义疏体之影响,运用考镜源流、辨彰学术的传统学术方法,注重从词源学的角度,以声训、义训、形训的方法解释各种文体命名之本义,阐明各种文体写作规范,确立每种文体的经典之作作为文体创作效法之对象,全书体现着一种强烈的辨体意识,而且对文体的分类更趋细化,标志着中古时期文体论的自觉。
第四章为创作论,以文艺心理学为切入点,以《文心雕龙》文章学思想为关照对象,对刘勰的文章学思想进行系统阐释,论述深入细致而不流于琐屑。
第五章为批评论,在深入分析《文心雕龙》文学批评思想形成的文化背景、理论渊源的基础上,着重对其批评论所蕴含的诗学思想、批评方法的理论价值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其设喻法、溯源法、比较法、摘句法、引证法等批评方法所蕴含的重要学术价值及其对后世的重要影响,着重从诗学理论和方法论价值两个方面对《文心雕龙》的批评思想进行了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