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著作
孔子并不是一个热衷写书的人,他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孔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整理者和叙述者,他并没有抛弃在他之前的文化成就,另起炉灶重新创立一套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而是将他的创造寓于对前人文化成就的传承之中。
六经
孔子教育学生大概包括六种学问: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种学问被称为“六艺”。六艺各自有它们所依托的经典。诗学所依托的经典是《易经》;书学所依托的经典是《尚书》;礼学所依托的经典是《礼经》;乐因为是用来演奏的,是否有记录成文的经典则存在争议;易学依托的经典是《易经》;春秋学所依托的经典是《春秋》。这些典籍在孔子之前就已经有了,但是在孔子的时代,很多学问开始只是口耳相传,因此很多典籍的内容并不规整。这些经典经孔子重新编订、解释,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后来被称为“经”,经有“常”的意思,即被认为其中包含不变的常道。汉唐以来,儒家的主要经典就是“五经”。
《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0余首,故又名“诗三百”。《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指各地的民间歌谣,雅是指贵族的宫廷正乐,颂是指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乐歌。
《尚书》
《尚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历史文献之一,是夏商周三代官方文献的汇编。分为《虞书》(记录上圣王尧舜的政绩和言论)、《夏书》(夏朝官方文献的汇编)、《商书》(商代官方文献的汇编)、《周书》(西周官方文献的汇编)等几部分。《尚书》经过孔子的重新编订,突出体现上古圣王治国安邦的智慧。
《礼经》
《礼经》是记录古代传统礼仪程序和制度的书。现在所见十三经中的《仪礼》并非孔子时代《礼经》的全貌。上古的《礼经》应该包括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上古的《礼经》的内容应该分散在现在的“三礼”之中,即《仪礼》、《周礼》、《礼记》。
《易经》
《易经》起源很早,据说早在传说中的伏羲氏(大约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原始部落时代)时代就有了。《易经》本来是用于占卜的书,经过历史的传承和丰富,到孔子的时代,人们越来越重视其中道德修养和治理社会的道理。《周易》是指在周代经周文王和周公完善的《易经》。《周易》由60个卦组成,其道理涉及人生社会的各个方面。孔子对《周易》作了“传”(古代的解释经典的文字),更加明确地阐明了《周易》的道理。
《春秋》
《春秋》本是鲁国的编年史,后来由孔子重新修订,并融入了对历史事件褒贬评价,在这些褒贬中蕴含着孔子深刻的政治思想。书中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而蕴含深刻的意义,被后人称为“微言大义,春秋笔法”。由于《春秋》的记事过于简略,因而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详细记录的“传”,较为有名的是被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
《论语》
现在我们可以了解孔子的思想最直接的经典是《论语》。《论语》并不是孔子所著,而是孔子的弟子(或者再传弟子)记载孔子和孔子弟子们言行的书。《论语》大约在孔子身后100年左右的时间里被编订成书,是学习孔子思想可信的资料。历史上注释《论语》的学者非常多,其中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宋代的朱熹,朱熹解释《论语》的书叫做《论语集注》,是学习《论语》比较好的教材。
此外,很多关于孔子言行的记载也散见于《孝经》、《孔子家语》、《礼记》等书籍中,也可以作为研究孔子思想的参考资料。
性善与仁政——孟子
人物名片
姓名 孟轲,字予舆
身份 战国中期邹国(大约在今天山东省邹城附近)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生卒年代 前372~前289年
主要思想 人性善、求本心、行仁政、大丈夫 经典著作 《孟子》
◎孟子生平
关于孟子的身世,流传下来的不多,但关于孟母教育孟子的故事流传很广。《韩诗外传》、《列女传》等书载了“孟母断织”和“孟母三迁”的故事,成为流传千古的教子佳话。孟子的母亲仉(zhang)氏,被公认为中国历史上教子有方的母亲的典型。
孟母三迁
孟子的父亲去世得很早,教育儿子的重担就落在了孟母一个人的肩上。孟子幼时家离墓地很近,他常常学着办理丧事的人嚎哭,他母亲认为这样不能让孩子学好,于是搬迁到集市旁边。但是年幼的孟子又做学商人卖东西的游戏,甚至还学习屠夫杀猪的样子。孟母又担心孟子不能学以成才,于是又搬家到学堂旁边。
从此,孟子就开始学着读书人行礼仪,诵诗书。他母亲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他们就在那里住了下来。孟子在良好的环境下长大,博学多才,终于获得大儒的名望。
盂母断织
孟子小时候,有一次在朗读诗文,他的母亲在一旁织布。孟子受其影响而走神,停了下来。过了一会儿,又开始吟诵。他的母亲知道他忘记了,叫住他问道:“为什么要中间停顿?”孟子回答说:“忘记了,后来又记起来了。”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子割断她正在纺织的布说:“布割断了,还能再接上去吗?”意思是说,做事要专心致志,如果半途而废,那么就前功尽弃了。从此之后,孟子读书就更加专心了。
孟子游说诸侯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公元前479年)大约有100年左右。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战国时代官名,授予非本国人员而在本国当官的人)。孟子虽然游说于诸侯之间,但是他从来没有趋炎附势地奉承统治者。他希望统治者采取他的仁政理念,如果不被采纳,他就一走了之,并不贪图享受。
孟子曾经来到齐国游说齐威王,希望齐威王能够实行仁政。但是在列国争霸的战国年代,诸侯们首先关心的是通过富国强兵,增强自己在战争中的实力,孟子的主张显然是不被信从的。尽管如此,齐威王为了树立自己礼贤下士的形象,赐给孟子大量黄金。但是孟子却果断地拒绝了齐王的馈赠并离开了齐国,他说齐王不能听从自己的建议,他就没有理由收取齐王赠送的黄金,因为他背井离乡,游说诸侯,目的并不在于个人的富贵显达,而是为了实现仁政的理想。他通过自己的行动印证了自己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我生活贫穷地位低下的时候,不会放弃我的道德信念;如果我富贵了,我也不会浮华奢侈而忘掉理想;威严和武力不能强迫我改变我的信念和节操。这样才算是大丈夫。)
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公孙丑等人著书立说。
P016-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