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的开发利用是人类解决能源需求的希望之路。随着核能和平利用的成功发展,1983年,中国提出了“发展核电必须相应发展后处理”的技术路线,以便实现核燃料闭路循环政策,核电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后处理事业的快速前进。当前,我国动力堆燃料后处理中间试验厂已进入试生产运行阶段;动力堆燃料大型后处理厂进入了设计、筹建阶段,而后还要陆续筹建更大规模的核燃料后处理工厂。
为了提高人才的素质,以便满足核能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章泽甫、王俊峰和张天祥等编著了这本《动力堆核燃料后处理工学(精)》,实际上它是《核燃料后处理工学》的姊妹篇。
《动力堆核燃料后处理工学(精)》共11章。第1章概述了核燃料循环和后处理的相互关系以及后处理在核燃料循环中的地位、作用和发展概况;第2章介绍反应堆的核反应、反应性控制、不同动力堆类型、燃料组成及乏燃料性质;第3章论述了锕系元素、镧系元素、裂片元素的化学性质,重点突出了水溶液化学;第4章论述了首端处理、化学分离和尾端处理等工艺过程,突出了动力堆核燃料的Purex化学分离过程,简要介绍了快堆、钍堆、实验堆乏燃料处理过程;第5章介绍了后处理过程产生的放射性三废的处理、处置的原理、方法;第6章描述了动力堆核燃料后处理过程采用的主要设备和设施;第7章概述了后处理厂主要检测仪表和主要工艺设备的调节系统以及典型的检测和控制系统;第8章介绍了工艺过程中离线分析检测、在线分析检测以及核材料衡算分析的各种方法及相应的分析仪器和装置;第9章概述了核辐射防护知识,辐射源项,辐射监测以及辐射事故的分级及处理。第10章介绍了核临界安全知识、核临界控制的原则和措施,还介绍了后处理临界控制经验和临界事故及评价方法。第11章介绍后处理厂的生产运行、清洗去污,以及设备维修等工程技术问题。
章泽甫、王俊峰和张天祥主编的《动力堆核燃料后处理工学(精)》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突出了动力堆核燃料后处理这个主题;坚持并贯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既有工艺理论深入浅出的论述,又有工程实践经验具体而又实用的总结;较好地处理了当前实用和今后发展的关系,既重点论述了动力堆核燃料后处理的工艺理论与实践经验,又概述了快堆、钍堆以及实验堆乏燃料处理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