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野艾蒿
分类
作者 程耀根
出版社 中国财富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程耀根所著的《野艾蒿》以武安当地民间故事为主,有较强的地域特征、民间气息浓厚。

书中的杂文,虽同三月的艾蒿一样苦涩,但同样有其“忠言逆耳”的药用价值。

那些小说、散文等,不乏警示与哲理,大都贴近生活,有着“低碳”般的和谐,返璞般的憨厚,化石般的内涵。

内容推荐

《野艾蒿》是河北省武安市作家程耀根先生各种文体作品的结集,体裁多样,内容丰富,包括的小说、散文、诗歌、游记、报告文学、杂文等体裁,总共近200篇文章,主要创作于2001—2010年之间。《野艾蒿》中以他搜集编写的武安当地民间故事为主,有较强的地域特征、民间气息浓厚。

目录

短篇小说篇

他,哭什么

鞋的风波

内疚

老的故事

傻大年遇险记

民间故事篇

王大亥的故事

乾隆上礼

“草拉沟”的马僮

南石板的黑狗精

老仙树

思春的罗绮

西瓜姑娘

沙洺的龙王庙

南山腰的壁虎

背奶奶山的来历

郝秀才轶事

三女婿拜寿

人为什么没有了尾巴

月亮姐姐和太阳妹妹

红卫兵杀蛇的故事

鸡冠姑娘

桃源沟的兄弟山

望娘滩

赵县令巧判患难侣

进贡萝卜

仙人井

望天崖与不老松

“屈二聊天”的故事

阴阳仙戏鬼

岂有此理

“皇后穴”与活水村

锣鼓寨与卧龙潭

郭、郝遇仙

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

“梁市”的由来

龙生与卧龙潭

两桩牛案

二郎捉太阳

天衣无缝的故事

苏庄的老槐树

药王和药圣的传说

九龙爷与香妹

贺进的罗汉阁

风吹抖抖鸟

金龟子的故事

倒谷岩

草帽山和遇驾岭

香炉山

黑龙洞

白龙洞的故事

猪为什么咬蛇

“腊八粥”的来历

为啥谷子只结一个谷穗

九龙爷本是个书生

二黑爷私自降雨

又说香炉山

黑龙战黄龙

二郎山

李四娶媳妇

“后娘鸟”的传说

西洼的凤凰山

桑树才是树中之王

画皮鬼

文昌阁的来历

五月送馒头

害人害已的故事

小富贵的袜子

包公捉鬼

草拉沟的牛洞

王三打擂

起死回生

“老虎洞”里葬鬼子

牛飞

死了也是你的妻

翟庄村的“犯虎”人

枣树上为啥长刺

蛙嘴里的夜明珠

月亮上的砍柴人

北斗七星为什么叫“没娘星”

嫦娥的故乡在梁市

沙洺的城隍爷为啥扭着脸

闯关东的为何多是武安人

后临河的人为什么都姓武

梨树的由来

韩信方屁眼

北果山上的石和尚

梁沟的“黑爷”

三个和尚挖“勤泉”

郭太师造福乡里

县委书记王德恒的故事

营长自毙惊天地村妇灭子泣鬼神

伯延程占占逸事

散文篇

太行山“人驴”

我爱太行五指山

红石坡的怀恋

感悟“十六沟”

太行诗韵

盼雪

怨雪

怀念那条扁担

使碾子

醉卧清晨

摩天岭下原始村

山林寻鸟记

“龙池”里流出的故事

洺水弯弯

校园早春

春的召唤

老柳树的哲学

感受武华山

伯延的牌坊

伯延清朝时就有了农会

游记篇

太祖山之行

太祖山红叶

游“三圈”的遐想

无限风光在龙尾

僻壤竟有诗意在小村悠悠太行声

去看路庄的小雷童寺

无人打扰的阴雨林

寻水源邂逅蛤蟆岩

到荒庄了解抗日的故事

土棚出了个王家彦

无名佛

诗歌篇

废墟下的魂灵你们放心地去吧

和《送友人》

和王校长贵州考察

和王保顺校长“传承校”

重阳游有感

西江月

致武安职教女教工

灵性的仙人掌

腾飞吧,武安

我们要做时代的弄潮人

我们是光荣的职教人

教师的梦

我爱你,老师

都说老师妈妈好

我们是光荣的武安市医院人

太行山,我爱你

人生健康哪里求

长寿泉

一位作家的伤心

杂文篇

青蛙舒服死刍议

时代呼唤李高成——《生死抉择》观后

我希望自己有车

在梁沟发现了“村妇骂街”

给六指做整形手术如何

从“僧尼共犯”谈第三者插足

从学者“哭”谈起

《桃花庵》戏剧出处考证

相思鸟为何独笼

不喜欢婚礼上的亲吻拥抱

伊是何人我是谁

由小儿子骂人想到孟母三迁

“的哥”的人心哪去了

怀念过去的猪肉

猫不捉鼠的启示

道德建设更应从“上”做起

考“魂”

与房华严的最后一面

品茶与人生

去哪里找回我的真爱

“推普”不忘方言

汉语读错知多少

特色文化要特色打造

破译“女娲补天”之谜

谁偷走了我门前的垃圾

“台胞惊呼”有感

四合院与民族文化

从“与虎谋皮”中受到启发

关于“佛光”

那些被人遗弃的残疾儿啊

“咬文嚼字”祖形器

一毛钱的伤心

用书换瓷器

金钱豹等

话说“双赢”

又说伯延来历

读“人生三境”

报告文学篇

脚写人生路

 ——记身残志坚的职校毕业生牛树栋

二次创业看职教硕果飘香在五月

 ——解析武安市职教中心2010年高考全省夺冠之谜

火车上的论文

千帆竞渡正当时

 ——由职教大校、强校向国家优质校、国际先进校迈进

挑战极限,战胜自己

 ——“学术月”学习体会

后记

试读章节

民间故事篇

进贡萝卜

贺进一带至今流传着一个进贡萝卜的故事。

那一年,皇帝命令各地官府向朝庭进贡萝卜。各地官员为了巴结皇上,大车小辆,捡最好的最大个的往上进贡,可贺进有一官员叫王二的,却甩手掌柜似的见人有说有笑不把这个当回事,别人都替他捏着一把汗。

进贡那天,外地的官员都争抢着进贡完了,他才磨磨蹭蹭进了京城。金殿上,皇帝不见他的贡物在哪里,心下不悦地问他:“你两手空空来见圣上干什么?”王二不慌不忙地从袖口中摸出一个寸把长的小萝卜,叹了口气说:”吾皇万岁,这是我们本地产的萝卜,因为太小,不好意思了。”满朝文武一见哈哈大笑。皇帝把脸一沉说:“你莫非戏弄朕不成?”王二说:“臣不敢,臣罪该万死。万岁有所不知,本地贺进今年大旱,粮食欠收了,就这么小的萝卜,也是我尽了最大的努力才有的。”皇帝一听,原来他还是个为民着想的清官,于是转忧为喜说:“既然贺进有灾,就让其他地方官各拨一些粮食给你,另外,朝里再免你县三年赋税。”王二的听后说声谢主龙恩后高高兴兴去了。其它的地方官都傻了,本来进贡大萝卜也不是富裕,甚至比王二的还穷,这不,自己炫耀了富,却还要再去救济那王二的,不让本地老百姓骂死才怪呢!唉!他们都叹着气走了。

仙人井

唐朝末年,在贺进镇西联庄的村边,有一口井叫仙人井。传说,那是八洞神仙之一张果老给留下的井。

当时这里连年干旱,地下无水,所有的井都干涸了。为了生存,人们只好到十几里以外的地方去找水。有一天,张果老云游天下路过此地,口干舌燥,便到一户姓郭的人家讨水喝。郭家只有老婆婆和小儿子二人,更是一贫如洗,滴水全无。小儿子天不亮就到龙山排队挑水去了。家中唯一的一个大萝卜也是亲戚送的,母亲说留到最困难的时候吃。他们一直舍不得吃。老婆婆见张果老干渴难忍,心想他出门在外不容易,便把那水灵灵的萝卜给他吃。张果老吃着又脆又甜的萝卜,心里非常咸激。张果老说:“老婆婆你放心,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仗,我送你一个香炉,保你一辈子不缺水喝。”他说着就把一个小巧玲珑的香炉送给了老婆婆,并如此这般地交代了一番。

张果老倒骑着驴走了。

三天后,按照张果老的交代,老婆婆在院子中间刨了个坑,把香炉放了进去。果然,一股清泉汩汩流了出来。香炉变成了井口,流水四季不涸,无论冬夏旱涝。老婆婆高兴得不得了,他们一家再也不用出去找水了。村民也都到这里取水。从此,这里的人没有缺过水。

老婆婆猜那赠香炉的人一定是神仙,村民们便帮她在院里香炉得周围砌了石头,立了石碑起名叫“仙人井”。

望天崖与不老松

武安,有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山村叫高村。村里有一对恩爱小夫妻,男的叫石林,女的叫秋茶。石林勤劳勇敢,秋茶温柔善良。夫妻男耕女织生活幸福美满。

村中有一恶少,名叫杜虎,一天无所事事,游手好闲,专门出来拈花惹草。

一日下午,秋茶去给在地里干活的丈夫送饭,正好碰上杜虎。杜虎看秋茶长得美貌,又是单身一人,便上前调戏。秋茶左闪右挪,不能摆脱。家丁们把秋茶围了个圆圈,任杜虎糟蹋。此时,石林正好干完了活回来,见此状怒气冲天,抄起扁担就打。家丁们被一个个打倒在地。杜虎知道石林厉害,便领着家丁灰溜溜地走了。秋茶说:“他们家大势大,咱惹不起,以后躲着他们就是了。”

这一年村中大旱,地里寸草不生,村里饿死了不少人。

看着秋茶面黄肌瘦的样子,石林于心不忍。他想:自己堂堂一个男子汉养活不了一个女人?还怎么帮助乡邻们脱离苦难?他于是把秋茶安置在一个孤老婆家,然后离家出走了。

杜虎闻知石林外出,喜不自禁。他乘虚而入,到孤老婆家死麻活缠秋茶,又是钱又是粮百般引诱。秋茶坚决不依从,并以死抗争。杜虎见软的不行,干脆来硬的。夜深人静,趁秋茶熟睡期间,摸黑进家,抱住秋茶欲行非礼。秋茶喊叫,孤老婆出来相救,竟被杜虎一拳打死。杜虎眼看出了人命,便扔下秋茶跑了。秋茶埋葬了老婆婆,便独自一人走上山顶。她不吃不喝,每日以泪洗面,双眼呆呆地望着石林去时的路,希望他能从那条路回来,给他一个希望。她从冬等到春,从秋等到夏。三年过去了,小路上仍不见丈夫的踪影。人们再去劝时,她己化作了一尊石像,和她生前酷似的一尊石像。

以后,人们便把那山崖叫“望夫崖”。

她的丈夫三年后归来,成了一名富商,得知妻子的消息后,爬上“望夫崖”,跪在石像前哭了三天三夜,最后抛弃万贯家产,化作一棵不老松,守在妻子身旁,从此再不分离了。

P54-56

序言

笔耕不辍写人生

——程耀根文集《野艾蒿》序

耀根近期要出文集《野艾蒿》,托我作序。这使我汗颜,因为他已出了好多书,颇有建树,是名副其实的多产作家,现为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邯郸市作家协会理事、武安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武安职教报》主编。而我虽也编过书、出过书,但相形之下,望尘莫及。现在让低能者给高手写序,确有滑天下之大稽之嫌。然耀根弟执意让我写,盛情难却,只好在举鼎绝膑的惴惴然中,勉强为之。

我与耀根既是文友,更是同事。在近二十年的朝夕相处中,谈得拢、合得来,志趣相投,有共同语言,可谓君子之交。我对他太了解了,且关系不错,这是他邀我作序的根本原因。

他天生与文字有不解之缘。不图功名利禄,只为乐在其中,是一位货真价实的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的痴迷笔耕者。他一步一个脚印地跋涉在字山文海中,他呕心沥血于各种文体的历练中,不惧“山重水复”之艰辛,屡人“柳暗花明”之佳境,在风雨彩虹的切身体验中,不断升华着自己的才学品位。

1981年他涉足教坛,便不辍笔耕,经十多年练笔,厚积薄发,1992年以一篇《记叙文作文三步教学法的尝试》在国家级权威杂志《中学语文》上发表。这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是件很了不起的事,在全校引起轰动。

1993年,《武安市报》创刊,他便成了主要撰稿人之一。他的第一篇杂文《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武安市报》发表后,引起社会热议,口碑颇佳。时任武安职教中心校长的杨有良,慧眼识才,破格向市教委申请,把其当“将才”抢了过来。其间,他的第一本文集《槐卵豆》问世,序言由时任武安市市委副书记李如志撰写,这是他立足武安文坛的奠基之作。

1998年武安职教中心第二任校长秦现仓上任后,更是委以重任,让他到戏曲班专事编剧工作。这更使他有了用武之地,他相继编写了《太行情》(上、下本)、《霓裳泪》(下本)、《雷劈不孝子》四部剧作。其中《太行情》获河北省第七届戏剧节编剧一等奖。在编写戏剧的同时,他还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苦木飘香》《替婚》《京娘》《相亲》《情债》《花蕾初绽时》等。其中《苦木飘香》2009年12月获全国大学生村官电视剧剧本征集评选特别鼓励奖,获得1000元奖金。更值得称道的是,他利用节假日及一切可以利用的闲暇时间,创作了《补锅匠》《梦逝爱河》两部长篇小说,并相继在中国物资出版社(现中国财富出版社)出版。这两本书,是武安目前唯一由出版社按选题出版并在全国发行的图书。其中《补锅匠》由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亲自作序、极力推崇。累累的硕果,为耀根罩上了大作家的光环。但是,他为人低调,出了这么多有分量的书,却没有开过一次研讨会或贺书会什么的。他也很“小气”,别人问他要书,他多委婉拒绝。按他的说法,“出版社只给了我20本样书,我不能总花钱买回来送人吧”。

2009年,武安职教中心的第三任校长王保顺上任后,对他更是厚爱有加。专门成立了《武安职教报》编辑部,任命他为主编。这使他如鱼得水。他不负重托,把报纸办得有声有色,轰动武安。

在办报的同时,恰值武安职教中心成立20年校庆,又奉命写书,拼挤时间,主编了50多万字的《武安职业教育志》,为武安职教中心增了光,为武安教育事业添了彩。

耀根写书,本人没有多少物质的实惠,却能使一些个人和企业借笔扶摇。如原九针整形门诊的医师侯智慧,托他写了一篇《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攻克者》,在《邯郸日报》上发表后,患者络绎不绝,以至发展成现在的武安市安康医院。又如长寿村旅游区的开发老总刘安良,在开发初期,让他实地考察后,写了《长寿村之旅》的长篇游记,在《邯郸日报》上连载三个月,长寿村顿时声名鹊起,现已发展成国家级4A级旅游名胜区。

现在,他又把近年来创作的作品集结成册,取名《野艾蒿》。这部文集文体缤纷、内容丰富、文采飞扬,是耀根全方位才华的又一次亮相。短篇小说,别出心裁,构思巧妙;民间故事,包罗万象,争奇斗艳;散文篇,字玑句珠,格调清新;诗歌篇,雅俗共赏,情真意切;杂文篇,鞭辟人里,入木三分;报告文学,生动感人,催人奋进。人无完人,因为他涉猎领域较宽,时间精力有限,难免有贪多嚼不烂之嫌。然瑕不掩瑜,如此博学多才者,少如风毛麟角,岂能求全责备?

补叙一笔:耀根的业余生活爱好颇多,如文物收藏、养花种菜喂鸟等。他的家里,古董生辉;他的阳台,鸟语花香;他的办公室,古朴典雅;他住的楼下犄角旮旯儿,都利用水桶花盆等种了南瓜、萝卜等。

总之,他一天到晚忙个不停,一点时间都不浪费。他既把事业干得锦上添花,又把业余生活调理得有滋有味。他的人生,过得相当充实滋润。

是为序。

王乔锁

(特级教师、原武安职教中心教科室主任)

2012年11月

后记

《野艾蒿》是我继《槐卵豆》之后的第二部文集。

在这个后记里,我想重点说明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出这本书,二是为什么书名叫《野艾蒿》。

2001年,我到武安市贺进镇下乡支教。贺进位于武安门道三川之口,所辖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民间传说很多。期间,我受当时镇书记和镇文教校长的委托,开始搜集整理撰写这一带的民间故事和山水风景等。下乡支教结束时,也就是一年以后,我基本完成。由于时间短,有些故事还没来得及采访和实地考察,有些已经写了的没来得及打印和修改。这一年,由于镇上书记和镇文教校长的调动和我的返校,原成书的计划只好暂时搁浅。

2009年的一天,偶尔从柜子里翻出这些东西,看着那一大摞已经发黄的稿纸,有的已经看不清字迹了,感到非常可惜,觉得还是出版了好,否则这一年多的心血就白费了。我于是找到了贺进镇时任书记。他当时很忙,说以后看看书稿再说。以后,由于书稿很乱,有的打印了,有的还没打印,再加上那一段我工作也很忙,就再没去运作这件事。

2010年的一天,我随武安民间文艺家协会的几位同志到贺进的玉皇山景区,在玉皇山董事长范华增的家中,当谈到玉皇山的文化时,我顺便说出了我曾经写过的贺进一带的民间故事,说准备找镇上出书。他听后随口就丢下一句:“我为你出书吧,你先把书稿让我看看。”我听了很高兴,回去后把那些东西全部打印,又重新修改。修改时对原文又有所删减,一些没有价值的都删了。因为时隔近十年,当时有好多东西现在看起来不满意。修改打印后,装订成一个书的样子,觉得书还有点薄。统计一下字数,民间故事包括游记合起来不足10万字。这时,我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自2000年出版《槐卵豆》之后,到现在2010年又10年了,许多发表过和没发表过的短文不乏精品,何不把这些一并收录进去。我于是再从柜子里翻出那些发了黄的报纸、刊物和手稿,该扫描的扫描,该打印的打印,该修改的修改,整理下来,又弄了10多万字。这下可以了,20多万字了。我把全书按短篇小说篇、民间故事篇、散文篇、游记篇、诗歌篇、杂文篇、报告文学篇等分门别类,弄成书的样子,觉得不错,看一下目录就吸引人。

装订书稿时,打印部的老板问我书皮上写什么书名,我说还没想好,暂时叫《程耀根文集》吧。

2011年年三十,我回老家上坟。在路上和我二哥谈起书名的事情。二哥说,你这书和《槐卵豆》是姊妹篇,属于系列书,内容形式也差不多,应该起个类似的有点野味的名。我想也是。走着想着,看着路边在风中摇曳的野艾蒿,我脱口说出“野艾蒿”三个字。二哥一听说好。他说,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砍来当柴烧,艾蒿一生对人都有用。回后从网上一查,果然。茵陈,它不仅分布范围广,而且药用价值高,可杀虫、清热解毒、治多种细菌,野艾蒿注射液还对癌症(胃癌、乳腺癌)有效,对肝炎、尿路感染、前列腺肥大等有效。四月,茵陈成为艾蒿时,除了它的药用价值,人们常把它焙干,拧成绳子点燃来熏杀蚊子。五月砍来当柴烧,更不鲜见。据我所知,武安太行深山,不乏艾蒿生长之地。有个小村现在叫长寿村,过去叫艾蒿坪。那里老的艾蒿不仅可以当柴烧,有的还用来盖房子呢。

由此我联想到我书中的文章,也与艾蒿有相似之处,平平常常,遍布山野,弃之是草,用则是宝。那充满山野气息的民间故事,那耐人回味的桃源沟诸多传说,是多少代山民的文化积累和智慧啊!书中的杂文,虽同三月的艾蒿一样苦涩,但同样有其“忠言逆耳”的药用价值。那些小说、散文等,不乏警示与哲理,大都贴近生活,有着“低碳”般的和谐,返璞般的憨厚,化石般的内涵。

总之,《野艾蒿》同《槐卵豆》一样,着眼乡间,面向底层,是一部平常人爱看的平常书。

程耀根

2011年2月12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13:2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