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秘密寻访毛泽东的美国朋友——毛泽东与埃德加·斯诺
1936年7月,一位很有才华的美国青年,充满着对共产党的好奇心,冒着被杀头的危险,冲破国民党的封锁线,走进了中国西北红区,成为第一个秘密到延安访问毛泽东的美国人。他与毛泽东的友谊,历经沧桑,毕其一生,这在毛泽东一生的国际交往中是不可多见的。他在那里以极大的热情勤奋地工作了92天,把他在红区访问的第一手资料公布于世,引起了世界性的轰动。这位青年就是后来享誉全球的美国著名新闻记者、作家埃德加·斯诺。
埃德加·斯诺1905年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他父亲詹姆斯·埃德加·斯诺,曾就读于美国的西南大学,毕业后做印刷出版生意。斯诺的祖父塞缪尔·斯诺曾担任过美国驻中国广州的第一任领事。斯诺年轻时曾当过农民、印刷徒工和铁路工人。1924年,斯诺进入密苏里大学学习,后转入该大学的哥伦比亚新闻学院,学习成绩优秀。毕业后从事新闻工作。1928年初,通过朋友的介绍,斯诺来到一家远洋航运公司,由于公司老板(美国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儿子)帮助安排,他在一艘开往远东的“兰德诺号”轮船上当一名临时锅炉工。于是斯诺就萌生着随这艘船周游世界,一年后写一本轰动美国畅销书的愿望。
斯诺的愿望就要实现了。1928年2月,斯诺乘坐的海轮在纽约港起航,驶过巴拿马运河,经夏威夷、日本到了上海。他受聘担任了当时美国在上海办的英文周刊《密勒氏评论报》助理编辑。天真的斯诺表示,他只打算在中国逗留六星期,主要是寻找“东方的魅力”。他不曾想到,此后他在中国一住就是13年。1929年开始,斯诺在《米勒氏评论报》主编鲍威尔的赞助下,他用四个月的时间,沿着当时中国8000公里的铁路沿线进行了第一次旅行。亲眼目睹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令人震惊。1930年秋,斯诺被美国统一新闻协会聘为驻远东的旅游记者,为采访新闻,他先在中国的广东、广西、台湾诸省访问,后经云南到缅甸和印度访问。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斯诺从印度返回中国,1932年在上海目睹了淞沪战争和1933年的热河战争。在上海时期,斯诺同宋庆龄建立了友谊,通过介绍,他又结识了中国文学家鲁迅和美国进步新闻记者史沫特莱。在他们的影响下,斯诺对中国的认识开始发生变化,他根据所见所闻,写成《远东前线》一书,这是他的第一部著作。斯诺在书中公开宣扬东北和上海军民的英勇抗战,并对江南红区也作了报道。斯诺还编译了《活的中国》(现代中国短篇小说选),书中收录有鲁迅、柔石、郭沫若、矛盾、巴金、丁玲等15位中国左翼作家的作品。特意写了《鲁迅评传》,开始把鲁迅等人的著作介绍到西方。后来,毛泽东称赞斯诺说:“你把他们的作品介绍到国外太好了,你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1933年秋,斯诺应邀到燕京大学新闻系任教,讲授“新闻特写”和“旅游通讯”。在鲁迅和其他左翼作家的影响下,斯诺开始关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他利用藏书丰富的图书馆,仔细阅读了许多马列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的书籍,并努力寻找一些可能得到有关中国共产党的资料。
在燕大期间,斯诺同青年学生中的中共地下党员和进步学生来往密切,并且同他的夫人尼姆·韦尔思一起积极参加了伟大的“一·二九”运动。斯诺正式从这些学生那里得知红军胜利到达陕北的消息。于是他激起多年来在脑海中萦绕的问题:中国红军是怎样长征的?毛泽东是个什么样的人物?为什么南京把他列为“赤匪”名单的第一名,并悬赏25万元捉拿或打死他?他头颅里装了些什么?他受过什么教育?是社会先知还是为了活命而盲目战斗的农民?他长得什么样?有胡子吗?经过反复思考,一个前无先例的采访计划在斯诺胸中酝酿成熟,他决心突破国民党对苏区的封锁,向世界报道红色中国的真相。
1936年春,斯诺为寻找进入陕北苏区的途径,他专程去上海会见宋庆龄,向她表示希望能访问陕北苏区毛泽东的心意。经宋庆龄介绍,他与中共华北地下党取得了联系。同年6月,斯诺带着中共北方局负责人刘少奇授权柯庆施用隐色墨水写给毛泽东的介绍信(由徐冰转交斯诺),在美国出版商的支持和赞助下,斯诺由北平启程,前往西安,开始了他的首次西北红区之行。临行前,斯诺高兴地给史密斯和汉斯(美国出版商)写了封密信,说:明天,我真正地要去红色中国了,我要去见毛泽东……如果我能突破封锁,这将是一个世界头号新闻。
7月初,斯诺在张学良将军的帮助下,乘一辆有特别通行证的东北军的卡车,与马海德一起藏在军用棉衣下面,由戒备森严的西安到延安,然后步行前往当时红军前沿司令部所在地安塞。
在安塞,斯诺受到一个面目清瘦,长着一脸黑色的大胡子而又温和文雅青年军官的接待。他用英语同斯诺讲话,使斯诺大为吃惊。原来这位军官就是“鼎鼎大名”的周恩来。斯诺在安塞住了两天,同周恩来谈话并接受了周恩来为他92天行程时间和行程路线的安排。周恩来随后派人护送斯诺前往中共中央当时所在地保安。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