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为止,Octavo已先将瓦纳克手上精彩收藏数字化,还与几个世界知名图书馆,如美国国会图书馆、纽约公立图书馆、柏克莱班克劳复图书馆、华盛顿莎士比亚图书馆等合作,产品包括了牛顿的《光学》、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莎士比亚的《诗集》、维萨留斯的《人体结构论》、古登堡《圣经》、约翰·米尔顿的《论出版自由》等数十个版本。读者可以到其网站中试读并购买,每部价格约在二十到四十美元间。一套1623年首度出版的莎士比亚剧本全集,按市价至少可以一百五十万美元以上,当Octavo数字版促销时,只卖十六美元二十三美分,实在很划算!
在计算机上欣赏这些数字化的古籍,当然无法产生用手触摸实体书时的那种亲密感觉。然而,一般高档古籍,到头来往往也“只能远观、不能亵玩”。Octavo数字版的替代作用,因此益发重要。它们宛如赋予古董书新生命,让更多普罗大众领略其形体与内容之美。高科技与古文明的巧妙结合,在此又得到了另一个明证。着科技的长足进步,这些年来有愈来愈多的图书馆、企业、机构加入纸本书数字化的行列,许多年代久远、版权过了保障年限而成为公共财产的书籍,都已经被逐页扫描或拍摄放在网上,读者可以自由地在计算机上以纯文字、HTML、PDF、EPUB等许多格式浏览,甚至还可以针对不同的阅读器下载,实在非常方便。扮演先驱者角色的Octavo由于完成了阶段性任务,在2005年时停止了古籍数字化的营运,但他们制作出的高质量电子书还是广为流传,读者仍能从原有的网络上购买。此外,为了推广对古书之爱,富裕且慷慨的瓦纳克还将Otavo过去多年数字拍摄的所有古籍影像(约四百册,其中约三百册并未制作成光盘),全数放在一个新辟的网站上,开放给大众免费欣赏,每一页影像的分辨率虽然不具光盘片中如此高,但已相当得好,可以放大到整个计算机屏幕也不模糊,多数网站上的画质都没有他们来的清晰。
想起早年写文章或演讲常需使用很多第一手数据,往往为了要查看某些书的特定版本或书的装订,我得到一些图书馆的特藏区亲自翻阅,有时甚至要跨州或跨国,运气若不好,碰到一些刁难的图书馆(员),真会让人恨得咬牙切齿。而今如果想看看路易斯·卡罗的原著、John Tenniel绘制插画的《艾丽斯梦游仙境》的最早印刷版本,我不必搭飞机、不必出门,就能得到解答;我同样也能看到其他插画家如Peter·Newell、Bessie Pease、Gordon Robinson、Willy Pogany分别在1901年、1907年、1916年与1929年所绘的版本;我甚至不必进大英图书馆,就能欣赏作者路易斯·卡罗1864年完成的手稿和亲绘的原始插图,这还是他送给故事灵感来源的真实女主角艾丽斯的圣诞礼物呢!看见他自己画的长脖子艾丽斯,比起后来的诠释者都要夸张至极,实在太有趣了。
除了阅读文图以外,我若是想听听人声朗诵这本书,一样能上网直接收听,若是不喜欢某人的声音,还可以换另一个朗读者。信不信?到librivox.org这个完全由义工主导的免费有声书网站上,我就有六个选择呢!如此好事,对于无法阅读书籍的盲人和视力不佳者,更是一大福祉。总说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但网络世界,还真让人觉得天下不仅有白吃的午餐,还附带早餐、晚餐呢!
提供免费“餐点”的数字图书馆可不少,例如主文提到的“古登堡项目”,目前已有超过三十万笔的电子书。创办人麦克·哈特(Michael Hart)1971年就开始把古籍数字化并且免费让人阅读与下载,早期的电子书都是他一个字、一个字敲键盘输入存盘的,据称到1987年为止,他共输入了三百多本书,电子书的创先者非他莫属,许多人因为受到哈特的精神感召而自愿加入此项目帮忙,“古登堡项目”这个世界最悠久的数字图书馆完全是靠志工所建立和维系的,日后许多网络上的自发团体,例如众所皆知的维基百科或前述的librivoxorg,以及以下要介绍的一些组织,相信也都受到哈特的启发。哈特与苹果电脑创办人乔布斯去世的时间相隔一个月,但是多数人根本不识前者,对我而言,就胸襟与理念而言,哈特比乔布斯更值得人们敬佩。P23-27
有一回,某位朋友在我书架上拿了本英文书《在家与书为伍》 (大陆已出版本书,译作《坐拥书城》),内容是关于不同行业的人在家中如何与书为伍的介绍,全书彩色印刷,照片比文字还多一些,是本典型西方的咖啡桌书。朋友在快速翻阅完毕后,神情愉悦地表示:书中不少家庭养了猫或狗,这些宠物与书搭配在一块,还真是不错的组合!
我听了朋友这番话,心中微微一震。这几年为了请人先后订做家中书房与客厅两面墙的书架,我不知前前后后翻了那本书多少回,主要是想参考别人如何处置他们的书与书架。在众多的图片中,我唯一有印象的,只有一位主人抱着狗、出现在镜头正中央的照片,但我却怎么也不记得书中还有其他猫猫狗狗夹杂其问。带着几分狐疑,我在友人的伴随下重新审视这本书,经他逐一指出,发现书中出现猫、狗照片,竟然有七张之多,这些小动物或是藏身角落、或是隐匿桌下。
……
长久以来,我的日子就是围绕着与书相关的人、事、地、物打转。《书天堂))是我继《书店风景》之后的另一本私人书话,其目的只是想表达一个爱书人对书(books)的钟情,对书人(book people)、书地(book places)的礼赞。书中的主文篇章多半发表于我在报刊的三个专栏:“说书”、“Book World”、“People,Places&Books”。后续笔记部分则是为此书增订版而写,它们显示的不过是我的生活切片,捕捉了书世界的几许浮光掠影。但诚如英国14世纪的德伦主教理查·德伯利在他的传世之作《书之爱》中所提到的:“借着书的辅助,我们可以记忆过去,预知未来;我们因为文字的记载而使得变动的当下化成永恒。”
《书天堂》增订版能在大陆问世,要感谢中央编译出版社的长期支持,使此书与我的另两本著作《书店风景》、《书店传奇》相继有系统地出版,谱成一组优雅的“书话三部曲”。此外,要感谢海峡两岸优秀人才尽心尽力的合作,这包括在北京的责任主编张维军先生、执行编辑饶莎莎小姐与美术设计罗洋先生,以及台北的版型设计陈臻小姐。这本书在制作过程中,也得到许多英美书人(例如书商、图书馆员、古籍拍卖商等)的协助与建议,使得本书最终能以高品质的面貌呈现。
最后,一定要感谢的是我的母亲,因为她的爱与理解,才能放任我在西方书世界自由地徜徉,没有她,就没有这本书。但愿这本书像一张魔毯,能带领所有爱书人一同在“书天堂”中畅快翱翔。
十多年来,我有幸在英美书世界遨游,一路上充满了无限遐想、趣味与喜乐,本书二十个篇章所讲述的内容,正是我在旅程中的所见、所闻与所思,主题涵盖古董书与新科技、黑胶唱片与有声书、老杂志、图书馆、书店、书展、书镇、书架、书梯、书衣……全都不脱与书相关的范畴,书名之所以取为《书天堂》,自然是源于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1898~1986)的那句名言“我总是想象天堂将如同图书馆一般”。 《书天堂》的繁体字与简体字版本相继于2004年、2005年在台湾与大陆问世,这么些年来,我或是与书中描绘的人事地物有更频繁的接触、或是有更深刻的感触,因此有了这一个新的增订版。本书不仅将首版中的一些错误校正,而且在多个篇章之后添加了后续笔记(Update),有时后续笔记比主文还要长,诸多旧图说亦经改写;全书比首版多约三万字、近两百张图片,增加的部分其实已可成为一册独立小书。以如此“奢侈”的方式修订一本书,固然是件不划算之事,但唯有让新旧对照并列,才能让主题更丰富,并呈现历史的轨迹。 除了内容的扩增,本书的一些外文译名也与首版有所差异,主要是希望中文翻译能更贴近原文发音。本书的封面与版型都重新编排设计,为了呈现美丽书天堂,我特别由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的作品中撷取设计元素。莫里斯是十九世纪末英国作家、画家、设计师、工艺匠,他为了复兴手工艺与倡导精致出版,于1891 年创立了“凯姆斯考特印刷坊”(The Kelmscott Press),短短六七年间,此印刷坊以手工印制了五十三部书(共六十九卷,约一万八千册),书中的所有字体、版型、装饰花边皆由莫里斯精心设计,内页采用的是上好的手工纸或羊皮纸,据称莫里斯甚至尝试自己调制印刷墨水,却因质量无法达到他的严苛要求而放弃,最后选用了德国汉诺瓦公司生产的上乘浓稠墨水。 本书所使用的木刻花边纹饰均来自莫里斯为“凯姆斯考特印刷坊”的书所设计,二十篇文章的刊头与封面、封底的英文字体Golden type 也是他所设计,而他又是参照十五世纪字体设计师、印刷师Nicholas Jenson 所设计的字体Jenson。 至于本书两大篇章Book People、Book Places 使用的木刻插图,还是来自“凯姆斯考特印刷坊”的作品。Book People 的插图出自印刷社登峰造极之作《乔叟作品集新印》(The Works of Geoffrey Chaucer: Now Newly Imprinted, 1896),《乔》书的八十七幅典雅木刻插画,由莫里斯的终生至交爱德华?伯恩- 琼斯(Edward Burne-Jones)设计,这本被许多人誉为十九世纪最美的一本书,是莫里斯生前最后监制、完成的一本书。莫里斯与伯恩-琼斯从牛津大学读书时就惺惺相惜,两人在“凯姆斯考特印刷坊”合作的成果,已在书籍设计史上立下了新标竿。 莫里斯对质量的讲究、对完美的追求,都令人由衷折服。每当我在英美一些古书展、图书馆特藏区逐页翻阅“凯姆斯考特印刷坊”百年前所印制的珍品,或在网络上欣赏到它们书页的高分辨率影像时,总是心生虔诚,并提醒自己,如此之美蕴含了多少人的热情与付出。《书天堂》的增订,其实就是对书本、书人、书地的再次礼赞,只盼望读者能因此多角度欣赏书籍的内在美与外在美,也能知晓一些有关它们的故事,更能认识其他类似莫里斯般对书痴狂的人——写书的人、编书的人、印书的人、卖书的人、藏书的人、说书的人、装订书的人、修补书的人、扫描书的人、打造书梯的人、复制书衣的人,甚至是吃书的人……就是这一大群人构筑出你我的书天堂乐园。
《书天堂》是钟芳玲继《书店风景》之后所书写的另一本“有关书的书”,记录了她二十多年间步履不停,遨游西方书世界的见闻;仿佛一部为书走天涯的纪录片,表达了一位爱书之人对书与文字的钟情,对书人与书地的礼赞。作者不仅喜爱读书,更扩展到以各种感官(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味觉)去欣赏它们因形体所呈现出的多重风貌。
《书天堂》中所讲述的主题涵盖古董书与新科技、黑胶唱片与有声书、老杂志、图书馆、书店、书展、书镇、书架、书梯、书衣……全都不脱与书相关的范畴,书名之所以取为《书天堂》,源于博尔赫斯的那句名言“我总是想象天堂将如同图书馆一般”,而本书作者所呈现的,正是书本、书人(Book People)与书地(Book Places)构筑出的“书天堂”。“书”的定义虽因时间与科技的演进而蜕变,但无论是身处西方或东方、旧世代或新世代,只要对书怀有深深的热情与偏爱,那么“书天堂”便会为你而敞开。
2014年平装版内含十五万字、图片六百余张。书中使用的美丽木刻花边纹饰与封面、封底、篇章刊头的英文字体均来自十九世纪英国艺术家威廉·莫里斯所设计,许多珍贵的精彩影像则由世界一流书店、藏家、图书馆与拍卖公司授权使用。
《书天堂》是钟芳玲继《书店风景》之后所书写的另一本“有关书的书”,记录了她二十多年间步履不停,遨游西方书世界的见闻;仿佛一部为书走天涯的纪录片,表达了一位爱书之人对书与文字的钟情,对书人与书地的礼赞。作者不仅喜爱读书,更扩展到以各种感官(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味觉)去欣赏它们因形体所呈现出的多重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