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周恒顺百年商道--一个工业家族的历史足迹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工业经济
作者 周智佑
出版社 海洋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周恒顺百年商道——一个工业家族的历史足迹》中周恒顺不是指某人,而是祖传企业的名称。1895年正式改名周恒顺机器厂,到1937年即已成为武汉最大、最久的民营机器厂。从1643年至今,已经经历了约367年,是武汉知名的老字号。读者或许要问,是什么原因使你们家庭能够耐寒不凋,像青松一样坚挺下来呢?基于大家对它的关心,为了表达对读者的感谢,通过本书将我们知道的情况和掌握的资料据实分析探讨,给读者提供一些参考。本书由周仲宣的长房次子周智佑编著。

内容推荐

1895年正式改名周恒顺机器厂,到1937年即已成为武汉最大、最久的民营机器厂。从1643年至今,已经经历了约367年,周恒顺是武汉知名的老字号。

曾祖父周庆春一家——双亲加上两个儿子周韵宣(大爷爷)、周仲宜(二爷爷)及两个姐妹李周氏(大姨奶奶)、彭周氏(二姨奶奶),从周恒顺炉坊建立,经过36年,到1902年这两兄弟分家后,前者的注意力从工业转到商业、金融方面。《周恒顺百年商道——一个工业家族的历史足迹》重点是对周仲宣继承炉坊祖业,并转而经营周恒顺机器厂与他的后裔情况作了论述。

《周恒顺百年商道——一个工业家族的历史足迹》还介绍了内地、港台、北美的与周恒顺有关人士的活动状况。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观点难免有所不同,我们本着求同存异、和谐共赢的观点,进行综合分析论述。本书由周仲宣的长房次子周智佑编著。

目录

第一部分 周恒顺及其家族的编年史

 周恒顺的来历

 从周天顺到周恒顺

 周恒顺机器厂的建立

 周仲宣面临第一次经营危机

 面临第二次经营危机

 面临第三次经营危机

 建立重庆恒顺机器厂股份有限公司

 迎接新中国成立

 工厂公私合营而后国营

 周恒顺家族成员继续活跃在国内外

第二部分 社会媒体对周恒顺机器厂及其家人的有关反映、评价及介绍

 晚清民初的实业建设

 汉阳风物

 手工业向现代化工业的转化

 茶砖机、榨油机、动力机

 盐井卷扬机与四川产业

 造币机

 轮船修造

 抗战前的周恒顺机器厂

 工厂内迁重庆

 管理与会计制度

 办厂特点与策略

 新中国成立后的工厂

 星四聚餐会——一篇读书笔记

 传记

 综合论述

 其他

第三部分 对周氏人物的回忆与记述

 对父母周荟柏、刘承惠及我家的回忆

 母亲刘承惠的来信

 大姐周美佑的回忆

 大哥周善佑的简历

 周智佑的简历

 怀念母亲周勤佑

 九妹周胜佑的简历

 二叔周茂柏及其家庭简介

 周辉佑简历

 三叔周英柏及其家庭简介与其一封来信

 周英柏同学喜讯

 四叔周华柏及其家庭简介

 周孚佑的简历及其电话追记

 五叔周兹柏及其家庭简介

 周兹柏同志生平与讣告

 周晓佑的简历

 大姑周运亨的回忆录

 二姑夫妇周菁柏与江鸿及其家庭简介

 三姑周莘柏及其家庭简介

 四姑周萃柏及其家庭简介

 彭、陈表亲及其家庭简介

 彭正柏、俞善桢家庭简介

 陈丽君表姐的来信

本书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周家家谱表

 附录2 周仲宣女儿的关系图

试读章节

1937年 据《湖北省志交通邮电》刊载:1912-1937年,随着轮船增多,武汉的轮船修造业有相应发展。据湖北省建设厅1932年12月的调查,湖北有民营船厂22家,其中以周恒顺、胡尊记机器厂及江汉造船厂规模较大。先后建造小火轮20余艘。其蒸汽船用发动机及主要零件由该厂自造,是当时全国9家产品最佳的民营机器厂之一,已能生产500吨以下的轮船、1200马力以内的蒸汽机和锅炉等设备。民营机器厂发展到70家。该厂估计资产约达1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60余万元,流动资金30余万元,生产能力、技术水平已居三镇民营机器厂之首。

从新甫曾祖父1866年以1000两银子在汉阳设厂,经过三代人的努力,到抗战前夕,已成为武汉最大的民营机器厂,并在全国居于前列。最初厂址只有一个门面,占地20平方米,后来扩充到15个门面,500多平方米。厂内几无隙地,扩充不易。当时设备有工具机六七十台,煤气机2台,分别为25马力、50马力。这是苦干、实干的结果。

同年初夏彦儒负责征地建厂(中央机器厂的湘潭厂),周茂柏、连忠静负责建立预备厂,从南京、上海、武汉等地招大学生、技术工人和学徒工。

同年3月黄炎培著的《空江集》由生活书店出版,其中有一段说:“2月6日当晚,老友周仲宣君邀了许多实业家来会餐,慢慢谈到国货问题,有人说:提倡国货,政府须和苏俄一样,用国家的力量来向外推行;人民须和日本一样,非本国货简直不用,说到国外尚且如此,国内更不消说。这两句话非常精辟。有位少奶奶说起湖南何键主席,热心提倡国货,自政府以至家庭,简直非国货不用”。

抗战前周恒顺厂除批量生产造币机、蒸汽机、煤气机外,还经营矿山机械、制钉机及制造小火轮。1936年,周恒顺机器厂有机床60多台,动力机两台,员工201人,能制造300吨以内的轮船,年产值20多万元,1937年年产值达到100多万元,是全国9家产品最佳的民营机器厂之一。

到1937年“七·七”事变前,中国民用机器制造方面有新中国工程公司、水利化学公司机器厂和大隆、环球、周恒顺、新民等机器厂较为著名。

“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日军步步入侵并开始轰炸武汉,在10月的首次轰炸中,汉阳首当其冲,周恒顺厂紧邻遭炸起火,该厂一名冷作工人被炸伤,从此许多事业均已停滞,建设大大减缓,使得周恒顺厂几呈停顿状况。从此只接有一些军工生产的加工业务。周仲宣于是打算将工厂西迁。

此后周仲宣先到四川与其长子周荟柏、四子周华柏会合。汉阳厂西迁的重任,实际是由其三子(在金陵大学求学)周英柏组织并承担的。而祖父开始在重庆近郊寻找地皮作迁川厂址。经常带人沿江上下三四十里各地视察,认为重庆沿长江上游30里的李家沱较理想,面临长江,背靠土桥川黔公路,隔江与九龙坡拟建的铁路总站相望,地势较为平坦,江水平稳较深,中等船舶可停泊修理。各方面状况还比较合适,可以设厂。于是开始在这一带打主意,先后向李家沱李家天顺祥花园、刘家糟房等户购买了土地200余亩,并先在这里筹建峨山机制砖瓦厂,打窑烧砖瓦,挖土平基,为迁川建厂进行准备工作。(作者注:“大后方各省在抗战以前,机器工业极其幼稚”。四川一省仅民生、华兴机器厂两家稍具规模,符合当时工厂法标准,“而其余皆规模简陋,无有足称”。工厂内迁运动中,迁入内地的机器工业厂家共183家,其中胡厥文的新民机器厂,颜耀秋的上海机器厂,支秉渊的新中工程公司,周茂柏的恒顺机器厂,周锦水的华成、华生电器厂都是当时机械、电器工业的重要企业。后方的机械、电器产品大多由这些内迁厂家生产出来。为解决后方缺乏技术工人的困难,内迁工厂中技术力量较为雄厚的厂家如上述的胡、周、支及薛明剑的允利等工厂,或受国民党政府工业部门的委托,或为解决自身困难,大都办有技术员工培训班,就地招收人员培训,各厂家每期培训班培训人员几十至一二百人。据不完全统计,至1945年初,仅为国民党工业部门培训的人员,“已毕业者3117人,正在训练者2276人”。内迁工厂培训工作的开展,为后方工业输送了一些技术人才,传播和推广了工业技术知识,直接促进了后方工业的发展。)

当时周恒顺厂产品有:造币机、蒸汽机、煤气机等大型机械,生产能力及技术水平在武汉的民营机器行业中首屈一指,并以历史悠久、经营成功著称。重庆华记行的资本也增至20余万元。周仲宣自己说:“五金商业与机器是相辅相成、相互接济的,这是该厂几十年能够站住脚跟,得以稳步发展的一个有利条件”。

抗战初期,重庆成立三青团,其第二分团(商务)主任为仇秀敷,设有书记二人,干事约有6人,包括蔡鹤年、周荟柏、柯尧放等。

同年9月,在四川云阳县城长沙庙(今东风旅馆)建成电气公司(又名电灯公司),属官、商集股性质。主要设备有汉阳周恒顺机器厂产立式煤气机1台,30~33.5千瓦卧式单缸煤气机1台,30千瓦交流发电机1台(瑞典ASEA公司生产),并由周恒顺厂派技工孙长贤来云阳协助机器安装。公司职工14人,其中电气技工3人、电力领班技士1人、技工3人。营业十余年,连年亏损,1947年停业。次年,向政府借法币35000万元复产,挣扎至1949年11月又停止发电。

同月航委会终止航空发动机计划后,周茂柏即离开了该计划的筹委会。

同年9月初,从欧洲、苏联回国的资源委员会秘书长翁文灏(名:泳霓)与钱昌照议定扩大内迁厂矿的范围。为推动各地工厂迁移工作,9月中旬,资源委员会派顾毓泉到苏州,又派孙越崎、周茂柏等四人到河北抢运物资。但是两处劝导工厂迁运的工作成效不大。9月20日,资源委员会建议“行政院”拆迁吴蕴初的天原化工厂。

9月24日,资委会主任翁文灏指派由陈良辅、孙越崎接洽,刘兴亚、周茂柏、张宅夫具体负责办理内迁河北煤矿设备。同时,向德国大使陶德曼递交了河北煤矿迁移办法,及对德方投资的井烃煤矿公司的处理意见。

后来成为民生公司董事长的孙越崎回忆说:战时运输都很紧急。他和卢作孚都有决心共赴国难,整个协议过程只用了5分钟就订了下来,连协议都没有签。用同样的方式,卢作孚还将已无力搬迁的上海大鑫炼钢厂、常州大成纺织厂、汉阳周恒顺机器厂挽救了下来。但如武汉一旦失陷,迁到汉口等地的物资又要再次西撤宜昌。

同年11月中央机器厂预备厂房与宿舍相继建成。筹委会由南京迁入湘潭下摄司。拟1938年正式开工,王守竞为厂长,他不久出国,由该厂教工部主任周茂柏代之。1938年冬日军攻占汉口,决定工厂迁往昆明,周茂柏就主要担任重庆民生机器长厂长去了,离开了该厂筹委会。1939年9月9日,中央机器厂正式建成,曾为抗战作出很大贡献,到战后改名昆明机器厂,直到1950年3月解放军代表进厂。P50-52

序言

首先说明,本书中周恒顺不是指某人,而是祖传企业的名称。我们家自从清初我上十一代先祖周仲卜从江西饶州府乐平县瓦西坝移居武昌,一直经营周天顺炉坊。炉坊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打铁的,或是锅厂,这是个脏累的活,可是我们祖先刻苦奋斗,一直坚持下来。后因战乱,1866年我曾祖父周庆春独力支撑,继承祖业,将炉坊迁至汉阳双街。他认为天顺不如人顺,人顺需持之以恒,乃将炉坊改名周恒顺炉坊。1895年我祖父周仲宣开始接手,改名周恒顺机器厂,到1937年即已成为武汉最大、最久的民营机器厂。抗日战争中,与民生公司合股,搬迁到重庆李家沱,为后方航运尽力,生意兴隆,成为工厂的黄金时代。1952年公私合营后工厂多次变化,但仍未离开动力机械的本行。从1643年至今,已经经历了约367年,是武汉知名的老字号。读者或许要问,是什么原因使你们家庭能够耐寒不凋,像青松一样坚挺下来呢?基于大家对它的关心,为了表达对读者的感谢,通过本书将我们知道的情况和掌握的资料据实分析探讨,给读者提供一些参考。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家族中的亨字辈除最小的四姑健在外,其余长辈均已离世。我成了周家佑字辈在内地最年长(76岁)的孙儿,执笔撰写家史的事自然就落到我的头上。好在我从1995年即已注意及此,那时便开始收集资料,撰写本家史,直到现在才结束。其间不免写写停停。由于那时已经感觉周家长辈多已年长,有的已经去世,应抓紧时机,记录一点家事,使之不致很快湮没。因此本文是根据能见到的有关回忆和资料,由当时健在的家人与亲友帮助进行修改才编成初稿。

但是我家人真正能提起笔来撰写有关的回忆录尚少。我想这可能是因先祖打铁经商,很少握笔的缘故。这就给我们撰写家史增加了困难。我只能主要依靠所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比较,选取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部分,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加工处理,编辑成文,使叙述能更全面、如实。我们理解这本家史绝不应主观臆造,而是要本着写实风格,如实地记录家史。这不是写一本小说,可以根据典型环境,随意想象编撰,那就完全失去了家史的真实性,成为没有史料价值的一堆文字了。

由于周恒顺家族人数众多,分布于中国、亚洲、北美等地,组织联系任务异常繁重。好在近年来,信息、通信技术发达,给我们的组织、编写工作提供了方便,使我们能搜集到不少资料,为写出全文奠定了基础。经过一年多的集中搜集、补充、修改、审阅,已经可以发稿了。

应当说明,自1866年开始共经过86年的拼搏,到1952年开始将武汉的企业无偿交给国家;四川的产业经过一些曲折,终被收归国有。从此发生了很大的扩充变化,私营企业逐渐发展成为较大的国有企业,已经远超出周氏家族企业的范围。因此,作为所包含的周氏及其企业编年史的内容到此已经结束。我们只得把此后的回忆文字主要放在该厂后来的简单变化,及亨(柏)字辈及其他家人的活动内容上,而很多佑、启字辈的人氏,因为人数众多,不能一一撰写,仅对其中有一定影响的人士做一点简单介绍。

本书还介绍了内地、港台、北美的与周恒顺有关人士的活动状况。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观点难免有所不同,我们本着求同存异、和谐共赢的观点,进行综合分析论述。像这样撰写的论著,在内地出版界还很少见到。(另外,自从2009年我建立了周智佑个人信息网站http://www.zhouzhiyou.tom,也拟将本书的信息内容放在此网站上,从而增加了一个向社会进行传播的新渠道。)

曾祖父周庆春一家——双亲加上两个儿子周韵宣(大爷爷)、周仲宜(二爷爷)及两个姐妹李周氏(大姨奶奶)、彭周氏(二姨奶奶),从周恒顺炉坊建立,经过36年,到1902年这两兄弟分家后,前者的注意力从工业转到商业、金融方面。本书重点是对周仲宣继承炉坊祖业,并转而经营周恒顺机器厂与他的后裔情况作了论述。  致谢:本书承蒙周英柏、周兹柏、周萃柏、周美佑、周善佑、周真佑、周勇佑、周勤佑、周孚佑、周辉佑以及周晓佑等帮助修改或提供资料与照片,表亲彭大振、彭大华、陈丽君、陈培君、邓蕾、殷捷以及江立言等给予协助或提供意见。表示衷心感谢,没有他(她)们的热心帮助与支持,本书是不可能出版问世的。

由于编写家史这一任务比较艰巨,本书只是一个尝试与开始。限于时间、人力、物力只能适可而止,内容如有不够全面、准确之处,尚希读者不吝指正、赐教。

周智佑(执笔人)、周孚佑、周辉佑、周晓佑

2011年2月20日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22:4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