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拉登、“基地”组织、利比亚战争、也门乱局……也许这几个词就是大多数中国人对阿拉伯世界的印象。其实,抛开这些,阿拉伯还是一个创造了《一千零一夜》的世界,一个伊斯兰教教规几乎等同于法律的世界,一个女人很难抛头露面的世界,一个美国不能说一不二的世界。
这片热情的土地,把一层神秘和诡异留给外人,真正的美丽却隐藏在一袭黑纱之后,隔住了世人无限的好奇与猜测。《战火之外(一位中国女孩在利比亚和也门的真实经历)》(作者吕可丁)以一个中国80后年轻人的笔触,通过作者在阿拉伯世界的见闻,揭开了阿拉伯文化特有的神秘面纱,旨在向读者介绍一个战火之外的阿拉伯世界。
本·拉登、卡扎菲、萨达姆、巴以冲突、利比亚战争、也门骚乱……
提到阿拉伯世界的中东地区,也许这几个词汇足以概括多数人对这个地区的印象。其实,战乱只是媒体报道的表面现象,神秘的中东世界至今未曾解开神秘的面纱。这里产生了可爱的阿里巴巴和英雄的阿拉丁,也孕育了等同于法律的宗教信仰;美丽的阿拉伯女子不能将面容展示给丈夫以外的男人,却能容忍四个妻子和一堆儿女的丈夫的存在;走在街上你能看到贴满萨达姆头像的公共巴士,也会碰到为了给妇女让路而造成的堵车事件。这里有不要贷款利息的银行家,也有把卡特叶嚼个不停的男人……
这就是神秘的中东地区,一个与你在电视和报纸上所看到截然不同的阿拉伯世界。
《战火之外(一位中国女孩在利比亚和也门的真实经历)》作者吕可丁目前是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言文学专业在读研究生。
《战火之外(一位中国女孩在利比亚和也门的真实经历)》以一个中国80后年轻人的笔触,通过作者在阿拉伯世界的见闻,揭开了阿拉伯文化特有的神秘面纱,旨在向读者介绍一个战火之外的阿拉伯世界。
世界上有多少个国家,就有多少个首都。喜欢旅游的驴友都有这个经验,当你走遍世界每一个角落问及当地人最自豪的城市是哪里时,无论他是金发碧眼还是棕发绿瞳,抑或是有着一身黑到深邃的皮肤,给你的回答一定是“我们的首都”。然而这种回答在利比亚却不一定能听到——因为眼前的阿拉伯友人在认真地思考,在现在的首都的黎波里和古老的旧都班加西之间,到底谁更有资格代表自己的祖国?
作为利比亚第一和第二大城市的的黎波里与班加西,分别位于利比亚西部和东部,在地中海的要道上遥相呼应。这两座被利比亚人称为“首都”和“副都”的城市,与北京和上海分别是中国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不同,是历史与现实的分界线。定都之争从建国至今从未间断过。
“海盗”与“商人”争执不下
班加西和的黎波里因为有太多的共同之处,而让人们难以区分两者的根本不同。班加西人常跟的黎波里人说:你有优良的港口,我有绵延的海岸线;你有乌姆赖萨斯古罗马城池,我有昔兰尼加古罗马遗址;你是夏季的沙漠旅游城,我是冬季的海滨疗养地;你是领导人卡扎菲现在的权力依托地,我则是他当年揭竿而起的大本营;数千年前腓尼基人创造了你和我,为什么我在革命中成为已逝的旧都,而你却替代我成为国家的首都?
如此多的疑问在班加西人的脑海里徘徊,也在的黎波里人的思绪里跳动,以至于每每提到对方,都会激起一场没有硝烟的舌战。因为19世纪的的黎波里人以海上劫掠为生,所以班加西人称他们是“无知的海盗”,而班加西自古以经商和倒卖货物为主,的黎波里人对此念念不忘,轻蔑地称呼他们为“唯利是图的商人”。由于工作原因,我曾多次往返于这两座城市,每次刚出机场,都会被前来迎接的当地司机来一番“洗脑”式的说教。的黎波里的司机通常这样说:“您刚从班加西来?那个地方的人咋样?还是只会算数和数钱吗?”而班加西的司机则往往更为隐晦:“您下次去那个地方可一定要小心,毕竟那里风气不太好。”
班加西美女令人敬而远之
的黎波里有一个美丽的别称,叫做“地中海的新娘”。城如其名,近几年来随着利比亚经济实力的迅速提升,无论是在城市建设还是政府投资方面,它都享尽了作为首都和权力中心应该享有的地位和重视。如同一个嫁人富裕家庭的少妇,越发显现出成熟的风韵和面貌。相比之下,另一座文明古城班加西则显得有些可怜。和的黎波里严酷的热带沙漠气候不同,班加西受到地中海气候的润泽,冬暖夏凉,自古以来就有着“地中海度假胜地”的美称。碧蓝的天空和大海以及成堆成片的椰枣林,给班加西这座美丽的城池装点了黛色的“衣裙”和乌黑的“长发”,也给这片土地上的阿拉伯女子赋予了漆黑的瞳孔和白皙的皮肤。以班加西为代表的东部好比中国四川,是个盛产美女的地方,那里的“班妹子”是每一户阿拉伯人家都渴望迎娶的新娘。可惜的是,尽管班加西拥有如此的美景,却由于其位居东部,不属于卡扎菲实际控制范围的原因,长期以来得不到中央政府的财政支持和政策上的重视。卡扎菲在班加西也建有自己的度假行宫,然而他却始终没有来此停留过一次。美丽的班加西不得不面对日渐惨淡的冷清境地。更可笑的是,敏感的利比亚人似乎也嗅到了领导人不喜欢班加西的气息,很多有志从政的男士都对班加西美女敬而远之,害怕和她们出身的部落沾上关系而影响自己的政治前途。
文化之争在动荡中被放大
班加西和的黎波里之争,本就是一个民族桀骜不驯的文化辩论,从1951年建国时就有。1951年利比亚赶走了英法殖民者宣告独立,成立利比亚联合王国,伊德里斯一世国王将班加西与的黎波里共同作为首都。1969年,卡扎菲发动政变推翻了伊德里斯王朝统治,宣布建立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定都的黎波里。双都之争延续至今,并因近期这场席卷北非的动乱而放大。 绿色是阿拉伯人最爱的颜色,因为他们的先人和圣书《古兰经》赋予了绿色和平与美好的含义。绿色也是班加西人最爱的颜色,因为浓郁的果园和无处不见的橄榄树是这座城市最好的装点。不难理解,为什么利比亚的国旗除去绿色之外再无他色。也不难懂得,为什么卡扎菲要将自己的著作称为“绿皮书”。然而,在近期的利比亚动乱中,班加西人偏偏做出一个不可思议的举动——他们撤下了街旁高挂的绿色国旗,扔掉了人手一本的“绿皮书”,高举着已逝王朝的三色旗帜上街呐喊:“我们热爱绿色,但我们更爱自由!”P5-8
对于阿拉伯世界,你了解多少呢?
本·拉登、“基地”组织、利比亚战争、也门乱局……也许这几个词就是大多数中国人对阿拉伯世界的印象。其实,抛开这些,阿拉伯还是一个创造了《一千零一夜》的世界,一个伊斯兰教教规几乎等同于法律的世界,一个女人很难抛头露面的世界,一个美国不能说一不二的世界。
这片热情的土地,把一层神秘和诡异留给外人,真正的美丽却隐藏在一袭黑纱之后,隔住了世人无限的好奇与猜测。本书以一个中国80后年轻人的笔触,通过作者在阿拉伯世界的见闻,揭开了阿拉伯文化特有的神秘面纱,旨在向读者介绍一个战火之外的阿拉伯世界。
读了这本书,你就像和阿拉伯世界打了一场不期而遇的遭遇战:穿着裙子手拉手的小伙,带着4个妻子和一堆儿女街头闲逛的丈夫,一天只用上4小时班的公务员,坚决不要贷款利息的银行家,给妇女让路而造成的堵车事件,贴满萨达姆头像的公共巴士以及挤满黑袍女客的情趣内衣店……书中的阿拉伯世界妙趣横生,多姿多彩,犹如一杯醇香的阿拉伯咖啡,让你回味良久。
本书作者吕可丁目前是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言文学专业在读研究生。早在读本科期间,她就利用公派留学的机会,给笔者所在的《环球时报》供稿,成为本报特约记者。她以中国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视角去描述阿拉伯的风土人情,每一篇文章都以小见大,寓观念于故事里,蕴哲理于诙谐中。既表达了对阿拉伯文明的理解和包容,同时又体现了一个中国80后青年对这一陌生世界的探求和思索。
《环球时报》副总编辑 谢戎彬
关于我的经历,熟识我的人是这样调侃的。21岁那年我还在北二外读书,被留学基金委选中派往也门留学一年。
回来后参加聚会,一位同学拉着我的手语重心长地说:“别总往外跑了,也门是个啥地方?那是恐怖主义的老巢啊!”
22岁那年我终于毕业了,好不容易进了北京一家国企,很快又被派往利比亚的班加西一年半。回来时好朋友赶到机场来接机,她说“你个丫头乱跑什么,中国这么大哪里容不下你,你跑到利比亚那个危险的地方干什么?”
后来终于决定静下心来在北外读研,预备着研二去埃及进一步深造,没想到中东局势再次乱起。一位仁兄给我留言说:有没有发现,也门、利比亚、埃及,凡是你去过和想去的地方都乱了?回过头来看《新闻联播》,发现国际新闻段一提到中东,播音员就开始在屏幕上播报:“现在我们再关注一下利比亚局势”“埃及的局势目前尚不平稳”“针对目前的游行示威运动,也门总统萨利赫表示……”
其实,若不是命运使然,我是不会选择来到阿拉伯世界这片土地上的。阿拉伯世界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呢?从高中历史课本上的海湾战争开始,我们就对阿拉伯世界产生了这样的印象——黑袍白纱,《古兰经》和清真寺,封闭而保守,本·拉登和911,萨达姆与卡扎菲,恐怖主义与极端势力……那是一个神秘得让人有些后怕的世界。神秘的文化,长期的动乱是我们对这个国家的第一印象。若不是自己学的就是这门语言,我恐怕也没有勇气走到这些国家中去。
来到了这些国度,在见识了这个世界的神奇与魅力之后,我拿起笔来,把一个真实的阿拉伯世界还原给人们。
这里有近乎完美的利比亚丈夫,手拉手走在大街上的也门小伙子,凌晨两点开门工作的阿拉伯医院,特设妇女开放日的阿拉伯肯德基等。希望这一个个有趣的故事带给你的不仅是一声欢笑,更多的是它背后的一种沉思。不深不浅,恰如一颗石子投入水中。
我本不是一个对政治感兴趣的人,但在这样一个火药味儿极其浓厚的地盘上,我在谈及阿拉伯的朋友和风俗之余也不得不谈及巴勒斯坦,谈及萨达姆,谈及卡扎菲,谈及难民和偷渡……这些敏感的词汇下介绍的是真实的所见所闻,希望通过这些不成章法的叙述,让大家对阿拉伯世界有多一层的理解和亲近。
在这里要特别感谢的是《环球时报》的副总编谢戎彬和各位编辑们,是他们给予了我莫大的信任。我从2006年起担任该报的特约记者,因为他们的信任得以将自己的拙作和点滴感悟发表于纸端。我的本意是借我之手介绍阿拉伯的风土人情,但有时也会引发一连串意想不到的效应。关于此有一个为编辑部人人乐道的小笑话。《爱抹头油的利比亚人》一文在报纸上发表后引得很多经商人士来电咨询,想知道从哪里可以进到这样一批阿拉伯的神奇头油,让编辑们一时哭笑不得。
还要感谢我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和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导师兼著名教授张洪仪老师和齐明敏老师。如果说是《环球时报》见证了我的写作足迹,那么,这两位可敬的师长则见证了我成长的蜕变。从阿拉伯语的本科生到以阿拉伯社会文化为研究方向的研究生,6年来,是这两位老师的厚爱提携着我一步步前进,并且在本书付梓之际,又抽出宝贵的时间为我作序。
最后我要感谢的是文通天下图书公司的向雷——一个与我同龄的80后编辑,若非他对拙作的厚爱,此书恐难以这么顺利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吕可丁
2011年6月4日于北京外国语大学
不论你是作者的同龄人,还是作者的长辈,捧卷一读,必有笑声;掩卷沉思,必有收获。
——《环球时报》驻利比亚战地记者 邱永峥
翻阅此书,不禁惊叹年轻的作者有着如此丰富的生活经历。《战火之外》,除了战争和硝烟之外,它将呈现给你一个不一样的阿拉伯世界,一个80后眼中的传奇国度。
——《人民日报》驻中东总分社社长 黄培昭
这是第一本从政治和安全角度之外描写阿拉伯国家的作品。语言诙谐幽默,书中关于当地风土人情的介绍及作者的生活经历很真实,也勾起了我在中东工作生活时的回忆。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迪拜总领事馆 卢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