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聚秀流芳看历溪/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陈琪
出版社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套“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选择了徽州区域有个性化特征和代表性的10个古村落作为考察研究对象,对每个村落的历史渊源、个性特征、文化底蕴和历代名人作了较为深入系统的考探。

《聚秀流芳看历溪》(作者陈琪)是该系列中的一本,共分为“天造地设 、影视基地”;“牯牛群峰、风光绮丽”等九部分内容。

内容推荐

徽州古村落以其独有的品格和魅力令我们流连忘返,《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为我们全面深入探寻徽州古村落的内在品格和魅力提供了一把钥匙。让我们借助这把钥匙去打开这些古村落文化大门,去获得它所蕴藏着的文化真谛吧!

《聚秀流芳看历溪》(作者陈琪)是该系列中的一本。

《聚秀流芳看历溪》包括了“一门显贵、瓜瓞绵长”;“乡有争竞、诉于文会”等几部分内容。

目录

一、一门显贵 瓜瓞绵长

二、名医王珙 力建“合一”

三、乡有争竞 诉于文会

四、立族之本 重在修谱

五、深山旺族 几代风流

六、纷繁世界 戏如人生

七、观风问俗 遗韵千年

八、勒石刻碑 乡规民约

九、密林深山 砍花种菇

十、青山云外 白屋烟出

十一、山川地理 故事春秋

十二、天造地设 影视基地

十三、牯牛群峰 风光绮丽

参考资料

后记

试读章节

王世顺去世以后,其子孙为了选块吉地,专门请地理先生看了3年,才相中历溪坞口的方家坦,择吉年吉月吉日吉时吉方建葬。其墓地地形按着风水的说法,被称为“莲花形”。所谓“莲花形”,就是地势比较低,容易积水,按照风水理论要求,其墓须出于地面,棺木悬空而挂,方能发旺后人。这座棺墓正是基于此而来,整座坟墓皆用青石板自地面上砌,由石碑、坟圈、坟堆、坟门(又称窑门)、坟门柱、坟穴七个部分组成。坟顶上安着一个石葫芦,大概就叫“莲子”了。坟门的石板上刻着墓主人的墓志铭(碑文),由于时代久远,文字已经不太清晰了。此墓一穴三棺,棺中悬吊着的便是明末显富一时的历溪“明百万”王世顺及其妻妾。在历溪坞口的方家坦,至今还保存着一座构造独特的清雍正年间的坟墓——悬棺。

在中国历史上,为节妇烈女歌功颂德、树碑立传的事例数不胜数。这是封建统治者的“国策”。咸丰六年的《历溪□琊王氏宗谱》上,也有许多节妇烈女传,其中明代节妇叶清秀就是一位突出的代表。

叶清秀是历口沙堤叶村叶汝能的第二个女儿,嫁给历溪王兴周为妻。沙堤叶氏和历溪王氏,当时都是祁门西乡的名门望族。清秀聪明伶俐,纯洁天真,贤惠明理。20岁时嫁给王兴周,服侍舅舅宪宗和姑母陈氏,克孝克敬。过了3年,生了一个儿子叫王玺,又过了两年,她丈夫王兴周生病去世。清秀悲痛欲绝,哭死了好几回。苏醒后心想:我也要死了,随从丈夫一起到地下,我的名节就保全了。但是,舅姑还在世谁来服侍照顾他们,幼儿还在怀抱谁来抚养他长大成人?我死了岂不是对不起丈夫。于是,慢慢调养好自己的身体,在家织纱纺布,辛勤劳动,尽心侍奉舅姑二位老人。人们见她和丈夫在世时一样,都赞扬她特别孝敬。多年来,清秀朝夕扶持,尽心侍奉。姑母陈氏去世后不久,舅舅宪宗又卧病不起,清秀每天在其身旁细心周到地照顾,竭尽全力诚心孝敬。舅舅宪宗病越来越重,他看着清秀说:“你这样孝敬我们,我们用什么来报答你呢?”于是立下遗嘱,要分割一部分良田赠送给清秀。清秀哭着说,服侍舅姑是我理所应当的本分,怎么能够想到要报答呢?

舅舅宪宗去世后,清秀又与叔叔相周、婶婶汪氏共同生活,相处多年从来没有闲言碎语。婶婶汪氏去世,清秀又竭尽全力为她办理丧事,和给姑母办理丧事没有两样。叔叔相周又生疾病,清秀千方百计为他调护,如同侍候她舅舅一样,叔叔相周感谢她的恩情,对舅舅妻子陈文美说:“嫂嫂的恩情如天,我怎么能够忍心生活在这个世上拖累她呢?”于是,寻了短见。这年,清秀才30岁,无依无靠,却要当家立业。有人想侵占她田地财产,清秀义正词严,根本不屈服人多势众。所以,那些邪恶势力只有偃旗息鼓,清秀保卫了家业。清秀立家有道,教子有方。她要求儿子王玺,做人要仁义厚道。并为他选择了同邑古朴村汪铎的女儿为妻,王玺非常服从母亲的教育和安排。因此,清秀一家尽忠尽孝的美德,得到乡村邻里的一致好评。

清秀后来为边疆捐赠军饷而获得朝廷表彰奖励。她一生为人忠孝两全,与邻里和睦,65岁时因病去世。她的儿子王玺早年就死了,没能给母亲最后送终,让人实在是感到悲伤。王玺为清秀留有4个子女,分别是世荣、世淳、世昌、世厚,他们都能够自立门户。由于受清秀的影响,他们的家教一直都十分严厉,清秀的品行也一直在乡邻里传颂。

后来,王玺的女婿庠生程□,请六都武状元程昌为清秀写一篇传记。程昌说,一个人要做到忠、孝、仁、义、温良、恭敬、谦让,一时容易,时间长久了就很难做到。在平平常常的环境下容易,在不断变化动乱的处境下就困难。像王兴周的妻子叶清秀,25岁就失去了丈夫,守寡40多年,而且屡遭不幸,一个人处理了4次丧事。在家中不仅要抚养儿孙,而且还要抗拒外面侮辱和侵占,万分艰难。但是,她一生忠贞不渝,像雪花那样纯洁无瑕,始终如一,实在是不容易。这些都是清秀尽忠尽孝做到的,所以,我们才能见到她在不断变化动荡的处境下,能够有条不紊地处理事物,并且长久坚持下去。清秀从丈夫去世时自己要随丈夫而去,到后来扶老携幼,四次操办丧事,节孝两全,久而愈烈,处变不渝,像这样的女子可谓是女中之大丈夫。P57-59

序言

2005年9月,我们组织编撰的第一套《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成功出版,在学术界和读者中产生了积极反响,已多次重印;现在第二套《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又进入学术界和广大读者的视野,这体现了我们对徽州古村落文化的研究、宣传和普及又作出了新的努力。

为什么我们在微州古村落文化研究方面如此着力呢?这首先是由徽州古村落文化本身的价值所决定的。

徽州古村落文化有哪些价值呢?

一是徽州古村落文化具有文化人类学价值。首先,徽州古村落的一种基本居住形态是聚族而居,宗法血缘脉络是村落的文化原点,它要求用连续的文字形式和空间场所对宗族的社会体系进行明确表述。徽州宗族谱牒记录了各族姓发展延续的谱系,同时还留下了数十万份的家藏文书,为揭开中国传统社会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奥秘找到了钥匙。其次,徽州村落的发展与家族、家庭以及个人的发展息息相关,通过对徽州古村落中“家”与“家族”的分析,对于探讨中国传统农村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勾画乡土中国农耕社会发展进化的轨迹具有积极作用。第三,徽州是一个由移民组成的社会,晋末、唐末、宋末中国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北民南迁,给徽州输入了大量人口和当时发达的文化,不同族群经过不断融合最终达到相互认同,共生发展。徽州古村落为人类不同族群间的融合和发展提供了例证。

二是徽州古村落文化具有文化遗产价值。古村落是民俗博物馆,是人类古老文明的见证,也是地域文化研究的标本。黟县宏村古民居已有800多年历史,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100余幢。如“承志堂”富丽堂皇,精雕细刻;南湖书院的亭台楼阁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深具传统徽派建筑风格;“敬修堂”、“树人堂”以及祠堂、牌坊等等,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都蕴含着广博深邃的文化底蕴,是徽州文化的历史见证,为国内古民居建筑群所罕见,为各类文化艺术的研究人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三是徽州古村落文化具有人文旅游价值。徽州古村落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保存了大量形态相近、特色鲜明的传统村落建筑,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现特征,以砖雕、石雕、木雕为主要装饰特色,以高院、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有着强烈的徽州文化特色,作为徽派建筑艺术典范的“古建三绝”——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更是令人赞叹不已。因其受徽州文化传统和优美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形成独具一格的徽派建筑风格,不矫饰,不做作,与大自然保持和谐一致,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为中外建筑大师所推崇,具有极大的人文旅游价值。

四是徽州古村落文化对新农村建设具有借鉴价值。为了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全国各地都在科学有序地进行“新农村”建设。徽州古村落建设中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观念值得借鉴。如宏村村落建设,既考虑取水、排污、防火、防盗的多重因素,又考虑到生活起居的方便实用,集功能性和观赏性于一体,追求适合生存、布局合理、富有诗意的人居环境,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徽州古村落建设中尊重自然、因地制宜地营造村落的做法同样值得借鉴。徽州古村落建设崇尚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并高度重视自然生态环境,以重山水、保林木、巧用自然为原则,村落选址大都利用天然地形,依山傍水,枕山环水,背山面水,随坡就势,其基本形式是“枕山、环水、面屏”,因地制宜,成功实现人与自然相融。“新农村”规划应充分尊重自然,村落建设应与自然环境相和谐;“新农村”建筑应使用地方传统建筑符号,形成自己的建筑特色;“新农村”建设应重视村落文化培育,努力形成有利于村落健康发展、积极向上的价值体系等。

当然,徽州古村落的价值远不止这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徽州古村落的逐渐远去,它留给我们的思考和启迪将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深刻。

为什么我们在徽州古村落文化研究方面如此着力呢?这又是为作为本土高校所肩负的使命所决定的。

黄山学院作为古徽州大地唯一一所本科院校,在接受徽州地域文化影响和熏陶的同时,必须对徽州地域文化研究有学术责任的担当。这不但有利于扩大本土高校的文化内涵,更好地培养有用人才,而且也有利于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服务。多年来,我们依托丰富的黄山旅游资源和生态资源,秉承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资源,强化地方特色,打造优势品牌,为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不懈努力,取得了可喜成绩。

我们注重徽州文化资料和研究基地建设。从上世纪90年代起,投入100多万元收集徽州文书8万余份,徽州家谱近400部,成为全国收集徽州文书最多的单位之一。建立“汪世清特藏室”,收藏我国物理教育和物理学史研究专家、中央教科所研究员汪世清搜集、整理、考辨徽州文化的各类图书文献资料。先后成立徽州文化研究所、徽州文化研究资料中心、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黄山学院徽州文书博物馆等研究基地和展示窗口。

我们注重团队建设和学术交流。徽州文化研究所在团队建设和平台打造方面作出了努力,聘请全国著名徽学研究专家为学术顾问和校内外专兼职研究员,凝聚徽学研究力量,提高和加强我校徽州文化研究的水平和影响。注重徽州文化学术交流:1986年和1991年举办戴震国际学术研讨会;2006年8月与安徽大学徽学中心联合承办“地域中国:民间文献的社会史解读”国际学术研讨会;2006年11月与黄山市社科联联办第十届中国黄山国际旅游节暨徽州文化节“中国徽州老街文化论坛”;2007年10月与黄山市文联联合承办2007黄山国际旅游节暨徽文化节“京剧寻根之旅”——《徽商·徽班·徽文化》论坛;2008年5月与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联办“徽商论坛学术峰会暨首届区域文化研讨会”等。

我们注重课题申报与研究成果出版:多年来,先后获得国家社科规划办、教育部、省社科规划办、省社科院、省教育厅等众多研究课题,通过课题研究培养了学术团队,提升了科研层次,扩大了学术影响;在成果出版方面主要有国家八五重点图书《戴震全集》(六卷)、《徽州学概论》、《徽州历代语言学家评传》、《汪世清谈徽州文化》、《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第一套10册、安徽省高等学校十一五规划省级教材《徽州文化十二讲》、《中国徽州文书》(民国编)前10卷、《徽州学研究》年刊(5卷)等;《黄山学院学报》开辟“徽州文化研究”专版,从1981年至今,共发表徽州文化研究论文600余篇,约300万字;编辑出版《徽州文化研究通讯》,并成功改版为《徽州文化研究》季刊等。

基于我们对徽州文化研究的特别着力和关注,理所当然地要对有“徽州文化的活化石”之称的徽州古村落文化予以格外关注。在第一套《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出版受到学术界的好评和读者欢迎后,我们即开展第二套《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编撰工作。经过近3年的努力,现在终于把它呈现在了世人面前。第一套丛书选取了10个古村落,作者分别从各自的角度对徽州村落文化进行了展现:写江村偏重于宗族文化演绎,写龙川偏重于名门望族溯源,写宏村偏重于聚族而居的风水选择,写西递偏重于徽商的精神世界追求,写呈坎偏重于解剖乡村社区结构,写昌溪偏重于发掘儒和商两种文化的互补,写雄村偏重于书院园林文化,写西溪南偏重于文学艺术尤其是书、画、刻帖艺术的流变,写渚口偏重于聚落人文的发掘,写石家偏重于村落构建艺术的匠心。第二套丛书同样选取了10个古村落,作者也分别从各自的角度对徽州村落文化进行了展现:写环砂偏重于解开戏曲“活化石”目连戏的文化密码,写黄村偏重于探索徽州“黟山派”书画艺术的诞生和演变,写理坑偏重于展示宋明理学之乡风土人情,写历溪偏重于揭示秀美徽州大地民俗文化厚重积淀,写仁里偏重于梳理中国古代田园与文化的相互生成促进关系,写上庄偏重于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文明转换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写唐模偏重于追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历史风情,与棠樾偏重于探究盐商文化的形成与衰落,写万安偏重于揭示商文互济下传统科技文明的萌芽与传播,写许村偏重于发掘昔日箬岭古道繁荣辉煌的缘由。但它们都共同揭示了徽州古村落的丰富内涵,共同体现了微州古村落文化的特有魅力。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我们还将组织编撰第三套《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以更加系统地展示徽州古村落文化的内涵和魅力,进一步扩大徽州古村落文化研究的学术影响力。

徽州古村落以其独有的品格和魅力令我们流连忘返,《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为我们全面深入探寻徽州古村落的内在品格和魅力提供了一把钥匙。让我们借助这把钥匙去打开这些古村落文化大门,去获得它所蕴藏着的文化真谛吧!

2011年3月18日于黄山学院

后记

黄山学院徽文化研究所吴兆民先生让我写写祁门的古村落,我选择了历溪。因为我和历溪有了近20年的交情,这交情从我在祁门县林业局开始,一直到文化局、旅游局,可以说我目睹着历溪的发展与变迁,目睹着历溪的旅游从无到有,目睹着历溪的目连戏从山沟沟走向大都市。

记不清哪一年,我陪同国家自然生物圈保护专家到牯牛降考察,从历溪大峡谷出来,路过历溪古树林时,一只只白颈长尾雉鱼贯而出,它们已列入世界濒危鸟类名录T级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属我国一级保护动物。由于栖息生境的破坏,种群数量日趋下降,数量稀少。白颈长尾雉看到行人,咯咯地飞翔在山谷。这精彩的画面令在场的专家们赞叹不已,从此,历溪这画面就定格在我的脑海里。

从林业转到文化旅游,我到历溪次数就更多了。这里不仅自然环境优美,而且民风淳朴,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底蕴。因此,我把祁门县乡村旅游的第一个点就放在历溪,那时我和村民们一起谋划旅游发展思路,描绘发展蓝图,整治环境卫生,发行乡村旅游股票,历溪的乡村旅游曾经在当时的黄山市火了一阵子。

为了丰富历溪乡村旅游的内涵,让更多的游客体验到祁门的风土人情,同时也为了挖掘抢救即将失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让他们恢复目连戏的演出。我知道这里过去目连戏班子很有名气,就走访和组织村里的老人开会,共同协商成立目连戏剧团,让他们整理排练目连戏,我还找来剧本提供给他们。经过两三个月的排练,他们可以演三五出戏,历溪日连戏剧团成为祁门县第一个恢复目连戏演出的剧团。为了扩大历溪目连戏影响,我联系到中央电视台《华夏文明》栏目摄制组专门做了一期《目连古戏》专题。2003年春节期间,我又带着“戏曲·民俗·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的90多名中外专家学者,前往历溪考察了目连戏的演出活动。那天虽然下着鹅毛大雪,但是,历溪村原汁原味的目连戏表演,还是赢得了中外专家学者的好评,古老的目连戏展现在世人面前。几年来,我把历溪目连戏先后介绍到南京、宣城、石台等地演出,目连戏也成了历溪乡村旅游的保留节目。

历溪的发展曲曲折折,乡村旅游也好、文艺演出也好、环境整治也好,还有其他的方方面面,事情做起来总不会一帆风顺。我见证了这些事情的发生与发展。比如刚开始时,游客来了有人把祠堂的大门锁了,电视台来了有人把电线剪了,村里人去世了有人说是目连戏演坏了。这些乡村矛盾始终贯穿在每件事务过程之中,这里面有利益分配问题、有风俗习惯问题、有宗族势力问题,按照村民自己的说法还有环境风水问题。也正是有了这些矛盾才还原了一个实实在在原汁原味的原生态乡村。现在人们一说原生态就强调纯自然生态,而往往忽视了文化生态。历溪这些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包括它存在的矛盾就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完整的乡村社会原生态的标本。

我已经记不清去过多少次历溪,历溪村的人大都认识我,对我也很热情。到了历溪,随便那家,我坐下来可以吃饭,招呼一下,几位老人可以和我聊天。他们给我讲家族历史、讲风情故事、讲山水风光、讲民俗戏曲、讲男人和女人。他们将家中珍藏的族谱、手抄本拿出来给我们看,在这里我完成了《祁门县历溪目连戏遗存田野调查及其研究》的学术论文、历溪民间故事的采集、民间民俗碑刻的调查、历溪村舞龙风俗考证。可以说,历溪成了我长期考察与研究的一个古村落。

上下牯牛降,进出历溪坞,感受大自然,探密麻石屋,寻访香菇客,历溪人给了我太多知识和帮助。他们帮我背包、帮我做饭、帮我找水,在高山之巅冷冽的寒风之中,我们围着篝火、喝着烈酒、唱着老歌。当我们迷迷糊糊从晨曦中的睡袋钻出来,他们却靠在篝火旁的小树睡得正香,此时此刻我真正地感到乡亲的质朴与伟大。

历溪的旅游开放曲曲折折已经10年了,它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达到预期的效果,倒是不温不火这个词是它最好的诠释。不管怎样我是忘不了历溪的,那里的山山水水和那里的父老乡亲。在我所有知道的古村落当中,历溪是我最熟悉的。然而,当我接受写历溪村的任务后,我又感到诚惶诚恐,生怕挂一漏万,有负于历溪。好在我田野调查中占有不少历溪的资料,这样不至于完成不了写作的任务。

书稿断断续续写了一年多,主要是没有一个完整的时间,常常忙于事务与应酬。于是,周末我一回祁门就要去历溪,然后再将原来一些文稿寻找出来做一些补充。书是写成了,当然,在这里我要感谢吴兆民先生的鼓励,方任飞先生忙中抽空给书稿提出的一些建议,同事许萍多次开车陪我到历溪采访,石嫱做了一些文字录入工作,胡祖福、陈卫国、殷亚利提供部分照片,历溪的王道照老人提供了许多珍贵的资料,王国鑫在生活上给我提供了许多帮助,还要感谢历溪的许许多多父老乡亲陪同我上下牯牛降采风,给我讲述那些精彩的故事。

陈琪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4:2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