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目连故里(环砂)/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程志文//倪国华
出版社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套“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选择了徽州区域有个性化特征和代表性的10个古村落作为考察研究对象,对每个村落的历史渊源、个性特征、文化底蕴和历代名人作了较为深入系统的考探。

《目连故里(环砂)》(作者程志文、倪国华)是该系列中的一本,共分为千年古村;程氏宗族等几部分内容。

内容推荐

徽州古村落以其独有的品格和魅力令我们流连忘返,《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为我们全面深入探寻徽州古村落的内在品格和魅力提供了一把钥匙。让我们借助这把钥匙去打开这些古村落文化大门,去获得它所蕴藏着的文化真谛吧!

《目连故里(环砂)》(作者程志文、倪国华)是该系列中的一本。

《目连故里(环砂)》包括了仁厚之乡;绿色家园等几部分内容。

目录

一、千年古村

 (一)程氏宗祠

 (二)荣公书房(俗称“五甲学”)

 (三)厅屋

 (四)名仙阁

 (五)土地庙

 (六)圆觉庵

 (七)紫荆庵

 (八)郢国公祠

 (九)环砂岭

 (十)罗望岭

 (十一)三圣殿

 (十二)杨村庙

 (十三)桥

 (十四)井

 (十五)庄屋

二、程氏宗族

 (一)程姓源流

 (二)程门诸公

 (三)遥望六都

 (四)环砂人脉

三、仁厚之乡

 (一)环砂富村

 (二)八字祖训

 (三)割股救父

 (四)卫国护乡

 (五)不辱是役

 (六)敬老爱幼

 (七)祀会管理

 (八)迎亲趣闻

四、绿色家园

 (一)搪风林

 (二)永禁碑

 (三)放生池

 (四)程家竭

 (五)打扬尘

五、目连故里

 (一)目连故事

 (二)出在环砂

 (三)“打目连”习俗

 (四)环砂“打目连” 

 (五)栗木“打目连” 

 (六)各地“打目连”对联

六、民俗漫忆

 (一)生活习俗

 (二)婚育寿庆

 (三)丧葬旧例

 (四)节庆一览

后记

试读章节

历时数载,新编《祁门环砂寓岩程氏族谱》终于完稿,感慨良多,聊志数语。

修谱,我是外行;且“少小离家”几近六十载, “乡音无改”然印象依稀,本不称职。此次自告奋勇,勉为其难,实系桑梓深情难却,故土恩泽难忘。

儿时,受家严启蒙,即对家藏族谱略知一二;又曾随同前往善和《同伦堂》祭祖扫墓,程氏历史渊源亦颇有所闻。“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字祖训早已铭刻脑海。后来步入社会,一度目睹族谱之类众多历史文献,被贬为“封建毒草”,惨遭“斩草除根”,不禁茫然若失。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竞异想天开,暗将家谱托付给一位远房长辈必材老人,以其“根正苗红”的贫下中农身份为我秘藏。不料,四十年后,时过境迁,家父遗留族谱居然逃过一劫(唯谱首有13页序言、凡例文字,受长期封存侵蚀,部分破损,令人遗憾)。此次续谱起因与参照蓝本,最初即源于这套族谱的幸存。

1996年初,历经46年公务生涯之后,我退休赋闲。当年头一件事,就是通读族谱。环砂程氏宗谱,在明代嘉靖辛丑(1541)年以前,一直由善和程氏统修。至“崇祯初(约1630年前后),仲繁公二十三世孙登瀛公倡议续修。因支分派繁,路途相隔,合族之谱难成,逐议修仁山门支谱”,不再接纳包括环砂在内的外迁程氏参与合修。

越二百余年,环砂胜卿、智卿两兄弟后裔意拟自修族谱,后因“小忿”,意见不合,逐于清嘉庆四年(岁次己未,公元1799)分别“辑修,各成支谱”(现各有一套存世,其中智公支谱已残缺不全)。此种因修谱而显现兄弟之间迂事不合作的弊端,历经80余年,终致后来有识之士省悟,一再“谆谆期望子孙,以合修为嘱”,于光绪十年(岁次甲中,公元1884年)修成全村第一部《寓岩程氏族谱》(以下简称甲中谱);并以兄弟和睦作为合族修谱宗旨,一致决定废弃原胜、智两派嘉庆支谱各自确立而尚未诞生的36世至后世派名,即胜派“贤良应运生”五字和智派“立,昭启裕家基”六字,重新统一确定全村程氏36世至45世派名“和从诚笃肇,福自睦修来”。示意幸福来自全族长幼、兄弟之间真诚互让,和睦相处。先辈们良苦用心跃然纸上。

按当年一般族规,族谱只准族内传阅,严禁外传。甲申谱是按祖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个字排定领谱字号,限量印刷,以人丁多少比例分配五大支派领取收存的:孝、悌两字号由“仲二公支领”;忠、信两字号由“天义公支领”;礼字号由“万光公支领”;义、廉两字号由“天爵公支领”;耻字号由“天表公支领”。我现存族谱即耻字号。

当年通览全谱之后,即深感甲中谱不单纯是记载程氏族人繁衍传承关系的家谱,也是反映环砂村主要历史发展状况的史册,其中许多人和事,很值得后人借鉴、继承,有必要继续编修,以传后世。因此,到1998年冬,即将谱载祖先行状、序言、凡例等主要文字抄录一遍,并加注标点、释义和公元纪年,整理成册,续谱前期基础工作初具雏形。接着,又针对原谱缺少专门的村史、人文记载问题,先后编绘出环砂始迁祖暨五大支派世系简明谱图、人口繁衍状况统计表以及人物故事、环砂概况等初稿。并对原谱若干明显漏误,略加勘查订正。这些初稿,当时都曾分别复印,先后送给善根、必郊、德九等部分族人传阅。可能是我宣传力度不足,未能引人共鸣。

后来,真正让我认识到谱牒的重大作用与学术价值,并进一步坚定续谱意愿的,是2000年底程成贵先生主编的《祁门善和程氏仁山门宗谱》与《徽州文化古村——六都》村志问世,以及2001年初文化部根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作出由上海图书馆主持编纂《中国家谱总目》的决l定。

善和谱告成,为我主持续谱找到了一个可靠范本;同时也发现我原先自行绘制的世系传承谱图,竞与成贵先生“对旧谱谱图予以改革”的设想不谋而合,使我更具续谱信心。

而被称作“人心工程”的《中国家谱总目》立项编纂,则让我对“家谱与国家正史、地方志并列为中国史学三大支柱”的重要地位有了新的认识。因此,2001年初夏,即适时与安徽省承办此项工程的省图书馆古籍部取得联系,将甲申谱复印一套存馆,并正式申报编入《中国家谱总目》,列为国家档案,以永世流传。抓紧续谱,于我已责无旁贷。

2002年4月初,返里给先人扫墓,有幸获悉村里尚有一套族谱存世。原来是环砂一带最后一位“秀才”履安先生之子运昌先生,生前冒险“束之高阁”而幸存的,现由其后辈维新珍藏,共有五册,甲申谱(孝字号)一套(上、下两册),甲申谱(悌字号)上册一册,胜派嘉庆支谱一册,“六甲上丁簿”一册,均保存完整。因而使我现存族谱中部分破损的序言、凡例文字得以补正,成为真实完整的续谱蓝本。运昌先生及其后辈维新先生功不可没。

此后两年余,身染小恙,续谱进展延缓。P48-50

序言

2005年9月,我们组织编撰的第一套《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成功出版,在学术界和读者中产生了积极反响,已多次重印;现在第二套《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又进入学术界和广大读者的视野,这体现了我们对徽州古村落文化的研究、宣传和普及又作出了新的努力。

为什么我们在微州古村落文化研究方面如此着力呢?这首先是由徽州古村落文化本身的价值所决定的。

徽州古村落文化有哪些价值呢?

一是徽州古村落文化具有文化人类学价值。首先,徽州古村落的一种基本居住形态是聚族而居,宗法血缘脉络是村落的文化原点,它要求用连续的文字形式和空间场所对宗族的社会体系进行明确表述。徽州宗族谱牒记录了各族姓发展延续的谱系,同时还留下了数十万份的家藏文书,为揭开中国传统社会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奥秘找到了钥匙。其次,徽州村落的发展与家族、家庭以及个人的发展息息相关,通过对徽州古村落中“家”与“家族”的分析,对于探讨中国传统农村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勾画乡土中国农耕社会发展进化的轨迹具有积极作用。第三,徽州是一个由移民组成的社会,晋末、唐末、宋末中国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北民南迁,给徽州输入了大量人口和当时发达的文化,不同族群经过不断融合最终达到相互认同,共生发展。徽州古村落为人类不同族群间的融合和发展提供了例证。

二是徽州古村落文化具有文化遗产价值。古村落是民俗博物馆,是人类古老文明的见证,也是地域文化研究的标本。黟县宏村古民居已有800多年历史,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100余幢。如“承志堂”富丽堂皇,精雕细刻;南湖书院的亭台楼阁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深具传统徽派建筑风格;“敬修堂”、“树人堂”以及祠堂、牌坊等等,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都蕴含着广博深邃的文化底蕴,是徽州文化的历史见证,为国内古民居建筑群所罕见,为各类文化艺术的研究人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三是徽州古村落文化具有人文旅游价值。徽州古村落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保存了大量形态相近、特色鲜明的传统村落建筑,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现特征,以砖雕、石雕、木雕为主要装饰特色,以高院、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有着强烈的徽州文化特色,作为徽派建筑艺术典范的“古建三绝”——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更是令人赞叹不已。因其受徽州文化传统和优美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形成独具一格的徽派建筑风格,不矫饰,不做作,与大自然保持和谐一致,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为中外建筑大师所推崇,具有极大的人文旅游价值。

四是徽州古村落文化对新农村建设具有借鉴价值。为了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全国各地都在科学有序地进行“新农村”建设。徽州古村落建设中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观念值得借鉴。如宏村村落建设,既考虑取水、排污、防火、防盗的多重因素,又考虑到生活起居的方便实用,集功能性和观赏性于一体,追求适合生存、布局合理、富有诗意的人居环境,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徽州古村落建设中尊重自然、因地制宜地营造村落的做法同样值得借鉴。徽州古村落建设崇尚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并高度重视自然生态环境,以重山水、保林木、巧用自然为原则,村落选址大都利用天然地形,依山傍水,枕山环水,背山面水,随坡就势,其基本形式是“枕山、环水、面屏”,因地制宜,成功实现人与自然相融。“新农村”规划应充分尊重自然,村落建设应与自然环境相和谐;“新农村”建筑应使用地方传统建筑符号,形成自己的建筑特色;“新农村”建设应重视村落文化培育,努力形成有利于村落健康发展、积极向上的价值体系等。

当然,徽州古村落的价值远不止这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徽州古村落的逐渐远去,它留给我们的思考和启迪将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深刻。

为什么我们在徽州古村落文化研究方面如此着力呢?这又是为作为本土高校所肩负的使命所决定的。

黄山学院作为古徽州大地唯一一所本科院校,在接受徽州地域文化影响和熏陶的同时,必须对徽州地域文化研究有学术责任的担当。这不但有利于扩大本土高校的文化内涵,更好地培养有用人才,而且也有利于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服务。多年来,我们依托丰富的黄山旅游资源和生态资源,秉承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资源,强化地方特色,打造优势品牌,为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不懈努力,取得了可喜成绩。

我们注重徽州文化资料和研究基地建设。从上世纪90年代起,投入100多万元收集徽州文书8万余份,徽州家谱近400部,成为全国收集徽州文书最多的单位之一。建立“汪世清特藏室”,收藏我国物理教育和物理学史研究专家、中央教科所研究员汪世清搜集、整理、考辨徽州文化的各类图书文献资料。先后成立徽州文化研究所、徽州文化研究资料中心、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黄山学院徽州文书博物馆等研究基地和展示窗口。

我们注重团队建设和学术交流。徽州文化研究所在团队建设和平台打造方面作出了努力,聘请全国著名徽学研究专家为学术顾问和校内外专兼职研究员,凝聚徽学研究力量,提高和加强我校徽州文化研究的水平和影响。注重徽州文化学术交流:1986年和1991年举办戴震国际学术研讨会;2006年8月与安徽大学徽学中心联合承办“地域中国:民间文献的社会史解读”国际学术研讨会;2006年11月与黄山市社科联联办第十届中国黄山国际旅游节暨徽州文化节“中国徽州老街文化论坛”;2007年10月与黄山市文联联合承办2007黄山国际旅游节暨徽文化节“京剧寻根之旅”——《徽商·徽班·徽文化》论坛;2008年5月与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联办“徽商论坛学术峰会暨首届区域文化研讨会”等。

我们注重课题申报与研究成果出版:多年来,先后获得国家社科规划办、教育部、省社科规划办、省社科院、省教育厅等众多研究课题,通过课题研究培养了学术团队,提升了科研层次,扩大了学术影响;在成果出版方面主要有国家八五重点图书《戴震全集》(六卷)、《徽州学概论》、《徽州历代语言学家评传》、《汪世清谈徽州文化》、《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第一套10册、安徽省高等学校十一五规划省级教材《徽州文化十二讲》、《中国徽州文书》(民国编)前10卷、《徽州学研究》年刊(5卷)等;《黄山学院学报》开辟“徽州文化研究”专版,从1981年至今,共发表徽州文化研究论文600余篇,约300万字;编辑出版《徽州文化研究通讯》,并成功改版为《徽州文化研究》季刊等。

基于我们对徽州文化研究的特别着力和关注,理所当然地要对有“徽州文化的活化石”之称的徽州古村落文化予以格外关注。在第一套《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出版受到学术界的好评和读者欢迎后,我们即开展第二套《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编撰工作。经过近3年的努力,现在终于把它呈现在了世人面前。第一套丛书选取了10个古村落,作者分别从各自的角度对徽州村落文化进行了展现:写江村偏重于宗族文化演绎,写龙川偏重于名门望族溯源,写宏村偏重于聚族而居的风水选择,写西递偏重于徽商的精神世界追求,写呈坎偏重于解剖乡村社区结构,写昌溪偏重于发掘儒和商两种文化的互补,写雄村偏重于书院园林文化,写西溪南偏重于文学艺术尤其是书、画、刻帖艺术的流变,写渚口偏重于聚落人文的发掘,写石家偏重于村落构建艺术的匠心。第二套丛书同样选取了10个古村落,作者也分别从各自的角度对徽州村落文化进行了展现:写环砂偏重于解开戏曲“活化石”目连戏的文化密码,写黄村偏重于探索徽州“黟山派”书画艺术的诞生和演变,写理坑偏重于展示宋明理学之乡风土人情,写历溪偏重于揭示秀美徽州大地民俗文化厚重积淀,写仁里偏重于梳理中国古代田园与文化的相互生成促进关系,写上庄偏重于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文明转换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写唐模偏重于追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历史风情,与棠樾偏重于探究盐商文化的形成与衰落,写万安偏重于揭示商文互济下传统科技文明的萌芽与传播,写许村偏重于发掘昔日箬岭古道繁荣辉煌的缘由。但它们都共同揭示了徽州古村落的丰富内涵,共同体现了微州古村落文化的特有魅力。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我们还将组织编撰第三套《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以更加系统地展示徽州古村落文化的内涵和魅力,进一步扩大徽州古村落文化研究的学术影响力。

徽州古村落以其独有的品格和魅力令我们流连忘返,《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为我们全面深入探寻徽州古村落的内在品格和魅力提供了一把钥匙。让我们借助这把钥匙去打开这些古村落文化大门,去获得它所蕴藏着的文化真谛吧!

2011年3月18日于黄山学院

后记

这本小书付梓之际,说几句心里话,权当后记。

我是个土生土长的环砂村人,也可谓一个“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的徽州佬;但又是个幸运者,是响应“保家卫国”号召,参加“抗美援朝”而甘愿“丢”往外乡的。如今,离别故土六十载,少年脑海中留存的风土人情,却挥之不去;且离别愈久,思念愈深。因此,退休之后,曾“自告奋勇,勉为其难”,历经数年,于2006年为家乡修成一部新编《祁门环砂寓岩程氏族谱》,使环砂程氏宗族自光绪甲申(1884)以来,中断了两个“甲子”的谱系与村史得以充实、延续。

这本小书,是倪国华先生看过由我所编《族谱》之后,于2009年初夏约我编写初稿的。其实,“修谱,我是外行”,编书,更是门外汉。我以往46年公务生涯中,先后在军事、公安、工业系统相关主管部门都是从事经济管理,受专业局限,写写规章制度之类应用文,一尚可凑合;至于文化领域著书立说,确实一窍不通。而这一次,所以敢于班门弄斧,滥竽充数,完全是有赖于黄山市文联主席倪国华先生的大力支持,热心指导!同时,也是心中那份“桑梓情深难却,故土恩泽难忘”的眷乡情结所系,迫使我不得不紧抓这一难得机遇,使尽浑身“解数”,为古老乡村的发展、创新,尽到一份应尽的责任。在此,我,并代表故乡父老乡亲,向倪国华先生和策划、出版《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的编委会以及相关书刊作者程成贵、陈琪、郑建新、李仲谋、叶露孜诸位先生,表示由衷的感谢!

由于我才疏学浅,又远离故乡多年,书中谬误在所难免,其责任当由本人自负;唯愿专家学者乃至故乡父老乡亲随时批评、指教,以免荒谬讹传。

衷心祝愿我深切眷念的故乡,在当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积极继往开来,利旧创新,早日建成一个社会和谐、生活幸福、名副其实的“富村”。

程志文

2011年春节于合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4:3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