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厌食狗与忧郁猫(你不知道的生物感官世界)
分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
作者 (英)布莱恩·福特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你以为只有人类有感情、有感觉吗?快来看看“它们”的内心世界,展开一场感官的惊奇之旅!

由郭伟哥主编的《厌食狗与忧郁猫(你不知道的生物感官世界)》以详尽的知识,如数家珍介绍各种动植物、鸟类、爬虫类与鱼类甚至微生物的感觉与沟通。带领你跳脱技术面的牛角尖,走出来亲眼观察体会,对所有生命形式展开一场感官的惊奇之旅,其实它们的生活,比我们想象的更丰富!

内容推荐

《厌食狗与忧郁猫:你不知道的生物感官世界》:日本信越高原的猕猴会滚雪球当作玩乐。海鸥愤怒时,会把植物连根拔起乱丢,好像人类摔盘子泄愤。章鱼被电击棒电到,之后几个月都会害怕棒状物体。人类使用的麻醉剂,竟然也可以麻醉植物,使它们失去反应!变形虫会收集沙石碎屑建造精致外壳,深具个“虫”风格。

人类自以为是万物之灵,认为其他生物没有意识也没有感觉,其实那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厌食狗与忧郁猫:你不知道的生物感官世界》作者福特是英国著名独立研究生物学家,活跃于电视广播科普节目四十年,他以详尽的知识,如数家珍介绍各种动植物、鸟类、爬虫类与鱼类甚至微生物的感觉与沟通。带领你跳脱技术面的牛角尖,走出来亲眼观察体会,对所有生命形式展开一场感官的惊奇之旅,其实它们的生活,比我们想象的更丰富!

目录

第一章 人类的感觉

第二章 哺乳动物的心智

第三章 鸟类的秘密生活

第四章 昆虫、鱼类和冷血动物

第五章 植物有感觉

第六章 古老生命形式的感觉

第七章 新世纪的新思维

延伸阅读

试读章节

第一章 人类的感觉

心智之战仍在延烧,我们至今仍然坚持并赞颂着人类凌驾了所有的生命形式。人是万物之灵,人类是主宰。我们的才智出众、感觉敏锐,我们的语言在生物界绝无仅有;个人的能力无可限量。人类是唯一会制造、使用工具的动物,卡莱尔(Thomas carlyle)曾写下“人是使用工具的动物”这样的句子,他认为使用工具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原因。我们被灌输一种观念,认为人类是唯一有语言的动物,也是唯一能改造环境来适合自己的生物。我们自诩为万物之灵已经数千年了,并深信自己能掌控所有其他形式的生命。笛卡儿(1596—1650)写道,无论如何,动物都不能承受折磨。皮科克(Thomas Peacock)曾在《鲁莽大堂》(Headlong Hall)一书中写道:“所有动物都是为了供人差遣、利用,才会被上帝创造出来,这是再明显不过的事实。”

一般认为人之异于禽兽者,主要在于人会使用工具。但是达尔文却观察到,黑猩猩会用石头敲开种子;稍后的观察者也发现,黑猩猩还会用小树枝挑出缝隙中的昆虫;珍·古德(Jane Goodall)也煞费苦心地描述黑猩猩如何用小树枝“钓”白蚁,如果树枝的一端是弯的,它们还会换用直的另一端,或是把弯曲的部分咬掉,要不就是干脆另捡一根新的树枝,重新“钓”起。有时黑猩猩会直接从树上折下一根长满叶片的树枝,不厌其烦地把叶片全摘掉,再用它来钓食物,从这个例子可见,动物不只是会使用工具,甚至还能制作出适合的lT具。

海獭会从海床上找石头敲开贝壳;雀鸟会用植物的刺探查树皮的裂缝,检查里面是否有昆虫的幼虫可吃;鸫鸟和其他的鸟常捕捉蜗牛为食,它们会找像铁砧一样硬的石头来砸破蜗牛的壳,以便吃蜗牛的肉;庭园鸟会收集色彩亮丽的东西,用以布置它结构精巧的家;有些鱼会快速地喷出水柱,将空中的昆虫射下来;变形虫乃至昆虫都会用沙或石头建造安全的家;猎椿科的刺客甲虫会用白蚁的空壳当饵,引诱活的白蚁,然后捕杀吃掉。所有动物都能为了种种目的去适应环境,而且很多种动物都会使用工具。

动物保护团体抵制种种剥削动物的想法,近年来为动物争取人道对待的运动,已风起云涌般地展开。琳达·麦卡妮(LindaMeCartney)于1998年去世,她将一生都奉献给了动物,所以被称为动物的“戴安娜王妃”,这是支援动物团体不断成长的最好写照。

边沁(Jeremy Bentham,l748一1832)的作品早已预言了这些运动,这位哲学家暨经济学家创立了功利主义的学说,对他来说,最重大的问题倒不是动物是否会思考,而是他能不能忍受动物会思考的事实。1983年,两位哲学家加入论战:彼得·辛格(Peter Singer)和汤姆·雷根(Tom Regan)声称动物应享有地位。辛格认为虐待动物就是漠视它们的权益,而雷根则主张动物也应享有权利。

尊重植物的生命也变得流行起来,不过这倒不是什么新鲜事,因为人们在冬天晚上将槲寄生和冬青这类植物带进屋里,已是古老的星期仪式之一;农作物一直被视为多产的象征,这点从很多文化传统的古老信仰中都可见端倪。例如,在洪都拉斯的科潘(玛雅古城址)还可看到玛雅谷神的雕像;在英国乡村人们也仍然会用小麦编成麦穗娃娃;曾经有人报道,威尔斯王子常“和植物聊天”。虽然和植物说话有点奇怪,但是这么做确实对植物有益:一来我们呼出的二氧化碳可以促进植物的新陈代谢;二来常花时间在植物身上,较容易及早发现病虫害问题。

我们的思维处在重要的转折点上,反对过于提升动物地位的论点,其所持的理由之一似乎很明显:动物没有权利,因为要享权利就得尽义务,既然动物没有尽义务,当然也就没有权利。这确实是个简单易懂的观点,但却毫无意义。除了语意学上的结构以外,“权利”和“义务”没有半点关系。车祸伤残、天生残疾、聋哑,以及半身不遂的人,他们都有权利受到良好的照顾和关怀,但其却完全无力承担艰巨的义务。动物常作为医学实验的对象,因为它们与人类相似的程度,足以提供有用的实验结果,动物保护人士因而声称,如果动物真的与人类如此相似,当然也应享有更为人道的待遇。自私与生命

目前流行的观念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一切所作所为,都以“自私”为依归,人之所以会对其他人好,说到底,都是因为有利可图;人类和其他物种之所以会对后代照顾得无微不至,也是为了传递香火。这个想法的源头至少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之前,霍布斯(Thomas Hobbes)的名言就是将生命视为“全体大火拼的一场混战”(war 0f all against all),并将生命本身形容为“龌龊、粗野又短暂”,这种说法完全不隐含合作或利他的概念。到了20世纪60年代,决定论的利己主义更成为伦敦动物学者汉米尔顿(William Hamilton)的研究核心,他提出, “拉亲戚一把”(aidgiven to relatives)的基本原则是物种能够延续的关键。汉米尔顿这个极具争议性的新观点,立刻吸引了许多崇拜者,他的一位读者普来斯(Cieorge Price),为了推翻这个新观念,决定研究基因,不过他的研究结果非但没有证明“基因的利己主义”是错的,反而更加支持了这个观点。普来斯曾和汉米尔顿合作过一段时间,但是后来普来斯的精神状态越来越差,只好正式退出学术生涯,转而投身宗教,最后他在一问肮脏的廉价公寓里结束了生命。

十年后,这个概念被牛津学者道金斯(Richard Dawkins)以“自私的基因”一说加以推广。每当利己主义成为个人发展的最高指导原则,而投机主义也成为社会上的行动方针时,这个概念就寻到了足以开枝散叶的沃土。如果没有最新的科学理论光环在背后撑腰,利己主义是不可能成为社会的原动力的,而“自私的基因”正是这种助长利己主义的理论。在这类理论中,我们的自主性只比机器人高一点,事实上,我们只会盲目执行这些为了基因的自利目的所设定的内置反应。总而言之,我们只是被基因利用的媒介而已。这类理论被评为:把人类贬为“跟动物没两样”。P3-6

序言

了解所有生命的价值

中华民族对自然的本质一向不陌生,中国伟大的哲学家老子和庄子很早就对“自然”做了详尽的阐释。《厌食狗与忧郁猫》则以生物学的概念从科学观点切人,探寻动植物相互对应的关系,即使是细菌,我们也可以从细菌的身上观察出细菌和环境相呼应的关系——从这一点看来,所有生物皆与人类生存有着巨大关联,人类的生存与万物息息相关。

传统上,人们习于利用和剥削生物,因此对我们而言,以创新的观点颠覆这种传统观念,就成为一大挑战。

在本书中,您将会发现动物有着复杂的感官,它们如同人类一样会为彼此哀悼。动物有微妙的感知能力,甚至也有思考能力。我们也应当探索植物如何能拥有记忆,因为就连一个单细胞微生物也能够进行思考。

中国读者们或可通过学习这些创新的观点来改变我们看待动植物的方式。衷心希望读者在本书能够找到和我写作时相同的乐趣。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1 22:2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