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云传》由谢本书所著,以翔实的史料记载了龙云(1884-1962)一生的军旅生涯和所经历的政治风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进程和各种政治势力之间错综复杂的斗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龙云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谢本书 |
出版社 | 云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龙云传》由谢本书所著,以翔实的史料记载了龙云(1884-1962)一生的军旅生涯和所经历的政治风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进程和各种政治势力之间错综复杂的斗争。 内容推荐 龙云(1884年—1962年),字志舟,彝族。1948年加入民革,历任民革第二届中央委员,第三届中央副主席,第四届中央常委。龙云先后主政云南17年。期间,他努力革新,支持民主运动,坚持抗日,使云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建设都取得了重大进步,被誉为“民主堡垒”。《龙云传》由谢本书所著,记载了龙云军旅生涯和所经历的政治风云。 目录 前言 一 摆擂比武 (一)蔡锷时期的云南 (二)法国拳师摆擂台 (三)龙登云来了个“和尚撞钟” (四)龙云由此大显身手 二 家居两省 (一)龙云是什么地方的人 (二)昭通的沿革 (三)“纳吉”的龙家 (四)“海”姓的龙家 (五)“阿普”的卢家 (六)龙云老家炎山 (七)龙云出生在炎山松乐村 三 辛亥投军 (一)少年学武艺 (二)辛亥投身入滇军 (三)进入云南陆军讲武堂 四 侍卫队长 (一)成了唐继尧的副官 (二)当了饮飞军大队长 (三)饮飞军重庆显威风 (四)成为独立部队的指挥官 五 “二六”政变 (一)唐继尧二次回滇 (二)滇桂战争 (三)龙云在政变中起了重要作用 (四)龙云与国民党 六 三军混战 (一)“六一四”政变 (二)统治云南的开始 (三)寥廓山之战 (四)报复周西成 (五)统一了云南 七 依靠南京 (一)龙云的清共 (二)清共的自我解释 (三)滇军进攻广西失利 (四)两次未遂的“倒龙”政变 八 建设云南 (一)整编军队 (二)清理财政 (三)经济建设 (四)教育与民政方面的改革 (五)平定匪患 (六)龙云集团的形成 九 追堵红军 (一)商议怎样对付红军 (二)红军长征第一次过云南 (三)龙云献图 (四)红军长征第二次过云南 (五)“六一事变”与“西安事变” 十 抗日出师 (一)云南的抗日救亡运动 (二)中共对龙云的工作 (三)出师徐州 (四)汪精卫经过云南出走 十一 后方支援 (一)修建滇缅公路 (二)发展战时经济 (三)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四)滇西抗战 十二 秘密入盟 (一)对蒋介石的疑虑 (二)对蒋介石的不满言溢于表 (三)中共对龙云的争取 (四)加入民盟 十三 十月事变 (一)蒋介石蓄谋已久 (二)解决龙云的准备 (三)“十月事变”爆发 (四)胡瑛尽力斡旋 (五)龙云被迫离开云南 十四 虎口脱险 (一)初到重庆 (二)对民主活动的支持 (三)软禁中的事件 (四)与陈纳德的密商 (五)逃往香港 十五 香港反蒋 (一)考虑云南起义 (二)不为诱惑 (三)与蒋介石决裂 (四)急于宣布云南起义 (五)云南终于起义了 十六 爱国一生 (一)新中国建国之初的活动 (二)病逝北京 (三)“爱国者一生”的评价 龙云生平大事年表 附录 一、朱德致龙云的信 二、怀念龙云先生 三、民革中央举行座谈会纪念著名民主人士爱国将领龙云诞辰一百周年 四、《龙云传》第一版序言 五、龙云执撰的文章和书序及其他 1.《红藕轩遗稿》弁言 2.胞妹志桢事略 3.胞妹志桢墓表 4.龙云挽龙志桢 5.《民国昭通县志》序 6.《云南行政纪实》序 7.《云南经济》序 8.云南护国起义简述 9.抗战前后我的几点回忆 10.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发言 再版后记 第三版后记 试读章节 1914年的秋天,雨季的昆明,雨过天晴,蓝蓝的天空,稀稀疏疏地散布着一朵朵的白云,呈现着一片和穆、安详的气氛。虽然,轰动一时的辛亥革命失败了,反动军阀袁世凯窃据了中华民国大总统的宝座,出卖主权,专制独裁,复辟倒退,残酷地镇压一切革命势力,全国各地吵吵嚷嚷,动刀动枪,很不平静。然而,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首府昆明,袁世凯鞭长莫及,云南都督蔡锷及其后继者唐继尧驾驭有方,市面上展现了一片繁荣、兴旺和安宁的景象。是的,在那个纷纷攘攘的旧时代,昆明显得是那样的宁静、安详,的确令人向往。在民国初年的日子里,边城昆明不仅成了有志之士的集散之地,也成了各色洋人聚会之所。 造成昆明历史上少有的平静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过,有一位其貌不扬、瘦削矮小,但两眼炯炯有神的将军,对这种局面的形成,确乎起了重要作用。他就是辛亥革命后的首任云南都督、讨袁名将蔡锷。蔡锷(1882~1916)本是湖南邵阳人,然而,他对云南的影响却远远超过了对湖南的影响。算起来,蔡锷两次在云南待的时间,总共不过三年,但是这三年,无论在蔡锷的一生中,还是在中国近代历史上,都是重要的年代。 还在1911年(辛亥年)的春天,蔡锷首次来到云南,受当时清末云贵总督李经羲之聘,担任新军第十九镇(师)第三十七协(旅)协统(旅长)的职务。蔡锷为人深沉,谁也摸不透他的脾气,李经羲对他颇为欣赏。同年,10月30日(阴历九月九日),昆明新军响应武昌起义,在北校场打响了“重九起义”的第一枪时,李经羲如梦初醒,急忙给驻扎昆明城南10公里巫家坝(今昆明飞机场所在地)的蔡锷打电话,要蔡迅速带兵进城,镇压起义。蔡锷听了电话,异常高兴,立即召集巫家坝的新军官兵,浩浩荡荡地向昆明城开来。不过,蔡锷并不是来镇压“叛乱”的,而是来宣布就任起义军“临时总司令”的。他会同北校场的起义官兵,向昆明城内的制高点五华山,以及云贵总督衙门、军械局等地发动了猛烈的进攻。李经羲自知上当,却为时晚矣,仓猝组织督署卫队反击,无济于事,只得化装潜逃,藏匿民间。 起义军在蔡锷、李根源等人的指挥下,经过通宵的战斗,以牺牲150人、负伤300余人的代价,歼敌200余人、伤敌100余人,终于在第二天中午,控制了昆明全城,起义获得了成功。第三天(十一月一日),起义官兵在五华山上两级师范学堂所在地组织了“大中华国云南军都督府”,公推蔡锷为云南军都督。这时的蔡锷,年方29岁(他的诞生日期是1882年12月18日),人虽瘦小,却精力旺盛,锐意改革,成效卓著。 辛亥起义后,蔡锷在云南虽然只当了两年都督,却大刀阔斧地进行了内容广泛的改革,使民国初年的云南出现了非同一般的安定团结、欣欣向荣的局面。这在当时混乱的中国各省中几乎是绝无仅有的。蔡锷改革所涉及的方面是广泛的,这里不妨选几个例子说说。 P1-2 序言 云南,这是一块神秘的土地,神话传说的故乡。30年前,当我从四川第一次踏上云南这块土地的时候,一种异样的新鲜感袭击了我。在这块气候宜人,风景秀丽的土地上,不仅生长着水稻、小麦、包谷、棉花、烟草以及各种各样的花草和树木,而且还生活着不同服饰、不同生活习惯的民族和产生着令人向往的许多奇异的传说。昆明西山的睡美人、大理苍山的望夫云、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丽江的玉龙雪山,都是产生神话传说的土地。神奇的故事伴随着美丽的自然风光,常使人如醉如痴。 曾经有一位旅行家,向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你看来,杭州与昆明哪一个地方更美丽?” 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一时间问得我哑口无言,只好说“都美,都美!” 旅行家不满足于这个“公式化”、“一刀切”的回答。他说:“当然,祖国的土地,有哪一块不美呢?问题在于,你的回答太笼统了,没有说出它们之间不同的特征来。” 我说:“鄙人洗耳恭听,愿意领教。” 旅行家以他那风趣的语调回答说:“是啊!都是美丽的。不过,杭州好比城市姑娘,更多的是人工美;昆明好比农村姑娘,更多的是自然美。前者的美,令人动心;后者的美,更令人神往。” 听了旅行家的高论,不觉心头为之一动。心里想,真不愧是旅行家的高见! 这次谈话已经过去了很久,然而每当想起旅行家的高论,心里总是觉得有道理。其实,在云南这块土地上,到处都充满着“农村姑娘”的美丽姿色,又岂是昆明一地而已。 我热爱云南的自然美,当然更热爱生长在这块神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也热爱这块土地上各族人民的神奇故事和历史。在云南的土地上,历史的发展充满着神奇的色彩。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猿人的发现,使这个神话的故乡,为中外学者所注目,被认为可能是人类最早的发祥地之一。大洋彼岸的日本学者,到云南寻找日本民族的“根”来了。跟随历史的脚步前进,我们可以看到,庄蹻是楚国的大将还是穿草鞋的群众领袖,也需要进一步探讨。“南诏国”、“大理国”的地方政权,仍然笼罩着一层迷雾。虽说史料已发掘不少,而科学著作却很少问世。 直到近代,云南在其历史发展中,仍然并不缺乏传奇的色彩。杜文秀、李文学起义时期是这样,辛亥、护国起义时期也是如此,迄至龙云、卢汉执掌云南省政时期也不例外。 历史科学工作者为充满神奇色彩的历史现象所吸引,却又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来揭示在神奇色彩掩盖之下的历史的本来面目。在这里,好奇心成了历史研究的出发点,而揭示历史的本质则是进行历史研究的归宿。我试以这样的意图,研究云南近代历史的有关人物和事件,并且完成或主编了一些著作,例如:《近代云南人民革命斗争史》、《李文学起义》、《护国运动史》、《蔡锷传》、《唐继尧评传》、《西南军阀史》等。近代云南的历史,成了我近年来的主要研究课题。 我曾经有过这样的设想,希望对云南近代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而对全国历史发展又有一定影响的人物和事件,在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一个重要历史人物写一本传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写一本专著。当然要实现这个愿望,绝非易事。 1984年,四川民族出版社决定约人写作《龙云传》,于9月间派人来昆明,请云南省社会科学院负责同志推荐撰写《龙云传》的人选,这位同志推荐我承担这一任务。我本来就有要写近代云南人物传记的想法,所以不揣冒昧地接了这一任务。出版社建议把这个传记写得深入浅出一些,既要有科学性,也要有可读性。我也觉得,应该写得生动、形象、活泼一些,当然是不能违背科学的原则和历史的事实的。在我看来,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人物中,像龙云那样富有浓厚的传奇色彩的人物是不多见的。把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爱国者,写得生动、形象、活泼一些,使人读后,既有兴趣,可以增加知识、增广见闻,又能给人以爱国主义的启示,无疑是有益的。为此,在搜集资料过程中,我比较注意龙云的许多重大活动的细节,这对于把人物写活是有帮助的。但是,需要说明的是,这个传记自身是一本历史著作,并非小说或其他文学作品。所使用的材料,虽不能说字字有来历,却可以说事事有根据。 有关龙云的传记,除了散见的少数回忆和简要的介绍文章以外,没有见到别的著述。龙云自己事实上没有留下任何日记或文集之类的东西,而只有个别的回忆记录等。所以,我写这个传记,基本上是“白手起家”。 在我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传来了一件令人吃惊的消息。美籍华人作家江南(刘宜良)被台湾当局的特务暗杀了。江南不仅写了《蒋经国传》,而且正在写作《龙云传》。《龙云传》尚未完稿即被害。据我所知,江南所写《龙云传》计划20万字,拟于1984年完成。江南在写《龙云传》的过程中,曾专程从美国来到昆明访问,搜集龙云的材料,实地考察了龙云活动过的一些地方。不过,他未能去到龙云出生及青少年活动的地区云南昭通。当他从昆明返回美国,下车伊始,即遭杀害,在昆明的调查材料未及整理。 在我搜集资料的过程中,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认识了昆明麦溪水泥厂退休干部田汝增先生。田老与龙云的公子龙绳文、龙绳勋、龙绳德诸先生都很熟悉,而且是江南在昆明采访期间的义务向导。田老不仅向我介绍了江南来昆采访的情况,而且尽可能把他手上的资料、照片提供给我使用,向我介绍了他所了解到的龙云的一些片断,对我有很大的帮助。田老还把江南给他的几封信借给我参阅,从这几封信中可以看出江南写作《龙云传》的某些情况。值得提及的是,有一封信是江南返美遇害前夕写的,有可能是江南的最后手迹。兹将江南给田汝增先生的几封信摘抄如下: 1984年5月24日的信: 汝增先生: 你给绳文的信,早交给我了。 我在写《龙云传》,如你的资料已准备好,即请惠下,或寄龙兄均可。 此书共写二十万字,预定今年出版。 我也可能到昆明和你们谈谈。方家治先生请代候。 祝好 江南 五月二十四日。 1984年7月26日的信: 汝增先生: 华报奉悉,不胜欣慰。 龙传已写九章,资料包括中外。去昆明的目的,主要求证一些资料的正确性,对龙生前所居住的地方,有点实感。 本由朱志高同行,他摔断了腿,不良于行,到昆明要你费心的,约一些硕果仅存的元老谈谈,去几个地方,大约在九月到。详细日期,确定后再通知。 祝好 江南7/26/84。 1984年9月15日的信: 汝增兄: 我已订19日飞昆明。 龙兄给你的照片、信,还有一点馈赠,一并带上。 给朱家璧有一信,还有龙泽汇。 电池也完了。 昆明见。 祝好 江南 9/15/84。 1984年10月13日,即江南返美遇害前夕的最后一封信: 田兄: 昆明畅叙,极为难得。我26日返美(注:后提前返美),即和绳文通电话。照片尚未冲出,一好就寄你。 江南10/13/84。 江南遇害后不久,江南夫人崔蓉芝女士曾给田汝增先生一信说: 田先生: 先夫不幸事,国内报导详实,于此不赘,谢谢你的关切。 “朋友遍天下”。大家对他的欣赏厚爱,足以告慰其在天之灵。 将来回国一定去拜访您。 崔蓉芝率妻羹叩 照片如果找到,一定寄你。 这里摘抄了几封信,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江南先生的最后活动,也表示我们对于江南先生未竟事业的怀念。 为了搜集更多的材料,除了在昆明访问了一些老人,查阅有关资料以外,我还约请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孙代兴先生一道去龙云的老家云南昭通地区进行社会调查。这次调查对我们帮助很大。 在昭通调查时,我们也访问了曾跟随龙云、当过20余年厨师的解德坤师傅。他不久前刚从美国回来。他向我们介绍了龙云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对于我们深入了解龙云也是有帮助的。 在写作过程中,我曾参阅过许多同志的文章。由于文内大部未注明材料来源,故将参阅过的文章(包括内部刊物的回忆文章和手稿)的作者,开列如下,以示谢意。这些文章的作者有龙泽汇、安恩溥、马镆、龚自知、刘宗岳、朱希贤(志高)、方家治、张增智、赵振銮、杨肇骧、余建勋、马子华、赵鼎盛、张剑波、胡以钦、赵乐群、傅开林以及龙云自己的有关回忆等。 由于得到各方面同志的支持和帮助以及上述作者文章的启示,才使得本传得以完成。 在本传写作过程中,我曾请著名史学家黎澍同志写“序言”。黎澍同志虽然身体不好,工作繁重,仍然答应了作者的请求。黎澍同志建议我读一读马克思为《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一书写的第二版序言,他认为这对于分析民国年间许多扮演了“英雄角色”的历史人物,是有帮助的。马克思在序言中有如下一段精辟的话: 在与我这部著作差不多同时出现的,论述同一问题的著作中,值得注意的只有两部:维克多·雨果著的《小拿破仑》和蒲鲁东著的《政变》(按:即《从十二月二日政变看社会革命》)。 维克多·雨果只是对政变的负责发动人作了一些尖刻的和俏皮的攻击。事变本身在他的笔下却被描绘成了晴天的霹雳。他认为这个事变只是一个人的暴力行为。他没有觉察到,当他说这个人表现了世界历史上空前强大的个人主动作用时,他就不是把这个人写成小人而是写成伟人了。蒲鲁东呢,他想把政变描述成以往历史发展的结果。但是,他对这次政变所作的历史的说明,却不知不觉地变成了对政变主人公所作的历史辩护。这样,他就陷入了我们的那些所谓客观历史家所犯的错误。相反,我则是说明法国阶级斗争怎样造成了一种条件和局势,使得一个平庸而可笑的人物有可能扮演了英雄的角色。 拿破仑由一个平庸而可笑的人物扮演了英雄的角色,是由于法国阶级斗争的发展所造成。龙云由一个不知名的武术爱好者变成了著名的反蒋爱国人士,也是由当时中国阶级斗争的发展所造成。离开了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龙云这样的历史人物的出现那就是难以理解的了。实际上,在民国年间,像龙云这样的历史人物,又岂止一个龙云而已。解剖一个龙云,对于我们认识民国年间的中国社会,无疑是有益的。这就是我写作《龙云传》的重要目的之一。如果说,读了本传,对于读者认识民国年间的中国社会有一点帮助的话,笔者也就心满意足了。 1985年10月于昆明 后记 《龙云传》第一、第二版,分别于1988、1999年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受到欢迎。2010年夏,我在云南电视台举办的“云南讲坛”讲授《民国风云人物——龙云》,八讲播出后,又引起强烈反映。中共云南昭通市委书记夜礼斌先生与远在美国波士顿的龙云之子——龙绳文先生通话,充分肯定《民国风云人物——龙云》的讲座,表示应该重印谢本书教授的《龙云传》,宣传昭通籍的历史文化名人,对于提高昭通的知名度,对昭通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促进昭通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是有益的。龙绳文先生告诉夜礼斌先生说,谢本书教授此时恰好也在美国波士顿。夜即请龙转告,谢本书教授回昆明后,尽快与他联系。 我于2010年9月返回昆明,与夜礼斌先生取得联系。夜礼斌先生趁上昆明办事的机会,约我在昭通驻昆明办事处见面,盛情款待。他表示,由昭通出资,请云南人民出版社再次重印《龙云传》3万册。其时在场的云南广播电视局局长(原云南省新闻出版局局长)张德文先生,当即与云南人民出版社社长刘大伟先生联系,得到了同意出版的肯定答复。 随后,中共昭通市委宣传部部长陆琴雯女士,为落实夜礼斌先生的意见,到昆明约我同赴云南人民出版社,与社长刘大伟、历史编辑室主任赵石定先生见面商议。大家意见,以《龙云传》第二版为基础,只作必要的文字校勘,不必作大的修改。但应当补充照片,改进版式。为此,我与云南人民出版社签订了出版合同。 根据上述意见,我除了校勘文字外,只在一个地方作了少许补充。出版社的责任编辑认真进行了编辑校对,修改了前二版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昭通市委宣传部、龙绳德先生以及我本人又提供了一部分图片供选用、补充。 经过短短的几个月的努力,该书终于与读者见面了,这要感谢中共昭通市委、市政府、夜礼斌先生、陆琴雯女士,感谢云南人民出版社刘大伟、赵石定先生,还要感谢龙绳德先生的支持和帮助,使该书得以顺利再版。最后也要感谢四川民族出版社为该书的第一、第二版出版所作的努力。 作者 2011年1月于昆明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