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说什么》37万多字,用通俗的语言逐字解读只有3万字的《周易》周易。
作者(覃贤茂)是四川大学的教师,本书是他将3年多的课堂讲记整理而写成的。
《易经说什么》回答了读者的很多问题,如:乾卦的第一爻为什么是“潜藏之龙”?坤卦的第一爻“履霜”,“霜”从何而来?屯卦中的女子为什么十年嫁不出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易经说什么(在大学的92堂周易公选课)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覃贤茂 |
出版社 |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易经说什么》37万多字,用通俗的语言逐字解读只有3万字的《周易》周易。 作者(覃贤茂)是四川大学的教师,本书是他将3年多的课堂讲记整理而写成的。 《易经说什么》回答了读者的很多问题,如:乾卦的第一爻为什么是“潜藏之龙”?坤卦的第一爻“履霜”,“霜”从何而来?屯卦中的女子为什么十年嫁不出去?…… 内容推荐 市面上常见的白话《周易》版本,似乎都能看懂。但一合上书,思考一下,就不知所云了。这些书中的绝大部分,不能说它们有问题,但可以说它们不适合普通读者自学。因为《周易》犹如一本谜语,其卦辞、爻辞犹如谜面。大多数的书只教你读懂谜面的文字,让你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读者的智力是不能低估的!读者总是在读了白话解释后,还要在心里多问一些为什么。这一问,常常会把自己问糊涂,学不下去了! 《周易》这本“天书”的逻辑结构很复杂,解读的书汗牛充栋,各执一词又互相攻讦,欲言又止又遮遮掩掩,让人云里雾里。《易经说什么(在大学的92堂周易公选课)》作者(覃贤茂)从30岁左右研究易学,至今已有20年。在本书中,他站在教师的角度,将自己在四川大学开授《周易》课程的讲义整理成书,十分适合年轻人自学。打开《易经说什么(在大学的92堂周易公选课)》,你可以绕开陷阱,直抵《周易》的“正门”。 目录 作者序用本源的思路解《周易》 导读 多问几个为什么,“天书”也能自学 第l课 初读《周易》问题多 第2课 最难自学的“天书” 第3课 读者的智力不能低估 第4课 知道谜底,才是真正读懂 第5课 揭示秘密的传统途径:以象解易 第6课 解释《周易》的正统思路 第7课 “扫象不谈”的王弼 第8课 “草根一族”的李鼎祚 第9课 大师级人物:来知德 第10课 解读《周易》的几本巨著 第11课 被现代人忽视的易学传统 第12课 本书:三年整理的大学教案 第一章 把学《周易》当成智力游戏 第13课 对于《周易》,没有人揭开了所有谜底 第14课 八卦长成什么样 为什么是“上南下北” 阴阳的“三大定律” 《周易》一名三义 卦:“悬挂的物象” 爻:蓍草的交错和变动 第15课 八卦的八种“象” 恒象:恒常使用的象 广象:八卦对应世界万物 逸象:八卦的不完全举例法 互象:以“互卦”取象 变象:阴阳没有绝对的静止 伏象:所有爻改变阴阳属性 覆象:将卦旋转180度 大象:卦之间的象征和联想 第16课 八卦:乾坤生六子 乾坤为父母,生出三男三女 阳卦多阴,阴卦多阳 第17课 伏羲画“先天八卦图” 应用最广的“先天八卦数” “伏羲六十四卦”卦序与二进制有关 先天八卦:测未来是逆行相推 第18课 周文王的后天八卦 后天八卦顺序与“洛书”有关 后天八卦代表的方位 第19课 洛书 中华文化之源的“千古之谜” 洛书口诀 第20课 河图 河图口诀 河图方位的象征含意 五行的“生数与成数” 二十四节气歌诀 第21课 五行与天干地支 五行生克 天干配五行方位 地支配五行方位 地支配属相 地支配月份(农历) 冬至一阳来复,所以“建子” 第22课 朱熹的六十四卦次序 卦名次序歌 “二二为偶,非覆即变” 第23课 分宫卦象次序(京房八宫卦) 八宫卦的爻变 第24课 六十四卦方圆图:圆为时间,方为空间 《周易》的时空模式 方圆图中的数字排列 第25课 特殊的“十二消息卦” 消息卦对应十二个月 阳增多吉,阴增多凶 第26课 《系辞》的占算方法 天数与地数 古筮占卦的“三变” 解卦的方法 第27课 《十翼》中的十二种爻象爻位说 《十翼》:不可不知的《周易》导读 《十翼》中的爻象爻位说 第28课 乾坤两卦的天文地理取象 乾坤配四时(第一种情况) 乾坤配四时(第二种情况) “龙”字的起源 以星相解乾卦六爻 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乾卦六爻与二十.四节气 坤卦六爻与二十四节气 第二章 《周易》六十四卦详解 第29课 第1卦乾乾上乾下 第30课 第2卦坤坤上坤下 第31课 第3卦屯坎上震下 第32课 第4卦蒙艮上坎下 第33课 第5卦需坎上乾下 第34课 第6卦讼乾上坎下 第35课 第7卦师坤上坎下 第36课 第8卦比坎上坤下 第37课 第9卦小畜巽上乾下 第38课 第10卦履乾上兑下 第39课 第11卦泰坤上乾下 第40课 第12卦否乾上坤下 第41课 第13卦同人乾上离下 第42课 第14卦大有离上乾下 第43课 第15卦谦坤上艮下 第44课 第16卦豫震上坤下 第45课 第17卦随兑上震下 第46课 第1 8卦蛊艮上巽下 第47课 第19卦临坤上兑下 第48课 第20卦观巽上坤下 第49课 第2l卦噬嗑离上震下 第50课 第22卦贲艮上离下 第5l课 第23卦剥艮上坤下 第52课 第24卦复坤上震下 第53课 第25卦无妄乾上震下 第54课 第26卦大畜艮上乾下 第55课 第27卦颐艮上震下 第56课 第28卦大过兑上巽下 第57课 第29卦坎坎上坎下 第58课 第30卦离离上离下 第59课 第31卦咸兑上艮下 第60课 第32卦恒震上巽下 第61课 第33卦逦乾上艮下 第62课 第34卦大壮震上乾下 第63课 第35卦晋离上坤下 第64课 第36卦明夷坤上离下 第65课 第37卦家人巽上离下 第66课 第38卦睽离上兑下 第67课 第39卦蹇坎上艮下 第68课 第40卦解震上坎下 第69课 第41卦损艮上兑下 第70课 第42卦益巽上震下 第71课 第43卦央兑上乾下 第72课 第44卦姤乾上巽下 第73课 第45卦萃兑上坤下 第74课 第46卦升坤上巽下 第75课 第47卦困兑上坎下 第76课 第48卦井坎上巽下 第77课 第49卦革兑上离下 第78课 第50卦鼎离上巽下 第79课 第51卦震震上震下 第80课 第52卦艮艮上艮下 第81课 第53卦渐巽上艮下 第82课 第54卦归妹震上兑下 第83课 第55卦丰震上离下 第84课 第56卦旅离上艮下 第85课 第57卦巽巽上巽下 第86课 第58卦兑兑上兑下 第87课 第59卦涣巽上坎下 第88课 第60卦节坎上兑下 第89课 第61卦中孚巽上兑下 第90课 第62卦小过震上艮下 第91课 第63卦既济坎上离下 第92课 第64卦未济离上坎下 第三章 十翼:理解《周易》精髓的捷径 《系辞·上传》白话全译 《系辞·下传》白话全译 《说卦传》白话全译 《序卦传》白话全译 《杂卦传》白话全译 附录l: 《荀九家》逸象及孟氏逸象 附录2: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第2课 最难自学的“天书”. 《周易》是汉语文化的总源头,是中国传统经典中的经典,历来被誉为“群经之首”。在明代皇家《永乐大典》、清代皇家《四库全书》中,《周易》均居首位。古人曾言:“不读易不可为将相”。不知易,居然不可治理天下!学习《周易》,一直被视如此重要的大事! 汉语文化中各种学问分支,其实均是从《周易》衍生而来。所以占卜家说它是占筮书,天文学家说它是天文书,哲学家说它是哲学书,历史学家说它是历史书,医学家说它是医学书,农学家说它是农事书,文学家说它是一部文字优美、结构严谨的文学书,甚至诗歌的起源都在其中……《周易》的重要性自是不需再说。 那么《周易》到底言说了什么样的秘密?如果说《周易》犹如一本谜语,怎样才能揭开它的谜底呢? 现在社会中,虽然人们对于学习《周易》的目的和兴趣大有不同,但是想学习《周易》的人确实很多。我在学校开设讲授《周易》导读课程时,亲眼见到同学们的学习热情,给了我很大的触动。 《周易》几乎是一种最难以自学的古代经典。在一般人的眼中,《周易》就是一本“天书”。这样的看法,不仅是因为《周易》文辞的古奥,还在于《周易》内在逻辑结构的复杂,不输于让很多理科学生头痛的高等数学。更要命的是:古往今来,解释《周易》的书籍汗牛充栋,流派纷繁,各执一词,甚至南辕北辙,彼此攻讦,莫辨真伪。 对于一个有心学习《周易》的普通读者,面对这样的问题能够怎么办?只有临歧而泣,郁闷纠结。我不是在夸大其词。我知道一般读者的困惑。 第3课 读者的智力不能低估 举一个例子,任何一个读者如果到图书馆或城市里较大型的书店里去,随便找上三五本白话解释的《周易》,只需要任意抽查它们对某一卦爻的解释,进行对比,一定会感到困惑。因为每一本书的解释都言之凿凿,却又是各说各词,几乎每一本书都有类似这样的广告词:这是一部你真正能看得懂的…… 有一个亲身经历的案例。我的一个高中同学,是80年代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高才生,智商完全没有问题,但是他自学《周易》的经历却相当让人感慨。他家里买了十几本现代白话《周易》读本,而且大都是名家所著,包括一些名校编写的注释读本,还有印刷得很精美、花花绿绿的图说经典之类。但他自己确实越读越糊涂。每次拿起白话《周易》看的时候,文字解释似乎都是看得懂,但书一合上,一思考,就不知所云了。 后来他找到我,向我讲了这些苦衷。我的一番话使他若有所悟。我并不是在这里故作惊人之语,但事实上就是如此!坊间流行的那些白话《周易》,百分之九十,甚至更多,不能说它们有问题,但它们基本不适用于普通读者自学。 为什么?因为《周易》犹如一本谜语,其卦爻辞就是谜语的谜面。一般的白话《周易》只是教你读懂谜面的文字,那有什么意思?对于读者来说,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坊问百分之九十的白话《周易》,只是在字面上进行白话解释。优秀一些的读本,会在所谓的“义理”上给读者进行较好的分析和解释,这还算是不错的。但是读者的智力是不能低估的啊!读者总是在读了这些白话解释之后,还要在心里多问一个为什么。这一问,就把读者自己问糊涂了,学不下去了! 第4课 知道谜底,才是真正读懂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坤卦初九爻辞说:“履霜,坚冰至”。这句话字面上的意思不难懂,是说:踩着霜,坚冰的季节就要到来。如果加上那些白话《周易》“义理”的分析,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见微知著,从小处见大处。 但是,为什么坤卦初爻要说“履霜”呢?“履霜”只是谜面,谜底的“霜”在哪里?“霜”从何处而来?这句话是随便写的吗?这句话为什么要在这里出现?能不能把这句话放在其他的地方?比如放在其他的卦爻辞中? 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只有知道谜底,才是真正读懂了《周易》。如果我们能够对“履霜”的“霜”从何而来,进行了合理而清楚的解释,你对坤卦初爻的印象就会极为深刻。我在给学生讲课时,每当用“消息卦”的概念讲解“履霜”的“霜”,是从农历九月的节气“霜降”而来,同学们都会有终生难忘的印象。这就是我写这本书的缘起。 这样说不是想要自卖自夸。我学习《周易》二十几年,深知学问难做,深不见底。很多专家学者学问精到,那些名家大师也并不是都浪得虚名。但我相信,现在能够像我这样耐下心来,发愿为普通读者写一本真正用以入门的粗浅读本的人并不多。 为什么会出现坊间的白话《周易》难以满足读者想要“知其所以然”的好奇心的情况?其实这和易学解释史大有关系。这里不必太过展开,只是为读者略为介绍其来龙去脉。 第5课 揭示秘密的传统途径: 以象解易 《周易》的作者到底是谁,我们先不去说,但是考察《周易》的起源,“观象系辞”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有人要争也没有办法。但真的是有人争,还真有些名家是这样否认)。 《周易》的卦辞和爻辞,绝不是有些人以为的那样,是随意的安排。我们可以想象,一定是先有一个卦形卦象(比如,乾卦是六阳爻,坤卦是六阴爻),然后《周易》的作者对此卦形卦象进行反复的观察、稽考,深思熟虑之后,才以一种合理的内在逻辑对其卦爻象进行评判,以一种类似现代形象思维的方式,类似象征主义诗歌的写作原则,写下了卦爻辞。比如: 看到乾卦的卦形,是六个纯阳爻。《周易》的作者在对六个纯阳爻的卦形卦象进行深思熟虑之后,在卦象后系以卦辞:“乾,元亨利贞。” 看到坤卦的卦形是六个纯阴爻,初爻是最下面的阴爻,《周易》的作者在对六个纯阴爻的卦形卦象进行深思熟虑之后,在初爻后系以爻辞:“履霜,坚冰至”。 其他的卦爻辞,应该都是这样“观象系辞”。所以说,《周易》六十四卦卦辞、三百八十四爻爻辞,都和每一卦的卦形卦象、爻形爻象有某种合乎逻辑的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并不存在“充分必要条件”,不是说某卦的卦形卦象和此卦爻辞之间是可以相互推导的。P0-2 序言 用本源的思路解《周易》 一、我与神秘文化的因缘 2009年是我的人生中一个重要的时间点。这一年因缘际会,我离开了曾经生活二十四年的异乡南京,回到故乡,进入了四川大学锦江学院文学传媒学院任教,并担任了国学经典《周易》的教学任务。 说来惭愧,我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学习《周易》,潜心研究数年之后,也自觉颇有一己之得。虽然结缘早,但一直并没有发愿写一本解读《周易》的书。原因很多,主要是深知那件工程非常浩大,劳心劳神不说,时间上也需要极大的投入。此外,那时的我的兴趣侧重于文学创作上。 在90年代,我写了两本介绍《黄帝内经》运气推算知识的普及小书,其中一本后来还在台湾出版。写《黄帝内经》运气推算,一是对我早年迷恋于东方神秘主义文化的一个总结和交代,二是因为当时对出版市场的考虑。 我在《黄帝内经与运气推算》一书的前言写道: “实际上,后来发展得丰富成熟的中国古代算命术,具两大理论支柱,一是八卦,一是阴阳五行。而代表八卦的经典著作为《易经》,代表阴阳五行学说的经典著作是《黄帝内经》。”“精通中国古代算命术的人都知道,如果学习了《易经》和《黄帝内经》,再学算命术,许多深奥难解之处就会变得浅显明白了。” 我在《实用运气推算运气要诀详解》一书的前言则写道: “《运气要诀》是由清代御医吴谦等人,根据《黄帝内经·素问》的内容编辑而成,是关于中国传统运气学说的简明读本,具有易记易诵的特点。” “知八卦而不知运气,犹如有两脚之人却只用独脚行走,将去亦不远。” 二、接受四川大学的《周易》教学任务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学习《周易》,受到当时花山文艺出版社的高级编审张志春先生的教益和指点。我的两本《黄帝内经》运气推算的小书,当时就是经由张志春先生策划的。张志春先生兼治文史,后来担任河北省周易研究协会会长,堪称大师。我年轻时受到他的提携帮助,对他一直心怀敬仰和感激之情。 岁月流逝,风景转移,几乎就在2009年我在四川大学锦江学院接受《周易》教学任务的同时,我决定写这本解读《周易》的书。我觉得这个时候已经条件成熟,一来可以将我多年学习《周易》的心得与同好者分享,二来教学相长,更好地为我的学生们提供参考资料。 当面对为学生介绍合适的《周易》解读读本时,我实在是感到犹豫和困惑。按照我自己的理解,市场上多数《周易》解读读本并不是很适合大学生等初学者。关于这一点,我在导读中有更详细的说明。 对《周易》的解读,我最反对的一个观点,就是很多人认为的《周易》其经文彼此没有内在逻辑,如:“就《周易》全书的情况看,大部分内容仍属于筮辞的堆砌,多数卦的卦爻辞之间缺乏甚至没有逻辑的联系。”(朱伯崑著《易学哲学史》第一卷第10页)。这样的观点,在当今《周易》解读书籍中占据主导地位。我觉得这正是真正问题症结的所在。 我认为,《周易》一书经文具有某种内在数理逻辑结构和形象思维方式。六十四卦卦辞爻辞,就如同用象征主义原则写作的六十四首诗歌文本。此书作者首先是“观象系辞”,面对六十四卦的卦爻形状,细细体味观察,根据某种内在的数理逻辑,用象征主义原则系撰出卦辞爻辞。所以这些卦辞爻辞一定与卦爻图像有着某种对应的关系。这种对应关系并不是一一对应,彼此不是充分必要条件,而是只有必要条件,即:有此卦爻辞,一定是因为有此卦象爻象的存在。 三、每个人都可以写一部自己的易经 历史上所谓三易,《连山》、《归藏》、《周易》,都应该是这样,以某种内在的数理逻辑结构原则,然后用象征主义原则写出卦辞爻辞来。因为《连山》、《归藏》都已经失传,我们并不能确认它们是否有类似《周易》的卦爻辞。 这样的“观象系辞”象征主义原则的写作方法,于情于理都是容易被理解的。如果你自己有足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其实你也可以写一部你自己的“易经”。事实上,古代做这种事情的大有人在。 明末清初的张潮(我非常喜欢的一个文人),写过一则小品《贫卦》。他将大过卦重新“观象系辞”,把大过卦图像拆解为“分贝为贫”,“分上贝下,下八为初阴,中目为四阳,上分为上阴”(大过卦初爻为阴爻,阴爻两断大即“下八为初阴”;上爻为阴爻,阴爻两断大即“上分为上阴”。大过卦上卦兑,上面一阴爻两断,下面两阳爻两连,形状恰像分字;下卦巽上面两阳爻两连,下面一阴爻两断,形状恰像贝字),写出卦辞:“贫,无咎,利君子贞,不利有攸往”,然后将每一爻也写出爻辞。此小品《贫卦》才情诡异,锦绣文思,堪称一绝。 类似的例子当然还有。如与张潮同时的尤侗作负卦,王晫作谄卦等(见王睥与张潮编纂的《檀几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影印版)。 四、传统解《周易》之法最有效 将六十四卦卦辞爻辞看成用象征主义原则写作的六十四首诗歌文本,也有其他学者认识到这一问题,虽然认识的程度和角度有所不同。 我曾经看到这样的说法(见《略说<周易>和<诗经>的关系》,原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64年l期,转引自夏传才著《思无邪斋诗经论稿》,学苑出版社2000年9月版),历史学家李平心先生认为:《周易》一书是战国时代的一位作者所写,其卦爻辞是采用《诗经》的语句,模仿《诗经》的谐隐,所以,从内容和文体来看,《周易》袭用和模仿《诗经》。《周易》一书是战国时代所撰,这样的论点现在几乎不攻自破,我们用不着去深究,但李平心先生能够看出《周易》卦爻辞与《诗经》的谐隐(象征主义的思维方式)有某种相类,还是有见地的。 《周易》的“观象系辞”这个观点,绝非我自己的发明,这是最早、最合于情理的解读《周易》的方法。而因为历史的原因,这个方法被忽略甚至几近失传。 根据我多年学习《周易》的经验,对于大学生之类的初学者,回归到传统解读《周易》的理论上是最方便有效的学习方式。这才可以使他们不会纠结和迷惑,才能知其然而又能知其所以然,感受到学习《周易》的乐趣,“玩索而有得”。 五、回归孔子“以象解易”的本源 我的这些想法得到了锦江学院文学传媒学院院长严廷德教授的理解和支持,这让我深感慰藉。严廷德教授精研汉语言文字学,著作等,他的认可和赞同给了我很大的信心。他鼓励我潜心研究,并为我提供了许多工作上的便利条件。此外,还要感谢锦江学院通识教育教研室主任董小伟博士,因为他的支持,《周易》的课程今年已经成为全校的公选课,有更多的学生得以选修此课程。 因为种种因缘聚合,从2009年我担任《周易》的教学任务起,我一边教学,一边写作本书。从2009年到现在,我已经讲授《周易》四个轮次,并在2012年的冬天完成了本书的写作。感到欣慰的是,去年我教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中,有两位学生的毕业论文选择了《周易》的课题。一位同学汪小玲的论文题为《<周易>以马取象卦爻辞易例分析》。另一位同学张娣华的论文题为《以屯卦为例浅析<周易>的以象解卦系统》。虽然她们的论文还比较稚嫩,但已经初窥门径。国内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能以《周易》为研究课题的,实在是少之又少,所以更显出她们的不易。 本书对《周易》的解读,用的是孔子“以象解易”最本源而又是几乎已经失传的理论。这样解释《周易》对于读者是最易理解的。此种方式绝不敢臆造,所有观点都是言之有据,参考大量古籍资料,有所根据。我相信,本书呈现给读者的是笃实敦厚的内容,尤其适合初学者以正途入门。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