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编著的《大气成分观测业务规范(试行)》从国家和地方气象事业发展和服务需求出发,依据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观测指南》的基本技术要求,在总结多年来大气成分观测业务和科研活动的运行、管理和技术经验的基础上,经完善、总结和提炼而成。
本规范适用于开展大气本底观测业务、基本大气成分观测业务和环境气象观测业务的相关台站。相关的科学研究试验工作可参考本规范。
本规范规定了大气成分观测业务的基本任务、观测方法、技术要求以及观测数据记录的处理方法等。大气成分观测仪器的具体安装、操作步骤和维护方法以及业务软件的使用方法等由相应的技术手册规定。
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编著的《大气成分观测业务规范(试行)》从国家和地方气象事业发展和服务需求出发,依据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观测指南》和基本技术要求,在系统总结多年来大气成分观测业务和科研活动的运行、管理和技术经验的基础上,经完善、总结和提炼而成的。全书共14章,规定了大气成分观测业务的基本任务、站址选择、观测方法和技术要求,以及观测数据采集、传输和记录的处理方法等。
《大气成分观测业务规范(试行)》可供从事大气成分及相关观测、应用和服务的业务、科研以及工程技术等方面的人员使用,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教学参考书。
第一编 总则
第1章 观测组织工作
1.1 观测的分类
1.2 观测任务
1.3 观测要素
1.4 观测方式
1.5 观测程序
1.6 时制、日界和对时
1.7 大气成分观测员
1.8 样品分析人员
第2章 大气成分观测场址
2.1 站址选择
2.2 观测场室要求
2.3 仪器布设
2.4 观测环境报告书
2.5 站址变动
第3章 观测仪器
3.1 基本要求
3.2 观测目标
3.3 维护、检修和标校
第二编 大气成分观测
第4章 温室气体及相关微量成分
4.1 概述
4.2 二氧化碳(CO2)浓度
4.3 甲烷(CH4)浓度
4.4 氧化亚氮(N2O)浓度
4.5 六氟化硫(SF6)浓度
4.6 卤代温室气体浓度
4.7 二氧化碳的碳稳定同位素比(□13C—CO2)
4.8 二氧化碳中氧稳定同位素比(□180一CO2)
4.9 二氧化碳的放射性碳同位素比(△14C—CO2)
4.10 氧氮比(O2/N2)
4.11 分子氢(H2)浓度
4.12 温室气体标气配制
第5章 气溶胶类观测
5.1 概述
5.2 质量浓度(PMl、PM2.5、PM10、TSP)
5.3 黑碳气溶胶质量浓度
5.4 气溶胶散射系数
5.5 整层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
5.6 气溶胶滤膜采样
5.7 垂直廓线
5.8 能见度
5.9 气溶胶数浓度谱
第6章 反应性气体
6.1 概述
6.2 地面臭氧(O3)浓度
6.3 二氧化硫(SO2)浓度
6.4 一氧化碳(C0)浓度
6.5 一氧化氮(NO)、二氧化氮(NO2)和氮氧化物(NOx)浓度
6.6 氨(NH3)浓度
6.7 挥发性有机物(VOCs)浓度
第7章 臭氧总量
7.1 概述
7.2 测量方法
7.3 仪器的安装、运行和维护要求
第8章 干湿沉降
8.1 概述
8.2 总降尘量
8.3 降水可溶性离子成分浓度
第9章 其他观测
9.1 概述
9.2 空气负离子浓度
9.3 气传花粉
第10章 样品保存、运输与分析
10.1 样品的种类
10.2 样品的存贮
10.3 样品的运输
10.4 样品的分析与资料汇交
第三编 观测数据采集、传输与数据质量控制
第11章 观测数据采集与传输
11.1 数据采集方式
11.2 观测数据格式及编码
11.3 数据传输与监控
11.4 大气成分观测业务软件
第12章 观测质量管理
12.1 质量保证
12.2 质量控制
第13章 观测资料记录和处理
13.1 人工观测资料记录和处理要求
13.2 自动观测记录和处理要求
13.3 观测数据的处理方法
第14章 大气成分观测记录簿、表
附录1 温室气体观测记录月报表
附录2 大气气溶胶观测记录月报表
附录3 反应性气体观测记录月报表
附录4 臭氧柱总量观测记录月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