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岛子民
晚上近七点,我们在台湾花莲慈济大学开始聆听海洋文学讲座。讲座者:廖鸿基老师。
他说,自己小时候有语言障碍,很怕与别人讲话。逃,去海里,开始与大海说话。
他说,生命的答案在黑潮里。
他说,三千年的老树,生命伫立在一点之上。
他说,山就站在海的边上,一横一竖,大山大海。
他说,直线是人的路,不如大自然的曲线漂亮。
他说,和海接触,不能站在甲板上,那样还是有距离。得跳下去,这样就融入了大海。那是改变一生的瞬间。
他说,要看宽的,不要看窄的。在船上,要是看近处就会很快晕船。
他说,第一现场具有最伟大的力量。
他说,文学是特定舞台上的故事。文学的素养和能力就是看见他人看不上眼的风景。要让心灵优雅、柔软并善于表达。
他说,没读过什么书,海也读不够。看山看海看台湾,要好好地与自己的家乡相处。
他说,他会一直这样下去。每一个地方都如此吸引着他。
……
听你讲座,不,是讲故事。你把一张张拍摄的照片配上加注的文字,你和着照片的味道轻轻淡淡地念着,一边温温地讲着自己的故事……这不是海洋知识讲座,不是海洋文学创作展示,不是写作课堂,而是一个人与大海的故事会。偏瘦的身材,灰白的头发,湿热而带着海的润性的脸色和毫不修饰的安静的神态。
十几岁,你逃避了人群,找到了海的世界。我们生来可能都带着无法规避的某种状态和困局,人称其为“障碍”,可海不会这么解释。你一个瘦小的孩子,逃到哪里是好?你流浪流浪,到海里。抬头一望,便是天地。不是你选择了海洋,而是海洋选择了你。不会沟通的孩子,在心底留有纯净、广阔如海洋的空间,你足以听见海的哭喊,听见海的申诉,听见海的告白。你还没长大,没有经历繁杂的人世太久,没沾染谄媚与虚伪,你坐在海前,就是海的孩子,海的天使。
从渔夫,到作家;从清瘦男童,到将至花甲:从紧闭的嘴唇,到丰富的语言,你跨越了一大片心海啊j我仿佛看见,你光着脚丫,空着双手,咬紧嘴唇,第一次与大海对视的眼睛;我仿佛看见,黎明将至,你拎着鱼篓,装着夜色,独自出海的背影;我仿佛看见,你多少次站在甲板上,无所依托、无所顾忌地如海豚跃入大海时的身姿。别人不懂你的孤僻和寂寞,可我知道你有多甜蜜。再苦,再痛,都让海水抚平。
最重要的是,你有一颗感知的心。写作的源泉千千万,而你——独一无二。因为你的笔下是真实、是天然、是柔情万般、是情谊万丈。跳下海,你是铁骨硬汉,在海上,你是柔情儿郎。你的那些文字如此纤细,入微至大干世界的根须。男人中,少见的感性的双眸啊,少见的沉沉的深情啊!我喜欢你灵魂上兼具两种生命质感,储存两种生的能量。 听你叙述笔下的《鲸世鲸生》,才知道几条鱼的一生一世可以伟大到令人自惭形秽;一面海,竞能与人交心;一个人的生命,竟能以生的意象充分地伸展、延续在大自然中。因为你用自己海的属性记述海,用悬在海里的生命眷恋海的生命,你自己也得以久久地存在,久久地遨游在海里,久久地静坐在山前,久久地注视着天空,久久地让声带浸润在自然间。听你现在讲话,已是如此流利,我想,这是海,偿还了你的“障碍”吧。
你的寻鲸小组与政府打交道,这是你第一次真正与“社会”打交道。不懂事、糊弄事的官员们一劲儿对你说“不”,可是一位处长起身,拿起你的《鲸生鲸世》开始声情并茂地朗读,感动了全场。这也是你第一次强烈地感受到文学的力量。你讲到政府的不作为,我在这一刻掉泪。一个有志气和才情的人,一个深深了解海洋、深深关怀土地的人,怎么能让热情被他们打败!?之前在四中听建筑师李虎先生讲座,他说了至少五次“现在不缺好的建筑师,缺好的政治家啊!”再听你讲这个故事,我心里多难过。我也开始重新思考,一个好的政治家应该是怎样的?什么是政府职能?……
你离开的时候,林校长让我单独送你。你关心我的学业和对未来发展的想法,我们又谈到今天的讲座,当我说到政府一点时,你却说,不要期待,不要抱有希望。这是看“透”了吧,抑或是台湾给你的惯性?我依然敬重你,依然热爱你,可是我还不能在年纪轻轻时答应你不去抱希望。试试就有希望,对吗?
我牢牢地抱着的希望里,还有,海洋的岁月可以多长久?自然的概念可以多广大?生的旨意可以多简单?
多少人可以慢慢地,静静地,真真正正地看大地苍劲,看山川满目,看潮起潮落,看云卷云舒?多少人,还有“逃”的路?
“一定会有机会和您一起出海去!”
“好,好!”
浩浩大大的三个字:出海去!就这么敲在我心上,成为我的诺言!
目送你走远,再走远一步。
再见,再见!海岛子民,请让我目送你,像你目送鲸一样。
2011年12月
P50-54
与一格接触、读一格作品,我能体会到她发自内心的表达。她用真诚的语言打动人,用优美的文字影响人;而她更深长的表达则是将语言、文字中的理想与关怀化作积极的有力行动,不断帮助、激励人。这位心怀家国天下的优秀高中生,她和她的作品都值得推荐!
——涂猛,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秘书长
在李一格这代人的视野中,世界是小的,心是大的。虽然她的名字只有“一格”,但她看到的是“格外”。能够看到“格外”的一代人,让我们充满期待……
——张延平,《北京青年报》社长
作者冰雪聪明,又在特别栽培的教育环境中成长,所有的成果展现在其灵慧的文字之间,值得期待。
——廖辉英,台湾著名作家
成人之美
《格外》是一番美意的成全。
那是我第一次用邮件联络一位素不相识的大学教授,请求面谈答疑解惑。多么幸运,我得到了及时、友好的回复。后来这位英美文学专家在两个小时内,引经据典为我解读几点文学要素、了解我的状态与经历,鼓励我更多尝试英文写作。这位先生的学识、修养、气度令我十分敬佩。
一周后他打来电话,为我引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杜俊红编辑。我想,他不仅记着一个孩子用中文书写的文章,更记得我真诚的听、热情的问与积极的寻。
与杜老师一见,我立刻感到这是位了不起的资深编辑,她明亮、和气、宽容,面对我这个孩子,她不仅读我,更是听我、问我、寻我。《格外》一年精心酿造,我在书写中长大了点儿,却在编辑那学习了很多。她的人格、眼光和能力和谐统一,才有了《格外》的风格。
《格外》,来自欣赏的眼和善良的心,来自长者对孩子的无条件相信。他们启迪着我“良知”与“善行”,而这,正是《格外》生命的开启、通行与追求。
《格外》有一点故事,而支撑它的,是更多故事。也许文字的刻度单位是无量与无尽。我想用字雕刻情,我想书写无言,就像一年间,我无时不惦念他们的成人之美。
“格外”是3秒钟跃出脑海的词语。
想到这个书名,只是有股莫名的熟悉感。我钟情“格外”,为她常常用于赞美与感谢,为她默默勾勒精彩与特别,为她带给我联想翩跹。
这一词印在心里,我走了些地,见了些人,读了些书,做了些事。我发现自己开始喜欢“格外”的陌生感,因为那地那人那书那事无不充实着新的“格外”涵量,正如这本书中长者、师者、友者对它的不同理解。《格外》是共写、共读,是“各如其意”,是“其义自现”。
“格外”的丰富,让我更深地感到学习的重要。内心有印象与印刻,常怀好奇与尊敬,将新知纳入自己的系统,锤炼独立的想法和通达的气质。我感谢读者们给我如此优厚的学习机会,大家让“格外”有生长的空间,正如我们自己。
“格”外,是一朝夕、百世师、千里目。
我在时光、历史和遥远处常感渺小,而在另一处,却无刻不感到大写的“在”。
这一处,是父母亲情比天长的家庭;是保护我天真、给予我知识、滋养我精神、锤炼我品质的校园;是百姓众生千般模样的社会:是五味俱全、目迷五色的生活;是陡然残酷而始终纯真烂漫的自然……
我用书写的方式沉默地呼喊“我在”——在生命的大教室里。
意外。我相信,那些意外的事情都在情理之中,我相信,那些偶遇的人们都是意中人。
身外。我希望心问的意念与身外的景象和睦相容,乘兴而来,不兴不归!
窗外。窗外的时代,窗内的人,一起变迁与守望,彼此所属,彼此钟情。我要陪着窗外慢慢长大。
课外。是三寸时光、七彩梦想,是我延展的青春记忆。 言外。爸爸的家书说,你若能言善道,就更要听听别人怎么说,看看别人怎么写;老师的讲书说,要辨弦外之音,要品言外之味,但更要知其就里;世上的好书说,语言能尽,其意无穷,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格外》帮我找到一种连结内外的方式,介质是心灵,途径是写作,目的是分享。
我“在”,在外界,在内心。
格外,感谢。
感谢爸爸妈妈陪《格外》成长,陪我长大;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倾力支持;感谢刘长铭、何石明、连中国、黄春等很多四中老师们给我的极大鼓励;感谢卢青青、张怀民等首师附老师们的悉心培养;感谢路喻心、陈文琦、刘俊阳、江旻谚、晏云、赵文丹、栾思飞、熊铮、周家伟等好朋友从各地带来祝福;感谢周有光、余光中、高洪波、涂猛、杨澜、于丹、张延平、漆永祥、廖辉英等诸位长辈的无私勉励与温暖期待……
感谢我手机无情的“倒计时”软件:
距离成人生日还有1天。
距离成人礼还有10天。
成人了,该给别人送礼了,礼是尊重、是敬谢、是感恩。十八岁,时光扶起我的样貌,太多人支起我的骨脉。成人礼,就把《格外》倾心倾情献给大家吧。
送给你,一格。你成熟了,敢于记下自己的稚嫩,勉励、警醒自己。
献给世界上的爸爸妈妈们,献给关心教育的长辈们,献给曾是孩子、童心不减的大人们。
献给你们,与年龄无关,与经历无关,与身份无关。只要我们都在听、都在问、都在寻,都在积极地展开生命的画卷,都在以某种方式呼喊“我在”,都在感谢成人之美。
《格外》没什么“格外”,直到遇见“格”外——格外的你。
李一格
2012年12月
摘绘青春的绿与美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高洪波
2012年12月15日,我的好朋友包明德教授送来李一格的诗歌散文集《格外》(样书)。他对我说,“这部作品宛若一座小花园,里面有七彩的鸟,有芬芳的花;又像一个小世界,其中跳跃着灵动的生命,游走着优美的诗情,充溢着丰富的想象,蕴含着省人的理趣。”他建议我抽时间读一读,并值得以适当方式推荐给青少年读者。
这本书的封面是一位清纯、文雅、明朗而又自信的女孩儿肖像,这正是作者李一格。《格外》这个书名看起来挺别致,但它和作品的五个章节“意外”、“身外”、“窗外”、“课外”和“言外”,和作者的人生追求乃至名字,臻于完美地和谐。粗略地阅读后,除了认同包先生的感受而外,更感叹于作者积极的人生姿态、敏锐的感受、丰富的积累、活跃的思维和对文学的知识。
唐代诗人白居易《邻女》诗有著名的两句: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莲。这也可说是李一格的写照。李一格虽正处于这样的豆蔻年华,而由于她的聪颖与勤奋,做出了超常的成绩。她从八岁到十岁坚持写日记,建构起三十万字的《格格日记》。她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热爱公益事业等社会活动。她勤于学,敏于思,善于行。她善于自我激励,为人真率透朗,更善于表达。她善于对生活的体验、过滤和提炼,善于跟着美丽、快乐和值得礼敬热爱的事物走,并且按着美的规律构思写作。所以,她的作品不仅焕发着青春的绿意,而且对所经历的人和事能琢句抽思,进行形而上的描绘与赞美,体现着生活、诗意、想象和向往的有机融合。
我尤为赞赏的是李一格作品所透射的人文精神。如在《读<岳阳楼记>》中,她坚信心中有浩然之气的人才会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壮语。并且说:“我想,今天的时代不缺乏文人墨客,不缺乏军中豪杰,缺乏的是更多有浩然之气的人;不缺乏内涵深厚的文章,不缺乏辞藻丰盈的诗篇,缺乏的是一份正直开怀的胸襟”。直抒胸臆,尽怀尽志,这是李一格作品的又一鲜明特色。
由于这本书马上要付印,我也急着出差,就匆草地写这些吧。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里说:“无论这些理由有多冠冕堂皇,都与作者的动机无关。这本书已经够厚了,无须再可以增加些什么。”在我为《格外》写这个序言之际,想起来这位伟大作家的话。是啊,青年读者朋友们,还是自己去阅读原作吧,相信大家会在阅读中感受到力与美的。
“新松恨不高千尺”。相信一格小朋友一定会如你的知己诤友所希望的那样,无论什么阻力、什么挫折、什么坎坷,都无法摧毁你生命的热情与活力、自信与奋发,一如既往,坚定不移,爱祖国,爱父母,爱师长,爱亲友,爱人类,爱文学,爱思考,爱自己所认定的事业。期待你更大的进步和成功!
高洪波
2012年12月
著名诗人、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诗刊》主编
《格外》作者李一格,北京四中道元实验班学生,品学兼优,社会活动丰富多彩,多次组织、主持校内外大型活动,并赴欧美、日本、台湾、香港等地交流。
在《格外》中,作者以其充满正能量和大气场的90后形象,向大家描绘了一幅17岁中学生的人生地图,包含了一个青少年对生命、人生的看法,有感悟、思考,有探讨、追问,有一个女孩对生命精彩的体验,不平凡中体现出一代人特有的个性与思想。
《格外》是父母送给孩子的“正能量”,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引以为豪的学生,海内外学生喜欢的阳光女孩李一格的代表作。她用真诚的语言打动人,用优美的文字影响人;而她更深长的表达则是将语言、文字中的理想与关怀化作积极的有力行动,不断帮助、激励人。由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台湾诗人余光中、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人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