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谁来守护公正(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访谈录)
分类 人文社科-法律-外国及港澳台法律
作者 (美)布莱恩·拉姆//苏珊·斯温//马克·法卡斯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谁来守护公正(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访谈录)》由布莱恩·拉姆、苏珊·斯温、马克·法卡斯编著,“在民主的国家里,法律就是国王;在专制的国家里,国王就是法律。”

权欲膨胀、物欲横流、民意汹涌,谁来担当中流砥柱?

美国最高法院九位现任大法官与三位退休大法官首度全体出镜,畅谈司法理念、决策内幕与个人经历。

从这里看政府如何提供司法公正,看大法官如何捍卫宪政法治。

内容推荐

《谁来守护公正(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访谈录)》由布莱恩·拉姆、苏珊·斯温、马克·法卡斯编著,美国总统位高权重,仍须定期更替,最高法院九位大法官却终身任职,深居简出,在被称为“大理石神殿”的宏伟建筑内审理案件,发布判决,守护着宪法与公正。一个拥有三亿多国民、上千枚核弹的超级大国,司法公正为何交由这九人守护?在这条司法“流水线”上,作为最终产品的“公正判决”是如何生产出来的?美国人民又凭什么信任他们的司法能力和职业操守?带着上述疑问,公共事务电视台(C-SPAN)采访了九位现任大法官和三位离任大法官。所有大法官出镜接受一家电视台采访,这在美国历史上尚是首次。这些珍贵的访谈记录,都收录在这本书内。

《谁来守护公正(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访谈录)》中,大法官们用生动、通俗的语言,详细解读了美国最有权力,也最为神秘的政府机构的内部运作。他们畅谈自己的司法理念、奋斗经历,对最高法院的决策内幕也不讳言,大量内容都是首度公开。中国读者可以藉此了解到:美国最高法院如何看待民意?民意“一边倒”的案子,会不会影响大法官们的判断?他们如何处理与国会、白宫的关系?喜欢什么样的庭辩风格,对律师有何建议?内部会议由谁说了算?判决书由谁起草?他们用不用Google检索资料,上不上Twitter发言,会不会在iPad或Kindle上阅读案卷?为丰富大家的理解,书后还附上了对最高法院现任书记官、前法官助理、前首席政府律师、出庭律师、资深记者和历史学家的访谈,从不同视角,向读者全面展示了美国最高法院的历史渊源、职能定位和传统文化,方便大家进一步了解这些“法治与公正的守护神”。

目录

译者导言: 探寻守护公正者的内心世界

序 言

约翰·罗伯茨:我们并非政府的一个政治分支

安东宁·斯卡利亚:我只喜欢大功告成的感觉

安东尼·肯尼迪:说服自己,才能说服别人

克拉伦斯·托马斯:我更喜欢聆听和安静地思考

露丝·巴德·金斯伯格:全力以赴,办好下一个案子

斯蒂芬·布雷耶:这里没有党派纷争与拉帮结派

塞缪尔·阿利托我:我不喜欢模棱两可的语气

索尼娅·索托马约尔:这里肯定没有公众想象的那么轻松

艾琳娜·卡根:穿上法袍,你就不再是平时的你

约翰·保罗·斯蒂文斯:我只是很喜欢这份工作

桑德拉·戴·奥康纳:对法官的批评之声让我忧心忡忡

戴维·苏特:这使得每个人都有了真正的参与感

附录一:他们了解最高法院

琼·比斯丘皮克:最大的挑战是向公众解释判决内容

德鲁·戴斯三世:这不是我的辩论,是大法官们的辩论

莱尔·丹尼斯顿:我对最高法院报道的前景比较悲观

莫琳·马奥尼:那些胜诉的案子,是我本来就该打赢的案子

詹姆斯·奥哈马:走进最高法院历史深处

威廉·苏特:法庭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去做什么

附录二:如何了解最高法院

最高法院网络资讯

历任大法官年表

C-SPAN近期关于公众对最高法院认识的民意调查

申请最高法院审理案件数及最高法院实际审理案件数(1980年-2010年)

试读章节

斯温:您刚才提到预算,每年我们都会看到大法官们来到国会,请求立法机关拨付预算的场景。它很好地说明了政府各分支之间的关系。您个人如何看待这个环节?

罗伯茨:制宪者们意识到,由政治分支来控制“钱袋子”,决定钱怎么花,是非常重要的。从这一点上看,我们与其他分支没什么不同。我们也得跑到国会,申请预算。我们要的钱很少,不会给联邦国库造成丝毫负担,可还是得不断申请,或许因为我们要的不多,国会成员压根儿就不重视这个问题。我想,他们或许把这个环节当作一次机会,让大法官跑到他们面前,听听他们对我们正在审理的案件,或者已经判决的案件的看法。

斯温:我们花点儿时间,谈谈这座建筑吧,因为之前您也提到,最高法院曾在街对面的国会大厦内办公。在华盛顿众多有标志性意义的建筑中,您怎么看待这座大楼的地位?

罗伯茨:或许因为我有所偏爱,所以认为它是华盛顿最漂亮,也最有特色的建筑。华盛顿有许多不错的建筑——尤其是雄伟壮观的国会大厦,当然也包括绝大多数人会在电视新闻中看到的白宫。但是,最高法院的大楼更加别具一格。它以大理石为原始材料,比传统的政府大楼更加亮丽,也更有光彩,你一看到它,就能感受到这些不同。

它意味着最高法院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政府分支,也的确更具有标志性意义。与其他政府大楼相比,它在视觉效果上,更像杰弗逊纪念堂或林肯纪念堂。我想,如果把它称为司法殿堂,也是完全合适的。

斯温:据我了解,这座大楼1935年建成时,因过于华丽,引起过不少争议。人们的说法很多,纷纷议论这样的建筑风格是否适合最高法院。当您漫步其中,是否认为这座建筑与里面的人肩负的职责相称?

罗伯茨:当然相称。当时的确存在一些争议,我不确定1935年的人们,会认为什么风格的建筑才适合最高法院使用,而这座建筑的确又过于宏伟亮丽。但我认为,它非常适合表达我们不介入政治的概念。我们的任务就是适用法律。我们的政体之所以举世无双。在于它受法治约束,拥有一部必须由法律人和法官解释的成文宪法。所以。你会发现,这个地方发生的事,与国会大厦、白宫内有些许不同。你会意识到这些事对我们的政体运行来说。有多么重要。

是的,政治分支也很重要,毕竟我们是一个民主国家,但是,我们是法治之下的民主,某种程度上说,这与世界上多数同样宣称自己是民主政体的国家有很大不同。

斯温:所以有些事更适合在国会大厦内进行?

罗伯茨:是的,有些事在街对面解决更合适一些。我们经常在开庭时提到这个问题,例如,有些人提出一些听上去很有政治性或政策性色彩的观点时,我们会说:“这些事您应该带到对街去处理。”

我们和立法机关都是相互平等的政府分支,彼此之间也有一些交流。我想,让大家彼此隔街对视是非常适当的,我们都能看到对方。我们知道,他们的职责是处理各种政策性事务,这是他们的工作。同样,他们也需要理解,我们的工作是解释宪法和法律。

P10-11

序言

我们的政体之所以举世无双,在于它受法治约束,拥有一部必须由法律人和法官解释的成文宪法。所以,你会发现,这个地方发生的事,与国会大厦、白宫内有些许不同,你会意识到这些事对我们的政体运行来说,有多么重要。

——首席大法官约翰·罗伯茨

C-SPAN访谈 7月29日

这绝对是一本非同凡响的书。所有在世的最高法院大法官,包括九位现任大法官和三位已退休大法官,首次全部同意接受一家电视台的独家专访,而所有访谈内容,都收录在这本书内。他们这么做,是为支持C-SPAN2009年秋天播出、2010年修订重播的一部纪录片。

这个项目刚启动时,我们还不确定有多少大法官愿意参加,制作重心只打算放在最高法院大楼的历史上。但是,当越来越多的大法官同意接受采访后,一次不可思议的机会来临了。我们可以透过大法官们的视角,了解最高法院的内部运作。要知道,对于广大公众而言,最高法院可是最不透明的一个政府分支。

如果没有首席大法官约翰·罗伯茨、C—SPAN制片人马克·法卡斯、最高法院首席新闻官凯西·阿尔贝格的大力相助,这个项目绝对不可能完成。下面的内容,展现了最高法院这次与摄像机短暂接触的过程。

历史上,最高法院及其成员与大多数毕生以追逐公众眼球为己任的华盛顿政客截然相反,总是主动远离公众视野。大法官们终身任职,并没有在民众面前曝光的动力。事实上,几代大法官之所以与世隔绝,正是为了让自己的判决能够独立于民意。但是,最高法院并不是修道院。早期的大法官,行事多少有些隐士风格。而在今天,这些最高法院法官们,已习惯涉足公共领域。例如,大法官上任初始,都要经历备受瞩目的司法确认听证程序。

当代大法官已习惯接受演讲邀请、兼职教学、撰写著作和公务出访。他们偶尔会同意接受电视或平媒采访,但为数不多。由于最高法院的政策禁止电视摄像机拍摄庭审实况(每个开庭期约有75场言词辩论),所以,c—SPAN只能利用大法官们离开“大理石殿堂”的机会进行拍摄。多年来,许多大法官都曾面对过C—SPAN的摄像机镜头,我们通过记录他们的公开演讲、学术活动,向公众介绍最高法院及其工作。需要指出的是,奥康纳、布雷耶、肯尼迪和托马斯大法官都参加过C—SPAN制作的节目,如向中学生介绍知名人物的系列栏目《学生和领袖》(Students and Leaders)。公开亮相时,大法官们也会谈论他们的日常工作、最高法院的职责及其社会功能,但是,他们通常不会提及具体案件,以及有可能诉至最高法院的议题。

其他大法官对摄像机的态度,却和退休大法官戴维·苏特相同。他曾戏言,摄像机若想进入最高法院,除非“跨过我的尸体”。新晋大法官中,塞缪尔·阿利托大法官自2006年的参议院确认听证会之后,就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内。安东宁·斯卡利亚大法官一直公开反对摄像机进入最高法院,他对摄像机的反感有时也延伸到最高法院之外。有几次,C-SPAN摄制组去拍摄他的演讲,结果却并不那么令人愉快:记者们被请出门外。

尽管在言词辩论期间,摄像机不得进入法庭,但是,适度的科技手段已被允许运用于庭审记录。1955年之后,最高法院开始将庭审内容录音备份,随后转交国家档案馆,供未来的学者和记者们研究使用。2000年的总统大选纠纷,对这项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大选引发的官司一路打到最高法院时,C—SPAN申请对“布什诉戈尔案”(Bush v.Gore)的庭审进行电视直播,其他媒体也迅速提出同样申请。首席大法官伦奎斯特审查上述申请后表示,电视直播绝无可能,但考虑到公众的强烈关注度,最高法院会迅速公开庭审录音。2000年12月11日,庭审结束几分钟后,最高法院公开了音频记录。包括C—SPAN在内的电台和电视台马上完整播出了庭审录音,使美国人民得以第一时间感受到最高法院言词辩论环节的智慧交锋。

先例对最高法院的未来决策有很大影响。“以公众是否强烈关注为标准”,为最高法院在庭审当日发布音频记录提供了一种操作模式:由首席大法官对相关申请进行审查,决定是否立即发布。从2000年到2010年,C—SPAN获准播出过21起这类案件。2010年秋天开始的那个开庭期内,最高法院宣布了一项新政策:每次庭审的音频记录必须于当周周末,公布在最高法院官方网站上。虽然最高法院的庭审实况仍未能实时播出,但是,新政策使媒体和公众能够比过去更加快捷、方便地接触到庭审记录,无须再经最高法院逐项审查。

不幸的是,尽管音频记录在10年前已取得突破,但最高法院仍将电视直播拒之门外,甚至不给电视台任何机会。2005年,约翰·罗伯茨接替伦奎斯特成为首席大法官后,C—SPAN曾提议为大法官们进行一次演示,证明现代数码录像技术已不会对庭审造成任何干扰。但新任首席还是礼貌地回绝了这一请求。2009年,就在本书第一版接近完成之际,罗伯茨法院以五票对四票判定,禁止联邦第九巡回上诉法院将某次庭审的视频放在著名视频网站Youtube上,藉此表达了他们对以摄像方式记录庭审的严重质疑。

以上即是2009年3月,C—SPAN制作这部关于最高法院的纪录片之前,联邦司法系统对摄像机的态度。我们委托在C-SPAN工作过25年的资深新闻人马克·法卡斯与首席大法官联络。他曾制作过历史纪录片《国会》(2006年)和《白宫》(2008年)。2009年3月23日,马克代表C—SPAN致信最高法院,请求携带数码摄像机进入这座1935年竣工的著名建筑,通过介绍这座大楼的艺术特点和建筑风格,记录最高法院的历史。一星期后,我们没收到任何回复,只好一等再等。到四月第二个星期,马克接到最高法院首席新闻官凯西·阿尔贝格的电话。这个项目终于启动了!

最高法院大楼的历史,远比白宫或国会大厦要短。直到1935年,大法官们还得在国会大厦内办公。要说最高法院的大楼雄伟壮观、令人仰止,一点儿也不为过。大楼建设期间,正值国家与宪政的危难之时。大楼之所以建成,威廉·霍华德·塔夫脱居功至伟,他是唯一一位先后做过总统与首席大法官的美国人。塔夫脱为建此楼,鞠躬尽瘁、竭尽全力,聘请了当时最负盛名的建筑师之一卡斯·吉尔伯特。塔夫脱于1930年去世,未能亲眼看到这座耗资900万美元的大楼竣工,他的继任者查尔斯·埃文斯·休斯在1932年主持了最高法院新址的奠基仪式。

既然项目已获准进行,我们迅速制作了一份志在必得的工作进度表,希望能在2009年10月第一个周一,也即最高法院秋季开庭期之初开始这项工作。不久,苏特大法官宣布退休,巴拉克·奥巴马总统首次有机会任命最高法院大法官,确认听证会也将在这年夏天举行。如果一切按计划进行,苏特大法官的继任者将在新开庭期到来时进入最高法院。所以,这个时候,民众会比以往对最高法院更感兴趣。我们必须赶在最后期限前完成。

2009年4月29日,我们正式开始在最高法院开机录影。五月与六月,C-SPAN摄制组忙得不可开交。马克·法卡斯的技术搭档,首席摄影师鲍勃·赖利,为这个项目组建了一支规模不大,但技艺高超的摄制团队,成员包括鲍勃·扬、比尔·赫夫利、乔恩·凯利、本·索伦森、迈克·麦卡恩,他们经验丰富,深谙C-SPAN的制作风格。赖利在C-SPAN工作的时间,几乎与马克·法卡斯一样长,他也是我们拍摄《国会》、《白宫》时的摄影主力。他具有丰富的数码拍摄经验,能够根据敏锐直觉,在政府部门进行电视拍摄。

长期以来,白宫和国会的工作人员已习惯日常工作中无处不在的电视摄像机。但最高法院则不然。摄制组很少来这里,我们的拍摄行为有时也会遭遇各种质疑。凯西·阿尔贝格的大力配合和热情支持,以及马克·法卡斯的灵活机动、高昂斗志使C-SPAN团队的工作在这年夏天取得了显著进展。摄制组利用夜间和周末时间,拍摄了许多公众罕见,甚至从未见过的画面。例如,律师休息室。每次言词辩论前,出庭律师会在那里做最后一分钟的准备工作。还比如,大法官们的法袍室。大法官们的黑色法袍,统一挂在镶有姓名标牌的木质连体衣柜内——这可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衣柜间。

高贵庄严的法庭位于这座大楼正中心。对摄制组全体成员来说,能在那里拍摄,无疑是一段最激动人心的经历。看着审判席上九个黑皮座椅,仿佛可以听到法庭内回荡着的激辩之声。正是这些声音,在大半个世纪里,界定着我们的法律,形塑着美国的民主进程。

我们共用了26个小时,拍摄最高法院里里外外各个角落。为丰富我们的节目内容,最高法院文史室提供了大量历史照片。在此过程中,只要我们提出申请,就可以拍摄任何地方,但也有两处例外:一处是会议室,大法官们在那里召开内部会议,讨论案情,任何职员都不得在场(那里不允许任何外人入内,大法官们开会时,通常由资历最浅的大法官负责应门)。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获得了一家制作公司在1990年代中期拍摄的会议室画面。2011年初,我们终于获准拍摄会议室,供修订这部纪录片时使用。另一处不得涉足的地点是顶楼的篮球场,那里被戏称为“美国最高院”。

在纪录片《国会》中,我们采访了所有国会领导人。《白宫》节目则采访了奥巴马和小布什夫妇。在这个项目中,我们似乎也应采访每位大法官。他们分别答应了我们的请求。斯蒂芬·布雷耶大法官同意我们拍摄他的办公室。他在采访过程中,也充分显示出学者风范。他站在摆满各色诉状的书架前,详尽解释了最高法院审查调卷申请的程序。随后,他又在壁炉边,描述了最高法院与国会在宪法功能上的不同。他办公室的窗户,是全华盛顿最适合观赏国会大厦景致的地方。

这天晚些时候,另一个历史性时刻到来了。以寡言少语著称,来自新罕布什尔州的大法官戴维·苏特坐在我们面前,接受了他生平第一次电视采访。采访时间很短,不到20分钟,苏特大法官似乎对摄像机与麦克风很不适应,但是,谈及这座自己即将离开的大楼时,他充满了感情。他描述了自己坐在审判席上,向律师发问时的体验:

法庭虽气势恢弘,但在庭审时,却能维持人与人之间的亲切感。一方面,这是因为法庭并不宽敞,但这种亲切感实际源自台前发言律师与听审法官之间的关系。如果台上的法官探出身子,而台前的律师也尽量向前靠,我们几乎可以握到对方的手。这就意味着,言词辩论时,你和身边人从身体上到心理上,都非常接近,这是非常重要的,这使每个人都有了真正的参与感。

不幸的是,您不会在这本书中读到戴维·苏特大法官其他的访谈内容,他是唯一一位以客气但坚决的口吻,拒绝我们将访谈全文公开出版的大法官。

之后几个月中,更多大法官同意接受我们的采访。首席大法官罗伯茨答应给我们半小时摄制时间,访谈结果也令人欣喜,最终采访了50分钟。现已退休的资深大法官约翰·保罗·斯蒂文斯带我们参观了他的办公室。我们也参观了露丝·巴德·金斯伯格大法官的办公室,在那里,她谈到自己作为最高法院唯一一名女性成员时面对的种种挑战。当然,她现在已经有了两位女同事。安东宁·斯卡利亚大法官和我们畅聊了30分钟,夸奖了自己的法官助理,批评了国内律师过剩的现象。桑德拉·戴·奥康纳回忆了自己首次出席庭审的体验。克拉伦斯·托马斯描述了他在最高法院夏季闭庭期间,驾房车畅游全国的经历。安东尼·肯尼迪谈到,他在会议室与同事讨论案件时,会有肾上腺素分泌加快的感觉。每次会面过程中,我们都能感受到这些大法官的人格魅力、深邃智慧和他们对最高法院的热爱之情。所有人都承认,袍泽之情赋予最高法院应对各类复杂案件的能力,哪怕是最棘手的案子。

夏天很快就要过去了。布莱恩·拉姆和我忙着录制大法官访谈时,马克·法卡斯和我们的同事康妮·多伊贝尼(C-SPAN法庭纪录片资深制片人)采访了那些非常了解最高法院,并能为节目提供更多资讯的人——记者琼·比斯库皮克、莱尔·丹尼斯顿;前首席政府律师德鲁·戴斯;出庭律师莫尼·马奥尼,她还担任过伦奎斯特的法官助理;最高法院书记官威廉·苏特;最高法院历史专家詹姆斯·奥哈马。为拍摄这部85分钟的纪录片,我们积累了近50个小时的采访素材。已经到了该剪辑的时候,但仍有一位在任大法官迟迟未有回音——塞缪尔·阿利托。

一天,摄制组在最高法院地下车库搬运器材时,恰好遇到克拉伦斯·托马斯大法官。“进展如何了?”他问。马克·法卡斯说,我们计划采访每一位大法官,但阿利托那边一直没定下来。“我和他谈谈,看看我能做些什么。”托马斯答应试试看。很快,我们就收到阿利托的答复,他同意接受采访。

节目录制期间,最高法院自身也正发生变化。七月中旬,参议院司法委员会开始对苏特大法官的继任者索尼娅·索托马约尔进行审议。这位55岁的纽约法官将成为最高法院第三位女性成员,也是第一位美籍西班牙裔大法官。如果她通过确认,我们肯定得想办法将她纳入访谈项目。但是,现实进展打乱了我们的安排:8月6日,索托马约尔大法官通过参议院确认,并于两天后在罗伯茨首席大法官主持下宣誓就职。最高法院突破常规,决定在九月初开庭,再次听取一起竞选捐助案的言词辩论。索托马约尔大法官将在最高法院出席她的首次庭审。凯西·阿尔贝格同意我们在新任大法官履任后,迅速提出采访申请。

9月16日,索托马约尔大法官穿过最高法院西厢会议厅大门,走到摄像机和聚光灯前。她微笑着与制作团队每位成员握手后,方才落座。在之后30分钟的访谈里,她提到许多有趣体验,但我们都不会忘记她关于奥巴马总统询问她是否愿意到最高法院工作那段经历的回忆:

我当时站在阳台门前,右手拿着手机,左手摁住胸口,尽量平复自己的激动心情,这可一点儿也不夸张。总统在电话里对我说:“法官,我会对外宣布,选择你为最高法院下一位联席大法官的人选。”我告诉他——其实是屏住呼吸,流着泪说:“谢谢你,总统先生。”

完成采访后,我们迅速赶回C-SPAN。几天后,新内容就被增补到纪录片中,并于2009年10月4日在C—sPAN首播。

一年后,最高法院再次出现了人事更替,新开庭期到来时,50岁的前哈佛法学院院长、奥巴马行政分支的首席政府律师艾琳娜·卡根作为新任大法官履职。尽管卡根多次在最高法院出庭辩论,但她之前并没有法官经历。她同意由C-SPAN对自己进行首次电视专访。2010年10月,我们在她的临时办公室完成了采访与拍摄。卡根大法官风度优雅、态度友善,她形容自己初到最高法院时,埋头学习新知识,简直像是“用消防水管吸水喝”。

C-SPAN成立32年来,先后获准进行过许多采访,对象包括总统、内阁政要、国会领袖、各州首脑,但这次采访的意义却格外不同。部分原因在于,最高法院的传统就是低调行事,很少曝光。更重要的是,这是唯一一次同时采访到首席大法官和他现在和过去的同事。当然,由于这样的采访机会史无前例,所有对大法官的采访内容,不会在机房内被剪辑得支离破碎。相反,所有访谈内容都会完整保留。任何人都可以在我们的电子视频图书馆内找到它们,网址是:www.cspan.org。

我们要对许多人表示感谢,尤其是首席大法官约翰·罗伯茨和他的秘书杰夫·明尼尔、现任和已退休的联席大法官们,以及所有接受采访的记者们、最高法院职员和前公职人员。我们还要感谢最高法院公共信息办公室的凯西·阿尔贝格、帕特丽夏·麦凯布·埃斯特拉达,以及他们的同事斯科特·马可尼、拉伦·雷、埃拉·亨特、柯瑞·玛吉奥。另外还要感谢最高法院文史官凯瑟琳·菲兹及其下属,尤其是副文史官马太·霍斯戴特,他任劳任怨,协助我们核对史实,并为我们的纪录片和本书提供了大量罕见照片。同时感谢最高法院执行官帕梅拉·托金,以及诸多院内安保、行政、技术人员,在托金指挥下,他们给予我们诸多帮助。受篇幅所限,我就不一一列举那些热情帮助者们的姓名了。

苏珊·斯温

2011年3月

于华盛顿,特区

书评(媒体评论)

非同寻常的是,大法官们首次敞开心扉,谈论他们工作和生活中的轶闻趣事。

——《今日美国》

 即使是长期研究最高法院的人,也能从本书中发现不少惊喜。最有趣的是,它汇集了包括离任者在内的所有大法官们接受同一家电视台采访的记录。

——《华盛顿邮报》

书中大量情节都是首度披露……大法官们过去从没有在公开采访中透露过如此丰富的幕后细节和有趣八卦。

——《国家法律杂志》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0:0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