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剑冰编著的这本《最艺术最民国》讲述了民国时期一些艺术大师的精彩故事。这些艺术家们主要是在绘画、书法、音乐、戏剧、篆刻、收藏、金石赏鉴等方面具有突出造诣与贡献的人物。如齐白石、丰子恺、张大千、徐悲鸿等。也有世人眼中的主要面目并非是艺术家,而是政治家、文学家、学者等等,但是由于他们的艺术成就已经获得世人公认,因此艺术家这样的名号即使是附加品也绝不像现在某些名人的学位一样徒有其名的。如吴稚晖、于右任、闻一多、赵元任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最艺术最民国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潘剑冰 |
出版社 | 广西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潘剑冰编著的这本《最艺术最民国》讲述了民国时期一些艺术大师的精彩故事。这些艺术家们主要是在绘画、书法、音乐、戏剧、篆刻、收藏、金石赏鉴等方面具有突出造诣与贡献的人物。如齐白石、丰子恺、张大千、徐悲鸿等。也有世人眼中的主要面目并非是艺术家,而是政治家、文学家、学者等等,但是由于他们的艺术成就已经获得世人公认,因此艺术家这样的名号即使是附加品也绝不像现在某些名人的学位一样徒有其名的。如吴稚晖、于右任、闻一多、赵元任等。 内容推荐 要认识一个时代,首先要认识这个时代里艺术家们如何生存。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艺术是时代的灵魂与气质,艺术家则是时代中云淡风轻的精灵。如果连艺术家都变得功利与世俗,这个时代是何种面貌,就不难想象了。 在日下的“民国热”中,民国艺术家群体,几乎是一个被人忽视的领域。而如果说还有一个群体,能像民国时期文化学者们一样好玩可爱、趣味无穷,艺术家群体可谓当仁不让。 《最艺术最民国》选取了张大千、齐白石、李叔同、赵元任、徐悲鸿、丰子恺等艺术大师,以通俗幽默的笔法,讲述了他们的精彩故事。 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世界吧! 《最艺术最民国》由潘剑冰编著。 目录 第一卷:亦庄亦邪,大巧不工 齐白石: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 齐白石档案 “老小孩”齐白石 吝啬与慷慨的两端(上) 吝啬与慷慨的两端(下) 近情者 以造化为师 吴稚晖:玩世不恭,立身有道 吴稚晖档案 从八股圣手到一代骂神(上) 从八股圣手到一代骂神(下) 官场内的艺术品 永远与自然同在 张大千:顶天立地,独来独往 张大千档案 出世者与入世者(上) 出世者与入世者(下) 真真假假六十年 前辈风流谁可比 万里归迟总恋乡 周錬霞:艳质惊才回不群,万人低首拜红裙 周錬霞档案 金闺国士,缥缈芳华 万人低首拜红裙 佳人难再得 第二卷:名门贵胄,浊世翩翩 李瑞清:言行立世则,道德为人师 李瑞清档案 书学先贵立品 量大为君子 至性人,非常道 陈师曾:朽者不朽,贤人常贤 陈师曾档案 才华蓬勃,笔简意饶 领袖群伦,好为人梯 情深不寿,慧极必伤 袁寒云:从旧王孙到真名士 袁寒云档案 王谢风流,皆成幻梦 绝怜高处多风雨 赢得青楼薄幸名 张伯驹:曾经沧海的贵族气质 张伯驹档案 乱世大藏家,艺苑真学人(上) 乱世大藏家,艺苑真学人(下) 白眼看人世,梁孟日随肩 穷途不改大家风 第三卷:悲天悯人,心怀家国 于右任:爱自由如发妻,换太平以颈血 于右任档案 旷代草圣 豪气、和气、悲气(上) 豪气、和气、悲气(下) 计天下利,成万世名 李叔同:云何色殷红,殉教应流血 李叔同档案 应使文艺以人传 从翩翩公子到苦行僧 救国与念佛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梅兰芳:如梅如兰,尽善尽美 梅兰芳档案 梅兰芳以后没有梅兰芳 真正的大牌 伶人爱国 梅兰芳的最后十二年 闻一多:享自由若为我辈之权利,则争自由即为我辈之义务 闻一多档案 艺术家的闻一多 每以意行事,利与钝不之顾 单纯信仰:爱、美、自由 第四卷:情深一往,风流尽性 赵元任:嬉戏是一种生活的艺术 赵元任档案 “好玩儿”的艺术精神 超越形式的婚姻 “干不了,谢谢!” 潘玉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潘玉良档案 元气淋漓障犹湿 总是玉关情 何时飞故里,不做寄篱人 徐悲鸿:英雄肝胆,儿女心肠 徐悲鸿档案 人生“八骏图”(上) 人生“八骏图”(下) 三个女人,三种人生(上) 三个女人,三种人生(上) 伯乐徐悲鸿 丰子恺:温暖而幸福的“老儿童” 丰子恺档案 “老儿童”的漫画 不见诸恶,但见众苦 人生第三层楼 试读章节 一个九十来岁的大艺术家居然还会对这种三岁孩子的把戏乐此不疲,古往今来的书画家中,估计也只有齐白石一个人而已吧。 孔子说自己七十岁的境界是“从心所欲,不逾矩”,所谓“不逾矩”并非墨守成规,而是以前我顺从规矩,现在让规矩来顺从我,我就是规矩,规矩就是我,顺心而为,自然而行。晚年的齐白石很少有东西能束缚他,包括身体与精神,他常常穿着宽大的衣服,大得小儿女们可以到他衫下去捉迷藏。到了夏天,他喜欢光着胳膊,系上很厚很宽的腰带,光着脚丫在屋里走,他从来没想过要营造一个德高望重、气度威严的形象。 据与白石老人有过多年交往的黄苗子回忆,20世纪50年代初有人宴请齐白石及徐悲鸿、艾青、吴祖光夫妇及黄苗子夫妇,饭后大家兴致很高,有的高歌一曲,有的说一段笑话。徐悲鸿坐在老人身边,缠着老人为大家唱个歌。已经年近九旬的老人欣然应命,开口唱道:“一个姑娘七十七,再过四年八十一,手拉弦子咕噜咕噜的响,樱桃小口吹横笛……”一边唱,还一边表演,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白石老人很喜欢跟熟悉的朋友开玩笑。黄苗子有一次同夫人郁风去拜访老人,郁风乘他聚精会神作画时拿出炭条为他作了一幅画像。白石老人很喜欢这幅画,但他知道郁风无意把这幅画送给他,就主动拿毛笔在画上题字:“郁风女士艺精,为白石画像甚似,然非白石所有。” 对此,黄苗子评价说:“他晚年不多说话,幽默感常表现在题记中。”的确,晚年齐白石画中题记那种老顽童般的幽默精神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譬如“老眼昏花看作鸡,等到天明汝不啼。”(题《鸡冠花》)“网干酒罢,洗脚上床,休管他门外有斜阳。”(题《山水》)“乌纱白扇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将汝忽然来打破,通身何处有心肝。”(题《不倒翁》)“能供儿戏此翁乖,打倒休扶快起来。头上齐眉纱帽黑,虽无肝胆有官阶。”(又题《不倒翁》)“越咬越香,劝君勿忘。”(题《白菜》)“人笑我,我也笑人。”(题《葫芦》)同样的还有“人骂我,我也骂人”,都令人忍俊不禁,难以忘怀。 齐白石的幽默感也常来自对童年的追忆:“余五六岁时,戏于老屋星塘岸,水浅见大虾不可得,以粗麻线系棉絮为饵之,虾足钳饵,线起虾出水,犹忘其开钳,较之钓鱼,更可乐也。儿时乐事老堪夸,衰老耻知煤米价。怜君著述钓鱼趣,何苦阿芝絮钓虾。”这段话出现在《为于非图画钓鱼图》中,画完这幅画后,老人想起童年的趣事,不能自已,竞一口气写下这么长的一段题记。 真正的幽默者往往自己被自己逗乐,在一幅鼠图中,齐白石画了一只老鼠咬着另一只老鼠的尾巴这个造型,忍不住写下了“寄萍老人八十五岁时新造样也,可一笑”这样的题记,我们可以想象他一边画一边偷着笑的情景。 1937年,齐白石找人算命,算命先生说这一年他流年不利,有大灾难,若想回避,可用瞒天过海法把七十五岁改为七十七岁。这本是术士哄骗人的,但齐白石深信不疑,此后他的年纪都加了两岁。不过尽管齐白石嘴里的年纪比实际的年纪还大,他心里可未必这么想的,1947年,八十七岁的齐白石在所作的一幅《枫叶秋蝉》里面题记道:“霜叶丹红花不如八十七岁白石。”虽然已经是如许高龄,白石却要与风华正茂的红叶争胜,这份童心真令人莞尔。 P5-6 序言 要认识一个时代,首先要认识这个时代的艺术家们如何生存。 对于艺术来说,现在的时代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人人都可以称为艺术家的时代,到选秀的舞台上走一遭,像口吃者一样将随口说的话排成诗行,乃至脱得一丝不挂在大街上招摇过市的,都标榜自己是艺术家,年纪稍微大一点的上电视都被尊为“德艺双馨”。然而,这又是一个缺少艺术家的时代,真正的艺术家没有了,或者即将没有了。 笔者有点悲观地认为,相对于民国,我们的时代终将只剩下技术,而失去艺术,之所以这样说,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第一,文化传统的断裂。 我们这个时代生产效率提高了,读书效率却降低了,以前的人读三五年的书,就能够做到温文尔雅、出口成章,现在很多人从小读到大,还只是一个识字的“文盲”,人文修养一塌糊涂,此乃传统断代之恶果。 在民国,人们评判一个艺术家品格高下的重要标志是看他有没有“书卷气”,齐白石、梅兰芳在各自的领域内已经是一览众山小,但仍然每天手不释卷,他们读书之多、学养之厚,足以让彼此领域的后继者们自惭形秽。 反观当下,人文精神的堕落以艺术领域为最,看看学校里去学艺术的学生几乎都是文化课不行、读书读得差的就知道了。以前的人是因为文化修养高才去搞艺术,现在则相反,因为文化修养不行才去搞艺术。于是,两个时代的艺术境界高下立判。 第二,天地自然的疏远。 民国的艺术家们都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他们的艺术中蕴含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理念。李瑞清“黄山看云,泰山观日”,齐白石“五出五归”,张大千“老夫足迹半天下”,梅兰芳在四合院中养鸽子来锻炼自己的眼神,他们的艺术能入化境,正是做到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今也不然,大家都生活在一个个“火柴盒”里,上不见天下不着地,难沐天光不接地气,作品中缺少天地之灵气,怎一个俗字了得! 纵有名山大川,不是被圈起来收钱,就是被雾霾笼罩而失去了原来的面目,况且现在哪里都人满为患,原本清净修身之地到处是一派喧嚣与嘈杂,五音五色使人耳聋目盲,哪里还能有所得。 第三,生命体验的弱化。 民国的艺术家们普遍历经磨难、饱受忧患,他们的人生是跌宕起伏的曲线,而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大多生活在直线的生命模式当中,缺乏深刻丰富的生命体验,使得艺术家们的作品越来越苍白。 在齐白石78岁这一年,他的小老婆还为他生了一个儿子,也在这一年,他最喜爱的一个聪明伶俐、年仅五岁的幼子因病去世了。与之类似的是,1938年,丰子恺携家带口在日本人的炮火中逃难,一路死气沉沉,难关重重,随时有转于沟壑的危险,他的妻子却在这不当不正的时候又给他添了一个小子。在同样的时刻,有战乱别离的苦痛,也有新生命诞生的喜悦,这在那个兵荒马乱、医疗落后的时代并不算什么新鲜事。如此强烈而深入骨髓的生命体验,恐怕现在的人很难感受得到。 “士先器识而后文艺”,传统的断裂,自然的疏远,生命体验的淡化是这个时代的艺术家们致命的缺陷。我认为,从艺者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曰匠,二曰家,三曰师。匠者,只知一味地模仿与因袭,作品里面没有自己的灵魂;家者,在某一方面卓然有成,且有自己的东西在里面;师者,戛然独造,且道德技艺皆可为后世师表。无疑,民国是个大师辈出的年代,而我们的时代,师则无,家很少,大部分人还停留在匠的地步。 让我惊讶的是,生活在乱世中的艺术家们每每为生活所迫,却常常具备一颗超乎功利之心,我在他们的人生和作品中可以寻找到大爱、大美、大自由、大从容、大解脱。而生活在我们这个“几千年来未有之盛世”中的艺术家们,我只在他们的人生和作品中感受到了匠气、浊气、俗气、烟火气、市侩气、铜臭气,这也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普遍气象的一种表现。在一个本应现实的时代中,艺术家们却浪漫地活着;而在一个本应浪漫的时代中,艺术家们却现实地活着,其可怪也欤! 于是,我常常怀念民国,怀念那个艺术还可以存在的时代。那样的时代,可以歌、可以笑、可以哭、可以疯癫、可以玩味。 从广义上来说,艺术也包括文学,但是在这个讲究细分的时代,人们更习惯于将这两者分开来看,正如在大学中艺术系与文学系是彼此独立的。因此本书中所涉及的艺术家们主要是在绘画、书法、音乐、戏剧、篆刻、收藏、金石赏鉴等方面具有突出造诣与贡献的人物。当然,其中一些人比如吴稚晖、于右任、闻一多、赵元任在世人眼中的主要面目并非是艺术家,而是政治家、文学家、学者等等,但是由于他们的艺术成就已经获得世人公认,因此艺术家这样的名号即使是附加品也绝不像现在某些名人的学位一样徒有其名。他们绝非艺术票友,而是把艺术当成生命。而本书的主要阐述目标在于人物艺术与人生的“人剑合一”,以这些人物的生平而言,他们当之无愧。 本书作为《民国课堂:大先生也挺逗》的姐妹篇,在体例上两者也保持一致,分成四个版块,每个版块一个主题。事实上,这样的划分不过是为了加深读者的印象,因为每个主题之间并非孤立的,这个主题的人物放在另外一个主题同样可以成立。笔者认为,四个方面合起来其实正好概括了民国精神的实质,自然通脱、不为礼教束缚的赤子之心;尚未远去的高雅气息与士大夫气质,穷途不改大家之风的气度;勇猛精进、心怀家国,慨然以天下为己任,走出小我的格局,走向大我的境界;重情重义、敢爱敢恨,始终以温情怜悯的眼光来丈量这个世界。这些品质合起来不就是民国风流、民国风度、民国风范的表现吗? 一个太功利的时代,一个不艺术的社会,是没有生命力的,这就是我们要回头看民国、看民国艺术家的意义。 在广州黄花岗烈士陵园里,赫然立着一块石碑,上书“自由不死”四个字。自由不死,这也正是拙著《民国课堂》和本书所要表达的主题。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