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三十篇
合 群
口 矸
我们的课堂,有四面墙壁,可以遮挡风雨尘土;有书案座椅,可以坐在这里阅读写作。墙壁,是由砖块垒起来的;书案与座椅,是由木板拼起来的。如果把它们拆散,使它们成为分散的砖块与木板,它们就不会有墙壁、书案和座椅的功能。还有,我们都穿着衣服来抵御寒冷。衣服,是由丝线或棉线毛线织成的。如果把它们拆散,使它们成为一根根的丝线或棉线毛线,那么它们就不会有衣服的作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身体,实在是集合了耳、目、手、足等各种器官而成的。这些器官,又是由无数细胞集合而成。如果使这些器官各自分散独立,甚而至于分散为各自独立的细胞,那么这些器官又怎么能够有视听行动的作用呢?
我们生活的世界也是这样。个人孤立奋斗,就是挨饿受冻也是在所难免的;集合众人的力量去奋斗,才可以去谈幸福的生活、文明的事业。比如我们的工业社会,开始固然是一个人的手工劳动罢了。集合众人来教徒弟,那就会生产出较多的产品来。集合很多人来做大工厂,然后才能使用机械,扩大利益。集合多数工厂里的工人,组织起工会,才能逐渐摆脱资本家的压迫,从而思考并避免自己所受的苦难,为将来的幸福做打算。这难道不是集合众人之,力的效果吗f7
我们最普通的群体,是从一个家庭开始的。有了家庭,然后才有抚育儿女、赡养老人、分担劳动、伺候病人之类的事情。集合一乡之人组成一个群体,然后才有互相看护的帮助,才有学校的建设。集合一省或一国的人们作为一个群体,然后才有便利的交通和高深的教育。假如集合全世界的人们作为一个群体,互通有无,同甘共苦,那么即使是有土地贫瘠、偶然遭遇天灾的地方,都不难补救,而且战争、商业竞争等惨祸,也能够在世界上绝迹了。
舍己为群
集合众人而成为群体。群体,是用来谋求每个人都需要享有的公共利益的。但是,如果群体遇到危险,而群体中没有人出来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以保护群体,那么这个群体将会灭亡。于是迫不得已,我们就有了舍己而为群体的义务了。
舍己而为群体的理由有两个:一是自己在群体中,如果群体灭亡,那么自己也会随之灭亡。现在舍自己而救群体,群体果真不亡的话,那么自己也就未必会灭亡;即使是群体不灭亡,而自己先灭亡,那也比群体和自己都灭亡要强。这种对生存的看法,包含了个人的考虑。二是处在群体当中,来看群体中的一个人,个人的价值必然小于群体的价值。牺牲一个人而可以救众人,为什么不去做呢?一个人这样想,那么就会有舍弃自己而为群体的一个人;每个人都这样想,那么就会有舍自己而为群体的众人。这种对生存的看法,没有包含个人的考虑。前后两种看法,出发点不同,但舍自己为群体的决心则是一样的。我们以事实来证明这一点。一是从军。战争是罪恶的,然而有时候受到野蛮人的攻击,为了自卫而战,这是不得已的事情。例如比利时受到德国的攻击,比利时奋起而抗敌,即使战死也在所不惜,谁说不应该呢?二是革命。革命没有不流血的。不革命,而忍受残暴政府的奴役,那么即使活着也跟死了差不多。所以人们才会不怕流血而去革命。例如法国1789年的革命,中国这些年来的革命,在革命前由于倡导革命而逮捕杀害了不少人,在革命战争中,因战斗而死伤的也有很多人,他们都是出于舍己为群的考虑才这样做的。三是暗杀。暗杀,是实行革命最简单的手段。消灭罪魁祸首而原谅从犯,杀一儆百,流血不超过五步。古代的如荆轲行刺秦王赢政,最近的如索菲亚暗杀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这都是其中的例子。四是为真理而牺牲。真理,是体现和平精神的,然而,却被教会、君主、政党、贵族所忌讳,所以没有舍己为群的精神,就不敢公开谈论真理。比如苏格拉底对哲学进行了创新,结果被捕入狱而被杀害;哥白尼创造了新的天文学说,结果被教皇所仇视;巴枯宁主张无政府主义,结果被囚禁、放逐,这些都是典型的例子。
其他的如进行飞机试验、南北极探险等,在今天看来,这都是勇于做出牺牲的事业,虽然有的是由好奇者和争强好胜者去做的,但也包含有为了群体利益的动机,所以在这里列出来。
注意公众卫生
古语说:“千里不唾井。”意思是说,将要去千里之外的遥远地方,不会再从这个井里打水,但也不敢向井里吐唾沫而妨碍别人打水。商朝法律规定,把灰抛撒到路上的将受到惩罚,因为害怕灰尘灰烬飞扬而蒙住了路人的眼睛。孔子说:“君子不丢弃破旧的帷帐,而用来埋马;不丢弃破旧的伞盖,而用来埋狗。”这是说对已死的狗和马,都要埋掉,不让它们暴露在外而传播恶臭之气。古人注意公共卫生,就已经到这种程度了。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