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编著的《启迪心灵明亮人生--启明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是“合肥市包河区教育文库”中的一种,完整记述了合肥师范附小具有特色的启明教育体系,由启明教育的提出、启明教育的阐释、启明教育的办学理念体系和启明教育的办学实践体系组成。全书图文并茂,注重宏观和细节的结合,全面介绍了合肥师范附小办学新理念、管理变革探索、课堂教学新实践、校本课程新设计、学生德育新目标、教师发展新定位、环境创设新意境等内容,在展示成果的同时,着重介绍发展改革的经验,以期与广大教育界同行交流。
总序(顾明远)/I
序言(张东娇)/Ⅲ
引论:不懈的追求/001
第一章 启明教育:学校文化建设新理念/015
第一节 启明教育的提出/015
一、提出启明教育办学理念的必要性/015
二、学校文化理念的形成/020
第二节 理念与实践:学校文化建设新畅想/021
一、选择愿景:核心价值观的确立/02l
二、建立“双层”目标体系/028
三、创设“三校”文化符号/028
第三节 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新思路/03 l
一、从明亮人生到通透管理/03l
二、通过启智教学实现灵动课堂/032
三、启明课程文化:明慧课程/032
四、“双明”工程:成明智之师,育明理少年/033
五、营造育人文化新意境:润心乐园/034
第二章 明亮管理:多校区管理变革新探索/035
第一节 明亮管理的基本原则/035
一、规范:执行到位/036
二、公开:信息分享/043
三、精细:流程再造/049
四、人本:尊重为先/055
第二节 组织变革与制度设计/064
一、从“科层”到“分部制”:组织构架的变革/064
二、从“他律”到“自律”:制度价值的转变/079
三、从“保底线”到“求境界”:行为文化的转变/083
第三节 多元主体评价体系的探索/085
一、多元多向:网络化评价体系的构建/086
二、互动生成:反馈及时到位/087
三、全面全员:全过程参与式评价/089
第三章 启智课堂:课堂教学新实践/102
第一节 课堂教学变革的追求/103
一、高效、幸福、智慧的理想课堂/103
二、角色、过程、教材的“三观”转变/106
第二节 追求灵动的课堂教学原则/l 12
一、适切的教学目标/112
二、充分的自主学习体验和实践/117
三、巧妙的任务驱动与情趣激发/119
四、恰当的方法指导与策略实施/121
五、智慧的评价与引导/123
第三节 推进“启智课堂”的策略体系/126
一、“336”有效备课策略/127
二、多维度交互式立体评价策略/134
三、基于日常问题解决的课题研究策略/147
第四节 “五大”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15l
一、“翻转课堂”与“微课程”结合模式/151
二、“核心问题引领”教学模式/156
三、“探究一实践”教学模式/16l
四、“以简识美一由赏到创”教学模式/165
五、分层教学模式/170
第四章 明慧课程:校本课程新设计/175
第一节 明慧课程的开发/175
一、从点到面,明慧课程体系实现质的飞跃/176
二、双向管理,明慧课程体系构建与研发/19l
第二节 明慧课程的实施/208
一、明慧课程的组织与管理/208
二、明慧课程教学案例/210
第三节 明慧课程的评价/221
一、明慧课程评价,让生命阳光般多彩/221
二、精妙明慧课程,滋养学生成长/222
三、明慧课程的思考与展望/235
第五章 明理少年:学生德育新目标/236
第一节 给“明理少年”画像/236
一、“明理少年”的主体定位/237
二、“明理少年”的特质/238
三、“三抓三学会”:学生培养新举措/239
第二节 在习惯养成中明理/24l
一、“两不一带”童谣篇/241
二、“两见两主动”践行篇/246
三、校园常规评价篇/250
第三节 在动心体验中明理/256
一、两节 三周一游学/256
二、玩转社团的花样童年/268
三、心育工作温暖校园/276
第四节 在班级文化中明理/284
一、班级环境文化建设/284
二、班级书香文化建设/289
三、班级家教文化建设/295
第六章 明智之师:教师发展新定位/301
第一节 明智之师的内涵与标准/30l
一、明智之师的内涵/301
二、明智之师的标准/303
第二节 明智之师的发展规划及培养途径/303
一、教师队伍现状分析/303
二、教师专业发展规划/305
三、教师专业成长的多种途径/309
第三节 校本研修促明智之师成长/315
一、建立一套制度/315
二、落实一个教研日/318
三、实施研修“三化”策略/:326
四、推行研修四种模式/328
第七章 润心乐园:环境创设新意境/367
第一节 校园规划布局/368
一、校园整体规划/368
二、视觉识别系统/370
第二节 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37l
一、主建筑群/37l
二、校园建筑的基调/373
三、会说话的空间/373
第三节 处处物语皆心语/384
一、“三园一林一广场”/384
二、透绿“围墙”里外生辉/387
第四节 温馨氛围:立体的教科书/388
一、开放的图书馆/388
二、润心的网络环境/393
参考文献/400
后记/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