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有钱人和穷人的观察
在孩子眼中,究竟什么样的人才算是有钱人呢?在英国,当你带着孩子特意去标榜便宜的ASDA超市购物,排队结账时,远远看到一对提着大包小包Marks&Spencer(M&S)的父子,或许会联想到他们是家境不错的富裕人家,然而在M&S买葡萄酒和鱼子酱的父亲也许并不觉得自己足够富有,他每天还是设法让自己可以拥有更多的财产,因为他眼中看到的都是一些比自己更富有的人。那么,衡量有钱人有没有什么标准呢?要如何正确告诉你的孩子富有的定义呢?
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站在天桥上看着路上熙熙攘攘的人来车往,讨论着有钱和贫穷的话题。
儿子指着一个穿着笔挺西装的人,问爸爸:“爸爸,那个人是有钱人吗?”
父亲说:“区分有钱人和穷人的标准可不是一套西装那么简单。”
“那是什么?”
“嗯,一种感觉。”
“什么感觉?”
“这样说吧,有钱人和穷人在生活各方面都有本质的区别。首先从自我认知来说,有钱人骨子里深信自己不是为了当一名平庸之辈而出生的,他们确信自己可以过有质量的生活,因此在财富上努力经营,他们拥有着强烈的赚钱欲望和赚钱意识,可以说这是他们基因里本身固有的东西。有钱人会想尽一切办法使自己变得更富有;而穷人则因为忙于赚每天的生活费,很少能想到如何去赚更多的钱,他们认定自己出生时是什么样的状态,就应该这样本本分分地过一辈子,不相信有改变命运的可能性。”
父亲看着儿子迷惑的眼神,接着说:“从积极性来说,有钱人总是能把握一切时机经营自我提升的可能。即使在外与朋友聊天或下班后也不会忘了随身携带合约,他总会随时随地发掘可以赚钱的商机,不放弃各种机会;而穷人经常的消遣往往是待在家里看电视,享受最便宜的娱乐时光,他们容易为肥皂剧的剧情感动得流泪,还会模仿偶像剧的时尚打扮及生活状态,沉溺于想象的感情世界中,追求浪漫生活。从交际圈子方面来说,有钱人会刻意结交对自己有帮助,能提升自己地位或是能扩大交际范围的朋友,他们交朋友不会纯粹依照自己的个人喜好,在利益面前,自己的喜好完全可以被忽略;而穷人就不一样了,穷人喜欢认识和自己相同际遇的朋友,更会刻意接近比自己悲惨的人,因为同一个圈子里的人相处比较轻松,不太愿意走出自己的舒适圈(comfonzone)。同时,有时候穷人的观念可能比一般人固执,自尊心也或许比较强,可能因此阻却了别人的协助。这或许会导致自卑心作祟,怕被别人看不起,于是容易过分自我保护,产生与有钱人往来的拒斥感,久而久之,心态和思维与心中曾经闪过的理想愿景渐行渐远,最后真正成为了平凡人的思维,几乎每天都局限在如何选择最便宜的商品中,彼此交流着节约的小技巧,虽然有利于训练生存能力,但眼界也就渐渐拘囿于这样的琐事中,将自己原有的雄心壮志都给消磨掉了,实在非常可惜。”
儿子点了点头,说:“他们在各方面都完全不相同,只是有钱人好像更加懂得利用时间和机会赚钱。”
“是的,孩子,不仅如此,他们做任何事情的目标还都有很大区别呢。在面对新事物时,有钱人将重点放在如何得知最新信息、市场分析和投资报酬上,因为他们的思维必须放在更大的格局中,要清楚奋斗的方向,并统合那些更有才能的专家人才为自己努力;而穷人或许比较倾向于注重学习个人技能、手工艺、厨艺等个人实际性的东西,他们将学习定义为学习生存技能。如果从一开始就把自己培养成为生活而工作的人,或是某一种专业的工匠,虽然这也没有什么不好,可是就会比较容易受限于‘经济规模’的差异,获得的财富或许就相对少些。而在时间运用方面,富裕人士会清楚地算出时间成本,他们亦懂得忍耐,用时间的累积来换取最后的成功,即便把时间花在玩乐方面,他们也把‘玩’当作是一种工作方式,绝对是有目的性的。例如有钱人花时间打高尔夫球,除了达到运动目的,更有利于人际关系的拓展;而穷人的休闲时光往往是纯粹放松身心,并不带有其他目的。简单来说,两者的差别并没有对错,可是对经营财富的效果却有了不同。”
“还有吗?”
“当然,还有很多。再从人生定位方面来说吧。几乎有钱人都有一种倾向,就是喜欢把自己定位为领导者(leader),要别人遵守他们制定的一些规章制度、规矩、口号等等。比如企业的领导人,他们一方面灌输给众人业绩就是成绩,可以换取更多的钱,可以使生活向上的理念,但另一方面,他们却从来没有停止过征募人才,培养更多的新人,以便随时更新他的团队。而穷人较习惯于把自己定位成听从者(follower),或为了赚钱而听从发薪者的命令和安排,无条件接受规章制度。因为现实生活的压迫,穷人往往缺少安全感,迫切希望自己从属并依赖于某一个组织团体,于是他们以这个团体的标准为自己的标准,让自己的一切合乎规范,为团体的利益而工作。对他们来说,能在一个企业里稳定地工作几十年,由实习生随着年资逐渐升迁到高级主管,最后拿到可观的退休金,那就是一辈子的最高理想了。”
我跟保罗述说这对父子的对话,他听得津津有味。我想让他知道,生活习惯、思考方式,还有心中的愿景,都是让人成功或平凡的原因所在。而这对父子的故事还没说完呢。
P25-29
“理财教育”就是一种“生存教育”
2003年,一位年仅16岁的英国女孩卡莉·罗杰斯赢得了190万英镑乐透彩金,成为英国最年轻的彩票头奖得主,名噪一时。中奖后的她,又买车又买房,光是为自己和家人就买了4栋房子,还花了30多万英镑旅行等,但更糟糕的是,她交了一个嗑药的男友,年纪轻轻便生了两个孩子,还花了许多奖金在毒品上。
在2008年,卡莉·罗杰斯又成为新闻头条,她因涉嫌藏匿可卡因及枪支而被逮捕。如今已有两个孩子的她当初幸运中奖时,立刻做整形手术,毫不避讳地把照片张贴在网络上,并与小她一岁、前科累累的罪犯男友交往,二人时常在夜店外大吵,分分合合至今,期间她还曾经自杀过几次。结果是她用短短几年便把彩金挥霍一空,如今带着两个孩子投靠了母亲。卡莉·罗杰斯的年轻岁月,看似是幸运之神降临,但其对金钱态度的偏差却让厄运接踵而至。
正确的金钱价值观,这是学校不可能教导的一门课。然而,家庭本身就是一个大教室,父母责无旁贷,绝对要有方法、有技巧地让孩子从生活中学习这门必要的课程!
家庭教育是孩子的启蒙教育,家庭教育决定子女的未来,这就是身为父母的“投资”。孩子们在父母身边最少有十多年,这么漫长的时光,除了待在学校学一大堆道理和学问,其实父母还可以教育小孩做一件更有意义的事:及早了解财务,也就是投资自己。
“理财教育”就是一种“生存教育”,儿童应从6岁开始接受经济意识教育,比如可以开始认识币值、学会用钱买简单的用品,父母还可制订各成长阶段的教育计划,如果孩子可以逐渐具有经济独立的观念,学会自我谋生,并且奠下终身拥有独立面对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我们是不是对孩子的未来更放心呢?
对所有有了孩子的家庭来说,已经成为了父母的你们所面临的最重大的人生问题,就是如何教育、培养孩子有美好的未来。儿童教育中还包含经由实际的理财教育,使孩子了解商品交易与社会行为,培养孩子参与的感觉和竞争意识,打破从前传统观念对理财教育的束缚,为他们将来进入社会做好准备。然而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人形成什么样的素质跟他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如果你们的孩子处在一种朝不保夕的贫困状态下,相信他也很难能养成多么高尚的品质,为了生存,为了躲避和反击一些可能遭遇到的不公平,他很有可能走向极端,更谈不上对社会有所贡献了。
有钱不一定代表成功,但可以解决生活上的许多问题,是比较靠近幸福人生的一种选择。
曾经有经济学家做过这样一个社会调查,内容是让一些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主要是从6岁到17岁的未成年人回答一个问题:有钱和没钱的区别。
这些尚未成年的孩子们的回答大致如下:
6岁孩子回答:有了钱你可以买到想吃的棒棒糖,没有钱你就只能看着别人吃而干流口水。
10岁孩子回答:有了钱可以买房子,建立一个幸福的家庭;没有钱,没有自己的房间;爸爸妈妈一定会每天吵架。
17岁孩子回答:有了钱可以买到地位,世人会因你的地位而产生尊重感,没有钱就没有一定的地位,很难得到别人的尊重。
金钱在不同年纪的孩子身上有不一样的体会,但不能忽略它可以带来的良善功用。有种观念是:金钱被视为“万恶之源”,是权力的亲戚,是可以用来掌控他人的工具。因此,很多父母都不愿意当着孩子的面讨论钱,认为那样会让孩子变庸俗。然而,每一种工具的好坏作用完全是看使用者的想法与观念而定,包括金钱在内。就像时事评论者沃尔特·温彻尔(Walter Winchell)所说:“金钱有时候会把笨蛋变成重要人物,有时候也会把重要人物变成笨蛋。”拥有正确的金钱观念,才会有好的运用效益。现今的世界瞬息万变,我们已经承担不起无知所导致的后果,孩子也是一样。
不可否认,物质和经济永远都是生活的基础。若这些基础性的东西得不到某种保障,所有的理想和愿望都将成为一纸空谈。相信所有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生活无忧,无论每个人诠释的幸福基础是什么,都当然包括了物质在内,千万不要认为这很俗气,这是现实的一部分。你可以期许自己想要把孩子培养成为律师、教授,或者是明星,这都是目标,但是要把孩子培养成有钱人,我必须说这是一种不简单的技能,一种基础性的教育,这将是你帮助孩子完成他的目标和梦想过程中最重要的推进器。那么,究竟如何才能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有钱人,一个了解钱、会赚钱、会花钱的人?究竟如何才能给孩子一个富裕的人生呢?请进入本书寻找你想要的答案吧。
《望子成富:教授爸爸与孩子的理财对话》由洛克·布莱恩编著。
物质和经济永远都是生活的基础。若这些基础性的东西得不到某种保障,所有的理想和愿望都将成为一纸空谈。相信所有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生活无忧,无论每个人诠释的幸福基础是什么,都当然包括了物质在内,千万不要认为这很俗气,这是现实的一部分。你可以期许自己想要把孩子培养成为律师、教授,或者是明星,这都是目标,但是要把孩子培养成有钱人,我必须说这是一种不简单的技能,一种基础性的教育,这将是你帮助孩子完成他的目标和梦想过程中最重要的推进器。那么,究竟如何才能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有钱人,一个了解钱、会赚钱、会花钱的人?究竟如何才能给孩子一个富裕的人生呢?请进入《望子成富:教授爸爸与孩子的理财对话》寻找你想要的答案吧。
孩子财富教育方式的大讨论,父母必知的CHILD儿童理财教育法则!
亚洲父母说:“再穷也不能穷孩子。”西方父母说:“再富也不能富孩子。”亚洲父母说:“孩子越晚学花钱越好。”
西方父母说:“孩子从幼儿园起就该知道如何花钱。”让孩子从小就有金钱观念到底好不好?的确,“金钱有时候会把笨蛋变成重要人物,有时候也会把重要人物变成笨蛋”。
然而,每一种工具的好坏完全看使用者的想法与观念而定。理财教育就是一种生存教育,但是这种教育并不是简单的教孩子怎么赚钱。那究竟该怎么与孩子谈理财呢?
《望子成富:教授爸爸与孩子的理财对话》作者洛克·布莱恩将多年实际接触与观察的经验,以轻松阅读、深入浅出的亲子对话方式,告诉每个父母与师长,关于儿童理财,该如何教育,又该教育什么。这是第一本儿童理财的“家庭课本”,还是看看书里是怎么说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