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转录符号说明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本书研究的对象
第二节 本书的必要性
第三节 本书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文献回顾
第一节 关于会话增量现象的研究
一 会话增量的定义
二 会话增量的形式类型
三 会话增量的交际功能
四 会话增量研究尚待解决的问题
第二节 关于二语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的研究
一 言语行为的实施
二 礼貌语言的表达
三 会话含意的推理
四 话语标记语的习得
五 会话行为的开展
六 影响二语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的因素
七 二语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研究中尚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节 关于二语语用能力界定与分类的研究
一 托马斯(1983)的研究
二 巴克曼(1990)的研究
三 琼(2002)的研究
四 陈新仁(2008,2009)的研究
五 本书所采用的语用能力分析框架及其原因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分析框架描述
第一节 会话增量行为的重新界定
一 会话增量行为的操作定义
二 会话增量行为与相关现象的区别与联系
第二节 会话增量行为:动态交际中的元语用意识调控形式
一 会话增量行为与会话的动态性特征
二 元语用意识程度与语用能力
第三节 会话增量行为与语用能力之间的关系
一 体现语用语言能力的会话增量行为
二 体现语用认知能力的会话增量行为
三 体现社交语用能力的会话增量行为
四 体现会话组织能力的会话增量行为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研究方法
第一节 研究问题
第二节 语料来源
一 英语本族语者会话语料
二 中国英语学习者会话语料
第三节 数据收集
第四节 数据分析
一 标注
二 提取与统计
第五章 中国英语学习者会话增量行为的语言形式选择
第一节 中国英语学习者实施会话增量行为时使用的语法范畴
一 用于会话增量行为的短语类型
二 用于会话增量行为的从句类型
三 用于会话增量行为的完整句子
第二节 中国英语学习者实施会话增量行为时涉及的句法关系
一 延伸型会话增量
二 非延伸型会话增量
第三节 中国英语学习者会话增量行为的语言形式选择统计与分析
一 总体使用情况及其分析
二 不同语法范畴的使用情况及其分析
三 不同句法关系的使用情况及其分析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中国英语学习者会话增量行为的语用功能取向
第一节 调整命题内容
一 明确先发话语的指称对象
二 阐释先发话语的命题内容
三 限定先发话语的命题内容
四 拓展先发话语的命题内容
第二节 调节人际意义
一 缓和面子威胁
二 凸显说话人态度
第三节 调控会话组织
一 填补应对空白
二 延伸话轮构成单位
三 提供话头
第四节 中国英语学习者会话增量行为的语用功能取向:统计与分析
一 各种功能的总体使用情况及其分析
二 调整命题内容各功能的使用情况及其分析
三 调节人际意义各功能的使用情况及其分析
四 调控会话组织各功能的使用情况及其分析
第五节 小结
第七章 中国英语学习者会话增量行为的实施与学习者因素之间的联系
第一节 口语水平与会话增量行为之间的联系
一 口语水平与会话增量行为语言形式选择之间的联系
二 口语水平与会话增量行为语用功能取向之间的联系
第二节 性别与会话增量行为之间的联系
一 性别与会话增量行为语言形式选择之间的联系
二 性别与会话增量行为语用功能取向之间的联系
第三节 小结
第八章 结论
第一节 简要总结
第二节 主要发现
一 从语言层面上看,中国英语学习者会话增量行为中的语言实现方式比较丰富,但形式选择与频次分布仍与英语本族语者有一定差异,说明其语用语言能力有待提高
二 从语用功能上看,中国英语学习者的会话增量行为不仅调整了先发话语的命题内容,而且调节了先发话语的人际意义,对会话组织也有一定的影响
三 中国英语学习者的会话增量行为与口语水平之间有一定联系
四 性别对会话增量行为的实施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第三节 研究启示
一 理论启示
二 实践启示
三 方法论启示
第四节 本书的不足及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一 本书的不足
二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