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语境下的传承与对话(鲁迅与1990年代后中国文学和文化思潮)》是对鲁迅研究“生态系统”中空白点或薄弱点的充实填补。在文献综述部分已提到,在鲁迅研究的“生态系统”的“比较研究”子系统中,鲁迅与外国文学(文化)的比较研究成果最为丰富,其次为鲁迅与中国现代、古代与近代文学(文化)的比较研究,而鲁迅与当代文学(文化)的比较研究成果最为薄弱。在这种研究现状下,本论文旨在加强鲁迅与当代文学(文化)关系这一薄弱领域的研究。本书是对博士论文选题的突破,以博士论文的篇幅来系统完整地研究“鲁迅与1990年代后中国文学与文化思潮”,迄今没有人做过。本书由古大勇著。
序一
序二
前言
一 课题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二 研究意义和创新点
三 1990年代后文化语境的“解构性”特征——兼及1989年后当代文学的转向
第一章 1990年代后关于鲁迅的论争思潮
第一节 传承、颠覆与对话——1990年代后关于鲁迅的论争思潮述评
第二节 对抗?抑对话的可能?——鲁迅与世纪之交的“儒学复兴”浪潮
第三节 “自由主义的两张面孔”——鲁迅与自由主义
第四节 如何对待“被描写”?——鲁迅与后殖民主义
第二章 鲁迅与丑990年代后中国小说
第一节 “微观政治”和“乡村权力”下的“国民性”图景——鲁迅与1990年代后中国小说中“国民性”主题的一个局部考察
第二节 “阿Q并没有断子绝孙”——1990年代后中国小说中的阿Q文学后裔
第三节 “除了鲁迅,我并不同中国大师对话”——鲁迅与残雪的“新实验文学”
第四节 “吃人”命题的世纪苦旅——从鲁迅《狂人日记》到莫言《酒国》
第三章 鲁迅与1990年代后中国杂文随笔
第一节 “鲁迅风”杂文随笔与“后鲁迅风”杂文随笔
第二节 “对于时弊的攻击”——鲁迅与1990年代后中国杂文随笔的“社会批评”主题
第三节 “黑色染缸”的“中国”——鲁迅与1990年代后中国杂文随笔的“文明批评”主题
第四节 “不悟自己为奴”——鲁迅与1990年代后中国杂文随笔的“知识分子批判”主题
第五节 “侵入高尚的文学楼台”——鲁迅与1990年代后中国杂文随笔的创作特色
第六节 “冥冥中信任的只有鲁迅”——张承志“后《心灵史》”阶段的鲁迅“参照”
结语 无法“解构”的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