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玉离编著的《历史不忍细看大全集》从细微之处入手,搜寻历史的蛛丝马迹,力求见微知著,去伪存真。作为历史的放大镜、透视镜和显微镜,不但从宏观上把握历史,还从细微之处发现历史,帮助读者学习历史,增长知识。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以生动活泼的语言讲述一个个历史人物、事件或文化知识,通过一篇篇小文章反映大历史,展现中华五千年历史的别样风貌。
《历史不忍细看大全集》坚决摒弃人云亦云、墨守旧说的惯性思维,而是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善于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发挥创造性的想象力,同时具有脚踏实地的科学精神,不去追求所谓“宏大的叙事”,而是守住一个“真”字,在对史料收集、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历史逻辑对客观历史进行解构与重塑。不但向读者提供丰富的精神资源,而且给人们以冲击、震撼和思考,使僵硬的历史充满活力。在云谲波诡、疑团迭生的阻碍之下,呈现历史的细节,把握历史的脉搏,揭露历史的真相,使读者体会知晓真相的欣悦,了解历史的鲜活与沉重,走进历史的深处,从中得到启迪和裨益。
历史是过往的记述,蕴涵着经验与真知。人们学习历史,是为了了解昨天,更是为了把握今天,创造未来。可是,不容忽视的是,历史也有可能欺骗我们,这是因为记录历史的执笔者和删改者有的害怕得罪权贵,有的为了某种私利或者偏见,或者轻信权威,或者道听途说,甚至有的公然编造历史,无中生有。正因为此,君玉离精心编著了《历史不忍细看大全集》一书,以飨爱史之人。
《历史不忍细看大全集》共分为钩心斗角的权位斗争、皇家不能说的秘密、历代君主的离奇死因、云谲波诡的政治阴谋、硝烟背后的军事之谜、出人意料的后宫内幕、不可不知的历史怪圈、名士的另一张脸谱、令人惊叹的文人私密、不忍细看的历史“绯闻”、历史名人的死因新解、颠覆常论的史实新探、被误读的历史新证、尘封千年的史料新考、误传已久的经典定论、容易误解的文化常识、不为人知的秘史梢案、千奇百怪的市井轶闻、让人百思不解的古物迷踪、迷雾重重的历史谜题等二十章,多从细微之处入手,搜寻历史的蛛丝马迹,力求见微知著,去伪存真。本书作为历史的放大镜、透视镜和显微镜,不但从宏观上把握历史,还从细微之处发现历史,帮助读者学习历史,增长知识。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以生动活泼的语言讲述一个个历史人物、事件或文化知识,通过一篇篇小文章反映大历史,展现中华五千年历史的别样风貌。
皇帝因“惧内”而逃跑的历史真相
不但市井间有些男子会惧内,就是君临天下的帝王同样也会惧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位皇帝便是晋惠帝和隋文帝。
晋惠帝的皇后贾南风是历史上著名的丑女,她身材五短,面目黑青,鼻孔朝天,大嘴,眉心有大块的胎记,而且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恶后。她横行后宫,还祸国殃民,几乎毁灭了晋朝。
贾南风对于晋惠帝司马衷能够登基称帝也是有一定功劳的。当初司马衷还是太子时,司马炎曾因为他的智商低下,而想要废除太子,传说令司马炎改变这一想法的是一篇文章。那是司马炎给司马衷的一份试卷,不善学问的司马衷本想让其他的侍从官员来回答这些问题,这时太子妃贾南风却觉得这样不妥,如果让那些人代写,他们的学问都在太子之上,—定会被识破的,于是她找了几个没什么学问的太监来答这问试卷。
当司马炎看到这些答案之后,他并没有怀疑这不是太子写的,相反地,这份虽然答得差劲,但也还合情合理,这让他对自己的儿子有了信心,他相信司马衷是一个既纯朴又明辨事理的人,于是再没有废除太子的想法了’o所以,司马衷能够当上皇帝,他的皇后贾南风有定功劳,贾南风也正是因为这样而居功自傲,横行于朝野。
贾南风是一个性格彪悍、粗暴善妒的人,晋惠帝司马衷的一生都是在她的阴影下度过的,他十分怕贾南风,却从不敢反抗她。
贾南风嫉妒心极强,她不允许司马衷亲近其他妃子,曾亲手用长戟捅死了一名怀孕的妃子,皇后的性格如此残暴,司马衷再也不敢和其他妃子亲近了。
贾南风手握重权,操纵着司马衷。她大肆地豢养男宠,从不避讳司马衷,作为皇帝的司马衷—直生活在贾南风的阴影中,毫无自由、胆战心惊地度过每一天。
除贾南风之外,亦有一位皇后令皇帝深恐不已,即隋文帝的皇后——独孤氏。她是一个比起贾南风端庄贤淑很多的女子,但是作为家世显赫的“三朝国丈”独孤信的三女儿,她也是一名行事果断、态度强硬,同时嫉妒心强的女子。
隋文帝喜欢独孤皇后的知书达理,但是同时也十分厌恶她的嫉妒心。隋文帝对独孤皇后始终抱着一种又爱又恨又怕的心理,也正因为如此,隋文帝杨坚和独孤皇后斗了一辈子。
独孤皇后嫉妒心强,行事又独断专行,她从不放心让隋文帝杨坚独自外出,以免他和其他女子有染。所以即使是上早朝,独孤皇后也要和杨坚同辇而进。等到退朝后,她又和杨坚一起返回寝宫。这样,—方面独孤皇后成为了隋文帝杨坚的“贤内助”,另—方面也达到了制约杨坚的目的。
但是再严密的防范也终有疏漏。一次,杨坚在仁寿宫偷偷地临幸了叛臣尉迟迥美貌的孙女,这件事杨坚做得十分隐秘,但最后还是被独孤皇后知道了。对于杨坚的作为,独孤皇后十分生气,于是她便在杨坚上早朝时,将尉迟迥的孙女杀死了。
当杨坚下朝得知此事之后,感到十分愤怒,但是他又十分惧怕独孤皇后,不敢处罚她,于是火气十足的隋文帝杨坚选择了离家出走。他骑着马狂奔了20多里,来到了一个山谷之中,感叹自己虽然为一国之君,却完全受制于独孤皇后,没有自由,他甚至有了不再做皇帝的想法。后来他被紧追而来的杨素、高颍等劝回了宫。这次的事件让独孤皇后也变得有所收敛,不再那么嚣张了。
在世人的眼中,皇后大多是温柔贤淑、胸怀宽广的,而皇帝更是掌握着所有人的生杀大权,说—不二的。所以像晋惠帝和隋文帝这样惧怕皇后,甚至因为皇后的管束而逃离皇宫,在自己妻子的管束下度过了-一辈子的皇帝,实属罕见。
李渊起兵反隋的真正原因
隋朝末年,天下动乱,英雄四起,太原的李渊也是蠢蠢欲动,准备伺机起事去与群雄一起争夺下。
李渊,静宁成纪(今甘肃静宁治平乡)人,他的祖父李虎是西魏时的太尉,父亲李晒是北周时期的御史大夫、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隋时封唐国公。母亲是隋文帝的小姨子,可以说李渊与隋炀帝是姨表兄弟,作为皇亲国戚,他—直深受隋炀帝的重视。
在隋炀帝继位后,李渊被任命为荥阳、楼烦二郡太守,后又拜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太原留守。隋炀帝统治后期,全国陷入农民起义的混乱之中,以李渊的实力已经无法镇压,但他又怕遭到隋炀帝的猜忌,所以为了自保,只能决定提前动手,而他的次子李世民也是支持起事的。
李世民作为从小随军长大的孩子,性格中充满叛逆、果敢的因素。李渊虽然有谋反之心,但却迟迟未肯行动,李世民认为李渊在乱世之中不过是想避乱战火,但他不想拖延时间,不想做大隋王朝的陪葬品。
于是,李世民找到他的谋臣刘文静,刘文静因为与瓦岗寨李密联姻,而被李渊关入牢中,但此人极富韬略,性情狂傲,有着过人之处,深受李世民的偏爱。李世民找到刘文静后,二人对起兵谋反这件事是一拍即合。
刘文静为李世民提出了三点建议:
第一,要想造反不能大张旗鼓,那样会引人注目,遭到其他起事者的反扑,这一切要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暗度陈仓方能最后水到渠成。
第二,李渊虽然手中握有一些兵马,但兵马还是越多越好,成功的概率才能越大,所以还需要多招兵马,到时候攻取长安,将各地的兵马会集一处,不怕不能成事。
第三,吸纳人心,现在各地豪杰都纷纷起来造反,这些人的势力都可以为己所用,只要能让他们归顺,到时候矛头都指向大隋王朝,那江山必定就是李家的了。
听罢刘文静的一番分析,李世民成竹在胸,此刻他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就是彻底地说服李渊起事。但这却是个比较棘手的事隋,李渊秉性固执,对于皇权一向不敢造次,对国家一向恪尽职守,想要让他明目张胆地举起起义的大旗,实在是有些困难。
而李世民虽然是李渊的得力助手,但李渊并不是十分信任他,所以李世民便联络了李渊最信任的人——裴寂,请他出面帮忙。
此人时任晋阳宫副监,深得李渊的信任,二人同朝为官,关系十分要好,常在一起通宵达旦地饮酒、下棋。李世民知道,只有裴寂能够说服李渊,但如何能够让裴寂帮他这个忙,李世民也是下了一番工夫的。
裴寂自小清贫,父母双亡,受尽了他人的白眼和欺负,这也是他性格圆滑世故的主要原因,这样的经历让裴寂—直想飞黄腾达,所以他—直在寻找合适的机会,与李渊交好也是他巴结权贵、攀龙附凤的一种表现。
李世民有个叫高斌廉的朋友经常和裴寂一起赌博,于是李世民就让高斌廉故意输给裴寂,这样一来,裴寂心里高兴,什么事都好说了。果然,当李世民向裴寂提出要求时,裴寂不假思索地答应下来。
而裴寂也并没有直接去找李渊,他先是找了两位美女,随后才去找李渊,看到有美女送上门,李渊乐得享受。而裴寂也乘机向李渊讲出了李世民的计划,听到老友相劝,也看到李世民的确是准备妥当了,李渊终于同意起事。
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三月,李渊起兵于太原,兵锋直指长安。
P31-33
英国哲人培根说过:“读史使人睿智。”历史不但可以给人以学识,重要的是还可以给人以智慧。它教人用深邃的眼光看待过去,品读现在,观照未来。只有这样,才能不被眼前各种光怪陆离的现象所迷惑,而从容地做出判断和选择,寻找出符合历史规律和发展逻辑的前进道路。
然而,这一切的必要前提是,历史必须是真实的历史,否则就会背道而驰,贻误后人。可是,不容忽视的是,历史也有可能欺骗我们。这是因为记录历史的执笔者和删改者有的害怕得罪权贵,有的为了某种私利或者偏见,或者轻信权威,或者道听途说,甚至有的公然编造历史,无中生有。加上史书大多成书于封建王朝,修撰史书的多为御用史官,这种史书重视帝王将相,忽视人民群体;重视军事、政治,忽视经济、文化;重视权力、权术,忽视知识、技术……有这些偏颇,就不可能真实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
而即使是真实的历史,在不同的人的眼里,也都有不同的画面。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那么一部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历史,若用放大镜一一细究,又能看到什么?
若肯细看,历史也许是另一副模样。历史的缝隙中滴着血泪,光鲜外表下裹着丑陋,曾经坚持的信仰也许崩塌,曾经不屑一顾的琐碎可能顽强地撑起一座大厦,所以历史不忍细看——细看之下,将会有太多的谜题和出人意料的答案。
由此,我们精心编著了《历史不忍细看大全集》一书,以飨爱史之人。拂去时光厚积下的尘埃,发现原来几百几千年前那看似遥不可及的一幕幕竟是那么生动鲜活。若能在明媚的午后,捧一杯清茶,细细品味,也许可以发现,那干瘪的史书充盈着浓浓的市井喧嚣,那冰冷的宫廷满溢着张扬个性的风姿,那严肃森然的制度等级逃不开戏剧性的历史玩笑,那画像上深沉默然的古人也曾色彩鲜明地活着。
本书搜集大量被人遗忘、扭曲、误读、篡改的历史资料,去伪存真、去芜取菁,扫去历史的烟尘,点亮真实的色彩。全书共分为钩心斗角的权位斗争、皇家不能说的秘密、历代君主的离奇死因、云谲波诡的政治阴谋、硝烟背后的军事之谜、出人意料的后宫内幕、不可不知的历史怪圈、名士的另一张脸谱、令人惊叹的文人私密、不忍细看的历史“绯闻”、历史名人的死因新解、颠覆常论的史实新探、被误读的历史新证、尘封千年的史料新考、误传已久的经典定论、容易误解的文化常识、不为人知的秘史档案、千奇百怪的市井轶闻、让人百思不解的古物迷踪、迷雾重重的历史谜题等二十章,多从细微之处入手,搜寻历史的蛛丝马迹。作为历史的放大镜、透视镜和显微镜,不但从宏观上把握历史,还要从细微之处发现历史,帮助读者学习历史,增长知识。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以生动活泼的语言讲述一个个历史人物、事件或文化知识,通过一篇篇小文反映大历史,展现中华五千年历史的别样风貌。
《历史不忍细看大全集》以大众为阅读对象,拒绝枯燥乏味,注重文字的灵动,把生动性、可读性和趣味性作为遴选的原则,思想开放,无论观点还是材料,多有新鲜感,同时言之有理,言之有物,叙述引人人胜。本书坚决摒弃人云亦云、墨守旧说的惯性思维,而是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善于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发挥创造性的想象力,同时具有脚踏实地的科学精神,不去追求所谓“宏大的叙事”,而是守住一个“真”字,在对史料收集、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历史逻辑对客观历史进行解构与重塑。不但向读者提供丰饶的精神资源,而且给人们以冲击、震撼和思考,使僵硬的历史充满活力。在波谲云诡、疑团迭生的阻碍之下,呈现历史的细节,把握历史的脉搏,揭露历史的真相,使读者体会知晓真相的欣悦,了解历史的鲜活与沉重,引导人们走进历史的深处,从中得到启迪和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