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清世宗雍正全传/领导干部读史系列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程军川
出版社 企业管理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千古英雄,纵横驰骋,说不完的壮怀激烈,道不尽的叱咤风云。握一把历史的刻刀,雕琢出岁月流逝的痕迹,遗留下故国永恒的记忆。在权力、物质、欲望和人性的集中碰撞之地——权谋场中,权力角逐的惊心动魄,良知、责任和济世情怀,如何平衡?把事情做得不同凡响,成功登顶,如何借势、造势?过人的领导智慧,圆熟的管理艺术,如何拥有?

“领导干部读史”系列丛书,立足真相,不避讳崇高,不躲闪卑劣。把权谋人物放到复杂的社会生活、精神生活中立体展现,着重在细腻的权力斗争情节中,表现其性格、命运、心态及处世法则,塑造鲜明、真实的人物形象。本书为《清世宗雍正全传》,由李金水等编著。

内容推荐

《清世宗雍正全传》由李金水等编著。

《清世宗雍正全传》内容简介:雍正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政治强人。他即位时已是不惑之年,人生阅历和政治经验相当丰富。尤其是在争夺储位的斗争中,他深切地感受到政治的险恶,体察到世态的炎凉,认识到现存制度和政治上的缺失。这种锻炼和经验在历代守成之君中是不多见的。雍正对清朝的贡献在于:使康熙开创的盛世由后期的停滞再度走上发展之路,并为乾隆鼎盛局面的到来奠定了雄厚的基础。所以,后世说的“康乾盛世”完整地说应该是“康雍乾盛世”。

目录

第一章 夺储大战

 第一节 康熙子多

 第二节 坐看虎斗

 第三节 暗中使劲

 第四节 雍正登基

第二章 凌逼弟辈

 第一节 允褪守陵

 第二节 徐图允禊

 第三节 御制朋党论

 第四节 重用允祥

第三章 政治强人

 第一节 城府深厚

 第二节 密折

 第三节 军机处

 第四节 整顿八旗

 第五节 总揽万机

第四章 锐意改革

 第一节 忠、公、诚、能

 第二节 广招人才

 第三节 反贪腐

 第四节 满汉问题

 第五节 移风易俗

 第六节 秘密建储

 第七节 赋税改革

第五章 权术御下

 第一节 兔死狗烹

 第二节 束下

 第三节 文字狱

 第四节 用人以疑

第六章 安边

 第一节 平定西北

 第二节 改土归流

 第三节 以和为贵

试读章节

第一节康熙子多

在中国历代皇帝中,康熙帝的子女是最多的,共有35子、20女。

康熙35个皇子中,颇有几个非凡人物。这其中最有威望的当属二阿哥皇太子允礽、大阿哥允禔、三阿哥允祉、四阿哥胤稹(雍正)、八阿哥允禩和十四阿哥允褪等。康熙两次废立太子,这几个皇子都有问鼎皇位的可能,直接导致了中国历史上最复杂的储位之争。

二阿哥允礽是正宫孝诚仁皇后所生,在两岁的时候即以嫡长子的身份被立为太子。允扔聪明伶俐,起初颇受康熙喜爱。

大阿哥允裎是惠妃所生,虽年长于允扔,因不是嫡子,所以未被立为太子,但他曾随康熙远征噶尔丹,立下了赫赫战功,所以取胜机会也是很大的。

三阿哥允祉是个饱览群书的博学之士,厚道安静,一直颇受康熙赏识,康熙“每有余暇,常去三阿哥府上走动”。

八阿哥允禊素有心计,精明干练。特别是他能以仁爱自励,善于笼络人才,收买人心,因此有礼贤下士的美名,受到朝野内外许多人的拥护。

十四阿哥允褪是雍正的同母兄弟,聪明骁勇,擅长领兵打仗,性格耿直,颇有大将之才。康熙晚年曾非常重视允褪。

二阿哥允初生于康熙十三年,因为是嫡长子,所以两岁的时候,康熙正式册立他为皇太子。康熙特别关心皇太子的成长,从他幼小的时候就开始悉心教导,随着太子的长大,让多位大学士辅导他并亲自向他传授治国之道。允初天资聪颖,学业进步很快,文武双全,8岁时

武能左右开弓,文能背诵四书。太子20岁刚过,就能代父皇处理朝政。

由于允初是皇位的未来继承人,致使许多大臣趋附到身边,结成太子党,积极帮助他谋取帝位。但太子身份逐渐助长了允初骄傲任性,受到其他兄弟的嫉妒与排挤。允初原来聪明勇武,其聪明才智为众兄弟所不及。因此,康熙曾最宠爱这个儿子。但正是康熙的溺爱。逐渐滋长了允初骄傲自大、飞扬跋扈的习气。由于太子的身份地位,允初并不把众兄弟放在眼里,时日一久,就遭到了众兄弟的敌视和反对。而允礽非但不知悔改,反而变本加厉,与众兄弟作对。这些导致他最终被孤立了起来,成为众人攻击的目标。众皇子每每向康熙进言,攻讦指责允礽,无疑会影响康熙对他的看法,产生了极坏的印象。

允初又狂悖无礼,目无尊长,出言行事极是乖张狂妄、刚愎任性。这是康熙最不能容忍的。同时,康熙在位时间比较长,到第一次废太子的时候,允扔已经等待了33年。允初周围的人,包括允礽自己都急于抢班夺权。允礽就曾说过:“古今天下,岂有四十年太子乎?”

康熙在亲征噶尔丹时,因日理万机积劳成疾,在途中生重病。当时他非常惦记在京理政的太子允礽,派人传旨太子急往前方探视。当时,允礽见到重病的康熙,面无忧色。康熙见到允扔这般情状,非常失望伤心。

康熙痛恨太子,却先期把太子的狂悖归结到一向亲近太子的诸大臣身上,以“结党妄行,议论国事”的罪名把其首领大学士索额图收监候审,囚死在狱中。索额图曾出任大学士,后改任领侍卫大臣,此人系满洲人氏,又是允初的生母孝诚仁皇后的叔叔,当时权倾朝野。康熙处死索额图的意思就是想削弱太子党,让太子汲取必要的教训。  太子非但没有汲取教训,反而更加激烈地进行活动,到了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在木兰围场的布尔哈苏台行宫,召集诸大臣和诸皇子一起,郑重宣布废黜皇太子。康熙对允礽说了四句话:“不法祖德,不遵朕训,惟肆恶虐众,暴戾淫乱。”史书记载康熙在当众宣布他这个谕旨的时候“且谕且泣”。

康熙朝时沿用汉族朝廷的皇位由嫡长子继承的制度,所以虽然废除了允礽,但因为他是嫡长子,又考虑到诸皇子争夺储位的斗争愈加严重等多方原因,又勉强将其复立为太子。后来,康熙仍然忍受不了允礽的恶劣品行,意识到了如果让允礽继承皇位,必然会导致江山不稳、群臣攻之的局面。于是他痛下决心,于康熙五十一年将允扔永久废除。

在太子允初被废后,诸阿哥夺储的争斗非常激烈,以大阿哥允禔、八阿哥允禩为首的众皇子纷纷登台亮相。他们一方面攻讦诋毁允初,另一方面又公开培植党羽,积极谋取太子位,以至于发展到手足相残的程度。

八阿哥允禩在兄弟们中堪称才智第一,特别是他礼贤下士、谦恭仁慈的作风,颇受朝中诸大臣的拥护,因此他的势力非常庞大。允禊虽然颇有作为,但其生母却是辛者库贱籍。所谓辛者库,亦即奴隶的意思。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允禩的这种出身无疑会给他争夺皇位带来极坏的影响。由于他是允禔的生母惠妃一手带大的,两人兄弟情深。他起初采取了支持大阿哥允禔的策略。

有了八阿哥允禊这个强有力的支持者,大阿哥允禔便越发明目张胆起来。急于求成的允禔一方面捉拿了太子允初的手下,严刑逼供,企图迫使他们承认允初有篡位的居心;另一方面又向康熙进密言,声称假如父皇想处死允初又怕落不慈之名,他可以替康熙下手。

当时允禔曾向康熙进言说:“今欲诛允礽,不必父皇亲自出手,儿臣可代劳也。”康熙听罢大为震惊,为之不寒而栗,指斥允提:“似此不谙君臣大义,不念父子至情之人,实为乱臣贼子,天理国法皆不能容也!”三阿哥允祉就在这个节骨眼儿上揭发大阿哥与蒙古喇嘛巴汉格隆相勾结,企图利用邪术咒死允礽一事,康熙听后派人追查,巴汉格隆果然招认了与允禔相勾结的事实,同时还交出了十几个身上扎满银针、背后写有允礽名字的小木人。人赃俱获,康熙革去允禔王爵并将其终身监禁。

当时与以索额图为首的太子党公开作对的是大阿哥的舅舅、大学士明珠。明珠联络了户部尚书佛伦、刑部尚书徐乾学和大学士余国柱等人结成阿哥党。他们的命运因之更惨,康熙同样罢免了这些人的官职,并处以重罪。

大阿哥允禔失宠后转而开始支持允禊。他说:“相面人张明德曾相允禩日后必有大贵。”希望借命运说打动康熙。不想这句话引起了康熙的疑虑。一查之下,发现了允禊等人的阴谋。震怒之下的康熙凌迟处死了张明德,并以“知情不报,妄蓄大志”的罪名,革除了允禊的爵位,同时还给九阿哥允禟、十四阿哥允褪以相应的惩戒。  康熙之所以这么做,主要是因为任何一个阿哥结党,都会危及他的皇权。在君权至高无上的封建社会里,帝王只能是一统天下。允礽最大的不智,就是不应该与父皇康熙争权夺势。P2-5

序言

风云时代风云帝王

在五千多年的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从公元前221年开始,中国就以一个统一的多民族集权帝制国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在以后漫长的两千多年,中国一直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并有着几段辉煌时期,包括汉朝、隋唐、元朝和早清时期。中国在公元13世纪达到顶峰,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文化及贸易中心,以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为首的众多发明对世界的历史与科技发展有重要贡献,并拥有发达的农业及手工业。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中华帝国长期的优势形成了巨大的文化优越感:根据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观念,中国是“天朝上国”,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中国皇帝就是“天下共主”。翻开世界历史,这个观点在16世纪以前,的的确确是一个事实。

拿破仑曾经对英国外交家阿美士德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一旦被惊醒,世界将为之震动。”拿破仑一生纵横欧洲,数次把多国联军踩在脚下,如此叱咤风云的人物为什么会对当时的中国有这样的论断,他的根据从何而来?

翻开世界近代史,我们会发现,拿破仑所处的时代,曾经拥有优秀远古文明的区域大多四分五裂,各自为政,欧洲如此,非洲也如此:而拥有广袤土地的大国又大多没有久远的文明,俄罗斯如此,美国亦然:真正能将久远的文明和辽阔的疆域结合在一起的,仍然只有中国。拿破仑一直试图统一欧洲,因为他深知:只有将文明的力量与辽阔的疆域结合,才能造就伟大的帝国。

纵观世界五千年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的文明能够这样伟大,中国的力量能够这样让人不敢轻视,一直以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形式存在是至关重要的决定性因素。

作为一个多民族集权帝制国家,所有的权力集中在皇帝一个人身上。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雄才伟略的皇帝完全有可能改变历史的进程。在中华帝国的历史上曾有400多位帝王,其中13位杰出的帝王以其丰功伟绩而彪炳史册,在中华帝国史上,甚至世界史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封建社会时期的中国,一直都以一个大帝国的姿态屹立在世界东方,各民族用各自的历史共同谱写出一部中华风云史。秦汉时期,中华帝国把匈奴赶到西方,引发了欧洲的一系列大动荡;唐朝时期,中华帝国把突厥赶到西北,又引发了中亚和东欧的动荡。至于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这一系列的朝代更替,以及各个朝代中的叛乱分裂或者起义,都只不过是这个延续两千多年的帝国的内乱而已。

现在,我们回顾这个伟大的中华帝国史,秦始皇,无疑是这个大帝国的最初缔造者,正是由于他的君临,才奠定了整个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基础。

在中华帝国的历史上,公元前221年是真实意义上的帝国元年。“千古一帝”秦始皇一统天下,废分封,设郡县,同文、同律、同衡、同轨,修驰道,筑长城,大一统的中华帝国有了一颗“统一的心”。从此,中国人以高度的政治智慧与独特的文化内涵,把“大一统思想”作为整个社会和个人的至高理想永恒地留在了所有中国人的血液中。秦始皇也当之无愧是中华帝国的始皇帝。

中国封建帝王“皇帝”的称谓由秦始皇开始,他叫“秦始皇”,就是希望大秦帝国会有接下来的二世、三世,直至千万世这般永远传承下去。这一点,虽然秦始皇的子孙没有做到,但从另一个意义上讲,中华帝国后来所有坐拥江山的皇帝何尝不是秦始皇的继承者?

史家有个说法叫“汉承秦制”,意思就是刘邦建立汉朝之后,继承和发展了秦朝的大一统制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刘邦才是秦始皇的第一个继承者。秦末天下大乱,楚汉争霸的结果是“流氓战胜了英雄”。项羽首先在争夺天下的霸业中胜出,但遗憾的是项羽根本没有建立一个中央政权的意识,而是把诸侯全部分封到各自的领地。他的做法实际上是要让中国再次回到战国时代的大分裂中去,这无疑相当于一种历史的倒退,所以最后他败给刘邦也就不足为奇了。从这个角度来说,与其说是刘邦战胜了项羽,不如说是统一战胜了分裂。

楚汉争霸,也开创了帝国的另外一个游戏规则:就是皇帝轮流坐,英雄不问出处。这个规则的结果就是“成王败寇”,完美地解决了帝国内部改朝换代的“正统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最有能力的人成为开国皇帝,带领帝国一次又一次走向辉煌。

汉武帝即位之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又为日后中国两千余年的统一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儒家思想中的“三纲”和“五常”都有力地促进了大一统思想在百姓心中扎根。“英雄风流不尽数,刀马所至皆汉土”。汉武帝北击匈奴,南平两越,西通西域,奠定了现代中国辽阔疆域的初步基础,他又大力提倡中西交流,数次派人出使西域,促进了民族融合,中华帝国也开始有了广泛的世界影响,汉文化圈开始形成。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东汉末年,中国大一统的格局第一次长时间地分裂。也正是这次分裂,唤醒了中华民族强烈的统一意识。

曹操年轻时,曾得当时名士许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价,而他也的确没有辜负这一番品评,一身功业让后人又叹息又嫉妒。曹操统一北方之后,权势已经到了人臣之极,但他却没有称帝,究其原因,正是深受维护正统观念的影口向。随后他又立即率领大军南征,尽管最后功败垂成,但是他在北方实行的诸多政策都为日后晋朝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西晋武帝再次统一中国,最大的功劳当属曹操,这也是曹操被认为是晋祖的原因所在。在维护统一这一点上,曹操不愧为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

三国时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刘备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人缘的平民皇帝。刘备是汉朝宗室,又仁慈爱民,所以在东汉之末的乱世中是人心所向。他也正是凭借着这两个条件,从一个一无所有的卖草席之人变成蜀汉的开国君主,他的一生也都在为再次统一天下兴复汉朝而努力,由于时代所限,他也没有成功,但他建立的蜀汉却在开发西南、促进民族融合方面作出很大贡献。刘备能够三分天下得其一,很大程度是占了“正统”的光,而正统的本质就是统一。

历史进入唐朝,中华帝国在建立九百多年后,唐太宗李世民将这个古老的大帝国推向了辉煌的巅峰。中国历代皇帝中,唐太宗是极少数上马善打天下、下马能治天下的英主。他在位期间,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终于促成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的升平景象,对周边少数民族,他实行开明政策,安抚首领,鼓励民间交流,被尊为“天可汗”。

千百年来,李世民开创的“贞观之治”一直是人们备加推崇的封建社会治世的榜样,他本人也成为后世帝王竞相效仿的一代明君。唐朝在他的治理之下,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也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同李世民的出类拔萃相比,武则天可谓丝毫不逊色。她以女儿之身,在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大环境下可以坐上皇位,让天下所有男人俯首称臣,本身就是一件绝非常人能及之事。但她的即位,又不仅仅是一个女人的胜利,她开创的“武周革命”局面是中华帝国在唐朝时期的一个重要过渡。政治上,她上承“贞观之治”,注重富国安民,她的夺权过程虽然残酷,但百姓生活不仅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反而更加富足,这就为后面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中华帝国这个大舞台上,宋太祖赵匡胤的杰出之处更多地集中在制度的完善上。宋朝之前的大一统政权,无论是汉朝还是唐朝,都在后期饱受地方势力作乱的困扰,原因就是地方势力拥有军队,可以很轻易地对中央政府产生威胁。宋太祖登上皇位之后,第一个动作就是使用怀柔手段削去大将的兵权,使军队全部掌握在皇帝手中,彻底杜绝地方势力叛乱的可能性。同时,宋太祖还是个重视文化的皇帝,宋朝经济的繁荣和文化昌明也为前朝所罕见。

经历了南宋与辽、金、西夏并列的分裂局面之后,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人再次统一了中华帝国,这不仅是中国少数民族第一次统一全国,也使中国的少数民族再一次震惊全世界。成吉思汗天生就是一个战争之王,他的一生都在战争中度过,中原、漠北、西域、中亚都留下了他征服的足迹。中华帝国从未像成吉思汗在位时表现出这么强大的侵略性,所以,成吉思汗也成为对世界影响深远的中国皇帝之一。

明朝时期的中国,仍旧是大一统的局面,朱元璋统一帝国之后,撤消丞相一职,又大开杀戒,几乎将开国功臣斩尽杀绝,此外又开设了锦衣卫,监视大臣及百姓言行,封建皇权在他的手中发展到一个新的巅峰。在朱元璋的一系列举措之下,明朝几乎发展成了他的家天下,无论中央还是地方,都再也没有权势能与皇帝抗衡的大臣,这不能归咎于朱元璋个人,应该说是制度的弊端,已经实行了一千五百余年的大一统式封建专制逐渐走到了尽头。明朝在重修长城一事上最下工夫,这也说明明朝抵御外族的能力最低,在朱元璋的影响之下,明朝后来的皇帝都只专心内斗,不思进取,明朝的世界影响力也随之下降,中华帝国的疆域也降到一个低谷。

清朝由女真族建立,这也是少数民族第二次统一中国,而大清王朝中最雄才大略的皇帝当属康熙帝。康熙是中华帝国最后一个文治武功皆很出色的皇帝。康熙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使耕地的面积迅速扩大,粮食产量有所提高,经济作物也被广泛种植,最终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康乾盛世”的基础。康熙又平定准噶尔叛乱,将西藏、新疆和台湾牢牢纳入中国版图,又和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有效抵抗了沙俄对东北地区的侵略。康熙时期是中华帝国的又一个顶峰,但是由于故步自封和闭关锁国,中国已经跟不上世界发展的脚步,近两千年的大帝国在最后的回光返照中走向没落。

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发展到雍正时期,君主集权达到最高峰。雍正的即位过程可谓将中国古代的皇子夺权斗争发挥得淋漓尽致,他即位之后,规定以后的皇帝必须把继承人的名字写成诏书封存,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皇室继承人纷争的问题。雍正又设军机处,作为皇帝的秘书班子,为皇帝出主意、写文件、理政务,“军国大计,罔不总揽”。雍正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也不容忽视,正是由于他的拨乱反正,才使得康熙的一些有效政策得以延续,也使得康熙开创出的盛世局面得以延续。

雍正之子乾隆是“康乾盛世”的收官者。乾隆在位六十年,前期,他政治颇为清明,在康熙、雍正两朝的基础上,将“康乾盛世’’局面推向了顶峰。到了执政后期,乾隆开始穷兵黩武,将清政府积累下来的上百年家底挥霍一空,对外又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进一步耽误了中国与世界的同步发展,时有英国人形容清朝为“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从这种意义上讲,乾隆也是整个中华帝国的收官者。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直言不讳地说:西方之所以长久以来对中国心存疑虑,就是因为中国一直是一个统一的大国。

“统一”是打开中华文明的一把钥匙。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的地方政权就再也没有办法在政治上与中央相抗衡,无论是后世的哪一个封建君主,争取统一或者维护统一都是他没法抵挡的诱惑,也是他无法摆脱的宿命。一国不容二主的观念在这块土地上是如此深入人心,真正成为中国人的民族基因,也是中华文明历久而弥新,中华民族能够傲立世界的真正原因。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1 17:1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