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英雄,纵横驰骋,说不完的壮怀激烈,道不尽的叱咤风云。握一把历史的刻刀,雕琢出岁月流逝的痕迹,遗留下故国永恒的记忆。在权力、物质、欲望和人性的集中碰撞之地——权谋场中,权力角逐的惊心动魄,良知、责任和济世情怀,如何平衡?把事情做得不同凡响,成功登顶,如何借势、造势?过人的领导智慧,圆熟的管理艺术,如何拥有?
“领导干部读史”系列丛书,立足真相,不避讳崇高,不躲闪卑劣。把权谋人物放到复杂的社会生活、精神生活中立体展现,着重在细腻的权力斗争情节中,表现其性格、命运、心态及处世法则,塑造鲜明、真实的人物形象。本书为《一代女皇武则天全传》,由李金水等编著。
《一代女皇武则天全传》由李金水等编著。
《一代女皇武则天全传》内容简介:她聪慧敏俐,相面先生就惊叹于她的龙睛凤颈、方额广颐。
她胆识超人,权力就是制服所有烈马最好的武器。
她心如铁石,残忍与聪明、疯狂与冷静,在她身上得到了惊人的统一。
她就是中华帝国历史上唯一的女性皇帝——武则天。
第一节才女入宫
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唐太宗听说武士彟的女儿武则天很漂亮,就诏令人宫,封为“才人”。
按照唐初后宫的制度,有所谓“四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的编制,也就是说,除了皇后之外,还另有12l位妾侍。“四夫人”是:贵妃、德妃、淑妃、贤妃。“九嫔”是: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二十七世妇”是婕妤、美人、才人各9人。“八十一御妻”是宝林、御女、采女各27人。另外还有上千的没有名号的宫女。编制严谨只能依次升补,不能巧立名目,随意更改。武则天被封为“才人”,算起来在皇帝的121位御妻中排名第三十几位。以武则天的美貌和其父亲勋臣的地位.才人的地位并不算高。或许最初武则天并不太在意,想着日子还长,说不准哪天也能得到皇帝的宠爱,地位就能扶摇直上,但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武则天的信心一点点被消磨掉了。
在武则天以前,长期的民族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风尚。北朝以来.社会上活跃着一批明识远图、雄健勇武的杰出女性。所谓头发长见识短,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所谓三寸金莲弱不禁风。我们今天所批判的这些对女性的传统束缚和偏见,在那个时代都还没有成为传统,对女性美的判定标准也有异于后代。当时评判美女的标准更重健美而不是纤弱,更重青春热情而不是文静冷漠。武则天是当时公认的美人,她婷婷玉立,身材健硕,脸方,下额秀美,双目明媚,两鬓微宽,妩媚清秀。她自信在宫中会争得自己的一席之地。但预想和现实差得太远。
武则天家族南北朝时居住在今山西文水一带。武则天的祖上虽历代官宦,但并不显赫,武家命运的改变,是在她的父亲武士彟的时候。武士彟做木材生意起家,致富之后,颇好交结,在隋末动乱之中,认识了在山西带兵的李渊。虽然武士蘸没有参与李渊的密谋起兵之事.但由于与李渊有些老关系,并在起兵后作为军需官进入长安,所以在唐朝建立后,被封为14名“元从功臣”之一。就这样,武氏家族成为长安城里的新贵。
武士彟的前妻相里氏生下了武元庆、武元爽二子,相里氏在武士彟40岁出头时去世。唐高祖李渊出面为他续弦,撮合他与当时望族联姻。于是,隋朝宰相杨达的老姑娘便成了他的新妻。史学大师陈寅恪认为,武士彟本是一商贩寒人,以投机致富,其非高门是明显的.一生事迹最可注意的一点,即娶杨氏女为继妻一事。
武则天的母亲是隋观王杨雄的侄女,杨雄虽非隋皇室直系,但位望甚重。武士彟在隋朝只是一富商,并没有和观王杨雄家联姻的资格。他娶杨氏是在隋亡以后,他以新朝显贵的身份娶旧朝宗室,借此提高其社会地位,这也是当时的风气。陈寅恪认为,史书记载唐太宗听说武则天美丽而召她入宫。武则天的美丽固不待讲,但是从唐太宗重视杨氏家族的心理推断,恐怕和荣国夫人是杨雄的侄女有关系。
武则天成长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从门阀社会走向一般地主官僚社会的时代,门阀观念在社会上还有极大的影响。从武则天的母亲家看,她的身上有着高门大族的高贵血统,但从父系的门第看。却是被人不齿的富商出身,有点暴发户的嫌疑,在传统的门阀观念中,不被列入高门士族之列。在这样复杂的家族里,矛盾和纷争自然是很激烈的。
武氏家族之内部矛盾,并非一般的嫡、庶矛盾,而是穿插了士族与庶族之间的地位之争。
武士彟与杨氏结婚之时45岁。杨氏43岁。武士彟是为了抬高自己的门户地位。而武士彟前妻相里氏和弟弟武士让的长子武怀亮之妻善氏,均娶于武氏家族发迹之前,出身大概是晋阳土著之类,根本不能和高门杨氏相比!从这两方面来看,杨氏嫁人武家之后,自然带来了相当的优越感和气焰。在武氏家族的其他人看来,这种优越感是无法被容忍的。杨氏的弱点是没有生儿子,于是武士让的儿子武惟良等就此事对杨氏进行攻击。矛盾便因之而起。
武则天的幼年就是在这样一个士、庶矛盾激烈的新士族家庭中度过的,她的血管里流着贵族和商人的混合血液,既对权力有强烈的欲望,又有果敢倔强的报复心理和斗争性格,会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
在武士彟活着的时候,家族的矛盾还能克制,所以武则天童年的记忆更多的是欢乐。但是,后来,武士彟去世了,幼嫩的子女便失去了庇护的大树。武则天姊妹中,大者尚未出嫁,小者还在童稚,父亲一死,武元庆、武元爽还可以功臣之后的名义托荫授官,但对女儿们来讲,何处是归宿呢?而且,武士彟一死,家族的矛盾激化了。武氏的子侄们对杨氏隐忍多年,此时终于爆发,他们对这位高门之后并不尊礼。这是武则天受到的第一场生活教育。她以后的生活道路将怎样走呢?对于一般的弱女子。可能在堂兄弟的盛焰下忍气吞声,等到嫁出武家以逃避这种难挨的日子。但武则天不能。杨氏贵族的血统。北朝以来女子刚强有为、不甘寂寞的时代风气感染着她,她不甘心碌碌无为地过一生,她要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样,她就不得不为自己将要走的路进行谋划.通向她自己认定的光明大道。这条路的初始也许看起来坎坷艰难,甚至危机重重,但她心中有理想,甘愿为此冒险。她需要的是一个机会,跳出这个是非之家,在更广阔的天地施展自己。P2-4
风云时代风云帝王
在五千多年的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从公元前221年开始,中国就以一个统一的多民族集权帝制国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在以后漫长的两千多年,中国一直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并有着几段辉煌时期,包括汉朝、隋唐、元朝和早清时期。中国在公元13世纪达到顶峰,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文化及贸易中心,以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为首的众多发明对世界的历史与科技发展有重要贡献,并拥有发达的农业及手工业。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中华帝国长期的优势形成了巨大的文化优越感:根据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观念,中国是“天朝上国”,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中国皇帝就是“天下共主”。翻开世界历史,这个观点在16世纪以前,的的确确是一个事实。
拿破仑曾经对英国外交家阿美士德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一旦被惊醒,世界将为之震动。”拿破仑一生纵横欧洲,数次把多国联军踩在脚下,如此叱咤风云的人物为什么会对当时的中国有这样的论断,他的根据从何而来?
翻开世界近代史,我们会发现,拿破仑所处的时代,曾经拥有优秀远古文明的区域大多四分五裂,各自为政,欧洲如此,非洲也如此:而拥有广袤土地的大国又大多没有久远的文明,俄罗斯如此,美国亦然:真正能将久远的文明和辽阔的疆域结合在一起的,仍然只有中国。拿破仑一直试图统一欧洲,因为他深知:只有将文明的力量与辽阔的疆域结合,才能造就伟大的帝国。
纵观世界五千年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的文明能够这样伟大,中国的力量能够这样让人不敢轻视,一直以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形式存在是至关重要的决定性因素。
作为一个多民族集权帝制国家,所有的权力集中在皇帝一个人身上。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雄才伟略的皇帝完全有可能改变历史的进程。在中华帝国的历史上曾有400多位帝王,其中13位杰出的帝王以其丰功伟绩而彪炳史册,在中华帝国史上,甚至世界史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封建社会时期的中国,一直都以一个大帝国的姿态屹立在世界东方,各民族用各自的历史共同谱写出一部中华风云史。秦汉时期,中华帝国把匈奴赶到西方,引发了欧洲的一系列大动荡;唐朝时期,中华帝国把突厥赶到西北,又引发了中亚和东欧的动荡。至于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这一系列的朝代更替,以及各个朝代中的叛乱分裂或者起义,都只不过是这个延续两千多年的帝国的内乱而已。
现在,我们回顾这个伟大的中华帝国史,秦始皇,无疑是这个大帝国的最初缔造者,正是由于他的君临,才奠定了整个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基础。
在中华帝国的历史上,公元前221年是真实意义上的帝国元年。“千古一帝”秦始皇一统天下,废分封,设郡县,同文、同律、同衡、同轨,修驰道,筑长城,大一统的中华帝国有了一颗“统一的心”。从此,中国人以高度的政治智慧与独特的文化内涵,把“大一统思想”作为整个社会和个人的至高理想永恒地留在了所有中国人的血液中。秦始皇也当之无愧是中华帝国的始皇帝。
中国封建帝王“皇帝”的称谓由秦始皇开始,他叫“秦始皇”,就是希望大秦帝国会有接下来的二世、三世,直至千万世这般永远传承下去。这一点,虽然秦始皇的子孙没有做到,但从另一个意义上讲,中华帝国后来所有坐拥江山的皇帝何尝不是秦始皇的继承者?
史家有个说法叫“汉承秦制”,意思就是刘邦建立汉朝之后,继承和发展了秦朝的大一统制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刘邦才是秦始皇的第一个继承者。秦末天下大乱,楚汉争霸的结果是“流氓战胜了英雄”。项羽首先在争夺天下的霸业中胜出,但遗憾的是项羽根本没有建立一个中央政权的意识,而是把诸侯全部分封到各自的领地。他的做法实际上是要让中国再次回到战国时代的大分裂中去,这无疑相当于一种历史的倒退,所以最后他败给刘邦也就不足为奇了。从这个角度来说,与其说是刘邦战胜了项羽,不如说是统一战胜了分裂。
楚汉争霸,也开创了帝国的另外一个游戏规则:就是皇帝轮流坐,英雄不问出处。这个规则的结果就是“成王败寇”,完美地解决了帝国内部改朝换代的“正统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最有能力的人成为开国皇帝,带领帝国一次又一次走向辉煌。
汉武帝即位之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又为日后中国两千余年的统一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儒家思想中的“三纲”和“五常”都有力地促进了大一统思想在百姓心中扎根。“英雄风流不尽数,刀马所至皆汉土”。汉武帝北击匈奴,南平两越,西通西域,奠定了现代中国辽阔疆域的初步基础,他又大力提倡中西交流,数次派人出使西域,促进了民族融合,中华帝国也开始有了广泛的世界影响,汉文化圈开始形成。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东汉末年,中国大一统的格局第一次长时间地分裂。也正是这次分裂,唤醒了中华民族强烈的统一意识。
曹操年轻时,曾得当时名士许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价,而他也的确没有辜负这一番品评,一身功业让后人又叹息又嫉妒。曹操统一北方之后,权势已经到了人臣之极,但他却没有称帝,究其原因,正是深受维护正统观念的影口向。随后他又立即率领大军南征,尽管最后功败垂成,但是他在北方实行的诸多政策都为日后晋朝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西晋武帝再次统一中国,最大的功劳当属曹操,这也是曹操被认为是晋祖的原因所在。在维护统一这一点上,曹操不愧为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
三国时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刘备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人缘的平民皇帝。刘备是汉朝宗室,又仁慈爱民,所以在东汉之末的乱世中是人心所向。他也正是凭借着这两个条件,从一个一无所有的卖草席之人变成蜀汉的开国君主,他的一生也都在为再次统一天下兴复汉朝而努力,由于时代所限,他也没有成功,但他建立的蜀汉却在开发西南、促进民族融合方面作出很大贡献。刘备能够三分天下得其一,很大程度是占了“正统”的光,而正统的本质就是统一。
历史进入唐朝,中华帝国在建立九百多年后,唐太宗李世民将这个古老的大帝国推向了辉煌的巅峰。中国历代皇帝中,唐太宗是极少数上马善打天下、下马能治天下的英主。他在位期间,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终于促成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的升平景象,对周边少数民族,他实行开明政策,安抚首领,鼓励民间交流,被尊为“天可汗”。
千百年来,李世民开创的“贞观之治”一直是人们备加推崇的封建社会治世的榜样,他本人也成为后世帝王竞相效仿的一代明君。唐朝在他的治理之下,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也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同李世民的出类拔萃相比,武则天可谓丝毫不逊色。她以女儿之身,在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大环境下可以坐上皇位,让天下所有男人俯首称臣,本身就是一件绝非常人能及之事。但她的即位,又不仅仅是一个女人的胜利,她开创的“武周革命”局面是中华帝国在唐朝时期的一个重要过渡。政治上,她上承“贞观之治”,注重富国安民,她的夺权过程虽然残酷,但百姓生活不仅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反而更加富足,这就为后面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中华帝国这个大舞台上,宋太祖赵匡胤的杰出之处更多地集中在制度的完善上。宋朝之前的大一统政权,无论是汉朝还是唐朝,都在后期饱受地方势力作乱的困扰,原因就是地方势力拥有军队,可以很轻易地对中央政府产生威胁。宋太祖登上皇位之后,第一个动作就是使用怀柔手段削去大将的兵权,使军队全部掌握在皇帝手中,彻底杜绝地方势力叛乱的可能性。同时,宋太祖还是个重视文化的皇帝,宋朝经济的繁荣和文化昌明也为前朝所罕见。
经历了南宋与辽、金、西夏并列的分裂局面之后,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人再次统一了中华帝国,这不仅是中国少数民族第一次统一全国,也使中国的少数民族再一次震惊全世界。成吉思汗天生就是一个战争之王,他的一生都在战争中度过,中原、漠北、西域、中亚都留下了他征服的足迹。中华帝国从未像成吉思汗在位时表现出这么强大的侵略性,所以,成吉思汗也成为对世界影响深远的中国皇帝之一。
明朝时期的中国,仍旧是大一统的局面,朱元璋统一帝国之后,撤消丞相一职,又大开杀戒,几乎将开国功臣斩尽杀绝,此外又开设了锦衣卫,监视大臣及百姓言行,封建皇权在他的手中发展到一个新的巅峰。在朱元璋的一系列举措之下,明朝几乎发展成了他的家天下,无论中央还是地方,都再也没有权势能与皇帝抗衡的大臣,这不能归咎于朱元璋个人,应该说是制度的弊端,已经实行了一千五百余年的大一统式封建专制逐渐走到了尽头。明朝在重修长城一事上最下工夫,这也说明明朝抵御外族的能力最低,在朱元璋的影响之下,明朝后来的皇帝都只专心内斗,不思进取,明朝的世界影响力也随之下降,中华帝国的疆域也降到一个低谷。
清朝由女真族建立,这也是少数民族第二次统一中国,而大清王朝中最雄才大略的皇帝当属康熙帝。康熙是中华帝国最后一个文治武功皆很出色的皇帝。康熙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使耕地的面积迅速扩大,粮食产量有所提高,经济作物也被广泛种植,最终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康乾盛世”的基础。康熙又平定准噶尔叛乱,将西藏、新疆和台湾牢牢纳入中国版图,又和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有效抵抗了沙俄对东北地区的侵略。康熙时期是中华帝国的又一个顶峰,但是由于故步自封和闭关锁国,中国已经跟不上世界发展的脚步,近两千年的大帝国在最后的回光返照中走向没落。
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发展到雍正时期,君主集权达到最高峰。雍正的即位过程可谓将中国古代的皇子夺权斗争发挥得淋漓尽致,他即位之后,规定以后的皇帝必须把继承人的名字写成诏书封存,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皇室继承人纷争的问题。雍正又设军机处,作为皇帝的秘书班子,为皇帝出主意、写文件、理政务,“军国大计,罔不总揽”。雍正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也不容忽视,正是由于他的拨乱反正,才使得康熙的一些有效政策得以延续,也使得康熙开创出的盛世局面得以延续。
雍正之子乾隆是“康乾盛世”的收官者。乾隆在位六十年,前期,他政治颇为清明,在康熙、雍正两朝的基础上,将“康乾盛世’’局面推向了顶峰。到了执政后期,乾隆开始穷兵黩武,将清政府积累下来的上百年家底挥霍一空,对外又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进一步耽误了中国与世界的同步发展,时有英国人形容清朝为“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从这种意义上讲,乾隆也是整个中华帝国的收官者。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直言不讳地说:西方之所以长久以来对中国心存疑虑,就是因为中国一直是一个统一的大国。
“统一”是打开中华文明的一把钥匙。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的地方政权就再也没有办法在政治上与中央相抗衡,无论是后世的哪一个封建君主,争取统一或者维护统一都是他没法抵挡的诱惑,也是他无法摆脱的宿命。一国不容二主的观念在这块土地上是如此深入人心,真正成为中国人的民族基因,也是中华文明历久而弥新,中华民族能够傲立世界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