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第一章 屈原与战国学术文化
第一节 儒、墨显学与战国崇圣尚贤文化精神
第二节 屈原“美政”理想的学术渊源
一 屈原“美政”思想的核心与文化特性
二 屈原“美政”思想模式的学术渊源
三 屈原“美政”理论基点的学术渊源
第三节 根性与冲突:,屈原与楚文化之关系
第四节 君臣遇合论
第二章 儒、屈、道三家“道”论
第一节 儒家人道的核心及其政治学特点
一 孔子人道及其思想核心问题
二 荀子的王道政治论:君主民本一体论
第二节 屈原“中正”之道与屈原被疏原因
一 屈原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中正”之道
二 屈原被疏原因探幽
第三节 道家“自然”之道
一 老子“道”的价值指向与“德”的结构
二 老子“自然”思想发微
三 老子“无为”论及其对人类生存的终极关怀
第三章 儒、屈、道哲学理性论辨
第一节 儒家“中庸”理性
第二节 屈原“中正”理性
第三节 老子哲学的方法论及其意义
一 “道”是方法论
二 “道”的方法论内涵
三 “道”的方法论意义
第四章 孟子与屈原的人格精神及生命境界论辨
第一节 孟子的人格精神与生命境界
一 士人何为
二 “集义”与人格独立
三 “上下与天地同流”
附录 孔子“与点”及其心态超越
第二节 屈原的生命意识与生命悲剧
一 屈原生命意识的内在结构
二 屈原生命意识的准宗教性
三 屈原的思维方式与其生命悲剧的人性深度
第五章 儒、屈、道诗学与美学
第一节《诗经》功能之进展与儒家诗学的人道主义性质
一 《诗经》为两次编定
二 《诗经》功能之进展
三 孔子说诗的功能视角与儒家诗学的确立
四 《关雎序》与儒家诗学的人道主义性质
第二节 屈骚诗学与美学
一 先秦“气”论与屈原诗学的“气”学背景
二 “气”与屈原诗学本体论
三 “赋诗自明”与屈原诗学的功能论
四 《离骚》“内美”与屈原的美学思想
第三节 陶渊明的“自娱”诗学与悲剧的超越
一 “新自然”说新释
二 “任真”与对内圣人格的重塑
三 “衔觞赋诗”与悲剧的超越
附录 杜甫的人生悲剧与诗歌意象
第六章 屈骚风骨与民族精神
第一节 屈骚风骨论
第二节 汉末“清流”士人对屈骚风骨的继承
第三节 明末东林党人对屈骚风骨的继承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及引用书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