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薪火相传,桃李芬芳满天下。《春华秋实——成都工业学院百年校庆部分校友纪实访谈录(1913-2013)》由成都工业学院春华秋实编写组编,为记述各个历史时期校友代表的学习、生活、工作和奋斗历程及其感悟,启迪和激励在校师生以及后来者,向学校百岁生日献礼,我们在2007年学校接受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时编辑的《校友纪实、访谈录》的基础上,邀请部分校友撰写回忆录,组织人员采访部分校友,按照校友意见修改原有纪实(访谈)录,并沿用原书名,编辑出版了本书。这些回忆(访谈)录从不同角度记录了校友们的母校生活和成才足迹,反映了他们的奋斗历程和创业风采,分享了他们的人生感悟和对母校的深情祝福。每一位校友的经历、每一个故事都是可能影响成工院在校师生和未来学子人生观、价值观的生动教材。读者们从这些朴实的语言中能够分享到成工院校友们的人生经验,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可以读出一部鲜活的成工院“校史”,找寻一脉相承的成工院“基因”,感悟生生不息的“成工精神”。
《春华秋实——成都工业学院百年校庆部分校友纪实访谈录(1913-2013)》由成都工业学院春华秋实编写组编,主要内容:光阴荏苒,风雨沧桑,百年滋养,春华秋实。从1913年诞生于实业救国大潮中的四川职业学校(为我国辛亥革命后最早设立的工科学校之一),一路走来,数易校名,几迁校址,几番风雨,几次跨越,从四川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到成都无线电机械学校(简称无机校),再到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简称电子高专),直到今天的成都工业学院。百年沧桑,百年弦歌,百年拼搏,百年梦想,成功书写了一个世纪光辉灿烂的历史!
在这百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秉承优良传统,培养优秀人才,从最初的两个专业发展到如今以工为主,以机械、电子信息类专业为特色,涵盖工、管、文、理多学科发展的本科院校。目前,学校共开设50多个本、专科专业,形成了以机制、模具、汽车、数控、计算机、电气自动化、应电、通信、微电子、无线电、包装设计、物流、建筑电气、影视动画、市场营销、酒店管理(中加双文凭)、软件技术(中加双文凭)、人力资源管理、文秘、统计实务、商务英语、日语等一批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品牌专业。
《春华秋实——成都工业学院百年校庆部分校友纪实访谈录(1913-2013)》适合成都工业学院校友阅读。
继续保持母校技职教育的优良传统
——42级校友郑富璋回忆录
正值母校筹庆创校百年之际,再传来由高专晋级为工业学院的佳音,真是双喜临门,可喜可贺!但我却认为母校虽已晋身工业学院,仍应继续保持过去多年来辛苦创建的技职教育优良传统,为国家、社会培养更多手脑并用的优秀专技人才。
工学院从事工业技术教育,乃人类为了满足欲望,将利用自然力或自然物之技术、知识、能力及工作态度等,予以有系统的传授,使人类改良应用工具及享用天然资源的方法得以进步,达成社会的文明与生活的幸福。欲达此目的,不单要培育顶尖科技人才,去创建尖端科技;更需要有广大的各种专技人才,做坚实的基础,来支撑尖端科技的发展,并以广泛的专技人力,来满足增进广大人群的幸福生活。
母校升格是好事,显示肩负培育工业人才的责任更重大。但不能忽略原有的优良传统,不但要保持此传统,更要充分发挥其功能,以期为国家、社会作更大的贡献,此优良传统是技术职业教育的成功。
回顾百年来,母校一直是以技职教育为宗旨,以培植中等技术人才为职志,造就的毕业生遍布全国各阶层工业建设行业,也许跻身于高位者不多,但展现在对国家、社会工业建设的力量,是无比庞大的!
以我在母校中等技术科受业三年为例,当时正值抗战艰困时期,政府仍斥大量经费,在后方多所高职校增设公费中等技术科,大量培植中等专技人才,兼收容了大量战区流亡学生。毕业后,分派全国各单位,担负起中层、基层建设工作。由于学校办学认真,又因缘际会,战区许多大学院校迁来后方,新增中技科所缺师资,恰好由这些大学院校的教授、讲师来校兼课填补,无形间提高了师资水平,又因当时职校教材缺乏,有些科目不得不以大学教本代替,而职校原就着重实习实作,确使我们进入职场后,具有接近大专的知识水平,又拥有大学生较弱的工作技能,手脑并用之下工作能力似比大学生还胜一筹。当年我和几位同学进入空军工厂,退役后再进入民航公司,由于我们在校时设计制图学得扎实,在缺乏试验设备和特种工具时,既能动脑设计。也能动手制图,并参与制作,解决了厂方缺经费外购的困难,因而赢得厂方的信赖和重用。许多大学毕业生,也得接受我们的领导,这证明母校技职教育的成功。
工业学院不一定要培植顶尖科技人才,也不必是研究所的先修班。毕业牛应以就业为主,以应社会发展工业之需。毕业后深造或就业后再深造,不应是主要目标。今日台湾经济发展停滞,毛病就出在十多年前大量增设大学,偏废了技职教育。现在大学生充斥,毕业多失业。而大学多,升学容易,学生亦多选择升学,不愿就业。高职校迎合学生需要,重升学率而轻就业率,工商界招不到优秀合用技职生,缺工情况严重,弄得教育单位和劳工职训单位喊出“要找回技职教育的根”,来拯救工商界的困境。
环顾世界先进国家如瑞士、德国等,无不重视技职教育。瑞士有师徒制,德国则有所谓“资深师傅”头衔,代表具有专业技能,并以160万技能大军撑起德国经济。相形之下,目前台湾经济衰退,便是因偏废了技职教育。
所以,我衷心希望母校在升格为工业学院后,要自认是技职教育的升格,不必强调可比照大学的风光。未来的学弟学妹,毕业后要不耻成为一个能动脑又能动手的工头、领班或大师傅。有做工程师的动脑本领,也有技职生的动手能耐。这样,可保证他在职场上永远风光。
因此,未来母校必须重视并尽量争取与企业界的合作。如到企业实习,或企业派员到校指导实习;企业设奖学金,奖励学生毕业前或毕业后为企业工作;招收员工时,优先给予名额;赠与学校实习工作设备等。而学校则以手脑并用的教学原则,保障就业为主要目标,也就是维护并发扬技职教育的优良传统。
恭祝母校校运昌隆!
P12-13
光阴荏苒,风雨沧桑,百年滋养,春华秋实。从1913年诞生于实业救国大潮中的四川职业学校(为我国辛亥革命后最早设立的工科学校之一),一路走来,数易校名,几迁校址,几番风雨,几次跨越,从四川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到成都无线电机械学校(简称无机校),再到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简称电子高专),直到今天的成都工业学院。百年沧桑,百年弦歌,百年拼搏,百年梦想,成功书写了一个世纪光辉灿烂的历史!
在这百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秉承优良传统,培养优秀人才,从最初的两个专业发展到如今以工为主,以机械、电子信息类专业为特色,涵盖工、管、文、理多学科发展的本科院校。目前,学校共开设50多个本、专科专业,形成了以机制、模具、汽车、数控、计算机、电气自动化、应电、通信、微电子、无线电、包装设计、物流、建筑电气、影视动画、市场营销、酒店管理(中加双文凭)、软件技术(中加双文凭)、人力资源管理、文秘、统计实务、商务英语、日语等一批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品牌专业。
一百年,一路星夜兼程的跋涉;一百年,一首催人奋进的诗篇;一百年,八万名学子从这里起锚扬帆,他们中不乏杰出校友、优秀人才,有为共和国崛起而奋斗的开国元勋陈毅元帅,有和张大千齐名的国画大家晏济元,有为政以德、功在桑梓的山东省省长李春亭,有为国防献身的新时期科技英模沈祖华……当然更多的是活跃在大中型国有、民营企业及各行业的领导者、管理者和科技人才。他们秉承学校“严谨、朴实、勤奋、创新”的优良传统,“学做合一、敬业乐群”的校训,脚踏实地,勤奋学习,选择卓越,超越自我,成就了事业的辉煌,书写了瑰丽的人生,走出了人生的风采,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百年薪火相传,桃李芬芳满天下。为记述各个历史时期校友代表的学习、生活、工作和奋斗历程及其感悟,启迪和激励在校师生以及后来者,向学校百岁生日献礼,我们在2007年学校接受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时编辑的《校友纪实、访谈录》的基础上,邀请部分校友撰写回忆录,组织人员采访部分校友,按照校友意见修改原有纪实(访谈)录,并沿用原书名。编辑出版了本书。这些回忆(访谈)录从不同角度记录了校友们的母校生活和成才足迹,反映了他们的奋斗历程和创业风采,分享了他们的人生感悟和对母校的深情祝福。每一位校友的经历、每一个故事都是可能影响成工院在校师生和未来学子人生观、价值观的生动教材。读者们从这些朴实的语言中能够分享到成工院校友们的人生经验,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可以读出一部鲜活的成工院“校史”,找寻一脉相承的成工院“基因”,感悟生生不息的“成工精神”。
本书按“无机校前时期”、“无机校时期”和“电子高专时期”三个部分编排,收录了学校不同时期104位校友的纪实、访谈(回忆)录,不同时期校友以入校先后为序排列。“附录篇”中则收录了学校各地校友会的成立及近期联谊活动的情况介绍。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本校友纪实、访谈(回忆)录反映的仅仅是成都工业学院的昨天,学校今后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但从这些校友们的身上,不难看出一种百年来一以贯之的卓越品质,一种正在被不断发扬光大的优良传统。由此我们可以相信,成都工业学院的明天必将更加辉煌,在下一个百年里必定还会涌现更多的杰出校友,为祖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受校友信息及校友意愿等所限,我们只选取部分校友代表的事迹予以收录,还有很多校友代表的事迹未能录入其中,这不能不说是个莫大的遗憾!这也是学校今后续编《春华秋实》的原动力之一。我们期待和校友们更多地交流和合作。树高千尺,根系泥土。无论海角天涯,校友永远是母校的财富,母校永远是校友们的精神家园。我们相信,《春华秋实》的再编和续编将会更好地促进各地校友会的建设和校友联络工作。
本书的编写和出版得到了学校各级领导、老师、各地校友会和广大校友的大力支持,宝利根(成都)精密模塑有限公司总经理郭芝忠校友对本书的出版提供了资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并感谢在2007年撰写、编辑学校《春华秋实》的何灏、李雪莲、赵柯、宋先梅、殷润林、陆娟、陈兰、李怡然等老师付出的辛勤劳动。
限于水平和经验,文中难免有疏漏和不妥之处,敬请校友批评和谅解。最后,诚挚祝愿各位校友身体健康、合家幸福、事业进步、再创辉煌!
编写组
2013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