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明史讲义》为明清史研究开拓者孟森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在北京大学授课时的讲稿。全书分为二篇:第一篇总论明史在史学上的地位和明史体例;第二篇分为《开国》、《靖难》、《夺门》、《议礼》、《万历之荒怠》、《天崇两朝乱亡之炯鉴》、《南明之颠沛》七章,对明朝各个时期的史实进行了高度概括,见识高远、考证翔实、轮廓清晰,在明史研究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明史讲义/传世经典文库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孟森 |
出版社 | 安徽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本《明史讲义》为明清史研究开拓者孟森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在北京大学授课时的讲稿。全书分为二篇:第一篇总论明史在史学上的地位和明史体例;第二篇分为《开国》、《靖难》、《夺门》、《议礼》、《万历之荒怠》、《天崇两朝乱亡之炯鉴》、《南明之颠沛》七章,对明朝各个时期的史实进行了高度概括,见识高远、考证翔实、轮廓清晰,在明史研究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内容推荐 《明史讲义》原是著名史学家孟森先生的大学讲义,也是我国首次采用新体裁讲述明代历史的专著。《明史讲义》全书以十分严谨的科学态度,参考《明史》、明代文集、私修史及野史笔记等,高度概括了明朝各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见识高远,内容充实,极具学术研究价值,是后世学者研究明代历史的最佳参考。 目录 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明史在史学上之位置 第二章 明史体例附明代系统表 第二篇 各论 第一章 开国 第一节 太祖起事之前提附群雄系统表说 第二节 太祖起事至洪武建元以前 第三节 明开国以后之制度 第四节 洪武年中诸大事 第二章 靖难 第一节 建文朝事之得失 第二节 靖难兵起之事实 第三节 靖难后杀戮之惨 第四节 靖难以后明运之隆替 第五节 靖难两疑案之论定 第六节 仁宣两朝大事略述 第七节 明代讲学之始 第三章 夺门 第一节 正统初政 第二节 土木之变 第三节 景泰即位后之守御 第四节 景泰在位日之功过 第五节 夺门 第六节 成化朝政局 第七节 弘治朝政局 第八节 英宪孝三朝之学术 第四章 议礼 第一节 武宗之失道 第二节 议礼 第三节 议礼前后之影响 第四节 隆庆朝政治 第五节 正嘉隆三朝之学术 第五章 万历之荒怠 第一节 冲幼之期 第二节 醉梦之期 第三节 决裂之期 第四节 光宗一月之附赘 第六章 天崇两朝乱亡之炯鉴 第一节 天启初门户之害 第二节 天启朝之阉祸 第三节 崇祯致亡之症结 第四节 专辩正袁崇焕之诬枉 第五节 崇祯朝之用人 第六节 李自成、张献忠及建州兵事 第七章 南明之颠沛 第一节 弘光朝事 第二节 隆武朝事附绍武建号 第三节 永历朝事 第四节 鲁监国事 试读章节 第八节 英宪孝三朝之学术 宣宗时始开讲学之风,公卿士庶,翕然信向,为天下是非标准,始于月川曹氏,前已言之。英宗时则有薛碹。碹有学行,人称为薛夫子,初为山东提学佥事。王振问杨士奇:“吾乡有可为京卿者乎?”士奇以瑄对,召为大理少卿。瑄至,士奇使谒振,碹曰:“拜爵公朝,谢恩私室,吾不为也。”宣德中,碹授御史,三杨当国,欲见之,谢不往。至是士奇反欲令见王振,辅臣之仰振积威久矣。一旦会议东阁,公卿见振皆趋拜,瑄独屹立,振知为碹,先揖之,自是衔碹。会指挥某死,振从子山欲强娶其妾,诬指挥妻毒杀其夫,处极刑,瑄辨其冤,三却之,都御史王文承振指,劾碹故出人罪,振复讽言官奏碹受贿,下狱论死。将行刑,振苍头忽泣于爨下,问故,曰:“闻薛夫子将刑也。”振感动,会兵部侍郎王伟亦申救,乃免。碹系狱待决,读《易》自如。既免,景泰间以荐起,历官大理寺卿。苏州大饥,贫民掠富家粟,火其居,蹈海避罪,王文以阁臣出视,坐以叛,当死者二百余人;碹力辨其诬。文恚曰:“此老倔强犹昔。”然卒得减死。英宗复辟,重碹名,拜礼部右侍郎入阁。王文、于谦之狱,惟碹力争,为减极刑一等,得弃市。碹见石亨、曹吉祥用事,叹曰:“君子见几而作,宁俟终日!”遂致仕去,在阁数月耳。告归后七年,天顺八年卒,赠尚书,谥文清。瑄学一本程朱,其修己教人,以复性为主,充养邃密,言动咸可法。尝曰:“自考亭以还,斯道已大明,无烦著作,直须躬行耳。”有《读书录》二十卷,平易简切,皆自道其所得,学者宗之。弘治中,给事中张九功请从祀文庙,诏祀于乡。已给事中杨廉请颁《读书录》于国学,俾六馆诵习,且请祠名,诏名“正学”。隆庆六年,允廷臣请从祀。 薛文清虽亦为达官,世自尊为薛夫子,其弟子及再传三传弟子,以学行名节著者甚众,皆见《儒林传》,杨廉亦见《儒林》。《明史·儒林传》皆躬行自重之贤,不似《清史·儒林》,专重考据,稍习《说文》小学,辄尊之曰儒,而其所以敦品立行者不问也。盖清之国史馆传体已如是,末流遂无以品行为意者。文清殁后百余年,卒从祀文庙。吾国昔以能从祀为人品之至高,亦悬一人格以为士大夫之标的而已。至抉此藩篱而欲为人类设新训条,至今彷徨未知所向,吾辈谈历史,只能就史实中经过者言之。 英宗朝专以讲学名而门弟子极盛者,为吴与弼。与弼,字子传,世称康斋先生。父溥,即靖难时与王艮、胡广等同居,断定胡广、解缙不能死节者。溥亦在建文时已为国子司业,永乐中复为翰林修撰。康斋门人,明代从祀文庙者乃有二人:一胡居仁,一陈献章。讲学之风,斯时极盛。君相侧席,愿见大贤,康斋以处士蒙召,创意者为石亨,后来颇受指摘。尹直《琐缀录》谓康斋跋石亨族谱,自称门下士,又为其弟所讼,或谓地方官忌康斋,募人教其弟为之。右康斋者并辨《琐缀录》之诬。但康斋之于世论,颇未能如薛夫子之一致推服,则可见矣。今读其《集》,屡言梦见孔子、朱子,纵或为结想所成,要亦无当于为学实用。虽大儒尽出其门,明儒从祀止四人,薛碹在前,胡居仁、陈献章、王守仁三人同以万历问从祀。胡、陈皆康斋弟子。然世所景仰,对康斋不及对胡、陈,而胡尤平实可为人师法也。 居仁闻吴与弼讲学崇仁,往从之游,绝意仕进。其学以主忠信为先,以求放心为要。操而勿失莫大乎敬,因以敬名其斋。端庄凝重,对妻子如严宾。手置一册,详书得失,用自程序,鹑衣箪食,晏如也。筑室山中,四方来学者甚众,皆告之曰:“学以为己,勿求人知。”曰:“吾道相似莫如禅学,后之学者,误认存心,多流于禅。或欲屏绝思虑以求静,不知惟戒慎恐惧,自无邪思,不求静,未尝不静也。务于空虚与溺于功利者均失,其患有二:一在所见不真,一在工夫间断。”承学之土,皆佩之为笃论。居仁暗修自守,布衣终其身,人以为薛碹之后,粹然一出于正,居仁一人而已。陈献章,字公甫,举人未第。从吴康斋讲学,尝自言:“吾年二十七,始从吴聘君学,于古圣贤之书无所不讲,然未知入处,比归白沙,专求用力之方,亦卒未有得。于是舍繁求约,静坐久之,然后见吾心之体隐然呈露,日用应酬,随吾所欲,如马之卸勒也。”其学浩然独得,论者谓有鸢飞鱼跃之乐,世称白沙先生。白沙实大近禅悟,胡敬斋亦言之,后皆从祀。则门弟子等盛,学说等行,出大儒之门者,终身服膺师说,服官皆有名节,不负所学。亦多有已通籍而解官受业于门者,《儒林传》中不少其人。一时学风,可见人知向道,求为正人君子者多,而英挺不欲自卑之士大夫,即不必尽及诸儒之门,亦皆思以名节自见。故阉宦贵戚,混浊于朝,趋附者固自有人;论劾蒙祸,濒死而不悔者,在当时实极盛,即被祸至死,时论以为荣,不似后来清代士大夫,以帝王之是非为是非,帝以为罪人,无人敢道其非罪。故清议二字,独存于明代,读全史当细寻之,而其根源即由学风所养成也。 P142-144 序言 有一句话说:“读杂书万卷,不如读经典一藏。”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就蕴含在传承不息、历久弥新的国学经典之中。如果将中国传统文化比作是一棵树,那么国学经典就是这棵树的根,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枝繁叶茂、欣欣向荣,得益于有一个充满养分、发达的根系。国学经典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血脉之魂,体现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得华夏文明能够薪火相传、魅力永存。 “国学”一词指代中国传统文化,始于清末,产生于西学东渐、新旧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至20世纪20年代被学界广泛讨论和使用。当时,由于西学的大量涌入,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严重冲击,日显衰弱。为了保存和弘扬传统文化,一些民族意识强烈、眼光深远的学者大力提倡“国学”,发起“整理国故”的运动。章太炎认为:“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闻处竞争之世,徒恃国学固不足以立国矣,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国能自立者也。吾闻有国亡而国学不亡者矣,而吾未闻国学先亡而国仍立者也。故今日国学之无人兴起,即将影响于国家之存灭。”可见,他对国学是何等的重视。也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批有识之士,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地整理和研究,才涌现了许多具有很高学术价值、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作品。 如今,“国学热”方兴未艾,一方面,国人以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重振民族精神为历史使命;另一方面,每个人又渴求从国学经典中汲取养料,武装自己的头脑,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编撰了《传世经典文库》这套丛书,精选了清末民国时期的著名学者的代表作品19部,涉及诗词、戏曲、小说、书画、历史、文化、文字学等方面,其中不乏王国维《人间词话》、章太炎《国学概论》、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朱自清《经典常谈》等享有盛誉的作品。这些作品是国学研究的丰硕成果,是饱含才情与智慧、顺应时代潮流之作,对今日学习国学仍然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在此次勘校的过程中,我们对原书不做任何有损原意的改动,仅做适当地技术性加工。采用简体字横排,在强调通俗性的同时,也兼顾资料性与学术性。 阅读经典,可以陶冶情操,提高素养;阅读经典,可以拓宽视野,增长智慧;阅读经典,可以净化心灵,完善人格。我们希望并相信,《传世经典文库》这套丛书一定能带给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朋友们以阅读的乐趣和思想的启迪。 编者 书评(媒体评论) 这部明代史,论述有明一代的大事同重要制度,简明扼要,便于参考。 ——杨联陞 历史学家 心史先生治学态度极严谨,认为历史必须真实,因此,所写文章以考实为主。繁征博引,一丝不苟,但不是堆砌史料。 ——郑天挺 历史学家 先生治史,善于发现问题,考证一事,必有所为而为。并且长久积累史料,深入探索实情,求明真相原委。 ——商鸿逵 历史学家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