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见证(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美)金·伽塔丝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见证(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编著者金·伽塔丝。

希拉里·克林顿执柄国务院的四年是美国外交史上最为重要的四年,重返亚太战略是冷战结束后美国最为重要的全球战略调整,必将对未来的地缘政治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同时也是希拉里个人政治生涯中最为重要的四年,希拉里从一个当初被奥巴马贬损为“不过是作为第一夫人同外国领导人喝喝茶”的政治花瓶,成为奥巴马倚之为股肱心膂的外交老手,为其问鼎2016年美国总统积累了更多的政治资本。

内容推荐

《见证(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编著者金·伽塔丝。

《见证(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是第一本记录希拉里·克林顿四年国务卿生涯的传记。

2008年11月,希拉里·克林顿接受了民主党内总统初选竞争对手奥巴马的邀请,出任美国国务卿一职。有人说,她接受这项挑战,一方面是为了改善、修复美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改善、修复她自己的形象。

在此后的四年中,英国广播公司BBC驻美特派记者金?伽塔丝得以多次近身访问希拉里?克林顿本人及其智囊、随从,甚至是华盛顿特区与世界各地的政要;并跟随希拉里?克林顿至世界各地出访,以既是局内人又是局外人,既私密又客观的角度撰写了这本希拉里回忆录。

本书描绘了大量真实的政治人物,记载了希拉里从广受欢迎但也备受指责的美国国内政治人物,逐渐转型为美国派往全球的首席外交官的进程,细节丰富,处处可见高层外交的惊心动魄。全书针对希拉里?克林顿的外交策略与奥巴马执政当局努力重新定义21世纪美国在世界扮演的角色,皆有相当精辟的分析,亦为许多重要外交事件提供了细节与内幕,除了描述希拉里?克林顿与奥巴马总统的关系,还包括维基解密大量公布美国机密文件造成的外交危机、从2010年年底在北非和西亚的阿拉伯国家和其他地区的一些国家发生的一系列“阿拉伯之春”到与伊朗的对峙等。此外,透过金?伽塔丝之眼,我们还可以看到许多私人化色彩的希拉里·克林顿,以及她所犯的一些错误。

本书同时也是伽塔丝的个人探索之旅,作为在黎巴嫩内战期间于贝鲁特长大的荷兰和黎巴嫩混血儿,她在书中一直试图解答自孩提时代起便困惑不已的问题:美国到底有多强大?如果美国真的衰落,哪个国家或者什么势力会取代它?这对美国和世界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目录

001 自序

003 第一章 要打给谁?

023 第二章 重新征服世界

050 第三章 从华盛顿到贝鲁特

070 第四章 “禁止自然扩张”

079 第五章 你们会变得强大

105 第六章 耶路撒冷的万圣节

131 第七章 骆驼很丑

145 第八章 土耳其回旋舞和巴西桑巴舞

165 第九章 游园会上见

187 第十章 海上见

201 第十一章 成功乃成功之母

229 第十二章 “我要的是突破”

249 第十三章 “这与美国无关”

268 第十四章 萨科齐的战争

299 第十五章 混乱之夏

320 第十六章 助人即自助

333 第十七章 “董事会主席”

357 结语

370 注释

371 参考书目

375 鸣谢

381 编后记

试读章节

一阵细细的春雨湿润着上海市区重重叠叠的前卫摩天大楼,在黄浦江的灰色江面上激起阵阵涟漪。2009年11月希拉里上次访问这个城市时,也是下雨天。站在一座建筑前的希拉里在大风中用双手紧紧抓住深蓝色的雨伞,像个教练一样呼喊着,组织手下的官员参观这座代表美国的建筑——美国在即将有个国家参展的上海世界博览会的展馆。现在是2010年5月,她要来验收成果,确保美国展馆顺利建成。她踏出车门,头上罩着一把红、白、蓝三色伞,上面印着“上海世博会”的字样。两座卵形的、中间底部有玻璃通道连接的巨大钢制建筑出现在她面前。建筑师的设计理念是模仿一只张开翅膀欢迎来客的鹰。但在我们看来,这座死气沉沉、令人不安的碉堡,倒是更像美国在有敌意地区建设的大使馆。不管怎样,美国馆算是建成了。

世博会是19世纪创始的活动,当时的意图是展示工业成就和创新,并让处在世界各个遥远角落的国家相互交流。随着时间流逝,举办世博会越来越变这一章的标题原文MeetMeattheFair是一部1953年的美国电影的名字。——译注成一个国家打造品牌、改善自我形象的方式。对于中国来说,2010年上海世博会同2008年北京奥运会一样都是重要的机会。这个昔日的“中央帝国”意图借此展示她正逐渐开放,并和平崛起为新的世界大国。中国共产党也想趁全世界陷入经济衰退时,展示自己的经济成就。中国在为世博会而美化上海进行的建设上就花了超过450亿美元,而光是中国馆的建设就花了2亿美元。每个参展商都期望,来参观世博会的数以百万计的中国游客在受到触动后能到他们国家游览,买点他们国家的产品,或者在展馆的贵宾房里达成商业交易——反正要把中国源源不断的人民币吸引到处于经济停滞中的国家来。这样的叫卖成本不菲,各国都期望这项投资能有好回报。而美国,则差点错过了参加叫卖的最后一班车。

1990年代初,美国国会决议,行政部门不能再动用纳税人的公帑参加国际会展。国会议员觉得这样做毫无意义。可以有例外,但不能太多。于是有一段时间,美国要靠私人企业的资助才能出席各种国际展览。希拉里在2009年初上任国务卿时,美国的2010年世博参展计划还处于混乱不堪的状态。美国经济在年金融危机后严重衰退,国会难以被劝服动用政府公帑参与国际会展,私人企业也不愿意为这一趟到遥远国家的公费旅游花钱。

但就像昔日富裕家庭不肯为女儿的婚礼大张旗鼓就会被指指点点一样,美国缺席世博会只会加重各种认为美国已经衰落的想象。这家人的有限财力也许应该花在更为迫切的用途上,但如果仪式操办得寒酸,则预示着家族地位的衰落。众人都会说这家人的闲话。每一天,空置的美国馆用地仿佛都在呼唤着数以百万计的游客:美国失踪了。甚至连北京都不想美国衰落的话题被炒得过热:中国认为美国在金融危机后确实衰落了,但中国人仍然希望聚齐全世界的所有国家,美国的缺席会令北京举办万国盛会的荣誉受影响。

2009年2月,希拉里上任后第一次出访访问中国时,国务委员戴秉国和外长杨洁篪请求希拉里确保美国会出席世博会。美国必须要做点什么了。世博会年的历史中,美国只在2000年的汉诺威世博会缺席过一次。1990年代是美国的黄金时期:美国富裕而强大,自认管治着全世界。克林顿政府也认为无须为美国在全世界大做广告,克林顿本人在出访德国时甚至当面拒绝了出席世博会的邀请。

显然,时代不同了。希拉里本人当然不会相信什么美国衰落,但她决意要反击这种论断。希拉里找来两名克林顿时代的竞选筹款专家帮忙,然后他们就开始到处打电话筹集建设美国馆所需的6000万美元资金。他们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现在美国馆的外墙上用红色大字标着“美国(USA)”字样,数千名中国游客正排队等待入场参观。我们直接穿过了排队人群,进入6万平方英尺大的碉堡中。

我们的第一感觉是仿佛被时空转移到了典型的美国会展中心。一个机库般庞大的空间里,白色的墙壁上闪烁着美国馆赞助商的标志——联邦快递、美国航空(AmericanAirlines)、通用电气和百事可乐。几百名游客站在猩红色的地毯上咧嘴笑着,不停留影。希拉里要求在她来访期间美国馆继续对公众开放,营造一种真实的开明、随和的气氛,反映美国的核心价值观。1希拉里这种做法无疑传递出一个强有力的信号。聚在一起的游客几乎全是中国人,他们仔细地听着两名穿着牛仔裤的美国人在手提式扩音器里对他们解说。

这两人是160人的美国“学生大使团”成员。这些美国学生不仅能说中英双语,更深受中美文化的影响。在酷热中排队等候很久,有时要排足足三小时,此处删除31字。——编者注游客们发现微笑着的美国青年居然能用中文问候他们,显然非常高兴。这是希拉里最喜欢的场景——出色的公共外交。

“你很厉害!”学生先用中文后用英语翻译,“Youareawesome!”

中国听众呆住了。这些中国游客来自这个庞大国家的各个角落,其中有些人以前从没见过外国人,遑论说外国话。他们尽最大努力用生硬的英语回应:

“Youareawesome!”

“Nonglaujiegueneh(侬老结棍额),”另一名年轻的女学生又用一种语言说出了“你很厉害”。游客们忍不住发笑了。一个外国人居然能说上海话!然后,在美国学生带头下,每个人都用英语喊出:“China。Is。Awesome(中—国—很—厉—害)!”学生大使们身边总是围着一大群游客,他们仿佛把学生当成了明星,每个人都想同他们合影。

突然,我们左方红色墙壁的屏幕上现出洛杉矶湖人队的篮球明星科比?布莱恩特的脸孔。他用中文问候游客们:“NiHao(你好)。”场馆里的游客们被惊得沉默下来。然后短片里播放了大街上的美国民众鹦鹉学舌地用普通话说“欢迎(Welcome)”。中国游客们看着屏幕里的美国男女努力尝试、最终勉强说出“HuanYing”二字的情景,忍俊不禁。著名花式滑板选手托尼?霍克在片中表演了一个特技,然后在镜头面前说起了很流利的中文。他几天前刚到北京主持伍德沃德(Woodward)滑板中心的开幕典礼,可能借机学了点中文。冬季奥运会奖牌得主关颖珊滑向镜头,说着广东话。红色消防车前的白人、西班牙裔和亚裔消防员、公园里不同肤色的几十个学童、一个黑人店主、股票交易所里的经纪,所有这些人一一出现在屏幕上,每人都用中文问候游客。中国游客使劲地拍掌。

在下一个由花旗集团赞助的大间里,巨大的希拉里头像投影在墙上。

“NiHao(你好),我是希拉里?克林顿。”投影中的希拉里说道。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伴随着惊呼声。

希拉里在短片中说:“当您在美国馆参观的时候,您能随时感受到美国的价值观:多元、创新与乐观主义。”下一个短片主题是儿童的创造力,不过讲话的是雪佛龙、通用电气、百事公司和强生集团的代表。在短片结尾,奥巴马总统出现,并向观众传达欢迎信息。观众里有些中国人站起来,背对着屏幕,把相机交给别人,请他们给自己拍同奥巴马的“合影”。

整个美国馆的精华是在辉瑞(Pfizer)集团赞助的大间里播放的一部短片。内容是一名小女孩如何将一个垃圾场成功转变为花园。小女孩撒着娇成功地劝服了社区里的每个人伸出援手,这是一次社区人员通力协作取得的成功。

在播放中的某个时刻,影院里的座位会突然摇动,四周还会喷出淡淡的香雾,这令中国观众很惊喜。

随行记者团的成员不耐烦地翻着白眼。在媒体老手的挑剔眼光中,这些主题宏大空洞、故事情节单纯、动不动就出现美国国旗迎风飘扬的幼稚短片简直不值一提。给私人企业做的插入广告使所有片子的格调都粗俗不雅。这些短片制作粗糙,不谈历史,不谈民主,不谈宪法,不谈美国历史传统,不谈美国科技创新,甚至不谈美国的旅游胜地。乔治?华盛顿不见踪影,拉什莫尔山1无处可寻。除了不停浮现的企业标志和肤浅的娱乐,这些片子可以说毫无内容。

美国媒体对美国馆提出了尖刻的批评。艾尔扎?凯伦在《华盛顿邮报》上撰文批评,“在审美上的缺失,有时候确实是权力与财富的标志,例如有钱人比尔?盖茨可以穿着牛仔裤去会见英女王而毫不在乎形象。但看看美国对世界拉什莫尔山(MountRushmore),即俗称的总统山,位于美国南达科他州,开凿有华盛顿、杰斐逊、罗斯福和林肯4名美国著名总统的头像。——译注传达信息的三部短片吧,它们到底表达了什么?美国人不会说外语;美国人靠大公司过活;美国人如果要建花园,那是因为一个小女孩把我们统统搞得不好意思不帮她。”出访代表团里的美国官员也丝毫没想到私人企业竟在美国馆里大做广告,仿佛他们把美国外交承包给了这些企业。

但是在美国馆外的游客长龙,却是整个世博园区里第二长的——仅次于中国馆外的队伍。是因为外墙上“USA”三个字的吸引力吗?中国游客参观过美国馆之后会失望吗?或者他们在美国馆里感受到了美国人自己无法感受到的一些情绪?我一开始对美国馆这种蠢笨的推销口吻感到厌恶。但后来马上觉得,也许是我在美国已经待得太久了,反而失去了局外人的视角。

当我们向中国游客提问时,他们大多带着礼貌的微笑回应,不过有些人难掩对白开水般的美国馆的失望。他们说,比如沙特馆里的IMAX3D影院就很刺激。但似乎大多数人对美国馆的印象还算正面。一对年轻夫妇说被“美国的人性化”触动,另一个男人说他看到美国小女孩如此有雄心,觉得很感动。在中国尽管近年来经济蓬勃发展,仍有数以百万计的国民没有分享到发展成果。以儿童为焦点的美国短片,对中国人来说很新奇。在中国,一个小女孩如果能鼓动一群大人为一个目标而努力,那简直是天方夜谭。

但我也确实感觉到,这些短片也提供了一扇窗户,展示了许多中国人和世界其他国家的人民难以想象的生活常态:公路非常安全,整洁的街道两旁种着绿色的树和草,人民热情友好。最重要的是,他们显得无忧无虑。当然,这些都是电影情节——美国人当然不是无忧无虑地活着。他们夜以继日地工作,缺乏健全的医疗保险,还面对失业危机。但短片里显然有令人羡慕的东西。我尝试代入中国人的心态:于是我回想起1996年初次到美国时的情景。我姐姐住在旧金山市,我们开车穿过旧金山市奥克兰湾大桥,行驶了半个小时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校园参观。一大群学生在地毯般的绿草上玩球。其他人躺在草地上或聊天或学习,书本散落在他们身旁。他们在太阳底下懒洋洋地躺着的姿态,整个场面呈现出一种美好的宁静。四周一片祥和,真像电影里的情景。但这是真的,我能感受得到。我想,这大概就是无忧无虑的感觉了吧。有一刻我突然感觉到自己的羡慕转变成痛切的嫉妒和恨意。我从来没有享受过这样的生活。在黎巴嫩,哪怕是在地中海边拥有高档公寓的富人们也从来没有这种无忧无虑的感觉。

中国人在美国馆里接触到的美国,不是那个被骄傲的中国民族主义者质疑、总是狮子大开口、远隔着太平洋对中国人说教的美国,而是中国人哪怕在本国蓬勃发展后仍然盼望移民的目的地,是无数人为之向往的美国。

在美国馆的纪念品商店里,几乎每件东西都是中国制造。中国女经理请希拉里在她的自传《亲历历史》上签字,并将手中的数码相机递给收银台后的同事,请求同希拉里合影。相机不知怎的自己关机了。经理赶紧一把抓过来,不停摆弄着。希拉里脸带微笑。相机又能工作了。收银员尝试给两人合照,但是屏幕突然又黑了。经理又拿过相机来捣鼓,不拍到同希拉里的合影不罢休。

希拉里笑着说:“你在弄相机的时候我先帮你签名吧。”最后,相机终于拍下了两个女人的身影。这期间,希拉里身边全是相机镜头,一大群记者在捕捉着她的一举一动。很难说希拉里什么时候会失去耐心和热情,开启政客的敏感神经。

在世博园区的另一头、整个园区的主入口处,总面积等于1000个英式足球场的中国馆横跨黄浦江两岸。政府为了在上海市这个较贫困的地区建设世博园此处删除180字。——编者注此处删除19字。——编者注区,拆迁了超过18000户人家和200多座工厂,再用推土机把整个地区推平。1但在园区里参观的时候无法感受到这一点。

我们的车队蜿蜒穿过无数在小雨中满头大汗的游客队伍。园区里的电瓶车队载着富有或有权势的中国游客来往。我们一钻出车门,站在巍峨而华丽的“东方皇冠”形状的中国馆脚下,顿觉分外渺小。2中国馆高度似乎是附近其他展馆的三倍还多。木制支架按传统造型组合在一起,看起来像是个倒立的、尖端埋在地里的金字塔,又像是古代帝王的冠冕。这次展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City,BetterLife)”,鼓励外国设计师们拿出节能环保的展馆方案,但中国馆更像是富强国力的建筑,设计中透出一股爱国主义的自豪。

希拉里乘坐贵宾电梯直通“皇冠”的顶部,其余人则和中国游客一起排队进场。如果像希拉里这样的要人到访中国或其他国家的展馆,安全保卫部门通常会封闭整座展馆或至少是展馆的一部分区域,但希拉里的团队坚持要求安保部门不要因为她的到访而封闭展馆的任何部分。

上海市长韩正引领着希拉里参观中国馆的主要展区,也是本馆的精华所在——长长的、流动的屏幕上,引人入胜的动画展现了一幅12世纪的画卷,描绘着文化勃兴的宋代的生活。在光线暗淡的房间里,这幅《清明上河图》的一切细节一览无余:船夫在河面上撑船,商旅穿过树林,妇女们带着刚买的商品从市场上回家。当卷轴从白天转入黑夜时,楼房上点起盏盏灯笼。在400英尺长的流动屏幕边缘,有一条浅浅的水沟,模拟画卷中的汴河。

弗雷德和他手下的特工努力挡开人群,维持着他们的“钻石”阵型是守护在国务卿四周的四名特工组成的队形。中国极端重视警察保卫力量,而且希拉里身旁还围着共产党的本地官员,但在这个似乎走不到尽头的光线暗淡的大厅里,人群很可能失去控制、到处挤压,威胁“万年青”的安全。在吃过一顿口味难以形容的中国炒菜午餐后,希拉里继续参观园区里的中国各省区展馆,身穿传统服装的女礼宾员无声地对访客们微笑着。偶尔有小群游客对着我们的队伍喊:“希拉里,我们爱你!”希拉里摆出标志性的微笑,挥手回应。

在离开前,希拉里同本次世博会的可爱蓝色吉祥物“海宝”合影。根据展会网站介绍,海宝身上的天蓝色——正好与希拉里今天穿的外套颜色相同——代表“自由与想象力”,显示着“中国的崛起与未来”。

除了看上去像是美国卡通人物Gumby的“海宝”显得比较廉价以外,中国馆的其余部分都像博物馆一样恢宏,同美国馆简直是天壤之别。两个展馆都代表着各自国家的历史、价值观和对世界的态度,但更多地体现着两国当下的境况。中国馆周围还有许多中国各省区的展馆,以及展示“国家造船公司”乃至中国那“光荣的”新式铁路的建筑——尽管中国高速铁路设计上的缺陷曾经酿成许多意外。

我们问希拉里,她对参与筹款建造的美国馆观感如何。

“不错吧。你们能想象我们缺席这次世博会吗?”

反正,世博会就是一场炫耀会,美国也是整个作秀的一部分

序言

我成长于黎巴嫩内战时期的贝鲁特。我父亲常常说:“如果美国想内战停火,那它明天就会停火。”结果,他一等就等了15年。从1975年到1990年,每个人都在等待这场造成15万人死亡的内战终结。难道美国真的不在乎死人吗?碓道美国没有能力终结这场流血战争吗?难道我们只是后殖民时代的美帝国手中的棋子吗?还有,我们为什么要因这场战争而一直指责一个遥远的国度?:孩提时代的我决不会想到,日后我会有机会在这个“遥远的国度”向她的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提出这些类似的问题。作为国务院记者团的一员,甚至有时候我会和她一起坐着老掉牙的政府公务机,从华盛顿一路飞到贝鲁特。这些都与我心目中无所不能的超级大国形象有明显的差异。

在这场错综复杂到有时让黎巴嫩人失去理智的内战中,美国收到了最多的求救吁请,同时也受到了最多见死不救的指责。美国只是众多的能对这场内战起作用的国家之一,但一部分黎巴嫩人相信,只有美国能在黎巴嫩快要堕入地狱深渊的时候拉她一把。而另外一部分人则认为,美国才是使得他们遭受灾难的罪魁祸首。不论有多少意见分歧,对美国是爱是恨,他们似乎都达成了一种共识:美国无所不能,权势通天。

我出身的家庭倾向自由主义,没有固定教派。由于母亲是荷兰人,所以我们对黎巴嫩有感情,对西方也有向往。尽管常常对美国关于中东和欧洲的外交政策有矛盾的感觉,我们还是将美国认定为离开黎巴嫩后新生活、新希望的所在。我们不像某些同胞那样认同苏联、叙利亚或者伊朗。黎巴嫩是个政治认同和宗教团体都十分多元的国家。战争催人早熟,13岁的时候我就立志日后要当记者。我不想再费尽唇舌地向朋友和亲戚解说,黎巴嫩没有被炮火夷为平地。尽管有时炮火太猛烈我不得不待在家里,但还是经常要去上学,周日我们还能趁狙击手不在岗位上的时候溜出去吃个家庭聚餐。我更不想每次在机场递上护照时海关关员都对我侧目而视,觉得黎巴嫩就是个满大街劫机犯和喋血枪手的贼窝子。我只是想告诉世界黎巴嫩到底发生了什么。

某一天早上我们醒来,和平就到来了——或者说,至少看起来和平了。战后社会一般都不太稳定。那时候我还是个十几岁的孩子,这么多年一直在经历战争,一时难以适应和平恬静的生活。往日炮声隆隆的地方出奇的宁静,烟花的爆炸声经常把我吓得一惊一乍。我有时还盼着突然来一场巷战导致通往学校的街区不能通行,这样我就有借口不做作业了。军队依然在各处出没,坦克在街上轰隆隆驶过,草木皆兵的士兵们终日在检查站里警惕地注视着平民。作为报复战时损失的手段,可怕的政治暗杀不时发生。我的许多朋友在高中毕业后离开了黎巴嫩,到欧洲或美国去上大学,希望过上更好、更平静的生活。我却坚守我的记者梦想,留在了贝鲁特。

后记

BBC驻华盛顿记者特派记者金·伽塔丝(KimGhattas)执笔撰写的这本希拉里回忆录是第一本关于希拉里·克林顿国务卿生涯的传记,中文版据2013年3月纽约时代出版公司(TimesBooks)出版的TheSecretazy:JourneyWithHiilarvClintonfromBeiruttotheHe~rtof。4mez·icanPower第一版译出,经作者同意,中文名定为《见证》,意谓希拉里作为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在其任美国国务卿期间参与、见证了美国的重大外交决策,而作为美国国务院随行记者团记者的伽塔丝,因多次与希拉里零距离接触,则得以见证了“见证”。

本书中文版得以如期付梓,要感谢所有参与版权、翻译、编校、设计、排版、印制和营销的工作人员。尤其要感谢译者方志操先生,他的出色翻译和注释让本书增色不少。陈思宇小姐翻译了参考书目中的法文部分,齐梦涵小姐在版权方面给予了大量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谢忱。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本书中文版作了适当的删节,感谢金·伽塔丝小姐的理解和宽容,她的亲切合作使本书中文版得以顺利出版。最后,请允许我们以伟大的罗马诗人奥维德长诗《变形记》中的最后几行来对她表示由衷的敬意:

吾诗已成。

无论大神的震怒,

还是山崩地裂,

都不能把它化为无形!

书评(媒体评论)

★笔触锐利、扣人心弦……这本书讲述了两个来自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的女人的故事。她们两人共享一种超越地理和政治界限的热情,展示了族群的差异,却又彰显着共同的人性。不论扮演何种角色,希拉里·克林顿总是随时准备改变世界,但也随时准备着被世界改变。在与希拉里交往的过程中,伽塔丝本人也在改变着希拉里、并被希拉里所改变。在理解希拉里的过程中,她也理解了自己。这本书展现了这段动人心魄的发现和自我发现之旅。

——阿扎尔·纳菲西,《在德黑兰读洛丽塔》(ReadingLolitainTehran)作者

★金·伽塔丝写出了一本优秀的著作。这不仅是对希拉里国务卿任内活动的第一手近距离观察,也是作者自己作为记者和黎巴嫩女性伴随希拉里活动的经历。伽塔丝对于美国外交政策的细节以及推行创意外交所需要的精明,有着独到的观察,并用鲜活的文笔写下了让人手不释卷的文字。

——乔·克莱恩,《时代》杂志专栏作家

★如果要理解希拉里·克林顿如何成为美国现代历史上最勤奋、最活跃的国务卿之一,《见证: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是必读之作。读着书中栩栩如生的描写,让人不禁浮想联翩,想象希拉里如果当上了总统是什么样子。

——大卫·伊格纳西奥斯,《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

★《见证: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将读者拉到尽可能近的距离去观察希拉里在过去4年中的全球足迹。伽塔丝不仅详细描写了4年出访中的人和地方的众生相,还记载了各种危机、疲累,以及在世界大事面前的迅速反应。她为我们提供了近距离的、个人视角的美国权力解析。

——安妮—玛丽·斯莱特,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前美国国务院政策研究部主管

★在《见证: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中,金·伽塔丝将历史事件和个人视角完美地融合到一起,使读者得以贴身观察希拉里在重重国际危机中的作为。我个人推荐这本节奏明快、内容深刻的书。

——伊恩·布雷默,前美国驻伊拉克最高文职长官,《各国自扫门前雪》(EveryNationForItself)作者,欧亚集团(EuroasiaGroup)主席

★伽塔丝以个人视角,毫无掩饰地向读者重现了这位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

——《女人》

★对于希拉里·克林顿的国务卿生涯,一直有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她是如何在4年里飞行百万英里,并同时圆满完成一定数量外交访问的·这位随行记者团成员填补了我们对这一问题的空白……伽塔丝用她敏锐的目光让我们了解到许多渴望知道的细节。——英国《卫报》  ★尽管只是稍微显露出了一点点钦佩感,《见证: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给了希拉里任期一个诚恳且直接的定义——“关键”,她真的是在很多不利因素下开始征程的。

——《野兽日报》/《哈芬登邮报》

★人人都想做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罗德汉姆·克林顿身边的、似乎隐蔽的旁观者。《见证: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一书中,BBC记者金·伽塔丝将希拉里外交决策背后的复杂策略以及希拉里的高尚品格描绘得生动且令人着迷。

——《洛杉矶时报》

★以一个记者公正且可靠的角度述说着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的故事,以及与她一起旅行究竟是什么感觉……真是让我爱不释手。既有个人的角度,也有政治的角度,但比起八卦来说,伽塔丝对政治更感兴趣。

——《今日美国》

★BBC记者执笔的这本希拉里回忆录披露了这位政坛女强人鲜为人知的趣闻。

——《商业周刊》(中文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4:0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