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亲历投行(中国投行的若干传言与真相)
分类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作者 班妮
出版社 中国法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资本市场有着很多自己特殊的现象和规律。中国企业的野蛮生长状态造成的公司治理不规范的普遍状态,证监会各种严苛的审核规范下的发行核准制,造就了一批金领同时也造成投行通道限制的保荐代表人制度,行政干预导致的股票定价非市场化以及因此不断进行的发行制度改革……这些都让中国投行人员有了一些特殊的技能和特别的经历。作者的“中国与华尔街不同的投行人生”一系列文章在网络上被广泛转载。本选题则是以此为灵感,向作者约写。内容发挥作者遣词造句文字功夫的特长,兼注重客观性和基本知识,将个人经历和实务问题很好地进行结。

《亲历投行(中国投行的若干传言与真相)》作者班妮。

内容推荐

《亲历投行(中国投行的若干传言与真相)》内容介绍:

是的,没错!你将在这本书里看到最真实的本土投行。

小艳红用她信手拈来的众多细节将本书无限逼近真实的本土投行。从项目上的酒局与饭桌,到差旅中的行程与住宿;从前期承揽时的察言观色与可劲忽悠,到中期执行时的咬文嚼字与反复打磨,直至后期销售时的周密筹划与反复路演;从项目出不来、考试通不过、奖金拿不到的经典苦闷,到客户认可、老板褒奖、公司升职的个人喜悦。这些点点滴滴无一不是广大本土投资银行工作者们看过之后都将会心一笑的细节。

《亲历投行(中国投行的若干传言与真相)》作者班妮。

目录

第一章 当梦想遭遇现实——揭开中国投行的真相

 我的投行之路

 投行真的是金领吗

 加班的真相

 戎马生涯——长期出差的苦与乐

 “荣大”的故事

 投机分子的生存空间

第二章 三人行必有我二师——从学徒到高手

 谁是真正的忽悠高手

 招股说明书的词与物

 专业技能之外的“综合能力”

 如何成为一个年轻的“老投行”

第三章 上市靠包装还是价值发现

 要折腾多久才能上市

 企业为什么包装上市

 发现企业的真相——魔鬼在细节里

 质量控制部是捣乱还是花瓶

 一招不慎.满盘皆输 

第四章 当投行遭遇金融危机

 中国投行不裁员 

 我们要卖掉投行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第五章 在中国怎么卖股票——资本市场部的故事

 当外行踏入资本市场部

 华丽丽的路演

 如何给IPO定价

 谁能影响PO定价——制度,市场还是定价参与者

 股票发行怎么赚钱

第六章 生活在别处——告别投行

 曾梦想仗剑走天涯——态度决定高度

 有中国特色的资本市场.前行

附录 中国与华尔街不同的投行人生

后记

试读章节

同时,许多律所的工作氛围也相当压抑:合伙人们每天承受着养活手下所有律师和助理的压力到处找项目;为了拿到项目还要花精力去经营各种资源、与客户们应酬;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要不断地从一个项目到另一个项目去处理各种非得由合伙人亲自出面的问题;最后到出具法律意见时还得进行最后的把关和风险控制。在这样连续的折腾之后,很多律所合伙人的脾气如何便可想而知。

某天晚上在所里加班,我的老板因为和我在一个法律问题上的意见不统一,冲我大发脾气,并一气之下把自己的公文包一脚踢飞,吓坏了我这个年轻姑娘。之后我流着眼泪加了一晚上班之后,萌生了要换个工作环境的想法。

于是,工作之余开始尝试投递简历。某天中午翻阅《上海证券报》,发现一家中型券商的投行部在招人,就发了简历过去,很快就收到了面试通知。

那天面试的规格很高,公司所有部门的高管悉数到场。开始问了一些个人的基本情况、我对这家公司的了解等。我虽然工作时间不长,但是凭着在律所工作经常与客户单独打交道的经验,回答问题并不紧张,也很自信。再加上我在律所工作期间与券商许多部门打过交道,因此对当时券商最新的业务类型等都有一些了解。其间,有几个其他部门的老总表示出对我的兴趣,于是人力资源部的主管问我:是不是对法律部或董秘办感兴趣。我回答说自己还很年轻,想到更专业的前台部门去学习一些专业技能。

最后轮到分管投行业务的公司总监A总向我提问。与他犀利的眼光对视之后,我心里就开始不安——明明是要从一个严厉的老板那里开溜,现在是不是又得摊上另外一个更严厉的老板?他问了我两个专业问题,都是和投行业务密切相关的,需要有项目经验才能够回答的那种。说实话我都不甚了解,结果一错一对。我回答之后,他简单给我讲解了一下他所问问题的答案。接下来就有点冷场,因为我的回答似乎显示了我没有足够的专业经验。这时,在场的一位似乎职位更高的领导说了句话:“我看这孩子挺适合做投行的,A总,就让她跟着你在投行部工作吧。”这还是我第一次在面试还没结束时就听到面试官表示要录取我了。只听到A总又问了我最后一个问题:“你经验也不是特别丰富,让你到投行部工作的话,如果开始阶段让你在办公室复印些材料,帮同事们整理整理文件,你能接受这工作吗?”“这些都是我平时在律师事务所每天都要做的工作,我不觉得有什么问题。”我说的都是实话,律所人手少,所有的这些事情都得亲历亲为。于是人力资源部的主管宣布面试结束,让我回去等消息。

我回到律所继续上班,过了两个小时,投行部负责后台工作的一位女士给我打了电话:我们决定录用你了,麻烦你明天中午到人力资源部报到!

找工作很多时候靠的是运气和时机,我当时并没完全意识到,自己赶上了中国股市蓬勃发展的最好时期。自2006年年底,中国股市就迈开了牛市的步伐,很多股票涨得吓人,每天身边都是对市场行情的赞叹声。记得那年年底办公大楼的电梯经过重新维护,各楼层按钮的背景灯都从原来的绿色换成了红色。早上上班,一男士站在电梯里对旁边的人说:“看,多好!一片红,就像现在的股市一样!”P5-6

序言

这是一本我期待了很久的书,尽管其间的多数文字,我已然在最近几年里陆续阅读过。因为班妮(@百乐门小艳红)用坦诚而又轻松的笔调描绘了众多中国本土投资银行工作者们真实的工作状态。为此,我想今后在给我们公司的实习生和年轻员工推荐阅读书单时,这本书会在一段时期内被排在“强烈推荐”评级的第一序位。

这也是一本有违传统作序惯例的书。大凡新书问世,常人总会邀约名流贤达为之作序。小艳红却选择了我这样一位非知名非资深的投资银行从业者为其个人第一本著述写序。在倍感荣幸之余,我亦难免有一丝惶恐,深恐力有不逮,辜负了小艳红与我交待的“要写得有趣”的嘱托。

我与小艳红有着大致相似的求学经历和职业背景。都是曾经的法律人,都在本土中型投行里从业,都有着相同的职业态度和进取精神,甚至我们都曾热衷于写博客。事实上,对于这位我从未谋面,平日里电话和短信也联络不多的女子,正是博客让我认识并了解了小艳红。

网络就是这般奇妙!小艳红最初应该怎么也不会想到有我这样一位她从不曾知晓的同行会一直默默关注着她,为她在工作中的小得意而高兴,为她遭遇的不公而愤懑,为她深思之后的转行抉择与求学深造而颇感欣慰。

所以当她与我交流新书该如何筹划序言时,惯于与律师谈会计、与审计师聊法律的投行职业习惯使我机敏地意识到,在小艳红身边熟悉她的投行圈朋友中,我可能是比较能写且能行文风趣的那类;而在她身边文笔好的朋友们中,可能没有人比我更熟悉她跟大家聊的这些话题和她本人。于是,我故作勉强地说,你要是找不到行业大拿或粉丝十万以上的微博大V来给你作序,我就来给你救个场吧!不想她一口答应了下来,没有半点犹豫。

人生有几大隐性诱惑会让你难以拒绝且颇感受享,一是衣锦还乡,二是被人索求合影与签名,三是应邀给人题跋作序。小艳红真是够意思,自己著述立传,还不忘拉上我也在书里露个脸。看来我这些年没有白关注她,没白向那么多人推荐过她的博客。

行文至此,八百字有余。若是业内大佬的序言,估计马上将敲下“是为序”三个宇而结尾。而我这“加量不加价”的序言则才刚要切入正题。

在我准备入职投行前的那段求职时期,也没少看《泥鸽靶》、《说谎者的扑克》和《门口的野蛮人》等描述国外投行的传记作品。此前已经普及多年的互联网早已让稍有判别能力且认真准备的投行求职者们明白,那些书中美式投行的工作与生活状态不太可能出现在A股市场,尤其是不太可能出现在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的大多数本土投行里。

那么,本土投行里的工作又是怎样一个状态?对此,纸质书市场一直没有给出一个像样的答复。网络上不乏碎片化的原生态描述,但明显不够系统。在我个人有限的阅读视野里,某信证券知名保荐代表人于2004年出版的《保荐上市》可能是国内最早介绍本土A股投行的书籍。但在这本有着强烈市场营销意味的书籍里,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大量法规的简单罗列和着墨不多的技术分析。此后几年,也有不少其他A股投行从业者们出版了多本介绍本土投行工作的书籍,但基本都在专业探讨的路线上深耕细作。后来的这些书,诚意更多了,专业更精了。

但那些对投行充满期待的年轻人看罢这些书后,大抵只能初步了解在A股做投行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对投行具体是怎样开展工作,内部是何种组织结构,如何进入投行,投行是否真的有传说中的那般多金与辛苦,读者可能依然不明就里。

在A股市场实现全流通之后的六七年里,凭借保荐人制度的庇护,众多本土投行工作者们忽然收获了新闻媒体的持续关注。然而与光环荣誉交织而来的,则是那些并不令人意外的误解与批驳。金领保荐人、拿高薪、不干活不承担责任,这些都是出现频率很高的关键词。对于年轻的投行求职者来说,在多数一篇篇立场既定的报道里,或赞誉或鞭挞的文章主旨已然不那么重要,因为他们更想看到的关于本土投行工作与生活的细节多数时候总是令人遗憾地缺位。

在媒体对投行的新闻报道一下子变得铺天盖地的同时,就连华语电影工作者们也向投行界报以他们最典型的致敬。如果说杜琪峰执导的《单身男女》只是让男女主人公轻度借用了投行的身份标签,那么老徐的《亲密敌人》则在人物设定、场景布局和剧情推进等多方面与投行深度结合。电影的细节表现能力无疑更强,但这些本土演员表现的仍然是华尔街范儿的国际投行,不是那些土鳖的本土投行。

好在,当一直致力于解决信息分享的互联网演进到博客时代后,小艳红适时地出现了。她以网络为媒介,与人分享自己的工作感悟与生活点滴。于是上面那一系列更惹入趣味的问题都被这位业内人士给予了系统性的回复。本土投行真实的苦与乐,也被这位善于驾驭文字的知性女子娓娓道来。

对年轻的读者来说,这些细节描述出自小艳红之手是有相当可信度和说服力的。她不仅经历了一轮完整的投行牛熊市周期,平日里也保持着记录工作中所见所闻的良好习惯。她的本土投行生涯既包括项目执行和股票销售等前台执业,亦有参与质量控制和信息化建设等中后台工作。

尽管小艳红已经离开本土投行两年多了,但她曾供职的投行,大致与四五十家本土同行在同一层次展开竞争;她曾服务的客户,大致可以代表80%已在A股上市的中小企业;她所熟悉的业务规则与流程,直到今天依然为超过80%的本土投行在股权融资业务线上所沿用。

是的,没错!你将在这本书里看到最真实的本土投行。

小艳红用她信手拈来的众多细节将本书无限逼近真实的本土投行。从项目上的酒局与饭桌,到差旅中的行程与住宿,从前期承揽时的察言观色与可劲忽悠,到中期执行时的咬文嚼字与反复打磨,直至后期销售时的周密筹划与反复路演;从项目出不来、考试通不过、奖金拿不到的经典苦闷,到客户认可、老板褒奖、公司升职的个人喜悦。这些点点滴滴无一不是广大本土投资银行工作者们看过之后都将会心一笑的细节。

熟悉小艳红文字的人都知道,她虽然文艺范儿十足但却并不因此而矫情虚饰。本土投行的粗糙做派和蓬勃生机都在小艳红坦诚的笔下有全面展现。

你可以看到作为刚加入公司的新人,甫一入职的小艳红未经任何入职培训即被老板委以重任,直接奔赴项目现场。我们由此可知,新人能否在本土投行迅速成长起来,主要看身边是否有个好师傅以及个人是否好学有悟性。本土投行在系统性培训机制上的匮乏由此亦可见一斑。

相比国外投行,本土投行的执业有一大特点便需要长期趴项目现场。于是长期出差成为了家常便饭。作为一名女性投行从业者,这无疑需要她们承担比男性更多的压力。在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小艳红曾出差至自己老家却因行程匆忙而坚定地“过家门而不入”,更可以看到小艳红与曾经相恋多年的男朋友因长期无法团聚而各自纷飞。这些都可能会让很多年轻的读者朋友们追问自己,加入投行,你到底是为了什么。如果你能够思考到这一点,也许小艳红的初衷就到达了。

本土投行虽不如国际投行规范成熟,但也因“野蛮生长”而给了年轻人众多机会。小艳红在短短的四年里经历了众多各种类型的项目,熟悉工作的各个流程,干过多个不同的岗位,并因勤学肯干而很快承担起了管理职责,成为了同龄人中较早当上领导的佼佼者。以她的年龄、她的资历,若在国际投行不知要做多少年螺丝钉才能有出头之日,而在充满“粗糙质感”的本土投行中,她却幸运地获得了丰富的项目经历和管理经验。

小艳红进入又离开本土投行、赴港读书后又再度加入海外精品投行的这一系列职业选择都显示出了她对投行工作的无比热爱。换个角度来看,投行也确是一份让人很上瘾的工作。

祝愿小艳红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一切顺利!也希望更多的年轻朋友通过这本书了解国内投行的真实现状。

2013年9月21日

后记

2012年春天,我收到香港大学MBA的录取通知书,即将在香港开始新的求学生涯。我的同学来自世界各国,其中包括很多在国际大投行工作的同学。突然间我产生了一个念头,如果他们问我中国的投行与华尔街的国际大投行工作状态、工作内容有什么不同,我该如何回答?于是我一时兴起,写了几篇系列文章,题为《中国与华尔街不同的投行人生》,在这几篇文章里,我结合一本描写华尔街投行人士经历的书Monkey Business,对比了中国投行人的状态是多么的与之不同,又有哪些相似。半年以后,一个名为“计兮”的微博账号转载了我的这一系列文章,随后这些文章就在微博上火了起来,甚至被多家财经媒体的官方微博多次转发。

在此之前,几乎从来没有人详细记录过中国投行人士真实的工作状态,而描写美国华尔街投行职场生涯的书和电影却已经接近泛滥,并且使局外人产生了一种幻觉:中国的投行也是这个样子——天天出入高档场所、高级酒店,纸醉金迷,夜夜笙歌。另一方面,有些在华尔街国际投行工作过的人看不起中国的投行,觉得中国并没有真正的投资银行,中国的投行人士素质较差,无法和那些在国际投行工作过的人相比。以上种种都让我这个“纯土鳖”投行人士产生了一种要为中国投行人士“正名”的想法。

2013年夏天,在本书快要写完的时候,我发现事实上仍然有很多人对中国的投行业缺乏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很多人更喜欢以自己的经验去判断别人在做什么。在香港和伦敦求学期间,一些我新结识的朋友,听说我在投行工作,在不经意的聊天中提及了一些对中国投行的误解:

一个在商业银行做投行业务的人说:那你成天都与合同打交道吧?

一个在国际大投行做sales的人问我:那你平时买什么股票?

一个在伦敦做外汇业务的人听说我在国内投行负责过中后台业务,说:那你主要是做行政工作的吧?

于是我意识到这本书确有出版的必要——作为一本对中国证券公司投行业务及过去几年中国投行发展历程的普及型读物。

时至今日,到投行工作仍然是很多年轻人的梦想,尽管2008年金融危机后有一系列电影开始抨击华尔街的拜金文化,投行大裁员的报道也经常见诸媒体。自2012年下半年起,中国的投行业更是进入了又一轮寒冬。有不少年轻人仍然试图进入投行工作,而无视整个行业在走下坡路的趋势。究其原因,还是前些年一直持续的投行的造富效应。每个人年轻的时候都有想多赚钱的冲动,毕竟,这也是个人能力的某种反映。从去年到今年,我在网络上和现实中仍然遇到不少刚毕业的年轻学生问我:请问怎样才能进入投行?我想进入投行工作,辛苦不怕!遇到这样的问题,我往往会反问他们:请问你是真的喜欢投行的工作状态还是就是想多多赚钱呢?如果是想赚钱,赚钱的工作其实不少,但都要慢慢从基层做起。

而我发现,即使我说了再多关于投行的工作压力大、出差时间长、没有个人生活、遇到市场不好时日子非常难过,很多向我提问的人却仍然对投行持有美好的幻想,哪怕我在心里已经默默判定这个理想青年完全不适合投身投行工作。其实这也是我写这本书想要告诉大家的事情——对有志进入投行工作的朋友而言,本书将为你提供一份职业选择的参考。

本书是以我2007年到2011年的投行经历为基础,但在我任职PE公司及求学MBA期间,仍然持续关注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变化,因此也增加了许多近几年中国投行界的新鲜事和对这些事件的个人评述。随着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不断推进,某种程度上,我已经经历了中国投行一个即将过去的时代。

的确,投行是一份特别的经历,让我又爱又恨。这份工作让我牺牲了许多个人时间、放弃了许多爱好、甚至造成了个人健康问题,但却给了我丰富的专业知识、广博的见识、良好的工作习惯和敬业的做事态度,足以受益终生。

很多朋友在网上看过我的《中国与华尔街不同的投行人生》后建议我据此写成一本小说,考虑再三,我还是决定原原本本记述我真实的投行经历和案例。其实现实的人生远比戏剧精彩,虚构的部分却可能增加对这个行业的误解——那就恰恰违反了我的初衷。

书稿写成后,我自己有点担心,这份以个人经历为主线的纪实读物会不会写得过于坦白?因为我不仅写了太多中国投行真相和传言,更写了太多自己真实的体验与感受——我的得意,我的不满,我的软弱,我的坚持。但如果这能因此让阅读的你体会到人在投行的真实状态,并因此收获一些做人做事的感悟,就足以支持我如此行文的勇气。

最后要感谢带我走上投行之路的、两位当年我所在证券公司的副总裁,我的业务组组长,他们如今都已经是更高级别职位的证券界人士。还要感谢为本书提供照片素材的投行微博达人@我是文森特刘、@badder,以及周晓英、潘晓逸,特别是@我是文森特刘,看他打包发来的投行生活点滴记录照片让我再次重温了那些醉生梦死的日子。感恩我的朋友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0 3:0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