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的性与权力》属于“轻与重”文丛中的一种。作者保罗·韦纳是法国当代最出色的希腊—罗马史研究专家之一。
在《古罗马的性与权力》一书中,保罗·韦纳以轻松活泼的语气,向读者生动地展示了古罗马文明的另一幅画面:社会风俗与政治制度水乳交融,贵族生活的精致与竞技场上的暴力并行不悖,宗教的虔诚与世俗的放纵共同留存。
对于那些自以为十分了解或基本了解古罗马文明和古罗马人的读者来说,通过此书可以改变自己的许多观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古罗马的性与权力(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作者 | (法)保罗·韦纳 |
出版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古罗马的性与权力》属于“轻与重”文丛中的一种。作者保罗·韦纳是法国当代最出色的希腊—罗马史研究专家之一。 在《古罗马的性与权力》一书中,保罗·韦纳以轻松活泼的语气,向读者生动地展示了古罗马文明的另一幅画面:社会风俗与政治制度水乳交融,贵族生活的精致与竞技场上的暴力并行不悖,宗教的虔诚与世俗的放纵共同留存。 对于那些自以为十分了解或基本了解古罗马文明和古罗马人的读者来说,通过此书可以改变自己的许多观点。 内容推荐 古罗马人享有哪些权利?他们与诸神有什么关联?古罗马的政治、社会关系是怎样的?他们如何看待结婚、离婚、同性恋与堕胎?对自杀、死亡又持何种态度? 《古罗马的性与权力》一书收录了著名的希腊—罗马史研究专家保罗·韦纳发表在《历史》杂志上的多篇访谈和文章,内容涉及政治、死亡、性等话题。在保罗·韦纳娓娓的叙述中,读者将会看到与电影中完全不同的另一个罗马,另一种文明。 《古罗马的性与权力》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目录 序 吕西安·热尔法农 第一部分 罗马人什么样 当罗马统治世界 罗马人什么样 罗马遗存 异教徒与他们的神 第二部分 金钱与政治 政治与腐败:我们要向罗马人学习许多东西 罗马帝国,就是黑手党 罗马人的诲淫与“民俗” 第三部分 死亡节目 古罗马:自杀不诲淫 角斗士,被诅咒的艺术家 角斗士或死亡节目 第四部分 夫妻与罗马的性观念 罗马人的婚礼 庞贝的结婚日 罗马的堕胎 罗马的同性恋 书目指南 试读章节 正如罗马社会所认为和所希望的那样,它是一个严肃而单调的社会。如果罗马人要散步,他们只走柱廊;如果他们要聚餐或跳舞,那一定是为了敬奉神灵;如果他们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体,就是行政官员。道德、家庭、祖国,人们看不出他们的“民间性”。即便他们穿上我们现代人认为的民族服装。我们也会认为这与他们对不上号。原因在于:人们把大众服装称为民族服装,而特权阶级,如教会或国家并不认可。从这个暗含的轻蔑意义上看,可以说不存在罗马民俗学,因为哪怕最具狂欢色彩的节目也是由公共权力组织的,并且大多数权高位重的元老院议员都喜欢参加。但是,民俗也意味着个体行为要受集体意识、传言和舆论的控制;它同样意味着一部分民众、自治组织,如青年,有自己的首领、自由和节日。其实在罗马有许多民俗,只是要找到它们,必须行走于罗马的街头巷尾。这种行走可以从陵墓区开始。 这个区不是墓地,因为墓碑一般都耸立在城市出口处,沿人们常走的道路而建。离开这座城市的旅行者首先要穿行于路两旁的墓碑;他们因此可以读到墓志铭,而这是人们最想要看到的。因为,在罗马人眼中墓的功能与我们的不同,墓志铭真是用来看的,不惜一切代价要留给后人。当人们在一块墓碑上看到这样的话:“旅行者,请留步,看看我不幸的命运吧……。现在,你可以走了,一路顺风!”这不是一种文学手法(这种个人与群体之间的联系方式今天已经不存在,除非是私下的)。这些文字记述表明墓志铭实际上真有人看,如同我们今天的社会新闻,当一个罗马人想读点什么,他就会出城来这里。看写在石头上的文字比读一卷手稿要轻松得多。因为,碑文,同书籍一样,是当时最常见的一种出版方式,也是一种与后人交谈的方式,哪怕它们只是一些粗略的题记。人们在庞贝古城墙上发现了成千上万的题记,都是用凿子刻上去的,这与人们通常认为的粗俗和污秽的涂鸦完全不同:庞贝人在墙上书写,是为了娱乐后人,让他们欣赏美文和记录经典作者。他们在墙上书写时,有点像我们的谈话,追求闪光的东西。今天,纽约的涂鸦以不同形式重新捡起这种与众人交流的正规方式,人们已经在试图讨论它的“诱惑性”了。 然而,罗马人的墓志铭还有另一个突出特征:死者将他认为该怨恨的人毫不留情地钉在耻辱柱上。一位老板可以把在大道上抢劫他的人写出来;一位死者可以说出是医生杀害了他;一位父亲告诉所有人是他剥夺了自己不孝女儿的权利;一位母亲认为她的宝宝是被一个女人毒死的。我们谁敢把这些写在墓碑上?这首先是对死者的不敬,其次,“家丑也不可外扬”。 罗马人绝不会这样想,他们会毫不掩饰地抖晒家丑。诗人斯塔斯(stace)在一首描写他的一位赞助人大老爷婚礼的诗中写道,公众舆论一直在谴责他与一位贵族寡妇姘居,现在谴责该停息了,因为他们的姘居现在已经合法了!斯塔斯在歌颂另一个赞助人的诗歌中,历数这位保护人的荣耀,也承认他的不幸,比如,这位赞助人歹毒的母亲要毒死她的儿子并因此被判处死刑!但儿子原谅了母亲并希望以后这个事件能够被世人遗忘。 这种直率堪比中世纪那些大众预言家们的直率,是一种个体服从公共舆论审查的表征。这种表征让罗马人显得粗野,成千上万的小节形成了人们对他们的误解。奥维德(Ovide)是一位婉约诗人,有一天,流放的悲剧落在他的头上,他哭着向留在罗马的妻子赞美道:她没有偷人!诗人贺拉斯毫不掩饰±世吹嘘自己,他年轻时从未跟任何男人上过床。诗人斯塔斯向一位寡妇赞许他已故的妻子:她从未因任何事而对他不忠,即使有人给她很多钱。议员普林尼同贵族院院士一样浮夸,他赞扬图拉真皇帝超过以前的皇帝:人们从未见他当众打嗝,也没有见他抢别人的妻子。罗马人记录人性的弱点,令他们惊讶的不是罪恶,而是道德。讽刺这种纯罗马的文学类型是一种非常有意恩的社会学。 实际上,对人们怎么看的担心是非常沉重的:由于宗教道德几乎不存在,所以拥有一个避难所、可以对抗公共舆论的罗马人,只是那些参加了某个哲学学派的人。全体公民的生活基本以公民责任道德为准则,那时,对贵族的批评是主流。舆论批评,人人有责,每次结婚离婚,每份遗嘱都会成为人们舆论审查的靶子和“挑刺”的对象。每一个罗马贵族在决定结婚或自杀前,都要召来一些与自己身份相等的人,进行咨询;不是让他们出主意,而是让他们判断他的决定是否正确。 没有人可以逃避舆论的监督,哪怕是皇帝,如果他是宗法典范,而不是暴君的话。当克劳狄乌斯得知他的妻子、皇后梅萨琳娜未经他同意与他离婚并私下再婚后,他对帝国卫兵演讲时,历数妻子的种种不忠并发誓说“将永不再婚,因为婚姻永远不会给他带来幸福”。奥古斯都的女儿和孙女主张过自由贵妇人的生活,不想当统治家族的一员;当他得知她们的不端行为后,他在贵族院的一次讲话和一份告罗马人民书中细数她们的种种丑行。至于那些暴君,他们更加过分,他们以丑为美;炫耀他们的同性恋人和乱伦行为,以此证明专制君主不受大众道德的约束。 P83-87 序言 1 时下距京师同文馆设立推动西学东渐之兴起已有一百五十载。百余年来,尤其是近三十年,西学移译林林总总,汗牛充栋,累积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学人从西方寻找出路的理想,以至当下中国人提出问题、关注问题、思考问题的进路和理路深受各种各样的西学所规定,而由此引发的新问题也往往被归咎于西方的影响。处在21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的新情境里,如何在译介西学时作出新的选择,又如何以新的思想姿态回应,成为我们必须重新思考的一个严峻问题。 2 自晚清以来,中国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一直面临着现代性的冲击所带来的种种尖锐的提问:传统是否构成现代化进程的障碍?在中西古今的碰撞与磨合中,重构中华文化的身份与主体性如何得以实现?“五四”新文化运动带来的“中西、古今”的对立倾向能否彻底扭转?在历经沧桑之后,当下的中国经济崛起,如何重新激发中华文化生生不患的活力?在对现代性的批判与反思中,当代西方文明形态的理想模式一再经历祛魅,西方对中国的意义已然发生结构性的改变。但问题是:以何种态度应答这一改变? 中华文化的复兴,召唤对新时代所提出的精神挑战的深刻自觉,与此同时,也需要在更广阔、更细致的层面上展开文化的互动,在曼深入、曼充盈的跨文化思考中重建经典,既包括对古典的历史文化资源的梳理与考察,也包含对已成为古典的“现代经典”的体认与奠定。 面对种种历史危机与社会转型,欧洲学人选择一次又一次地重新解读欧洲的经典,既谦卑地尊重历史文化的真理内涵,又有抱负地重新连结文明的精神巨链,从当代问题出发,进行批判性重建。这种重新出发和叩问的勇气,值得借鉴。 3 一只螃蟹,一只蝴蝶,铸型了古罗马皇帝奥古斯都的一枚金币图案,象征一个明君应具备的双重品质,演绎了奥古斯都的座右铭:“FESTINA LENTE”(慢慢地,快进)。我们化用为“轻与重”文丛的圈标,旨在传递这种悠远的隐喻:轻与重,或日:快与慢。 轻,则快,隐喻思想灵动自由;重,则慢,象征诗意栖患大地。蝴蝶之轻灵,宛如对思想芬芳的追逐,朝圣“空气的神灵”;螃蟹之沉稳,恰似对文化土壤的立足,依托“土地的重量”。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那里,这种悖论演绎出一种智慧:审慎的精神与平衡的探求。思想的表达和传播,快者,易乱;慢者,易坠。故既要审慎,又求平衡。在此,可这样领会:该快时当快,坚守一种持续不断的开拓与创造:该慢时宜慢,保有一份不可或缺的耐心沉潜与深耕。用不逃避重负的态度面向传统耕耘与劳作,期待思想的轻盈转化与超越。 4 “轻与重”文丛,特别注重选择在欧洲(德法尤甚)与主流思想形态相平行的一种称作essal(随笔)的文本。Essai的词源有“平衡”(exaglum)的涵义,也与考量、检验(examen)的精细联结在一起,且隐含“尝试”的意味。 这种文本孕育出的思想表达形态,承袭了从蒙田、帕斯卡尔到卢梭、尼采的传统,在20世纪,经过从本雅明到阿多诺,从柏格森到萨特、罗兰·巴特、福柯等诸位思想大师的传承,发展为一种富有活力的知性实践,形成一种求索和传达真理的风格。Essai,远不只是一种书写的风格。也成为一种思考与存在的方式。既体现思索个体的主体性与节奏,又承载历史文化的积淀与转化,融思辨与感触、考证与诠释为一炉。 选择这样的文本,意在不渲染一种思潮、不言说一套学说或理论,而是传达西方学人如何在错综复杂的问题场域提问和解析,进而透彻理解西方学人对自身历史文化的自觉,对自身文明既自信又质疑、既肯定又批判的根本所在,而这恰恰是汉语学界还需要深思的。 提供这样的思想文化资源,旨在分享西方学者深入认知与解读欧洲经典的各种方式与问题意识,引领中国读者进一步思索传统与现代、古典文化与当代处境的复杂关系。进而为汉语学界重返中国经典研究、回应西方的经典重建做好更坚实的准备,为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创造可能性的条件。 是为序。 姜丹丹、何乏笔(Fabian Heubel) 2012年7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