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期胎宝宝的生长速度很快,胎宝宝的脸更像成人,每一个特征都更明显了,口、鼻、眼依稀可见。有7.6~10厘米长、重达28克,小牙齿已经在牙床上形成了,皮肤非常薄,上面覆盖了一层细细的绒毛,头发开始迅速生长,手指上出现指纹。从性器官看已经能完全区分宝宝的性别。如果是女宝宝,她的卵巢里大约有200万个卯,出生时约剩下100万个,随着她长大,卵巢里的卵会愈来越少,到成年时,就仅剩下20多万个。胎宝宝现在可以做更多的动作,像皱眉、做鬼脸、斜着眼睛、吸手指等,而这些动作都是帮助、促进大脑的成长。
胎宝宝现在会笑、会皱眉,开始有最原始的呼吸、吮吸和吞咽动作。第14周是心脏跳动最快的时期,可高达180次/分钟,心跳已经是强而有力。内脏发育也完成,消化器官与泌尿器官已开始发生功能,肾脏在接下来的几周中会开始起作用,胎宝宝会有尿意并开始排尿。制血功能由肝脏转移到脾脏,脾脏造血机能也会越来越活跃。胎宝宝的喉咙开始形成,唾液腺开始发挥作用,进行呼吸、吮吸及吞咽动作。胎宝宝在子宫里练习着呼吸运动,肺内出现弹性纤维,羊水被吸进肺里又被呼出。发育完善的胎盘,通过脐带将准妈妈和胎宝宝紧密连成一体,形成支撑胎宝宝发育的系统,母体内各种营养物质均可通过胎盘移至胎宝宝体内。胎宝宝现在已相当活跃,只是他实在太小:在鹅蛋大的地方就可以轻松地转动。
胎宝宝对光线的感受Ⅰ
胎宝宝在子宫黑暗的“床”上才能安心生活:在准妈妈腹中,胎宝宝已经具备“看”的能力。成人平常连睡午觉时也会关灯、拉下窗帘,使屋内变暗,如此才能使心情稳定而安然入眠。胎宝宝也是如此。这时,也许有人会问:“腹中的胎宝宝是否可以看到明或暗?”
曾有这样的实验,在准妈妈腹部紧贴着以幻灯片所使用的30万烛光的照明持续照射,要测出灯光之亮度有多少?也就是要研究调查——准妈妈的腹壁究竟可让多少光线通过?实验结果显示:准妈妈腹壁虽只有5厘米厚,但30万烛光之光线,通过腹壁再传达给胎宝宝时,却变成30烛光的光线了。
夏天黄昏的亮度约2万烛光,晚上8点左右约500烛光。比起这些,30烛光的亮度已达阴暗状态。在自然界生活中,30万烛光的亮度几乎是不存在的。所以即使有极强的人工照明照射腹壁,但因有准妈妈厚腹壁的保护,胎宝宝也感受不到。
因此怀孕期间,胎宝宝都是在这种黑暗但却安定的环境中平静、放心地成长。既然如此,准妈妈为了提供给胎宝宝一个舒适的“床”,是否需要特别注意明暗方面的事,答案是否定的。虽然胎宝宝在黑暗的环境中,但他仍能感受到明亮的程度。我们发现初生婴儿,有时会有皱眉、闭眼,或转头这类动作出现,这是因为他原本是在黑暗的子宫中,突然到了一个亮的地方,觉得刺眼所表现出来的。
在10个月的怀孕期间,胎宝宝生活在准妈妈子宫所谓的“暗床”中,诞生时,一下子遭遇到强烈的光线,无怪乎会皱眉。所以也有研究报告指出:应把分娩时的照明光线变得稍暗,这样可以让初生儿慢慢睁开眼睛。
胎宝宝对光线的感受Ⅱ
胎宝宝是经过准妈妈大脑来区别白昼和黑夜的:在黑暗中成长的胎宝宝是如何感觉明暗程度的呢?事实上,准妈妈对外界之明暗所产生的感觉,胎宝宝就会因此而有所反应。
胎宝宝眼睛的视网膜是在受精约4周后就已成形,视力在怀孕第了个月左右就会产生。从这时期开始,胎宝宝就能感觉来自外界的明暗。虽然如此,但胎宝宝并未睁开双眼去看,而是用脑子去感觉。胎宝宝和准妈妈的脑,是经过脐带而紧紧地联结在一起的,所以准妈妈所感觉的事,也能直接传达给胎宝宝。
在胎宝宝能感觉明暗的能力,是由“松果腺素”的激素作用所造成的。它的特性是眼睛接触亮光激素会减少,接触到暗的就增加。这种作用也会经由胎盘而传到胎宝宝脑中,也就是当准妈妈觉得亮时,她脑中松果腺素就会减少,这状态会直接传至胎宝宝脑中:准妈妈觉得暗时,脑中松果腺素的激素就会增加,又会把这信号传至胎宝宝脑中。所以,胎宝宝虽无法直接感受到外来的光线,但由于激素或增或减的作用,胎宝宝间接感觉到明暗的程度。而由于这种激素作用的关系,胎宝宝会在脑中记忆下来,而能分别白昼和黑夜。
如何在胎宝宝脑中种植这种生物时钟,就要靠准妈妈在妊娠期间的规律生活。例如,准妈妈在妊娠期间持续着早睡早起的规律性生活,胎宝宝也能获得有规律的正常生活。据说,早睡早起的儿童比其他一般的小孩更为健康、活泼。相反,若准妈妈持续过着昼寝夜不眠的夜生活,也会严重影响到胎宝宝脑部的成长,而使之产生纷乱现象。也许,还会因此而产生和正常生活完全相反的——夜行记忆。P74-78